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的应用
2第二节 特定穴的应用

第二节特定穴的应用特定穴,是根据其性能而给予特别称号的腧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都很重要,现分类将其功能及应用概述如下:一、五俞穴部位:五腧穴都在四肢肘膝以下,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阴经各有5穴,阳经各有6穴,共66穴。
按井、荥、俞、原、经、合的次序排列,阴经无原穴,而以俞穴代之。
功能:腧有输通的含意。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人为合。
”古人把井穴比作刚从地下涌出来的泉水;荥穴比作开始溜而不大的水流;俞穴比作能灌溉运输的水流;经穴比作畅行的水流;合穴比作汇人大河的水流。
说明五腧穴有输通经络,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的作用。
还有与五行配合的方法,即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
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
应用:凡脏腑经络发生的病症,皆可取该经的五腧穴进行治疗,因此取穴的名称很多。
按症取穴:是根据五腧穴主治取穴的方法。
《难经·六十八难》说的:“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即症见心慌,并有心下满闷的取心经井穴少冲;肺炎痰多,身热的取肺经荥穴鱼际;胃痛,并有逆气或下泄的取胃经合穴足三里;但井穴还用于发热、昏迷及急性病的治疗。
·本经取穴:是脏腑经络有病取本经腧穴的方法。
如咳喘症是肺经病,就取肺经穴位。
子母取穴:是本经应用五腧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取穴的方法。
如肝经(属木)实证泻行间(荥火),火为木之子;肝经虚证补曲泉(合水),水为木之母。
异经取穴:是异经应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法则取穴的方法。
如肾经(属水)虚取肺经(属金)经渠穴补之(金为水之母);肝经(属木)实取心经(属火)少府穴泻之(火为木之子)。
四季取穴:是根据春夏阳气在外,人体之气行于浅表,宜浅刺肌肉浅薄的井穴、荥穴;秋冬阳气在里,人体之气潜伏于里,宜深刺肌肉深厚的经穴、合穴。
特定穴

行与自然界水之流动相似,即由小到 大,由浅入深,流注于江河,汇聚于 海洋,用以说明经气在流注运行中所 过部位的浅深不同,其具有的作用也 不同。
井——经气所出,如水的源头,故称
“井”; 荥——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 故称“荥”; 输——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 故称“输”; 经——经气所行经的部位,如水在流畅河 中流过,故称“经”; 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故称 “合”。 《灵枢· 九针十二原》所载:“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 合。”
的生理功能还有着特殊的关系。 一般各以其所关而取治,如血病取膈俞, 气病取膻中,筋病取阳陵泉,脉病取大渊 等。
四、特定穴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六)郄穴 1.定义:是指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各有
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郄穴,共计有16个郄穴。
十六郗穴歌
郄有空隙意,本是气血集;症状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胃经取梁丘,脾属地机宜; 心经取阴郗,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觅; 心包郗门刺,三焦会宗列;胆郗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抵
2.应用: (1)诊断疾病:在临床上切、循、按、
四、特定穴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五)八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1.定义:脏、腑、气、血、筋、脉、骨、
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称八会穴。 八会穴表 脏会 章门 腑会 中脘 气会 膻中 血会 膈俞 筋会 脉会 骨会 大杼 髓会 绝骨
阳陵泉 太渊
2.应用: (1)具备原有的功能外。 (2)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对五输穴 的主病又另有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 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 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 六十八难》对五输穴的主病又作了补 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 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理论
特定穴的选穴原则和配伍方法与 阴阳五行理论密切相关,通过调
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经络理论
特定穴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刺激特定穴可以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 效果。
脏腑理论
特定穴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 过刺激特定穴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改善脏腑失调引起的各种症状。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 推进特定穴的研究与应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产后缺乳
选取膻中、少泽、足三里等穴 ,以益气养血、通络下乳。
更年期综合征
选取肾俞、心俞、三阴交等穴 ,以调理脏腑功能、平衡内分
泌。
儿科疾病
小儿感冒
选取大椎、风门、风池等穴,以解表散寒、 宣肺止咳。
小儿腹泻
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以健脾和胃 、调理肠道。
小儿咳嗽
选取肺俞、膻中、太渊等穴,以润肺止咳、 理气化痰。
按摩法
总结词
按摩法是以手指或器械在穴位上施加一 定压力或振动,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 流通、舒缓肌肉疲劳的治疗方法。
详细描述
按摩法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 手指或器械在穴位上施加一定压力或振动 ,产生刺激和按摩作用,促进气血流通、 舒缓肌肉疲劳。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按 摩方法和刺激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艾灸法
总结词
艾灸法是以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以达到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艾灸法是一种温热疗法,通过燃烧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使热量作用于穴位,产生温热刺激,从而温通经脉、 散寒止痛。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艾灸方法和刺激量,以达到最佳的治 疗效果。
特定穴的最全汇总表格及简介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学习纲要】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输穴指“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
它们有以下特点: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以治脏腑病为主,都归属于十二经,从肢端开始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向心性排列,都与五行相配属。
在治疗上常用的方法一是按《难经》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来用;另一是按《难经》所说的“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来用,如肝(木)实证可在心(火)经上选属火的少府穴,肝虚证可在肾(水)经上选属水的阴谷穴。
1.五输主病《难经·六十八难》根据《黄帝内经》的经旨,又结合经脉的生理、病理特点,进一步总结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的主病范围。
2.子母补泻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临床应用分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种方式。
(1)本经取穴法病在某经,就在本经按“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选取子母穴。
(2)异经取穴法异经取穴法系按十二经脉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取母经或子经的本穴施术。
现将五输穴子母补泻的具体应用列表如下:在运用五输穴进行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变通之法。
3.因时而用《难经·七十四难》曰:“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是结合四季应用五输穴的方法。
春夏之季,阳气在上,人体之气也行于浅表,故应浅刺井荥;秋冬之季,阳气在下,人体之气也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经合。
另外,“子午流注”针法,也是以五输穴为取穴依据的时间针刺法。
二、原穴和络穴的临床应用原穴是本经气血流止之处,又是本脏气血流止之处,还是三焦的原气进入该经脉的部位。
由于原穴是脏腑原气汇聚之处,所以原穴的变化最能反应脏腑气机的变化。
近代研究也最多。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由小 到 大 , 由浅入 深 的变化 来形 容 , 把五 输穴 按井 、 、 荥 输 、 、 的顺序 , 四肢 末 端 向肘 、 方 向依 次 排 列 。 经 合 从 膝
“ ” 多位 于 手 足 之端 , 作 水 的 源 头 , 经 气 所 出 井 穴 喻 是
的部位 , 所 出为井 ” 荥 ” 即“ 。“ 穴多位 于掌 指或 跖 趾关 节 之前 , 作水 流 尚微 , 迂 未 成 大 流 , 经 气 流行 的 喻 萦 是 部位 , 所 流为 荥 ” . 输 ” 多位 于掌 指或 跖 趾关 节 即“ 。“ 穴 之后 , 喻作 水流 由小 而大 , 由浅 注深 , 经气 渐盛 , 是 由此 注 彼 的部位 , 所 注为输 ” 经 ” 即“ 。“ 穴多 位 于腕 踝关 节 以上 , 喻作 水流 变大 , 畅通 无 阻 , 经 气 正 盛 运 行 经过 是 的部位 , 所 行 为 经 ” 合 ” 位 于肘 膝 关 节 附近 , 即“ 。“ 穴 喻作江 河水 流 汇入 湖海 , 经气 由此 深入 , 而会 合 于 是 进
1 五输 穴
也 , 出十二 原 , 应 十二 原各 有所 出 , 明知其 原 , 睹其 应 而 知 五脏 之 害矣 ” 。 在 临床应 用 方面 ,灵 枢 ・ 针 十二 原 》 : 五 脏 《 九 说 “ 有 疾也 , 当取 之 十 二 原 ” 。针 刺 原 穴 能 使 三 焦 原 气 通
・
2 40 ・
W ORLD CHI NES M EDI NE Ma . 01 , 1 7, E CI y 2 2 Vo . No. 3
特 定 穴 的 临 床 应 用
董 开 全
(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漫湾镇卫生院 ,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漫湾镇 ,7 85 65 0 )
特定穴的应用

定位规律:井,四肢末端或爪甲侧;荥,指掌跖之前后;输,腕踝关节;经,肘膝与腕踝间;合,肘膝关节周围。
五行规律:阴经井木,阳经井金。
补母泻子法:本经补泻(如取肺土穴太渊补肺金),异经补泻(如取土经土穴太白补肺金)。
六阴经
小肠经
腕骨
三焦经
阳池
足三阴经
脾经
太白
肾经
太溪
肝经
太冲
足三阳经
胃经
冲阳
膀胱经
京骨
胆经
丘墟
3、十五络穴表
治疗表里经病,慢性疾病(新病在经,久病在络)等。
循经络线上疼痛取本经络穴;病左取右,病右取左;上痛取下,下痛取上,病阳取阳,病阴取阴;原络配穴等。
手三阴经
肺经
列缺
心经
通里
心包经
内关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偏历
小肠经
合(土)
手阳明大肠经(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相火)
关冲
液门
中诸
支沟
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足阳明胃经(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少阳胆经(木)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水)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2、十二经原穴表
原穴,原气(元气、三焦之气)所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三焦行于诸阳,阳经阳盛则独置一腧为原穴。
冲脉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心原穴
适用于心悸、失眠等心神不宁 的病症,可养心安神,调和心 气。
肾原穴
适用于腰膝酸软、遗精等肾虚 病症,可补肾强腰,固摄精液 。
络穴的应用
肺络穴
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等呼吸系 统疾病,可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02
心包络穴
适用于心绞痛、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 ,可活血化瘀,宽胸理气。
01
03
脾络穴
适用于消化不良、胃痛等脾胃不和的 病症,可和胃止痛,理气消食。
特定穴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内、外、 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治疗。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 等多种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 和既往治疗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取和操作,以达 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展望
特定穴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 很大的潜力,未来可以通过 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发现 更多的特定穴的应用方法和 作用机制。
操作手法
采用毫针刺法,深度适宜,以患者感到酸胀感为度。可 采用“温针”疗法以提高疗效。
疗效观察
针刺后,患者消化系统症状可得到缓解或消失,若伴有 发热、呕吐等症状,可配合中药汤剂或西药治疗。
04
总结与展望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特定穴是指具有特殊名称、特定位置、独特功能 和操作方法的穴位,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采用毫针刺法,深度以患者感到酸胀感为度,可采用“平刺”或“斜
刺”手法。
03
疗效观察
针刺后,患者睡眠状况可得到改善,若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可配
合中药汤剂或西药治疗。
特定穴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选取穴位
可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根据不同疾病类型 ,配合选取不同的穴位,如胃痛可配合选取梁丘、大都 等穴位,腹泻可配合选取天枢、大肠俞等穴位。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可以选择中极穴、关元穴、气海穴 进行针灸或者按摩治疗,能够起到 调理冲任、调经止痛的作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与药物治疗比较
针灸特定穴无副作用,不会对肝肾造成损伤,且疗效持久稳定。
与手术治疗比较
针灸特定穴创伤小,恢复时间快,无需特殊护理。
04
特定穴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特定穴的适应症
调整脏腑功能
特定穴能够直接作用于脏腑,调整 脏腑功能,改善临床证候。
祛邪扶正
特定穴具有祛邪扶正、调和阴阳平 衡的作用,能够改善虚实夹杂的证 候。
肾经原穴
太溪,治疗腰痛、遗精等肾系 疾病
肺经原穴
太渊,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 疾病
心经原穴
神门,治疗失眠、多梦等心系 疾病
心包经原穴
大陵,治疗心悸、胸闷等心包 疾病
络穴的应用
肺经络穴
列缺,治疗头颈部疾病,如颈椎病、 头痛等
02
脾经络穴
公孙,治疗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 不调等
01
03
心经络穴
通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抑郁症 、焦虑症等
调和气血
特定穴能够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 环,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
缓解病痛
特定穴能够通过刺激神经末梢,缓 解肌肉、关节疼痛等病痛。
特定穴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禁忌症
特定穴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 对于一些特定病症,如急性炎 症、结核病、恶性肿瘤等,应
谨慎使用特定穴。
刺激强度
在刺激特定穴时,应掌握适当的 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准 ,避免过度刺激引发不适。
心包经络穴
内关,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治疗慢性病调理和预防有较好 的效果
03
特定穴的治疗机制及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定穴的应用特定穴とは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意义相同,穴是孔与隙的意思。
人体的穴位大体分为三类,经穴(361,单穴52双穴309)经外穴(1500多个,国家标准48)阿是穴。
在十四经穴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与含义的腧穴叫做特定穴,古人十分重视特定穴在人体调整作用中的特殊地位,特定穴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如四总穴中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下合穴,回阳九针穴、强壮要穴、急救要穴、肚腹疾病常用穴、人体第一要穴,委中为膀胱经合穴,膀胱下合穴放血常用穴,腰背疾病常用穴;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治疗肺系疾患常用穴,治咳嗽哮喘的要穴,鼻、喉病症、感冒的常用穴;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解表要穴镇痛要穴回阳九针穴头面五官疾病常用穴妇科要穴一、特定穴的分类1.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每经五穴,共六十穴。
60穴分布肘膝关节以下内脏疾病、五官病2.原穴12经脉在四肢元气流注的穴位称为原穴,(阴经的原穴与输穴相同)是诊察脏腑、经络病变的重要部位。
12腕踝关节附近诊断治疗本经脏腑病3.络穴十四经各有一支络脉,脾经另有一支大络,共15络,在本经与络脉分出的部位有络穴存在15 14经脾经大包治慢性病、络病、相表里经病4.郗穴气血灌注于迂曲的孔隙部位的穴位12经脉与阳跷、阴跷、阳维阴维16肘膝关节以下(梁丘)诊断急性病、疼痛、出血5.背腧穴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每个脏腑各1共12背部诊断治疗脏腑病6.募穴脏腑精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12胸腹部诊断治疗脏腑病7.八会穴人体气、血、脏、腑、筋、脉、骨、髓会聚的8个穴位8大多在躯干治气血脏腑筋脉骨髓8.下合穴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6下肢治六腑病症9.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穴位8肘膝关节以下治奇经病10.交会穴两经或两条经脉以上交叉、会合部位的穴位108头面躯干92治交会经脉病二、单一种类特定穴的应用(一)五腧穴的应用1.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每经五穴,共六十穴。
因五输穴对内脏疾病、五官病等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特定穴。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经》。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各经井、荥、输、经、合的位置有基本相同的分布规律,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这种位置分布上的共性与各穴在针感、主治作用方面表现出的共性有着内在联系。
诊断方面的应用1.知热感度测定法本法是以经络理论为根据的一种诊断方法,由日本人赤兵卫开始应用,是以线香点火烘烤两侧十二井穴或背俞测定其对热的敏感度,并比较左右的差别,从而分析各经虚实和左右不平衡现象。
2.经穴电测定法近代从皮肤电现象的研究中,发现穴位部的皮肤电阻一低。
利用经穴测定仪可测定穴位的导电量。
分析各经穴位的导电量高低,可以推断各经气血的盛衰。
其代表牲穴位,一般采用原穴,此外也可用于井穴、郄穴、背俞穴以及耳穴探查。
治疗五输穴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对治疗内脏疾病及相关的五官、皮肉筋骨的疾病都有良好效果。
选穴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根据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单独选用或与其它腧穴配合五输穴均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以下,根据十二经脉循行理论和根结标本理论,充分体现了四肢腧穴治疗远端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疾病用时五输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且疗效独特。
五输穴主治特点:最早明确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的,首推<难经·六十八难),篇中载“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1)“井主心下满”,井穴能治疗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
五脏诸病变均可引起心下满的病症,可取病变脏腑所属经脉之井治疗。
如肝失疏泄,木郁克土,常致胃脘部、胁肋部胀满,用肝经之大敦治疗。
脾失健运,或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不畅致心下满,可取隐白、厉兑治疗。
现在临床上多用井穴救治邪气阻滞,闭塞心窍,致神志昏迷高热等急性病症,如中风闭证,中暑等。
取其清神、醒脑、泄热之功用。
此时,多同时取用十二井穴,采取泻血或泻法。
而且,井穴位于表里阴阳经交接之处,有接气通经,交通阴阳之功,多与其它腧穴相配用于治疗本经或有关经气壅滞之实证。
(2)“荥主身热”,荥穴能够治疗身热、火证。
同样,各经荥穴分别主治本脏腑病变所致身热症。
如身热、咽喉肿痛,为肺懊,可取本经之荥穴鱼际。
齿痛,伴口臭、恶热饮、便秘,属胃火上炎者,取胃经荥穴内庭治疗。
热扰神明致心烦不眠,口舌生疮者,取心经荥穴少府。
肝火上炎致头晕头痛、烦热易怒、口苦者,取肝经荥穴行间。
“荥主身热”虽多用于各经实热证,但属阴虚有热者也可用之,如咳唾有血,咽干咽痛,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可取肾经荥穴然谷、肺经荥穴鱼际治疗。
荥穴具有清热、泻火、止血、镇痛的作用。
(3)“俞主体重节痛”,输穴可以治疗躯体沉重、关节疼痛之症,此类病症多因风、寒、湿之邪侵袭所致。
如外感风寒引起全身肌肤骨节疼痛、酸楚,可取肺经输穴太渊,膀胱经输穴束骨,三焦经输穴中渚,小肠经输穴后溪治疗。
湿困脾土,消化不良,面浮足肿,身体困重者,可取脾经输穴太白、胃经输穴陷谷治疗。
四肢关节痹痛,恶寒发热者,取大肠经输穴三间(或原穴合谷)、肝经输穴(原穴)太冲治疗。
下肢关节肿痛,行走困难者,取太冲治疗。
输穴具有健脾化湿、祛风利水、舒筋活血、宣痹镇痛的作用。
(4)“经主喘咳寒热”,经穴善治风寒咳喘,风热咳喘之症。
《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以对于喘咳之症也宜根据脏腑辨证辨明脏腑而取各经经穴。
如,外感咳喘可取肺经经穴经渠、脾经经穴商丘。
肾不纳气之喘咳,除取肾之原穴太溪、肺经太渊、列缺之外,还可取肾经之穴复溜。
肝火灼肺致喘咳兼有胸胁胀痛、口苦等症者,可取肝经经穴中封。
经穴有清宣肺气、健脾化痰、滋阴降火、理气镇咳、宁心安神的作用。
(5)“合主逆气而泄”,合穴可以治疗脏腑气机上逆及下泄的病变。
如胃气上逆诸症及伤食秽泄,可取胃经合穴足三里。
肺气上逆诸症及胸满喘咳等,既可取肺经经穴经渠,又可取合穴尺泽。
脾虚溏泄可取脾经合穴阴陵泉。
肾阳衰微,下焦不藏遗尿、遗精、滑胎等,可取肾经合穴阴谷。
外合穴具有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从解剖学可知,此处肌束肥厚,神经干特别敏感。
各种测验表明,肌梭密集处,感受器强,容易得气,疗效显著。
2.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五输穴气血流注的特点:结合四时气候变化对五脏生理功能的影响作为五输穴分主治的准则。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明确提出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
3根据病变部位阴阳属性之不同作为五输穴分类主治的准则。
如(灵枢·寿夭刚柔)论曰:“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治,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病在阴之阴者(指五脏),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指皮肤)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指筋骨),刺阴之经……”。
说明五输穴不但是治疗内脏病的主穴,同时也可用以治疗外经病及筋骨皮肉的病变。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所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更是临床上所广泛遵循的选穴法则之一。
4某些五输穴具有明显的相对特异性,为临床所常用。
如至阴转胎,少商治喉痹,少泽通乳,隐白止崩漏,太渊治无脉,间使治疟疾,复溜治汗症,支沟治便秘,委中治腰痛等。
5.补母泻子法(难经·六十六难)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结合脏腑的五瞩性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的取穴原则。
所谓“虚则补其母”即生我者为母,根据五行“母能令子虚”的理论,对某一脏(经)的虚证,可采用补其脏(经)或母穴的方法治疗。
所谓“实则泻其子”,即我生者,根据五行学说“子能令母实”的理论,对某一脏(经)的实,可以采用泻其子脏(经)或子穴的方法治疗。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补母泻子法临床应用很广泛。
应用时,首先要辨明病在何经何脏何腑,病性属虚属实,然后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法则取穴。
分为本经补泻和异经补泻两种。
(1)本经补泻法所谓本经补泻法,即是选择病变经脉上的五输穴进行补泻。
例如:肺之虚证取本经的输穴太渊,是因为肺属金,太渊属土,土为金之母,施以针刺补法,即虚则补其母。
反之肺之实证,取本经的合穴尺泽,即实则泻其子。
同样,脾之虚证取本经的输穴大都,因为脾属土,大都属火,火为土之母,施以针刺补法,即虚则补其母。
而脾之实证取本经经穴商丘,因为商丘属金,金为土之子,施以针刺泻法,即实则泻其子。
(2)异经补泻法所谓异经补泻法,即是指取病变经脉的母经上的母穴或子经上的子穴治疗。
内容较为繁杂。
仍以肺之病变为例:肺之病变:虚证——取母经(土经脾经)母穴(土穴太白)(xx)实证——取子经(水经肾经)子穴(水穴阴谷)本经补泻法和异经补泻法可以并用。
(3)刺井以泻xx,补井当补合这是五输穴xx补泻法的一种变通应用。
说明因井穴位于四肢末端,肌肉浅薄,气少,不宜行补泻手法。
另外,因井穴针感多为剧烈锐痛,病者较难接受,故临诊时可以变通应用。
阴经井穴属木,荥穴属火,荥为水之子,故在需要用井穴行泻法时,可用荥穴代之。
如肺之实热致咳嗽气喘、胸胁满闷、咳血鼻衄等,临床可选井穴少商,也可配用荥穴鱼际,或改取鱼际。
阳经井穴属金,荥穴属水,水为金之子,故需用阳经井穴行泻法时,可用荥穴代之,如胃火亢盛致口渴引饮,大便燥结,舌苔黄或黄厚而燥等症者,可取胃经井穴厉兑或配用荥穴内庭,也可单取内庭。
补井当补合:(难经)之后的医家,在“刺井以泻荥”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补井当补合”之说。
如滑伯仁<难经本义)明确提出广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
(难经集注)引宋代医家丁德用之说,对刺井以泻荥,补井当补合,作了进一步说明:“井为木,是火之母;荥为火,是木之子。
故肝木实,泻其荥;肝木气虚不足,补其合。
泻之复不能补,古言不可以为补也”,阴经井穴属木,合穴属水,水为木之母,故应刺阴井穴时,可配取或改取合水穴施补法。
如肺虚而咳满者,可取井穴少商配取合水穴尺泽或改取尺泽施补。
阳经井穴属金,合穴属土,土为金之母,故应取阳经井穴时,可配取或改取合土穴施补。
如脾胃虚寒致胃脘胀满,疼痛,呕恶时,可取井穴厉兑配取合土穴足三里或改取足三里。
(4)子午流注针法。
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天干地支配合,结合脏腑气血流注时间,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时间治疗医学——子午流注针法。
在此不做详述。
(三)配穴方法因五输穴有广泛的适用性且疗效独特,临床应用极多,配穴方法也多种多样,不可拘于一端。
如募合配穴,原合配穴,郄合配穴,荥募配穴等等,三、特定穴的联合应用(一)原络配穴法12经脉在四肢元气流注的穴位称为原穴,(阴经的原穴与输穴相同)是诊察脏腑、经络病变的重要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