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的临床应用
经络讲记丨十二经络原穴

经络讲记丨十二经络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阳明大肠合谷强胃经疼痛取冲阳太阳小肠原腕骨膀胱原穴京骨上三焦阳池胆丘墟肺觅太渊脾太白心包疾发大陵治肝原太冲按摩良少阳心经神门在肾寻太溪是良方督脉无原求百会任脉膻中乳中央1、肺经太渊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桡动、静脉。
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
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配伍: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文献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
2、大肠合谷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
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
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原穴应用及临床经验

原穴应用及临床经验
张丽杰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1(013)035
【摘要】@@ 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其原,赌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各种内伤杂病,都可取相应原穴来治疗.具体应用上,可与某些特定穴配合使用.
【总页数】2页(P188-189)
【作者】张丽杰
【作者单位】136500,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中心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议原穴理论及临床应用
2.太溪与其它原穴的配伍应用
3.浅析原穴与俞募配穴在五运六气、子午流注中的应用
4.原穴的临床应用
5.原穴应用及临床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观察》

《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加,心脾两虚型不寐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病症。
心脾两虚型不寐通常指由心脏与脾胃的虚损而导致的失眠症状,表现为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等。
中医认为,头穴丛刺与原穴治疗法是治疗此类病症的有效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疗效及安全性。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并设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方法如下:1. 病例选择:选取符合心脾两虚型不寐诊断标准的病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头穴丛刺及原穴治疗方法由专业中医师进行操作,确保操作规范。
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及安全性。
三、实验结果1. 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经过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多梦易醒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治疗后睡眠质量评分显著降低(P<0.05)。
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心脾两虚相关症状如心悸、乏力、食欲不振等均有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疗效(P<0.05)。
3.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四、讨论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疗效得到了临床观察的证实。
头穴丛刺能够刺激头部穴位,调节气血,改善脑部供血供氧,从而达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原穴则能够调理脏腑功能,特别对于心脾两虚的调整具有显著效果。
因此,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既能调理脏腑功能,又能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原穴和八会穴

五输穴1.概述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
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
水大流注,不绝为常。
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表2.五输穴主治特点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
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膀胱经原穴

膀胱经原穴关于《膀胱经原穴》,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身体中关键有12经络遍布,而膀胱经是12经络中一个关键的经络。
另外膀胱经上又有很多的穴道,每一个穴道对与内脏器官联接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
在其中有一个穴道称为膀胱经原穴,它就是指身体五脏六腑人体器官上的一个关键味道,因此原穴对人体的肺脏拥有十分关键的功效。
接下去为大伙儿实际介绍一下膀胱经原穴的一些专业知识。
原穴是五脏六腑的原气历经和留止的位置。
十二经脉在腕、膝关节周边各有一个原穴,并成十二原穴。
阴茎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以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医学上,能够医治分别隶属脏、腑变病,还可以依据原穴的反映转变,推断五脏六腑作用的兴衰。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因而五脏六腑产生病症时,便会体现到相对的原穴上去,根据原穴的各种各样出现异常转变,又可推知五脏六腑的兴衰。
在临床医学上,扎针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顺通,调整五脏六腑经脉作用,进而充分发挥其维护保养气正,抵抗病邪的功效。
此外在医治上常见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医治表中经中间的病证;原输穴般配医治本经病症;原合穴般配,医治五脏六腑间有关病症等。
京骨穴名解(1)京骨。
京,古指人工服务搭起的高丘或环形的大粮仓也。
骨,水也。
该穴名喻指膀胱经的潮湿水汽在这里集聚。
本穴物质为膀胱经吸热反应蒸升的水液之气,性寒性,在本穴为集聚之状,好似存储谷类的大仓,故称。
(2)膀胱经原穴。
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性水汽,血气场范畴大,充分体现膀光的血气之性,为膀胱经湿寒水汽的輸出之源,故为膀胱经原穴。
京骨穴的精确部位精准定位:第5跖骨粗隆正下方,赤肥肉际处。
解剖学:在小趾外旋肌正下方;有脚底两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两侧皮神经,深层次是脚底两侧神经。
推拿京骨穴的功效主冶:1. 头痛,项痛;2. 腰痛;3. 癫痫。
作用:清热解毒止痉,清目舒筋活络。
实际操作:直刺0.3—0.5寸。
京骨穴穴道搭配配风池、贵州天柱县主冶头痛项强。
特定穴的最全汇总表格及简介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学习纲要】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输穴指“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
它们有以下特点: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以治脏腑病为主,都归属于十二经,从肢端开始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向心性排列,都与五行相配属。
在治疗上常用的方法一是按《难经》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来用;另一是按《难经》所说的“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来用,如肝(木)实证可在心(火)经上选属火的少府穴,肝虚证可在肾(水)经上选属水的阴谷穴。
1.五输主病《难经·六十八难》根据《黄帝内经》的经旨,又结合经脉的生理、病理特点,进一步总结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的主病范围。
2.子母补泻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临床应用分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种方式。
(1)本经取穴法病在某经,就在本经按“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选取子母穴。
(2)异经取穴法异经取穴法系按十二经脉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取母经或子经的本穴施术。
现将五输穴子母补泻的具体应用列表如下:在运用五输穴进行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变通之法。
3.因时而用《难经·七十四难》曰:“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是结合四季应用五输穴的方法。
春夏之季,阳气在上,人体之气也行于浅表,故应浅刺井荥;秋冬之季,阳气在下,人体之气也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经合。
另外,“子午流注”针法,也是以五输穴为取穴依据的时间针刺法。
二、原穴和络穴的临床应用原穴是本经气血流止之处,又是本脏气血流止之处,还是三焦的原气进入该经脉的部位。
由于原穴是脏腑原气汇聚之处,所以原穴的变化最能反应脏腑气机的变化。
近代研究也最多。
《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观察》

《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观察》一、引言不寐,即中医所说的“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睡眠障碍。
其中,心脾两虚型不寐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寐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头穴丛刺和原穴治疗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对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旨在通过对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观察,探讨其治疗效果及优势。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头穴丛刺和原穴治疗的优势,为进一步提高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治疗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治疗方法头穴丛刺治疗是通过针刺头部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原穴治疗则是根据脏腑病变选择相应的原穴进行针刺治疗,以调整脏腑功能。
在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治疗中,头穴丛刺主要选取百会、四神聪等穴位,原穴则以心俞、脾俞等为主。
四、临床观察本研究共纳入XX例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
经过XX周的治疗后,对患者的睡眠质量、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
1. 睡眠质量评估:通过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后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2. 中医证候积分评估:根据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对患者的心脾两虚症状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
3. 生活质量评估:通过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后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头穴丛刺配合原穴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优势分析1. 头穴丛刺能够直接刺激头部穴位,疏通头部经络,调和气血,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穴的临床应用
黄玉建
(南宁市中医院,广西南宁 530012)
关键词:原穴;诊断;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7486(2005)0120036202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所属的原穴,故名“十二原”。
《灵枢・九针十二原》[1]曰:“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故原穴反映脏腑及十二经脉的病变。
因此,据原穴的反应变化,不但可推断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状态,而且也能诊断脏腑经络病变,进而对疾病的预后转归也有指导意义。
由此可见,原穴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原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111 定性及定位 通过望诊、按诊来判定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望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望原穴区域有无出现红晕、苍白、青紫等色泽变化;二望原穴有无瘀斑、丘疹、凹陷等形态异常反映,以诊断疾病的病位、病性。
如:太渊见点状红赤或伴有丘疹,乃为肺热咳嗽等。
按诊:用指腹按压原穴测知异常感觉和形态变化。
如:按压穴区出现胀痛、灼热、针刺、触电样感觉等,一般有急性或炎性病变,酸麻感多属慢性病,麻木则为顽固性疾病,形态异常如条索状、结节状等一般多属慢性病。
112 判断病人的性格 中医讲七情太过致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会导致人产生各种疾病,进而影响人格。
反之,人格对疾病也产生影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灵枢・通天》[1]都论述这方面内容。
我们认为原穴是可以反映人体精气的盛衰,脏腑机能的强弱,再配合其它穴位,就能大致判断病人的性格。
如:太冲穴凹陷,喜按,有酸痛感,说明此人肝气不足,魄力欠佳,同时肝俞、气海均有明显压痛,按之快然,由此可断定此人谨慎有余,胆量不足,易患肝阴不足之病症。
总之,通过望诊,按诊,结合病人的主诉和其它诊法,可为辨证施治提供一个可靠、直观的依据。
2 原穴在治疗上的运用
211 治疗脏腑病症 临床上常把原穴作为主治脏腑病症的主要穴位之一。
如:肺脏有疾,取太渊针刺;肝脏病变,取太冲治之,每获良效。
212 原穴与络穴配合应用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原穴与络
穴,它们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络穴是由络脉别生部位,主治表里两经有关病症。
临床上,它们可以相互配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原穴与络穴配合应用有4种方法:第一,本经的原穴与络穴相配;第二,本经的原穴与表里经的络穴相配;第三,嫩经的原穴与同名经络穴相配;第四,取本经的原穴与对应两经相配。
如:肺经有病,按第一种方法,取太渊与列缺相配;按第二种方法,取太渊与偏历相配;按第三种方法,取太渊与公孙相配;按第四种方法,取太渊与飞扬相配。
临床上如能灵活运用,效若桴鼓。
213 按时辰取原穴 根据经脉气血流注时间规律来选穴位施治,也能取得较好效果,因此,按时辰取原穴有3种方法:第一,按一日中各脏腑经脉气血盛衰开阖的时辰取其原穴,治疗本脏腑经脉病症。
如:上午卯(5—7)时,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所主,此时取合谷穴治之,余仿此。
第二,按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即在原穴开穴时间,配以相表里的络穴,效果也很好。
如:乙日戊寅时,取胆经的丘墟,配以表里经肝经之络穴蠡沟,丙日已丑时,取肝经的太冲,配以表里经络穴光明,余仿此。
第三,子午相化开穴法。
它是根据子午相冲化合六气的规律,对人体脏器纳支配合相生关系,开其相冲而相生的经络穴位,即子午相冲胆生心,丑未相冲肝生小肠,寅申相冲肺生膀胱,卯酉相冲大肠生肾,辰戌相冲心包生胃,巳亥相冲三焦生脾,如:子时用胆经的丘墟穴,可同时针刺心经的神门。
3 原穴在预后转归的运用
如何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呢?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可有许多理化检查结果来帮助判断。
但是,临床上,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来判断,而这种方法在传统中医是常用的,即对原穴的诊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论述:其一,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它能诊察十二经脉气血的盛衰,推断脏腑功能的强弱,故《难经・六十六难》[2]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其二,原穴的部位,大都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阴经的原穴多有动脉,通过对原穴的脉诊,不但能指导诊断、治疗,而且也能为疾病的预后转归提供一个重要的客观指标,因此,《灵枢・九针十二原》[1]说“凡将用针者,必先诊脉”。
如: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若太
・
6
3
・Journal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2005,Vol181No11
渊、冲阳两脉突然出现洪大,提示病人阳气浮越,病情可能加剧,预后欠佳;经治疗,若两脉呈现迟缓之象,提示病人阳气内收,病情缓解,预后良好。
其三,十二时辰配十二原穴,结合病症,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
总之,原穴是非常重要的穴位,它的特殊作用使之于临床上有着十分重要地位,若是灵活运用,心领神会,非同寻常。
参考文献
[1]灵枢[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114~118,
129~1301
[2]难经[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14401
辨证论治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98例
康立媛
(北海市中医院,广西北海 536000)
关键词:咳嗽变异型哮喘;辨证论治;儿童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7486(2005)0120037202
咳嗽变异型哮喘又名过敏性咳嗽,是一种潜在形式的隐匿式哮喘,易误诊为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1]。
笔者于2002年11月至2004年11月,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本病9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均为本院儿科门诊患儿。
其中,男68例,女30例;年龄1~14岁,病程115~24个月。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儿童哮喘病防治协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998)。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主症均表现为慢性顽固咳嗽、反复发作。
其中,以早晨及夜间咳甚者75例,夜间咳甚12例,早晨咳甚11例;运动或吸入煤烟等气味后加重者23例;以上感为诱因68例,表现为干咳者40例,咳伴痰多者35例,刺激性咳嗽者23例。
家族及个人过敏史:本组98例中,有家族过敏史者25例,患儿个人过敏史者73例;有过敏性鼻炎者75例,有湿疹或荨麻疹者55例,有药物过敏史者18例,奶制品过敏史者13例。
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本组病例体检咽充血67例、肺部听诊正常73例、有哮鸣音25例;血常规正常78例,作IgE检测共76例,超过正常值者61例,作变应原试验67例,阳性者48例;X线检查:胸片肺纹理增粗23例。
2 治疗方法
211 风寒束肺型 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药用:苏子9g,半夏9g,当归9g,前胡9g,厚朴9g,肉桂3g,紫菀9g,桃仁6g,红花5g,路路通9g,甘草6g。
212 风热犯肺型 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或发热、鼻流浊涕、舌苔薄黄或黄腻、舌红、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用桑菊饮加减。
药用:桑叶6g,菊花15g,杏仁9g,连翘9g,薄荷6g,桔梗9g,根15g,板兰根15g,鱼腥草15g,丹参10g,甘草6g。
213 风痰阻肺型 咳嗽、喷嚏、鼻痒、眼痒、喉中痰鸣、时发时止,或有湿疹、荨麻疹等过敏史、舌脉无明显异常。
治宜疏风宣肺、化痰止咳。
方用定喘汤加减。
药用:桑白皮9g,白果9g,麻黄9g,杏仁9g,苏子9g,半夏9g,款冬花9g,蝉退9g,百部9g,地龙9g,益母草15g。
214 痰热壅肺型 咳嗽痰多、稠粘难咯、发热面赤、口赤唇红、烦燥不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痰、清肺止咳。
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药用:麻黄9g,杏仁9g,石膏30g,甘草6g,黄芩9g,虎杖15g,丹参10g,百部9g,地龙9g。
215 寒饮停肺型 咳嗽、痰液清稀、恶寒怕冷、鼻流清涕、四肢欠温、面色 白、舌淡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滑。
治宜温肺化饮,散寒止咳。
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药用: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甘草6g,桂枝6g,川芎9g,地龙9g。
216 肝郁气逆型 咳嗽、痰鸣、精神抑郁或情绪烦躁、胸腹胀闷、每于情志不遂而发作,舌红暗、苔薄、脉弦数。
治宜疏肝理气,降逆止咳。
主用四逆散加减。
药用:枳实9g,柴胡9g,芍药9g,甘草6g,郁金9g,百部9g,地龙9g。
217 肺气虚弱型 咳而无力、痰白清稀、气短懒言、面色觥白,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
治宜补益肺气,固表止咳。
方用玉屏风散加减。
药用:防风5g,黄芪30g,白术10g,五味子6g,百部9g,牡蛎20g,人参15g,当归9g,甘草6g。
218 脾气虚弱型 咳嗽、痰多、食少脘痞、面黄无华、大便不实、肌肉痿弱、倦怠乏力、苔少色淡、脉缓无力。
治宜益气健
・
7
3
・
2005年第8卷第1期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