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命关穴

合集下载

致命穴位三十六歌诀

致命穴位三十六歌诀

致命穴位三十六歌诀致命穴位三十六代代武僧刻颅首悉知穴位在何处点中穴位致命休得真技者尚武德除暴安良美名留少林点穴招法妙三十六处神鬼愁三十六穴点法妙不可随意传人间少林致命穴法源六六三十六处点一在头额前中线二在两眉正中间三在眉外两太阳四在枕骨脑后边五在脑后藏血穴六在耳后厥阴言七在华盖心口上八在黑虎偷心眼九在巨厥心口处十在水分脐上缘十一脐下气海穴十二关元下腹间十三下腹四寸处亦名中极断阴泉十四左乳上六寸亦名左膺窗命关十五右乳上寸六右膺窗穴位当然十六左乳下寸六左乳根穴连命关十七右乳下寸六右乳根穴牵命连十八十九两期门乳下寸六旁寸然二十脐下左幽门巨阙之旁五分算二十一在右幽门若能点中断肺源二十二即左商曲亦名血门主命关二十三即右商曲点中五月丧黄泉二十四并二十五左右章门定为然二十六亦左腹结二十七右腹结眼二十八为命门穴十四腰椎下中间二十九即左肾俞命门两旁一寸半三十亦名左志室点中三日归西天三十一亦气海俞三二鹤口刻心间三三阴囊后海底三四足底是涌泉三十五亦右志室又名一计害三贤三十六在右肾俞点伤绝气闭双眼三十六穴切记牢点打不可半丝偏此为少林真绝技切莫轻易向外传按:上述三十六穴,拳谱原记载为致命三十六穴,实际是过分夸张。

虽然三十六穴都是要害部位,但受击后绝非可致死。

但不可否认,此三十六穴是击之有效、甚至可把人致残的要害部位。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小儿推拿望诊“虎口三关”,风关、气关和命关怎么辨轻重?

小儿推拿望诊“虎口三关”,风关、气关和命关怎么辨轻重?

⼩⼉推拿望诊“虎⼝三关”,风关、⽓关和命关怎么辨轻重?
虎⼝三关,最早见于《幼幼新书》,是指⾷指桡侧⾯⾃虎⼝⾄指尖分为三节,依次是风关、⽓
关和命关。

通过查看虎⼝三关,利于主治做出对病情的判断,主要⽤于3岁以下患⼉。

三关如图
所⽰:
看虎⼝三关,需要把⼩⼉抱⾄光亮处,暴露⼩
⼉⾷指桡侧,⼩⼉推拿师⽤右⼿轻推从命关⾄风关数次,使⽪下指纹显露。

显露的指纹判断⼝诀如下:浮沉分表⾥,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浮沉分表⾥:指纹浮现,显露于表,主病邪在表;指纹沉伏,深⽽不显,主病邪在⾥。

红紫辨寒热:纹⾊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主寒症;纹⾊紫红,多位邪热淤滞,主热症;纹
⾊淡红,多为内有虚寒;纹⾊青紫,多为郁热内结,纹⾊深紫,多为淤滞络闭,病情深重。

淡滞定虚实:指纹⾊淡,推之流畅,主⽓⾎亏虚;指纹⾊紫,推之涩滞,复盈缓慢,主实邪。

三关测轻重:纹在风关,病邪初起,病情较轻;纹在⽓关,病邪⼊⾥,病情加重;纹在命关,
病邪深⼊,病情加重;纹达指尖,称为“透关射甲”,若病中出现,显⽰病情危重,需要送医处
理。

“命关穴”灸治乏力嗜睡案

“命关穴”灸治乏力嗜睡案

“命关穴”灸治乏力嗜睡案
家父近日常感乏力、嗜睡且食欲不振,查舌淡白、边有齿痕、薄白腻苔;脉濡右关尤甚;此乃中阳受损,湿滞脾胃之证,治当健脾化湿、交通中焦。

因不喜用药、惧针,乃用“脾胃雷火灸”施治,选穴:百会、左命关、中脘、至阳;百会、左命关补法熏灸;至阳、中脘吹灸、灸左命关,灸感成片状扩散至前胸,持续30分钟,渐回缩至灸穴,灸后自感身体轻松,乏力感消失;灸中脘,灸感传至脐旁,肠鸣音亢进,灸后感到饥饿,纳增!明日续灸,当7次而愈!
按:中焦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气机运行之枢纽;又脾主四肢;此证乃湿滞中焦、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常,故乏力、嗜睡、纳差;灸百会在于生举中气、振奋精神;灸中脘、至阳在于和胃增强食欲;主穴在于左命关!
左命关,即左侧“食窦”穴,乃脾经穴位,《扁鹊心书》云: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

凡诸病困重,
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

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

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

若脾气在,虽病甚不至死,此法试之极验。

以上穴位处方配合“脾胃雷火灸”(三年蕲春艾绒+36味道地中草药),相得益彰,增强疗效。

人体36个致命死穴,人人要记牢

人体36个致命死穴,人人要记牢

人体36个致命死穴,人人要记牢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

合起来为36 个致命穴。

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 9 个)1 、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 、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 、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 、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

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 、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 0.1 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

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 、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 2/3 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 、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 、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

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 、人迎穴位置:喉结旁开 1.5 寸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 14 个)1 、膻中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气会膻中心包募穴。

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 、鸠尾穴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 、巨阙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金针大师“命关”穴点睛

金针大师“命关”穴点睛

金针大师“命关”穴点睛
章门穴亦可称为“命关”,因为不少针灸文献中均记载脾经的食窦穴能力挽危难。

但经过实践考察,章门穴的作用强于食窦穴,对于重病患者凡属于脏腑疾病者都增用章门穴可获得良效,显示其功能之重要。

同时此穴亦可加灸,即有回生之用。

因此说,章门对于气血俱虚,五脏衰惫者用之可转危为安。

【功能】调和五脏,补气养血,疏肝理脾,化积平胃。

【配伍】
1.章门配中脘:有疏肝和胃,健脾化滞之功效。

主治胸胁胀满、中脘堵闷、消化不良等症。

2.章门配阳陵泉:有调理肝胆,理气化积的作用。

主治胁肋胀满、胃肠积滞、腹中气胀,以及肋间神经痛。

3.章门配中脘、足三里:为调中和胃,补气健脾的常用配方。

主治神疲乏力、食欲欠佳、久病虚弱等症。

4.章门配太冲:有平肝、泻肝、抑肝、伐肝之效。

主治眩晕、目赤、烦躁、易怒等症。

5.章门配气海、三阴交:有益气养阴,补五脏,调气血的功效。

主治气阴两伤的气短疲惫、五脏衰弱、气血两亏,以及凡虚不受补者均适合施以调补之法。

【针法】直刺,最好针0.5~1寸。

千万不能深刺,20世纪50年代曾有报道“深刺章门”致临床死亡一例,应引以为戒。

章门的取法,可以垂肘,其肘尖至处是穴,简单而准确。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配伍: 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谢谢!
食窦穴 穴位详解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食窦穴
拼音:shídòu 别名:命关穴,食关穴 经络:脾经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取穴: 食窦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 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 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 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解析: 3)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 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 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意义: 脾经水湿在此沉降。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运行: 由穴内满溢穴外。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中医穴位详解:来自窦穴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解析:
1)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 哀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 害。本穴物质为大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 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 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力,因而悲哀,哀其 子金气不生也,故名。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解析:
2)肠哀、肠屈。肠,大肠也,此指大肠 所主的金气。哀,悲哀也。屈,亏缺也。 肠哀、肠屈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虚少, 脾土生发之气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功能: 冷降脾浊。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命关的准确位置和作用】

【命关的准确位置和作用】

【命关的准确位置和作用】命门穴的功效非常大,除开可以治疗腰痛、骨质疏松和慢性肾脏病,对男士的频繁遗精、阳痿和早泄也是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腿部浮肿和青春痘等平常普遍的人体小情况,也是有非常好的解决实际效果。

那麼,这篇我们就而言一说,命门穴的具体地址、作用及其搭配功效和按摩方法。

命门穴的部位及图片命门穴坐落于腰部,当后正中间网上,第2椎间盘横突下凹痕中。

(系裤带的地区,和肚脐是相匹配的)。

命门穴的基本概念命门穴,人体穴位名。

出《针灸甲乙经》。

属督脉。

血气物质为地部的水湿。

打中后,冲击性脊柱破气轮,易截瘫。

别称:属累穴,精宫穴。

“命门穴”:“命”,人之压根也,便于也。

“门”,进出的门户网也。

命门穴因其位于腰部的正中间位置,内连脊梁骨,在身体重力场中为部位不高之处,脊梁骨内的超高压呈阴性水湿由除此之外输表皮督脉,本穴外输的呈阴性水湿有维持督脉血气时兴不断的功效,为身体的性命之本,故称“命门穴”。

“属累穴”:“属”,类型之意。

“累”,堆迭也。

属累名喻指本穴血气由督脉之气堆迭而成,亦即是地部经水。

理同命门穴名解。

“精宫穴”:“精”,髓也,指穴内血气来源于脊梁骨。

“宫”,城堡也。

精宫名喻指穴内物质来自脊梁骨。

理同命门穴名解。

命门穴的作用与功效治疗腰痛、慢性肾脏病、夜哭闹、活力减低、疲惫感、老年斑、骨质疏松、青春痘等;医治尿床,尿频尿急,泄泻,频繁遗精,浊白,阳痿,早泄,赤分泌物下,胎屡坠,五劳七伤,耳鸣头晕,癫痫,惊惧,手脚逆冷等;医治肾寒阳衰、走动乏力、四肢乏力、腿部浮肿、耳朵病症等;改进性风寒,均衡和修复男性性功能。

命门穴的搭配作用配肾俞穴、太溪穴:治频繁遗精、早泄、腰脊苦楚、足膝乏力、尿床、癃闭、水肿、头晕目眩耳鸣等肾气虚损之病;配百会穴、筋缩穴、腰阳关穴:治破伤风抽动;配灸命门穴、隔盐灸神厥:治中风脱症;配关元穴、肾俞穴、神厥(艾炙:)治五更泄;补命门穴、肾俞穴、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穴、阿是穴、委中、腰夹脊:治腰扭伤痛和肥厚性脊柱炎;配十七椎穴、三阴交穴:治痛经(湿寒郁滞型)(艾炙);配大肠俞穴、膀胱俞穴、阿是穴(灸):治湿寒痹腰痛。

如何找准穴位–命門穴

如何找准穴位–命門穴

如何找准穴位–命門穴
前一篇博文談到了如何找准神闕穴,這一篇來說說命門穴。

命,指生命,重要之意。

門,出入之門戶。

本穴外輸的陰性水液有維繫督脈氣血流行不息的作用,為人體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門穴。

命門穴歸屬於督脈,是人體的長壽大穴,也是益腎壯陽的要穴,對腎虛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統病症有著良好的療效。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經常搓擦命門可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延緩衰老。

精確定位:命門穴在脊柱區,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

取穴竅門:肚臍水平線與後正中線交點,按壓有凹陷處,即是命門穴。

一按就靈:按摩命門穴時用雙手中指指腹互相疊加,用力揉按,有強烈的壓痛感。

每次揉按3-5分鐘。

長期堅持按摩此穴,能治療陽痿、遺精、四肢冷等疾患。

無病則可補益腎氣、增強腰膝力量。

小貼士:命門,按字面上理解,即生命之門。

但它在中醫裡卻有著特定的含義,一般是指生命之火起源的地方,也就是腎陽之氣聚集之處,因而平常人們所說的命門進補,其實就是益腎壯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命关穴
关于命关穴
本人在《中医灸疗集》中第111页读到,扁鹊灸法有介绍:命关二穴,在胁下脘中,举臂取之,对中宛向乳三角取之。

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

凡诸病因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

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若脾气在,虽病甚不至死,此法试之极验。

从书上看,但是还是不明白命关穴的确切位置。

请教哪位老师能指点命关穴的确切位置?谢谢命关穴:位于胁下宛宛中。

具体取法为坐位,先取中脘,以中脘与乳中穴连线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此三角形之另一角尖端即为命关穴。

作用:补脾阳、益脾气,本穴首载于《扁鹊心书》,是培补后天之重要穴位。

不过有资料显示:
命关穴属于脾经(就食窦穴)!食窦食窦,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命关。

属足太阴脾经。

在胸外侧部,
~~~~~~~~~
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胸腹壁静脉。

主治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咳嗽,痰饮,少乳等。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艾炷灸
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五肋间结构、胸内筋膜。

皮肤由第4、5、6肋间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

皮下筋膜疏松,内有皮神经及胸腹壁浅静脉经过。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经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和其下缘,入前锯肌,再深进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血管和神经。

前二肌由胸前神经和胸长神经支配,后二肌由肋间神经支配。

在胸内筋膜的深面,正对第5肋间隙是胸膜腔及肺,因此,不宜深刺与提插。

【功用】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2.其它:肝炎,腹水,尿潴留,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

【刺灸法】
刺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切勿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方例】
胸胁满痛:食窦、膈俞、三阳络。

ozz00 (2010-4-13 20:53:53) 下面是位置图,食窦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