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穴临床应用初探
四关穴理论与实践配穴

四关穴理论与实践配穴关键词:四关穴理论与实践配穴fr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43AM741 &xpos=11配穴合谷、太冲谓之四关穴,两者均为针灸临床要穴。
自金元时期窦汉卿提出四关穴之名至今,跨越数个历史时期,因其在针灸临床上的适应证广且疗效好,而为历代针灸医家及当今针灸医家及学者们所推崇,被视为治病要穴,并且在针灸学术史上留下了许多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大量的临床资料。
四关及其四关穴四关,一指部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对文中提出的四关,明代张介宾在《类经》第八卷中注:“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
故凡井、荥、输、经、合穴,皆手不过肘,足不过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以治五脏疾也。
”明代马玄台则注:“四关者,即手足肘膝之所,乃关节之所系。
”清·张志聪注:“四关者,两肘、两腋、两髀、两腘,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行者也。
”由此可见,此处四关乃是部位之名,泛指人体四肢的各个大关节,如肩、肘、髋、膝等,尤其是指两肘和两膝。
二指穴位。
金元时期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提出:“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明代徐凤在《针灸大全》注:“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
”明代李蓇在《医学入门·杂病穴法》中则注:“四关三部识其处,四关,合谷、太冲也。
”其后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经外奇穴》篇中更指出了:“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的观点。
很显然,这里所讲的四关,又有另一层含义,即专指合谷和太冲两穴。
笔者认为四关及其四关穴,前者所及范围较广,包括了肘膝关节以下的所有穴位,在临床上针对疾病以远治作用为主,而后者乃是指特定的穴位即合谷与太冲穴,应用时当以两者配合的功效为根本。
四关穴及其中医理论合谷,大肠经原穴,具有清利头目,泻热解表,和胃调肠,宁心安神,理气通经等作用。
“四关”穴临床应用举隅参考模板

“四关”穴临床应用举隅关键词: “四关”穴;原穴;癔病;临床应用“四关”穴即双侧合谷与双侧太冲的统称。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而气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所以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重要部位。
又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脉,所以合谷穴亦是气血汇聚的重要部位,是气血运行的要枢。
因此,针刺合谷,则具有调理气血的作用。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即是肝经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重要部位。
肝为刚脏,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具有疏泄全身气机的作用和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特点。
全身气机调畅能够正常的升降出入,则气血津液得以正常生成、运行、输布。
肝又为藏血之脏,具有调节全身血量的作用,所以针刺肝经之原穴太冲穴,则能够激发肝经原气,充分发挥其调畅全身气机的功能,从而达到对全身气血的生成、运行和输布的调理作用。
同时,合谷穴位置在上属阳,本身又属于阳经;太冲位置在下属阴,本身又属于阴经,而且两穴位于四肢的重要部位,两穴同时应用则可以起到协调全身阴阳、调节全身气血的作用。
又《内经》曰:“气血者,神也。
”气血是神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物质基础。
气血调畅充足则神有所舍,有所舍则神安。
气畅、血行、神清则自无窍闭之理。
总之,两穴同时应用则具有调理气血、开窍宁神之作用。
2 针刺手法对于急性病人要以强刺激手法,以病人窍开神复或病愈为度;慢性病人则以病人的最大忍受限度为刺激量进行操作。
3 典型病例2002年8月中旬,一位21岁女病人由家属推轮椅前来河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
当时见病人情绪低落,反应较迟钝,患者左下肢瘫痪(肌力在0级到1级之间)。
经询问得知:病人由于近两天与家人生气而带着情绪上班,且由于天气炎热,在参加公司组织的军训活动中,突然神昏倒地,经同伴掐人中穴苏醒后即见左下肢瘫痪。
前来该院就诊,急诊科要求进行脑CT等检查,但病人家属不同意,遂前来针灸科就诊。
经过针灸科主任焦乃军老师的初步诊断,初步排除了脑血管意外、癫痫发作以及脑血管肿瘤等病。
针灸开“四关”之神奇功效

针灸开“四关”之神奇功效开四关穴位功效:神经系统方面如:头晕,面瘫、面肌痉挛、情志抑郁、帕金森综合症等。
心血管系统方面如: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等。
妇科方面如:肝郁不舒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等。
儿科方面如:小儿抽动证、小儿惊风等。
疼痛科方面:头痛,腹痛,痛经等等穴位对于大家来说虽然并不陌生,但是"四关穴"却鲜少有人知道。
人的身体四肢有许多的穴位,其中有两个穴位他们首尾呼应,阴阳相配,"兄弟齐心,其利止痛",通过合理的刺激,共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这两个穴位就是合谷和太冲穴,它们如同人体四肢末端的四个守卫,左右各一,又称之为"四关穴"。
穴位来源"四关"这一概念,首先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文中提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明代张介宾在《类经》中也提到:"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
由此可知"四关"是部位的名称,泛指人体四肢的各个大关节,如:肩、肘、髋、膝等等。
明代徐凤在《针灸大全》中第一次将四关定位为太冲、合谷穴。
治病机理许多人很疑惑,为什么这两个穴位搭配起来,就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合谷,太冲其实如中药处方中药与药的关系一样,穴位与穴位之间也存在着配伍关系。
四关穴有鼓舞营卫气血运行的功能,其升降调节方法与中药方剂小柴胡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合谷和太冲两穴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脏一腑,一升一降,共奏气血、阴阳、脏腑同调之功。
古代医家对于四关穴的治病机理有这样一些记载:"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矣","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
意思总结来说就是:四关穴是气血阴阳,内外出入的重要通道,就像士兵一样,把守着人体四个关口。
如果有外邪侵袭,那么四关就会闭合,从而通道阻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脉拘急痉挛。
打开身体四个开关,百病皆消!

打开身体四个开关,百病皆消!人的身体有四个开关,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很多疾病在治疗上都需要先打开这四个开关。
关者何?是门户,是关卡,是一个通行的地方。
什么东西在这个关卡通过呢?我想应该是气吧。
也就是说,关首先是气之关,是气之门户。
四者,四肢,居于人体的四个侧位: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所谓四关,即合谷与太冲,左右共四穴,合称四关。
合谷——大肠经,为阳明燥金,以降为顺。
合谷位于上肢的末端,上举及天,居于天位。
太冲——肝经,为厥阴风木,以升为顺。
太冲位于下肢的末端,下踏于地,居于地位。
百病皆生于气,气在经络里运行,气不通则痛,气通则不痛。
因此,这个气机的通畅是治疗百病的首要问题。
若四关穴协调好了,天气自然地下降,地气自然地上升,上下气机通畅了,百病也就好了。
四关穴即人体在四侧位上的、远心端的四个关卡。
这个关卡对于人体气机的升降、阴阳的平秘至关重要。
四关穴——四大应用1、各种痛症《标幽赋》:“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 就是说,这四个穴位把天地上下给通畅了,身体各种痛症自然有减轻,特别是手脚不利、关节风湿疼痛了,甚至于像癌性疼痛也都有很多的效果。
对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头痛、目眩皆有效。
四关穴能清降血压、引火下行,有卓越的止痛效果。
2、各种精神疾患四关交通上下,即是交能阴阳,如果能使阳下潜而交于阴,阴上升以合于阳,自然阴平阳秘,何神志病之有?天地阴阳交合,天地泰,自然神安。
所以,象癫痫,象精神分裂症,象精神不集中等等神志病患,都可使神志自然地安定下来。
3、失眠阳气处于阴之上,我们人就是清醒状态。
睡着了,就是阳气居于阴之下。
失眠就是阳不居于阴之下了。
四关可以潜阳于阴,提阴于阳,使阴阳平衡。
对于各种烦躁,易于上火,易发脾气等病症,也可应用四关穴。
4、郁证《丹溪心法》:“气血冲和,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四关可以伸张阳气,上提阴气,平衡阴阳,以使阳道自降,阴道自升,左升右降气机通畅了,何郁之有?! 脉脉艾灸提醒你开四关治疗抑郁,效果明显。
四关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四关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郝宏华【摘要】目的探索四关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所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布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急性期、稳定期以及恢复期均采用针灸治疗,在稳定期与恢复期增加电针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急性期采用针灸+四关穴温针灸治疗,稳定期与恢复期采用针灸+电针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对比统计.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实验组患者在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中的患者,统计学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针灸方法,四关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相对较好,应该在临床大力推广.【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8(033)014【总页数】2页(P2092-2093)【关键词】口僻;四关穴;温针灸;周围性面瘫【作者】郝宏华【作者单位】太原市中心医院针灸推拿科山西太原 030000【正文语种】中文周围性面瘫是指茎乳孔内所出现的急性非化脓性面部神经炎症,周围性面瘫会导致面部肌肉群的运动功能出现明显障碍,从而导致患者出现面部肌肉松弛、口歪眼斜、无法闭眼等临床症状。
一直以来针灸在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都相对较为广泛,为了探索进一步提升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本文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对四关穴温针灸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所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布原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
实验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48.5±21.2)岁,病程(2.62±1.35)年;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0.3±20.5)岁,病程(2.32±1.32)年,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性(P>0.05),统计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四关穴的临床观察

, o ~ . ,牵 正穴 向前下 斜刺0 ~ . ,配 合患侧耳后乳 突部T P j6 寸 L. O8 . 0寸 5 8 D 照 射 。每 次治疗 3r n 0 0 i,1次为 1 a 个疗程 ,疗程 间休息3 。5 d 个疗程 后
统 计疗效 。
1 . 对照组 .2 5
[ 潘 咏梅 , . 灵注射 液 治疗上 呼 吸道 感染 18 例 [ . 2 ] 李敏 清开 2 0 J中外健 J
康 文摘 , 0,( ) 97 . 2 9 3:- 0 6 47 9 [】 李 建华 , 3 冯丕敏 , 建 国, . 沈 等 清开灵 注射 液治 疗上 呼吸 道感 染疗 效
观 察 [ . 宁中医药 大学 学 报,0 8 03: ・ . J辽 ] 20, ( 7 7 1 )2 2 [ 严 华 . 开灵 及有 效 成 分对 培 养大 鼠缺血 损 伤神 经 胶质 细 胞分 4 】 清 泌NG 的影 响[ . F J 中国中医基础 医学杂 志, 0,( : — . ] 2 3 23 3 0 9 )1 3
1 . 3纳入标准
E 起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病程小于7,所有单侧发病的患者。 d 1 排除标准 . 4 中枢性 面瘫 ,双 侧周 围性 面瘫 ,耳 源性面瘫 ,肿瘤所 致的周 围性 面瘫 ,手术或外伤造成 的面神经损伤等 。 1 治疗 方法 . 5
践B , 1, () 0 —0 . 版 2 01 5: 7 6 8 0 9 6
呼 吸道患者 可以在治疗上 优先 考虑使用 ,同时药物 的制剂 比较稳定 ,
并且 疗效也 比较可靠 ,对上呼 吸道感染患者 的退热 和临床症状 改善方 面的作用 比较迅速 ,可以明显 的缩短患者 的病程 。综上 所述 ,清开灵 注射 液在治疗 上呼 吸道感 染方 面具有确切 的临床疗 效 ,同时安 全性 比 较高 ,值 得临床广泛 推广 使用。
四关运用窍门

四关运用窍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岱(原创)“四关”之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篇,其文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明马玄台注解为:“四关者,即手足肘膝之所,乃关节之所系,故凡井荥俞经合之穴。
皆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也。
”这里“四关”泛指四肢肘膝以下关节附近的特定穴。
后徐凤在“针灸大全”中注解为:“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
”并称:“太冲、合谷是也。
”强调“四关”的概念重点在于十二经原穴中的太冲、合谷四穴。
其后杨继洲著《针灸大全》将其归入《经外奇穴》篇,称“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
”从古至今,许多针灸临床家都善用“四关”穴这组配方,其主治范围广,疗效较可靠,取穴针刺又方便安全,值得进一步继承与提高。
太冲穴位在下肢足背第一、二趾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合谷穴位在上肢手背第一、二掌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两对穴位一上一下,上下对应,好似把住人体的主要关口。
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经过和留止的特定部位,而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指命门的真阳之气),它是通过三焦散布于外,维系着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从而发挥卫护正气,抵御邪气的作用。
“四关”穴是原原相配,在协调整体与局部病变的过程中,常常可以起到两者相加,甚至是1+1>2的良好效应。
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为少气多血之经,以调血补血为主;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以调气补气为主。
两者相配,既能气血相调(即行气活血,或活血行气),又能气血相补(即益气补血,或补血益气)。
综上所述,太冲、合谷两穴一上一下,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气一血,它们相辅相成,相依为用,以对穴相配的形式,组成一个小型的配方,在临床上显示出其优势的一面。
“四关”穴既有一定止痛、消炎、镇静、抗敏的作用,又有调节某些脏腑和免疫的功能。
但面对复杂、慢性的病症,只用“四关”穴显得有点单薄。
浅析四关穴在治疗头面病症中的临床应用

以 相 应 配 穴 , 得 了满 意 的 临床 疗 效 。 取
关 键词 : 关穴 ; 四 头面病 症 ; 临床 应 用
中图分类 号 : 2 5 9 R 4.5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0 2— 3 2 2 1 ) 6— 0 7— 2 10 2 9 (00 0 04 0 如法 循环 行针 1 ,0次为 1 次 1 疗程 。
可见 , 中益气 汤 正 是通 过 调 升 降 、 气 血 、 虚 补 调 调 实 、 脏腑 而达 到双 向调节 的 目的 。 调 现代 药理研 究也 证实 了补 中益气 汤具 有 双向调节
作 用 。其 中 , 芪 、 参具 有增 强心肌 收缩 力而 升高血 黄 人
压 和扩张外 周 血管 而 降 低 血压 的双 重 作用 。另外 , 本 方对肠 管也 具有 双 向 调节 作 用 , 当肠 管处 于蠕 动 亢进 时呈 现抑制 作用 , 之 蠕 动减 慢 , 使 张力 降 低 ; 当肠 管 而
( )3 3 . 5 :3— 4
之甘 以泻火 热 ……血减 则心 无所 养 , 使心 乱而烦 , 致 更
以当归 和 之 。 此 外 , 有 柴胡 升 发 少 阳之 气 , 枢 机 ” 尚 使 利 而五脏 安和 。应用 [ . 民军 医出版 ] 唐 补 M] 人
处 于抑制状 态 时 , 使之蠕 动增 强 , 则 张力升 高 。
参 考文献 :
[ ] 杨 亚 琴 . 胃气 虚 与 升 降 失宜 [ ] 河 南 中 医 ,04,4 9 :5 I 脾 J. 20 2 ( )7 . [ ] 毛 良知 . 中 益气 汤 的双 向 调 节 作 用 [ ] 中 国 医 药 学 报 ,9 4, 2 补 J. 19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而为痹。痹证又以疼痛、 运动功能障碍为其主症, 但因 所挟外邪不同而分为行痹、 痛痹、 着痹、 热痹。临床上 如椎间盘突出症、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 节退行性病变等均可取四关穴以通经活络、 消炎止痛。 壮肌治痿 《素问・痿论》 云: “ 肺热叶 ! " # 补益气血, 焦, 发为痿 ! ” , “ 肝气热, 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发为痿 ” 痿, 指肢体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 严重者, 手不能握 !。 物, 足不能任身, 肘、 腕、 膝、 踝关节如觉脱失, 渐至肌肉 萎缩而不能随意运动。当肺热叶焦, 筋脉失濡, 或湿热 浸淫筋脉, 气血运行受阻, 或脾胃虚弱, 化源不足, 肌肉 筋脉失养, 或肝肾亏虚, 肝血不足, 筋脉失其濡润, 均可 导致肌肉萎缩, 手足痿弱不用。临床上如中风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 多发性神经炎、 急性脊髓炎、 进行性 肌萎缩、 重症肌无力、 周期性麻痹、 肌营养不良症等, 均 可参考本证型辨证施治。 《素问 ・ 痿论》 曰: “ 治痿独取阳明” , 阳明为多气多 血之经, 又为后天之本, 取阳明经穴位, 意在补气血、 促 后天。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 既能补益气血, 又能健运 脾胃; 太冲为足厥阴经输、 原穴, 肝主筋, 全身筋腱关节 的运动功能, 都有赖于肝的精气滋养, 若肝的精气衰 弱, 则筋失濡养而不用。太冲穴能调气血, 强肝益肾培 元, 配合合谷有气血双补之功, 用补法或灸法, 可补先 天, 促后天, 壮肌肉, 强筋脉。 协调阴阳 外邪侵袭,或脏腑经络阴 ! " $ 行气理血, 阳失调,四关闭合,气血不通则逆而为厥。厥证其意 有 ! 种:其一,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但大多能逐 渐苏醒,如古代文献记载的尸厥、薄厥、气厥、血厥 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休克、虚脱、昏厥、中暑及 神经官能症等病;其二,为四肢寒冷, 《伤寒论 ・ 辨厥 阴经脉症并治》中指出: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寒 邪过盛或热邪炽盛均可引起四肢厥冷,均是由于阴阳 失去正常的协调,不能相互顺接所致。灸或针刺四关 穴,有行气理血、协调阴阳之功,以助阴阳之气相互 顺接,相互贯通。 此外, 四关穴还有疏肝理气、 镇静镇痛、 祛风散邪、 利胆退黄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 征、 单纯性甲状腺肿、 甲亢、 疝气、 失眠多梦、 头痛、 牙 痛、 胁痛、 三叉神经痛、 痛经、 胁痛、 胃脘痛、 面瘫、 风疹、 荨麻疹、 黄疸等病症。 总之, 四关穴为针灸临床证治之要穴, 其主治广, 功效显著, 临证中可以根据合谷与太冲一气一血、 一阳 一阴、 一升一降, 以及相互制约、 相互依赖、 相互为用的 关系, 使升降协调, 阴阳顺接, 共奏调理脏腑、 平衡阴 阳、 通达气血、 平肝熄风、 祛风止痛之功效。 (收稿日期: !%%# & %’ & !’) 推拿
四关穴, 即指二合谷穴、 二太冲穴, 其名称出自金 元时代针灸医家窦汉卿的 《标幽赋》 , 其文曰: “ 寒热痹 痛, 开四关而已之。 ” 明代针灸医家徐风在其 《针灸大 全》 卷二中注曰: “寒者, 身作颤而发寒也; 热者, 身作潮 而发热也; 痛, 疼痛也; 痹, 麻木也。四关者, 五脏有六 腑, 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 太冲、 合谷是也。 ” 《针灸大成》 曰: “四关穴, 即两合谷、 两太冲是也。 ” 并把 四关穴列为奇穴。四关穴之主治功能在古代医籍中已 有不少载述, 如 《席弘赋》 的 “手连肩脊痛难忍, 合谷针 时要太冲” 《杂病穴法歌》 , 的 “鼻塞、 鼻痔及鼻渊, 合谷 太冲随手取” 。 合谷、 太冲穴, 位于四肢歧骨之间, 犹如把关之将 士, 故称之为 “四关” 。将十二原穴中的合谷、 太冲作为 四关穴, 意义在于: 其一, 合谷在上肢, 太冲在下肢, 正 好代表两肘、 两膝; 其二, 合谷穴属阳明腑, 太冲穴属厥 阴脏, 两穴配合一阴一阳、 一脏一腑, 有调理脏腑、 协调 阴阳之功效; 其三, 合谷穴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 偏于 补气、 泻气; 太冲穴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 偏于补血、 调 血, 二穴配合, 共奏调节气血之功。现将 “四关穴” 的功 效及临床应用作一浅述。 ! 合谷、 太冲研究概述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原穴, 本穴具有调和气 血、 通经活络、 行气开窍、 疏风清热、 通降肠胃、 镇静安 神、 益气升阳之功。现代实验研究表明, 由于合谷穴内 的神经供给和神经末梢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比一般穴位 要多, 故认为合谷穴对某些疾病的相对特异作用比其 他穴位强。电针合谷穴, 确可在尾核头部、 背侧记录到 包括几个正负成分的诱发电位, 刺激该部具有显著的 镇痛和缓解顽痛的作用。电针合谷穴, 对兔丘脑束旁 抗胆碱酶活性发生影响。针刺合谷、 太冲等穴位, 都能 产生一定的升压和抗休克作用。采用不同的针刺手 法, 如温补法和凉泻法, 对末梢血管有明显的影响, 可
江苏中医药 !%%# 年第 !$ 卷第 (( 期
关键词 踩跷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踩 跷 四 法 治 疗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 # " 例
浙 江 省 温 岭 市 中 医 院 (
中图分类号
*+,(-)#%-)
近年来, 笔者用踩跷四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 例,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 ! 一般资料 本组 ((# 例, 其中男 +’ 例, 女 年龄最小 !% 岁, 最大 ), 岁; $+ 例; 均为 单 侧 腰 腿 痛。 ((# 例 均 经 ./ 检查确诊, 其中 0$ 1 ) 突出 )2 例, 0) 均为单例型突出; 1 3( 突出 )$ 例, 最大 (-(45; 突出程度最小 %-!45, 病程最短 ( 周, 最长 $ 年。 " 治疗方法 共分 $ 个步骤完成。 胸部 !-( 腰部颤压法 病人俯卧, 和大腿部各垫枕头数只, 以使腹部 离开床面 (%45 左右为宜, 医者双手 攀住预置好的扶手, 以调节自身体 重和控制踩踏力量。医者先以脚掌 前半部在两侧腰骶部膀胱经上以较 轻的重量自上而下进行小幅度踩压 约 )567, 使两侧 骶 棘 肌、 髂腰肌等 肌肉松弛和使腰部适应一定重量的 刺激, 并点压两侧肾俞、 志室穴各数 十下。然后以脚跟部着力于治疗部 位, 即腰椎间盘突出处的棘突旁, 运 用膝关节的一屈一伸使身体一起一 落, 对腰部进行一弹一压的连续刺 激 #% 1 #%% 次, 如 0$ 1 ) 突出者在腰 阳关穴上、 0) 1 3( 突出者在十七椎 穴上踩压数十下。患者要配合弹压
起落张口一呼一吸, 即压下时呼气, 弹起时吸气。根据 病人的体质和病情, 踩踏的力量和次数要适可而止。 去掉胸部枕头, 医者 !-! 腰部强压法 病人俯卧位, 攀住扶手, 以脚跟部着力于椎间盘突出处的棘突旁向 内下方压, 如患者出现患肢放射痛, 嘱助手抱住患肢, 向上平抬, 被动抬高患肢。当患肢出现强烈的放射酸 痛时, 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持续数秒钟后, 医者脚下松 劲, 助手放下患肢, 此为 ( 次, 强压刺激 ( 1 (% 次。在 患者适应此法的基础上, 与医者踩压的同时, 助手抱住 两侧下肢向上平抬到适宜高度, 在这平面上, 左右移动
江苏中医药 !##+ 年第 !& 卷第 "" 期
・ &+ ・
针灸推拿
四 关 穴 临 床 应 用 初 探
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 !"##!$) 王和生
关键词
合谷穴
太冲穴
针的舒缩反应, 这种舒缩反应与皮肤温度的 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 原穴, 具有调和气血、 通 经活络、 疏肝理气、 平肝熄风、 清热利湿之效。实验研 究认为, 针刺太冲穴, 可促进 ( ) 羟色胺分泌增加, 可 对血管平滑肌产生解痉作用。并证实有保护肝脏的作 用, 同时可以使胆汁流量降低。注入吗啡后, 可引起胆 道平滑肌的兴奋和奥狄氏括约肌的痉挛, 并能使胆总 管压力升高, 而针刺太冲穴, 可以使压力迅速下降, 可 见太冲穴有调和胆总管运动的可能。 " 四关穴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抗痉止搐 《内经》云: “诸风掉眩, ! *" 平肝熄风, 皆属于肝。 ”太冲为肝经原穴,肝经“连目系,上出 额,与督脉会于巅” ,泻之可疏肝理气,熄风泻火, 平肝潜阳;合谷有通络止痛之功,泻之可畅腑气,临 床运用治疗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之病症多有良效。凡 肝阳上亢,风火相煽,或内热炽盛,引动肝风,或肝 肾阴虚,气血亏虚,筋失所养,虚风内动,或瘀血内 阻,血行不畅,筋脉失养,均可导致筋脉拘急痉挛。 肝主筋,全身筋腱关节的运动功能皆有赖肝所藏精血 的滋养,故有“肝为罢极之本”之说。临床取四关穴 用于实证时,用泻法称之为开四关穴。开四关穴,实 为泻热解痉之良方。若属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之症, 则又可用补法,以调气血、止抽搐。眩晕、高血压、 面肌痉挛、帕金森氏综合征、小儿急惊风、癫痫、高 热惊厥、抽搐、角弓反张、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 等病均可辨证选用四关穴。 消痹止痛 《标幽赋》 曰: “ 寒热痹痛, ! *! 通经活络, 开四关而已之。 ” 痹者, 闭也, 气血凝滞不行之病, 多由 风寒湿三气杂至, 壅闭经络所致。四关, 是气血阴阳外 内出入的要道, 应是畅通无阻才为正常, 若外邪侵袭, 则四关闭合, 要道阻塞, 气血运行发生障碍, 痹阻不通
#(’)%%
) 李 正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