化学论文 固体超强酸概述

合集下载

固体超强酸探究资料

固体超强酸探究资料

固体超强酸再生探究实验一、研究对象确定在现代化工生产中,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必须有催化剂的参与,传统的采用液体酸催化剂(如氮氛酸、硫酸)具有严重腐蚀设备、对人体的危害、污染环境、产物与催化剂分离困难以及催化剂再生困难等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对环境友好的催化剂是有机化学品生产工艺的一个重要领域。

20世纪60-70年代开发的固体超强酸主要是含卤素超强酸,该类型催化剂虽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但仍存在着多含化物,制备条件苛刻,催化剂活性组分流失严重;反应后催化剂难于回收,三废污染严重,并且不能与水接触等,因此,作为工业催化剂的应用前景不是太大。

而SO2-4/MxOy型固体超强酸是近年来被研究得最多的一类取代液体酸的催化剂,它具有催化活性高、制备容易、不怕水、对设备腐蚀小以及催化剂能重复使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如醋化、酞化、烷烃的异构化、烷基化、等重要有机合成反应。

并且由于固体超强酸种类较多,逐一研究起来困难大,于是将SO2-4/MxOy型固体超强酸作为主要的固体超强酸研究对象。

SO2-4/MxOy型固体超强酸中有以单氧化物载体类型(如SO2-4/Zr O2)和复合氧化物载体类型(如SO2-4/TiO2-Fe2O3、SO2-4/Ti O2- Zr O2),而以复合氧化物作为固体超强酸催化剂载体所表现出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它组元的引入,对超强酸的表面结构、活性、寿命都有影响,这种固体超强酸可能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当其作为催化剂载体时,可通过与活性组分的相互作用改变活性组分的分散状态及活性相结构,从而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SO2-4/MxOy-NxOy型固体超强酸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于是研究对象SO2-4/MxOy型固体超强酸以SO2-4/Ti O2- Fe2O3或SO2-4/Ti O2- Zr O2固体超强酸为代表。

二、固体超强酸再生研究意义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在许多反应中已经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其独特的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已引起人们关注,但在固体超强酸研究课题上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实际的广泛推广使用,如固体超强酸的再生、结构的稳定性。

固体超强酸固体超强碱名词解释

固体超强酸固体超强碱名词解释

固体超强酸固体超强碱名词解释
1.固体超强酸
固体超强酸是指酸性超过100% 硫酸的酸,如用Hammett 酸度函数H。

表示酸强度,100%硫酸的H0值为11.93H0< -11.93 的酸就是超强酸。

固体超强酸分为两类,一类含卤素、氟磺酸树脂成氟化物固载化物;另一类不含卤素,它由吸附在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表面的硫酸根,经高温燃烧制备。

2.固体超强碱
碱强度超过强碱(即共轭酸的pKa>26)的碱为超强碱。

有布仑斯惕超强碱,路易斯超强碱。

有固体、液体两类超强碱。

用于催化某些化学反应的超强碱为超强碱催化剂。

三甲基硅烷基氯化镁、AgB2H5、LiB2H5是能够以溶液的形式存在的最强碱,但如果说三甲基硅烷基氯化镁、AgB2H5、LiB2H5是普遍意义上的最强碱,那还差之甚远。

固体超强碱,如Li4C、Mg2Si、Na3B(硼化三钠)等,其对应的共轭酸pKa值往往超过120,甚至达到150-160。

他们的碱性强到几乎不能够以溶液形态存在。

例如:Na3B 溶解于丁硅烷Si4H10会发生配位反应,生成[(Si4H10)B4]12-而后析出氢化钠形成硼硅加合物。

另外有些碱如Li3N、Ag3N等,难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却能在固相中发生很强的碱性反应。

他们也被称为固体超强碱。

化学论文 固体超强酸概述

 化学论文  固体超强酸概述

固体超强酸概述摘要:当下环保呼声日益高涨、可持续发展日益被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已是非解决不可。

固体超强酸被认为是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的环境友好的催化剂之一,因而,对其进行综合论述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固体超强酸的性质和定义、分类、合成方法(各方法的原理、影响因素及如何影响)、表征(酸中心模型、酸性、酸强度、酸结构)及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在烷基化反应、异构化反应、脱水反应、缩醛反应、酯化反应的应用这五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应用在化学工业生产中,很多有机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酸催化,包括酯化反应、烷基化、酰基化、聚合反应、异构化、氧化反应、醇的脱水反应,还有些如硝化、氢化、羟基化、重排反应、氢交换、降解、卤化、氯化苯以及氯化烷烃的还原等,工业生产上大量使用液体酸进行催化。

这些液体常规酸包括硫酸、氢氟酸、磷酸等,它们在反应中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性能,但缺点也很明显。

液体酸容易腐蚀仪器、难于和产物分离、造成大量污水排放,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历史由来己久,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各国政府相继制定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相比较传统的液体酸催化剂,固体酸催化剂自身的优势也逐渐引起科学家们的兴趣和重视,对它们的研究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当我们喊出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口号时,环保催化剂的研发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羧酸酯在工业上的用途非常广泛,工业上合成羧酸酯一直采用浓硫酸为催化剂,由于浓硫酸存在一些人所共知的缺点,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新的催化剂来取代浓硫酸。

目前文献报道的酯化反应催化剂有很多,但绝大部分仅限于实验室研究,几乎未见工业化报道,其中固体超强酸就是一种新型酯化反应催化剂。

自1979年Hino等合成ZrO2/SO42-和TiO2/SO42-以来,这种催化剂由于具有不腐蚀设备、不污染环境、催化反应温度低、稳定性能好、制备方法简便、处理条件易行、便于工业化、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固体超强酸概述

固体超强酸概述

固体超强酸概述固体超强酸概述简介:固体超强酸是指酸性比100%硫酸更强的固体酸,固体超强酸由于的高比表面积及特殊的晶体结构使其成为一种新型催化剂材料,可广泛用于有机合成、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

由于固体超强酸与传统的催化剂(如硫酸)相比具有(1)催化效率高,用量少,副反应小,副产物少;(2)可在高温下使用,可重复使用,催化剂与产物分离简单;(3)无腐蚀性,不荇染环境;(4)制备方法简便,可用一般金属盐类制备。

由于上述优点,固体超强酸的研究和应用成为寻求新型绿色环保型催化剂的热点领域,对促进化工行业向绿色环保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固体超强酸和传统的催化剂(如浓硫酸、三氯化铁、无水三氯化铝等)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催化活性高,催化剂用量少,催化剂分离回收容易。

催化剂本身不进人和不污染产品;(2)使用温度低,甚至在常温下也表现出较好的活性,有利于节能;(3)反应物转化率高,副反应少,产物色泽和纯度好。

有利于减少原料消耗和降低“三废”排放;(4)固体超强酸虽然表面酸性很强,但不腐蚀设备。

固体超强酸目前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使用过程中活性会逐渐下降,使用寿命还达不到工业化生产中长期使用的要求;(2)催化剂为细粉状,流体流经催化剂的阻力大,不适合工业上连续化生产的要求。

因此如何改善固体超强酸的这些不利因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人们对固体超强酸不断深入研究,催化剂的种类也从液体含卤素超强酸发展为无卤素固体超强酸、单组分固体超强酸、多组分复合固体超强酸。

无论是催化剂的制备、理论探索、结构表征,还是工业应用研究都有了新的发现,固体超强酸由于其特有的优点和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已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成为固体酸催化剂研究中的热点。

人们在不断开发新的固体酸催化剂和固体酸催化工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讨固体酸的酸性形成的机理,探讨固体酸催化反应的机理。

本文重点对固体超强酸改性、理论研究、表征技术、失活机理及应用领域进行综述。

《固体超强酸改性矿用材料的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的研究》范文

《固体超强酸改性矿用材料的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的研究》范文

《固体超强酸改性矿用材料的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矿用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

其中,阻燃性能作为矿用材料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保障矿井安全至关重要。

近年来,固体超强酸因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和良好的催化性能,在材料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固体超强酸改性矿用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对其阻燃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矿用材料的性能提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本实验所需材料主要包括矿用基础材料、固体超强酸以及其他辅助试剂。

所有材料在实验前均需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预处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制备方法首先,将矿用基础材料进行粉碎、混合等预处理。

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将固体超强酸与其他辅助试剂加入到预处理后的矿用材料中,通过搅拌、干燥等工艺,制备出改性后的矿用材料。

3. 阻燃性能测试采用极限氧指数(LOI)测试、垂直燃烧测试等手段,对改性前后矿用材料的阻燃性能进行测试和比较。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改性材料的制备结果通过上述制备方法,成功制备出固体超强酸改性的矿用材料。

改性后的材料在外观、颜色等方面与原始矿用材料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其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能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2. 阻燃性能分析(1)极限氧指数(LOI)测试结果:改性后矿用材料的LOI 值较原始材料有明显提高,表明改性后的材料具有更好的阻燃性能。

(2)垂直燃烧测试结果:改性后的矿用材料在垂直燃烧测试中表现出更好的阻燃效果,烟气产生量和火焰蔓延速度均有所降低。

(3)热稳定性分析:通过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发现改性后的矿用材料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

四、讨论本研究通过将固体超强酸引入矿用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成功提高了材料的阻燃性能。

这主要归因于固体超强酸的催化作用和化学性质,使得改性后的材料在燃烧过程中能更好地抑制火焰的蔓延和烟气的产生。

此外,改性后的材料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其阻燃性能。

固体超强酸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固体超强酸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固体超强酸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一、固体超强酸的制备原理所谓固体超强酸是指比100%硫酸的酸度还强的固体酸。

其酸强度用Hammett指示剂的酸度函数Ho表示,一般的,Ho=pK(所用指示剂的pK值),已知100%硫酸的Ho=-11.93,凡是Ho值小于-11.93的固体酸均称为固体超强酸,Ho值越小,该超强酸的酸度越强。

固体超强酸的制备方法:硫酸根离子促进的氧化物型固体超强酸的制备方法如下,将相应的可溶性金属盐溶于水中,加入氨水或尿素等沉淀剂,先制得金属氢氧化物溶胶,经过滤,水洗,除去杂质离子,干燥后再用一定浓度的硫酸或硫酸铵溶液浸渍,过滤,干燥后,经高温焙烧制得。

二、试剂九水硝酸铁硫酸聚乙二醇2000 去离子水无水乙醇冰醋酸氢氧化钠溶液三、仪器设备烧杯搅拌棒布氏漏斗抽滤瓶烘箱研钵温度计回流注锥形瓶四、实验步骤1、将硝酸铁和硝酸铝按一定比例溶于水,加入质量分数为0.5%~1%的聚乙二醇溶液,强烈搅拌下逐滴滴加氨水,生成沉淀后放人冰水浴中陈化2、洗涤抽滤,110℃干燥后研磨3、用促进剂浸渍12h4、干燥,研磨,一定温度焙烧即得固体酸催化剂样品五、催化性能的测定1、催化剂酯化活性测定在带有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50ml 无水乙醇,15ml冰醋酸和1g 催化剂,在回流温度下进行酯化反应,每隔1h取样分析一次。

醋酸转化率的计算在250ml 锥形瓶中事先加入20ml 蒸馏水,再加入1ml 样品,用0.5mol/L 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以酚酞作指示剂,滴定至出现粉红色为终点。

醋酸转化率按下式计算:X=(1 – V/Vo)*100%式中:Vo,V ———反应开始前、反应过程中滴定所消的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ml。

2、酸强度的测定(1)探针反应法低碳链烷烃的骨架异构化反应经常被用作固体超强酸的探针反应。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正丁烷在低温下的异构化反应,这是验证固体超强酸酸性的重要手段。

固体超强酸的发展与应用

固体超强酸的发展与应用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固体超强酸的发展与应用姓名曹悦学号201332502002 院系理工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指导教师曹子平职称副教授2015年04 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教务处制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Abstract (3)Key words (3)引言 (3)1 超强固体酸的概述 (4)1.1 固体超强酸的含义 (4)1.2 固体超强酸的分类 (4)1.2.2 不含卤素的固体超强酸 (4)2 各类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近况 (6)2.1固载化液体酸 (6)2.2简单氧化物 (6)2.3硫化物 (6)2.4金属盐 (6)2.5杂多酸固体酸 (6)3 固体酸催化剂的应用 (7)3.1固体酸催化剂对二甲醚水蒸气重整制氢过程的影响 (7)4 固体酸催化剂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前景 (8)4.1固体酸催化剂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8)4.2 固体酸催化剂的发展前景 (8)致谢 (9)参考文献 (9)固体超强酸的发展与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曹悦指导教师曹子平摘要:以浓硫酸为催化剂的工业反应存在着污染环境和工艺生产复杂等缺点。

因此,开发对环境友好的高效固体酸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固体超强酸具有催化活性高,比液体催化剂易分离处理、无污染、工艺过程简单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了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及在有机合成和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并对其定义、分类、制备等方面作了阐述,还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固体超强酸、催化剂超强酸应用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olid super acidStudent majoring in Chemistry CaoYueTutor CaoZipingAbstractSulfuric acid as a catalyst for the reaction of industrial has many shortcomings. For example, the pollution of environment, the complexity and difficulty of producing process.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we should develop the solid acid which is environment – friendly and efficient. Because the super solid acid has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than the liquid catalyst and its separation process is so easy and non–polluting. So it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uper solid acid catalysts’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preparation, process, application on organic synthesis and fine chemicals synthesis and predicts it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direction on the future.Key words: Super solid acid; Catalysts; Super acid; Application引言酸催化反应, 尤其是固体酸催化反应, 早已在工业上应用。

SO42--MxOy类固体超强酸的性质及应用

SO42--MxOy类固体超强酸的性质及应用

浅谈SO42-/MxOy类固体超强酸的性质及应用摘要:so42-/mxoy类固体超强酸具有较强的酸性、较好的热稳定性、环境友好性以及良好的催化性能,因此,其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近几年,这类固体超强酸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成为了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热点关键词:超强酸催化剂性质应用中图分类号:o64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超强酸催化剂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广泛应用于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

自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超强酸的研究就逐步受到重视。

超强酸是指酸性超过100%浓硫酸的一类酸,即把hammett 酸性函数h0<-11.93的酸称为超强酸。

超强酸可分为液体超强酸和固体超强酸两大类。

最早应用于酸催化剂的液体超强酸大多含有卤素(尤其是氟),存在着许多缺点。

与传统的液体酸催化剂(如硫酸)相比,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具有反应生成物与催化剂易分离,催化剂可反复再生,催化剂对设备无腐蚀,催化剂活性高,选择性好,催化异构化全过程实现绿色化,反应能在低温、低压下进行等优点。

自1979年日本科学家hino等人首次合成出so42-/fe2o3型固体超强酸以来,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so42-/mxoy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不仅具有较强的酸性,而且对环境友好、热稳定性较高、容易制备与保存,其应用性能更具有其它催化剂不可比拟的优点,因而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异构化催化剂。

人们对固体超强酸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合成了一系列无卤素型so42-/mxoy型固体超强酸体系催化剂。

其中,so42-/zro2型催化剂具有酸强度高、制备容易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so42-/mxoy类固体超强酸具有较强的酸性、较好的热稳定性、环境友好性以及良好的催化性能,因此,其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近几年,这类固体超强酸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成为了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热点但从so42-/mxoy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发现至今已有20多年,从已报导的文献上看,尚未实现工业化,这可能与它的制备条件不易控制及使用寿命较短等因素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超强酸概述摘要:当下环保呼声日益高涨、可持续发展日益被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已是非解决不可。

固体超强酸被认为是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的环境友好的催化剂之一,因而,对其进行综合论述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固体超强酸的性质和定义、分类、合成方法(各方法的原理、影响因素及如何影响)、表征(酸中心模型、酸性、酸强度、酸结构)及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在烷基化反应、异构化反应、脱水反应、缩醛反应、酯化反应的应用这五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应用在化学工业生产中,很多有机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酸催化,包括酯化反应、烷基化、酰基化、聚合反应、异构化、氧化反应、醇的脱水反应,还有些如硝化、氢化、羟基化、重排反应、氢交换、降解、卤化、氯化苯以及氯化烷烃的还原等,工业生产上大量使用液体酸进行催化。

这些液体常规酸包括硫酸、氢氟酸、磷酸等,它们在反应中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性能,但缺点也很明显。

液体酸容易腐蚀仪器、难于和产物分离、造成大量污水排放,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历史由来己久,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各国政府相继制定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相比较传统的液体酸催化剂,固体酸催化剂自身的优势也逐渐引起科学家们的兴趣和重视,对它们的研究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当我们喊出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口号时,环保催化剂的研发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羧酸酯在工业上的用途非常广泛,工业上合成羧酸酯一直采用浓硫酸为催化剂,由于浓硫酸存在一些人所共知的缺点,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新的催化剂来取代浓硫酸。

目前文献报道的酯化反应催化剂有很多,但绝大部分仅限于实验室研究,几乎未见工业化报道,其中固体超强酸就是一种新型酯化反应催化剂。

自1979年Hino等合成ZrO2/SO42-和TiO2/SO42-以来,这种催化剂由于具有不腐蚀设备、不污染环境、催化反应温度低、稳定性能好、制备方法简便、处理条件易行、便于工业化、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1 固体超强酸的性质和定义超强酸是指比100%硫酸的酸强度还强的酸。

其酸强度用Hammett指示剂的酸度函数H0表示。

已知100%硫酸的H0=-11.93,凡是H0值小于-11.93的酸均称为超强酸,H0值越小,该超强酸的酸强度越强。

超强酸和通常的酸一样,有Bronsted型(B酸)和Lewis型(L酸)。

把质子给予碱B:的HA是B酸,而从碱B:接受电子对的A是L酸。

B: +HA→ B: H+A+ (1)B: +A →B: A (2)所谓固体超强酸是指比100%硫酸的酸强度还强的固体酸。

固体超强酸的酸性可达100%硫酸的1万倍以上。

固体超强酸与液体酸相比它具有容易与液相反应体系分离、不腐蚀设备、后处理简单、很少污染环境、选择性高等特点,对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曙光。

固体超强酸的研究成为催化剂研究的一个热点。

2 固体超强酸分类超强酸分为液体超强酸和固体超强酸两种,液体超强酸大多是由氟化氢或氟磺酸与氟化物或三氧化硫按一定摩尔比混合而成的复合物;固体超强酸按结构分为含卤素和不含卤素的两大类。

前者是由氟氧化物负载在无机物(如无机氧化物、石墨、高岭土、活性碳等)表面构成的;后者是将硫酸根吸附在氧化物表面上而形成的。

随着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研究的不断深入,又可进一步把固体超强酸分为五大类[1]:2.1 负载型2.1.1 负载卤素的固体超强酸此类催化剂是将氟化物负载于特定载体上而形成的超强酸,如:SbF5 - TaF5(Lewis酸),SbF5-HF-A1F3 (三元液体超强酸)Pt-SbF5(活性组分+氟化物等)。

由于制备的原料价格较高,对设备有一定腐蚀性,在合成及废催化剂处置过程中都产生难以处理的三废问题,催化剂虽然活性高但稳定性差,存在怕水和不能在高温下使用等缺点,因而它并不是理想的催化剂,目前这类含卤素的固体超强酸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很少。

2.1.2 负载金属氧化物的固体超强酸由于负载硫酸根离子的固体超强酸在液体中SO42-会缓慢溶出,因而1989年后,日本的荒田一志等在SO42-/MxO Y超强酸的基础上合成了负载金属氧化物的超强酸[2]。

此酸在溶液中和对热的稳定性都很高,可用于高温及液相反应如:SiO2 /TiO2、SiO2/ZrO2、SiO2/Al2O3、TiO2/ZrO3、MoO3/ZrO2等二元氧化物。

近年来,也有对三元复合氧化物的超强酸的研究。

对于负载金属氧化物的固体超强酸的研究报道很少,其原因可能与它们的酸强度相对较弱有关。

2.2 混合无机盐复配而成的固体超强酸1979年one等报道了卤化铝与某些金属硫酸盐或金属卤化物混合具有超强酸性。

邹新禧发现AlCl3与Fe(SO4)3混合物有超强酸性,对戊烷异构化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室温下反应25h戊烷的转化率为72.3%[2]。

2.3 硫酸根离子改性金属氧化物Tanabe等人在研究SO42-等阴离子对TiO2性质的影响时发现SO42-的引入对TiO2的酸催化活性有很大提高。

1979年日本学者M11ino等首次报道了SO42-/MxO Y型固体超强酸(SO42-/Fe2O3)的制备方法,并用于催化烷烃骨架异构化反应,在过去的两多年中,研究人员开发出各种基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SO42-/MxO Y型固体超强酸,主要有锆系(SO42-/ZrO2)、钛系(SO42/TiO2)和铁系(SO42-/Fe2O3)[3]。

夏勇德等首次报道了(NH4)2S2O8浸渍无定形ZrO2可以制备超强酸性和催化活性比SO42-/ZrO2更强的新型固体超强酸S2O82-/ZrO2,并提出了S2O82-/ZrO2可能的活性位结构模型[3]。

这类固休超强酸催化剂有S2O82-/ZrO2、S2O82-/TiO2、S2O82-/ZrO2-Al2O3、S2O82-/ZrO2-Y2O3、S2O82-/ZrO2-TiO2等。

2.4杂多酸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固体超强酸主要具有Keggin 结构,强酸型分子筛,层柱牯士杂(H8-n XnM12O40 ),结构中X为中心原子(P5+、Si4+等),M为Mo6+或W6+等金属原子,这类超强酸有H3PW12O40,H3SiW12O40等[4]。

杂多酸固体超强酸是酸性极强的固体催化剂,可使一些难以进行的酸催化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但是此类超强酸的缺点与卤素类固体超强酸类似,在加工和处理中存在着“三废”污染问题,因而,它的前景也不是很理想。

2.5 沸石固体超强酸沸石固体超强酸是工业催化剂的重要种类,具有高的酸强度和催化活性。

如王庆昭等,采用经TiCl4同晶取代并由( NH4 )2SO4 促进的脱铝丝光沸石,可在常温下使正丁烷异构化反应,140min时,异丁烷的收率达11%等[4]。

该类催化剂的酸强度和催化活性均超过SbF5/SiO2 /Al2O3。

沸石催化剂的工业应用相当成熟,如能在此基础上引入超强酸催化剂的高催化活性,可望研制出新一代的工业催化剂。

3 固体超强酸的合成方法固体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但由于制备方法的不同,尽管成分、用量完全一样,所制备出催化剂的性能仍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研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可以查到很多文献,许多文献中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各步骤相似。

常用的方法有:沉淀法、浸渍法、热分解法、熔融法、还原法等。

3.1浸渍法3.1.1浸渍法的定义浸渍法是制造固体催化剂的方法之一,即将一种或几种活性组分通过浸渍载体负载在载体上的方法[5]。

通常是用载体与金属盐类的水溶液接触,使金属盐类溶液吸附或贮存在载体毛细管中,除去过剩的溶液,再经干燥、煅烧和活化制得催化剂。

3.1.2 浸渍法的原理一般原理是通过毛细管压力使液体(活性组分)渗透到载体空隙内部;但如果有使用真空的话,那么内外压力差也是活性组分进入的一个因素。

真空的好处可以清除孔里面的杂质和水分,因而相对能使更多的活性相进入,增加负载量。

3.1.3 浸渍法的影响因素积是从外表面开始发生,使用蛋白型催化剂就可以保护活性组分不中毒,可延长使用寿命。

3.2 沉淀法3.2.1 沉淀法的定义沉淀法是制造催化剂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应用于制各单组分、多组分的催化剂。

该法是在搅拌情况下把碱性物质加入金属盐类的水溶液中,产生沉淀,再将沉淀洗净、过滤、干燥、焙烧制备出所需的催化剂。

沉淀过程是一个化学过程,在过程中参加反应的离子彼此结合,生成的沉淀物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一般沉淀过程很复杂,有很多副反应发生。

3.2.2沉淀法的原理其基本原理是在含金属盐类的水溶液中,加进沉淀剂,以便生成水合氧化物,碳酸盐的结晶或凝胶,将生成的沉淀物分离,洗涤,干燥后,即得催化剂。

3.2.3沉淀法的影响因素3.2.3.1沉淀剂的选择尽可能使用易分解并含易挥发成分的沉淀剂。

常用沉淀剂有氨气、氨水和铵盐,还有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和碱类以及尿素等。

最常用的沉淀剂是氢氧化铵和碳酸铵等;形成的沉淀物必须便于过滤和洗涤。

盐类沉淀剂原则上可以形成晶形沉淀,而碱类沉淀剂都会生成非晶形沉淀;沉淀剂的溶解度要大一些;沉淀剂不应造成环境污染。

3.2.3.2溶液浓度的影响溶液中生成沉淀的首要条件之一是其浓度超过饱和浓度[7]。

溶液的饱和度:*C C =α溶液的过饱和度:**C C C -=β (C :溶液浓度 C*:溶液饱和浓度) 溶液浓度对沉淀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对晶核的生成和晶核生长的影响。

晶核的生成:沉淀过程要求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进行碰撞,以便凝聚成晶体的微粒-晶核。

这个过程称为晶核的生成或结晶中心的形成。

溶液中生成晶核是产生新相的过程。

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溶液中生成的晶核数目N=k(C-C*)m ,m 值为3~4,k 是晶核生成速率常数。

晶核的生长:晶核生成后更多的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晶核的表面扩散,使晶核长大的过程。

晶核生长包括扩散和表面反应两步,先扩散至固液界面上,然后经表面反应进入晶格。

当扩散和表面反应达到平衡时*)'(')'(C C s k C C D s-=-δD :溶质粒子扩散系数;s :晶体的表面积; δ:溶液中滞留层厚度; k ´:表面反应速率常数晶核生长速率*)'('C C s k dtdm -=[8] 3.2.3.3沉淀温度 当溶液中溶质数量一定时,温度高则过饱和度降低,使晶核生成的速率减小;温度低使溶液过饱和浓度增大,使晶核生成速率提高。

一般温度与晶核生成速率关系曲线存在极大值。

晶核生成速率最大对应的温度低于晶核生长速率最大对应的温度,所以低温一般得到小颗粒。

3.2.3.4加料顺序加料顺序对沉淀物性质有较大影响。

正加法:将沉淀剂加到金属盐类溶液中;倒加法:将盐类溶液加到沉淀剂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