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 2021届广州市高三阶段训练 - 试题(送审稿2)

合集下载

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Word版 含答案

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Word版 含答案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物理本试卷4页,16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4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4分;第8~10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在16世纪末,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

以下说法中,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A、一个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受力B、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C、四匹马拉的车比两匹马拉的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D、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长时间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2、一根容易形变的弹性导线,两端固定。

导线中通有电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当没有磁场时,导线呈直线状态;当分别加上方向竖直向上、水平向右或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时,描述导线状态的四个图示中正确的是()3、关于静电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势等于零的物体一定不带电B、电场强度为零的点,电势一定为零C、同一电场线上的各点,电势一定相等D、负电荷沿电场线方向移动时,电势能一定增加4、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 、b 、c 处,各有一条长直导线垂直穿过纸面,导线中通有大小相等的恒定电流,方向如图,则过c 点的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A 、与ab 边平行,竖直向上B 、与ab 边平行,竖直向下C 、与ab 边垂直,指向左边D 、与ab 边垂直,指向右边5、地球和木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可以看作是圆形的。

广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广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炎帝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仁爱的炎帝才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

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称他做“神农”。

炎帝不但是农业之神,他同时又是医药之神,一种传说是他亲自去尝味了各种各祥的药草,为了尝药,曾在一天当中中过七十次毒。

更有的民间传说说,神农尝百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肠子断烂,为民众牺牲了生命。

(摘编自袁珂《中国神话传说》)材料二:近日,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以身试药提炼青萵素的经历,与“神农尝百草”的远古神话不谋而合,为此,本报特别约请神话学专家田兆元教授解读中国神话与“中国梦”。

问:如何看待中国的神话源头与“中国梦”的关系?答:神话是一种人文理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梦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理想精神的延续,也是中国神话文化现代性传承发展的体现。

问:(1) ?答:中国神话中的五帝神话,是崇尚道德精神的。

如黄帝与蚩尤大战的神话,叙述了蚩尤侵犯诸候,暴虐天下,而黄帝则相反,是“修德振兵”,为了社会秩序的建立,带领大家击溃了蚩尤暴乱,今天我们强调以德治国,就是这种精神的继承。

古代神话同样是崇尚法治的,如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力,就被舜依法处置了。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各民族交流和谐,获得安全的生存空间的伟大故事。

这种伟大的精神与我们今天高铁建设,克服空间障碍,追求世界和谐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

问:(2) ?答:首先,中国神话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每到清明,我们祭祀黄帝炎帝,体现出对于祖先神灵道德精神的归依。

其次,中华民族勤勉地建设美好世界,大禹治水精神。

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将考生号及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广东省广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毕业班综合测试试题 (二)(广州二模)(扫描版)粤教版(1)

广东省广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毕业班综合测试试题 (二)(广州二模)(扫描版)粤教版(1)

2021年广州市一般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9.依照具体要求别离完成以下各题。

(10分)(1)将以下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①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3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现在崔、卢这种人,莫非能和当朝的显贵相较吗?[3分。

“属”“宁”各1分,大意1分落在“之属”的“之”和“贵”两词上。

]【补充细那么】(1)“属”:说明为“类”“种”“些”都可。

(2)“宁”:说明为“莫非”“岂”“怎么”都可。

(3)“之”和“贵”两个词都翻译对,才得大意分。

此处“之”为代词,说明为“这”;“贵”为名词,说明为“(当朝的)显贵”“(当朝的)权贵”“(当朝)显贵的人”“(当朝的)贵族”都可。

②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

(4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这种适应时刻长就成了风俗,到此刻尚未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败坏了名声和教化。

[4分。

“已”“紊”“亏”各1分,大意1分。

]【补充细那么】(1)“已”说明为“停止”“废止”都可。

(2)“紊”说明为“使……混乱”“乱”“混乱”(此处应为动词)都可。

(3)“亏”说明为“败坏”“损坏”“损害”“使……受损害”“有损”都可;(4)大意分落在“积习成俗”。

翻译为“这种适应时刻长就成了风俗”“这种适应积久了,就形成了风俗”都可。

9(2)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医生的婚姻有如何的要求?(可自己归纳,也可引用原文)(3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①婚姻的原那么,第一要符合仁义。

(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

)②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

(嫁娶之序,务合礼典。

)[3分。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

]【补充细那么】(1)采点给分,选错了,不倒扣分。

(2)用自己的话回答,也能够表述为“婚姻要符合礼义之风,遵循匹嫡的礼义,遵循人伦”,意思对即可。

这点作为评分标准的第二点给分,不重复给分。

(3)要紧围绕“唐太宗对士医生婚姻的要求”,“仁义”“礼法”为给分点,其他答案都是错误的现象,并非唐太宗的要求。

2021届广东省高三 新高考模拟试题语文(二)(含答案)

2021届广东省高三 新高考模拟试题语文(二)(含答案)

2021届广东省高三•新高考模拟试题语文(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左图右史”,古已有之。

中国也不乏图像研究的传统,但现代意义上的影像研究应始于20世纪80年代。

西方“新史学”的传入及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带来对影像的革新性认识,影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像史学”也随之成为热词。

综观近40年来的发展状况,虽然国内整理出版了大量以“影像”“图像”冠名的作品,却不过是影像史料的汇集;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利用了影像史料,或发表了一些有关影像的研究成果,但严格来说,尚未有一部具有学术意义的影像史著作出现。

中国影像史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下面,对目前的研究状况略作分析,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实际上受到西方有关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的双重影响。

二者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所涉领域并非完全重合。

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基本上是历史影像,即历史记录片和历史照片。

而西方图像研究,特别是视觉文化研究所指视觉材料,范围却广泛得多,不仅包括传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也包括摄影、电视、服饰、广告、景观等一切当代社会的视觉产品,涉及当代文化的各个领域。

这些视觉产品又可通过摄影等技术手段转化为供学术研究的影像。

自20世纪80年代影像研究兴起,近40年来,国内学术界与出版界对影像史料进行了广泛的发掘,出版的影像资料可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此外,网络媒体也公布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综观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张冠李戴、解读错误的问题较为突出,粗制滥造、重复出版不在少数。

这一方面反映出相关整理者的学术功力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缺乏学术目的,为图像而图像,甚至于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外,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虽然为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础,但目前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影像出版呈现火爆之势的背后,凸显的是学术研究的贫乏,影像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试题二

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试题二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综合测试试题(二)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请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上。

2。

选择题在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結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阋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究成1~5题材料一:国外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

据霍金教授称,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他曾向人们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可能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

他说道,我们的末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霍金和埃隆・马斯克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人类不应任由人工智能发展,而不加以控制:如果不对智能机器严加控制,人类的前景可能会相当晦暗。

人工智能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但人类在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努力避免其可能引致的风险。

例如,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

而从长期来说,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了人类,它们就可能产生反抗,不按程序设定行事。

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严格挨照我们的想法行动.(摘编自叶怡萱《霍金:人工智能100年内取代人美》)材料二: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勞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

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

广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8月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8月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8月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晚明小品短、小、简、易的特质正源自《周易》。

《系辞下》称赞《易经》之文“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所谓“称名小,取类大”,是指《易经》中常以个别小事物概括同类事物,表现抽象的大道理。

所谓“其旨远”,是指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

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夫《易》唯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正式将《周易》的旨远辞文、小中见大引入文学批评。

晚明小品家也多据此阐发小品的特质。

何伟然《〈皇明小品十六家〉序》云:“从来神通变化,藏大于小,彼藏藕孔,藏茧丝,壶公缩千里咫尺,孙夫人方帛之上,尽列国山岳河海城邑行军之势,天地象数,尺幅而河洛具呈。

”明显看出受到《周易》的影响,陆云龙选编汤显祖之文,“独取其小”,但他马上强调:“芥子须弥,予正欲小中见大。

”他在评张鼐的小品时也说:“是虽小品,已得大凡。

”沈守正《凌士重小草引》亦云:“与其大而伪也,毋宁小而真。

”小品短小精悍,言约旨远,小中见大,微中见著。

晚明人对小品短、小、精、微特质的认识和嗜爱,与《周易》是一脉相承的。

清初廖燕《〈选古文小品〉序》进一步概括和阐述了小品短而小的特质,同时强调小品的“刺人”功用,是对晚明小品理论的总结和发展。

《周易》“易”的含义,一说为“简易”,认为签法是一种较龟卜简易的占卜方法。

《周易》多处写到简、易,如:“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

”(《系辞上》)“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颓然示人简矣。

”(《系辞下》)《淮南子·诠言训》也说:“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简不可以合众。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简易、简明、简约、简洁,以少总多,以约统博,以简御繁,正是《周易》的特点。

2021届广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语文阶段测试题

2021届广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语文阶段测试题

2021届广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语文阶段测试题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总分值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前须知: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完毕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此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类学在中国经历近百年的开展,成就斐然,为历史学提供了诸多启示。

“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根本方法,对历史学者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可以改变传统史学单纯依靠文献的局限。

但“田野作业〞难免遭遇困难。

首先,“田野〞是什么就很难说清。

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群,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

对于非原始族群来说那么情况迥异。

中华各民族中有些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在近代承受帮助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往往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这就使中国的人类学研究面临两难境地:依靠田野吧,人家有文字;依靠文字吧,又好似离开了人类学的研究轨范。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者便开场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除田野调查“访问活人〞外,也辛勤钻研历史文献,做“访问死人〞的工作,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成为人类学的又一宝藏。

【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

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取向,虽然少了一些西方人类学者喜欢玩的形而上元素,但其崇实精神对人类学而言,颇有点返璞归真的意味,实际上就是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将考生号及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

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

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

"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

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

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

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4分)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

(6分)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

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鱼的故事张炜父亲被叫到海上拉鱼了。

我觉得有趣,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

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

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

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海上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

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

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

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

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

我相信它懂事。

所有鱼都在海上老大的吆喝声中被网包抬起,倒在了不远的一片苇席上。

席子旁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

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

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拉网人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

早晨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

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

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

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

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在海上学会了做一种毒鱼。

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

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

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

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

”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

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

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

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

另一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

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

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

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

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

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

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

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

我低下头,它们就摸我的眼睛、头发,一会儿又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

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

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

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

我不能挣脱。

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

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

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

她说:“孩子,你说胡话……”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

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

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

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

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

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

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