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

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

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

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

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冲阳。

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

阳,阳气。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

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开天目功法十二原穴功 (七穴功法)

开天目功法十二原穴功 (七穴功法)

十二原穴功 (七穴功法)--------------------------------------------------------------------------------本功之精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第一。

所指十二原穴为:肺之原穴—太渊。

肾之原穴—太溪。

肝之原穴—太冲。

心之原穴—太陵。

脾之原穴—太白。

以上五个原穴各有两个,(左右手或左右足各一个)共有十个穴位。

膏之原穴为鸠尾。

肓之原穴为气海。

穴位名为七个,穴位个数为十二个。

故统称为十二原穴,也称为五脏十二原。

本功还涉及到的重要穴位有:头顶的百会穴,双手掌心的劳宫穴,双脚底的涌泉穴,以及会阴穴、神阙穴、及命门穴。

祥见图(1)功法总纲:凝神松静立,拍点十二原。

中脉三贯气,五气朝神阙。

控手默念咒,灵待自悟诀。

第一步:凝神松静立双脚平行分立,与肩同宽。

上身正直,含胸收小腹,头微勾,两眼平视。

慢慢地把神光收回来,收到身体里边,全身内照,检查自己是否处于松静状态。

深呼吸一至三口气,意念暗示自己进入练功状态,稍待片刻。

第二步:拍点十二原按阴阳五行的相生顺序,拍打或点按十二原穴。

顺序为:太渊——太溪——太冲——太白——鸠尾——气海。

若取点穴,以旋点为好。

男子每穴点七下,要默数数字。

先点左穴,后点右穴,如太渊穴,先用右手中指点按左手的太渊穴,再用左手中指点按右手的太渊穴。

女子则每穴点六下。

也要数数字。

与男子相反,先点右穴,再点左穴。

鸠尾穴和气海穴,则由双手中指相触,同时点穴。

男子先逆时针旋点七下,在顺时针旋点七下。

女子则先顺后逆,各旋点六下。

如取坐势,则轻轻闭上眼睛,可改为内视或内守十二原穴。

也要数数字。

顺序相同。

第三步:中脉三贯气双手捧气贯顶,回廉,轻轻闭上双眼。

双手沿体前正中缓缓下行,行至小腹,向两边拉开,置于身体两侧。

沿身体中心,从头至脚,意想贯气三遍。

贯气过程中,注意体会百会穴,大脑前额,会阴穴,及脚底涌泉穴之感觉。

第四步:五气朝神阙意想脚底之气变成莲花,停片刻,意想莲花上移,至会阴处,两朵合为一朵。

简述原穴的含义及应用

简述原穴的含义及应用

原穴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也称为“十二原穴”或“十二经原穴”,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中极、曲泉、关元俞、气海俞、命门、大椎、膏肓等。

原穴是经脉气血在体内运行的重要部位,也是调节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穴位。

在中医理论中,原穴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原穴可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原穴常用于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手段中,也可以通过按摩、艾灸等方法进行自我保健。

例如,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原穴,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气,缓解胃肠道疾病;关元穴是脾经的原穴,刺激关元穴可以增强脾脏功能,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等。

需要注意的是,原穴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和选择,同时也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操作和指导。

什么是原穴和本穴

什么是原穴和本穴

什么是原穴和本穴一、含义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的腧穴,称为原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循行于腕、踝关节附近的本经上,又称“十二原”。

原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之原、肓之原、膏之原,都在阴经。

[解说],《灵枢·本输》补充了六腑之原穴,分布于手足三阳经上。

[解说],《难经·六十六难》二者兼容,去膏之原与肓之原后,补手少阴之原(神门),从而使十二脏腑之原穴完备,直用至今。

[见表]五脏原穴即本经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而六腑则在输穴之外,专设原穴。

《难经·六十二难》认为,三焦原气行于外,阳经脉气盛长,故在输穴之外另有一原穴。

二、原穴与原气的关系原穴与原气有关。

《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

”说明原气源于肾,藏于丹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原气借三焦之道,贯通运行上焦、中焦、下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头身四肢。

三、临床应用1.诊断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若按压某穴有压痛、敏感现象;或观察到该穴有形态、色泽变化;或测定出有电位、电阻变化,可诊断出该穴所属脏腑有原气损伤的病变。

[例如]2.治疗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

”①防病保健作用: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②治疗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而使脏腑功能协调。

单独使用:某脏原气亏虚,取其原穴补之,如肺气虚则补太渊。

配合使用:如原络配穴,即指表里两经原穴与络穴交叉配伍应用,取先病、已病、重病、新病脏腑或经脉的原穴,配以与之相表里脏腑经脉的络穴同用。

又称“主客配穴”“夫妻配穴”。

[例如]综上所述,原穴具有三大作用:反应脏腑原气之盛衰;诊断脏腑之病变;调节肾间动气,维护正气,抗御外邪,治疗脏腑病变。

原穴_络穴_郄穴_下合穴_八会穴_八脉交会穴_募穴_明细表

原穴_络穴_郄穴_下合穴_八会穴_八脉交会穴_募穴_明细表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导读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二经在脏腑联系上各有所属,并有各自特定的循行路线。

研究经络,不仅要研究经络的循行路线,十二原穴的结构与功能解析,更值得细究。

今天的这篇文章专门介绍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图文并茂,便于记忆理解。

赶紧看正文吧!太渊类属:手太阴肺经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八会穴,脉会。

位置: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肱桡肌的尺侧,桡动脉处(或尺侧或桡侧),第一或第二腕横纹处,相当于寸口部位。

(图1)图1 太渊五节:皮节(掌后第一或第二横纹)、脉节(桡动脉分支)、筋节、骨节(腕关节)。

取穴方法:患者握拳,医者先定位桡侧腕屈肌腱,定好后让患者手放松。

在桡侧腕屈肌腱桡侧深部可以摸到另一个肌腱(拇长屈肌腱),在其桡侧缘与肱桡肌的尺侧,有一个较大的缝隙(在桡动脉的尺侧或桡侧)。

循摸此缝隙时,需要来回屈伸腕关节,按压时患者会感觉比其他部位酸。

刺灸法:直刺,0.1~0.2寸。

可悬灸(禁重灸)。

因为有动脉,针刺时应该徐徐进针,针会滑过动脉壁;向脉节直刺,医者不必刻意用手拨开动脉。

针感:缓慢进针,刺激要轻缓,出现的是一种轻微酥麻的极微细针感,沿着手太阴肺经传到鱼际处,有时会往上走,甚至在特殊状态能传到肺。

功效:补益肺气,调气利水。

主治:因肺气虚所致的久咳不愈,白稀痰,咳喘,肩背痛寒;尿不尽,遗尿,尿频,尿色变,卒遗矢;气短自汗,少气,乏力,胸闷,心悸,心痛;逆气;经闭;水肿,肿胀;目赤痛,白翳,数欠,咳血,呕血。

现代研究:太渊可改善肺通气量,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太白类属:足太阴脾经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第一跖骨头的后侧缘,趾跖筋膜下,在第一跖骨下、展肌之上的缝隙中。

(图2、图3)图2 太白1图3 太白2五节:皮节、脉节、筋节、骨节。

取穴方法:从大都,即第一跖骨头内侧的最高点,沿着第一跖骨和展肌之间的缝隙往近端循摸,可以感觉到一个向下的空隙——跖骨头的近端处(下坡之处)有一切迹(不是所有人都能触及这个切迹),按压时有酸痛感。

浅析十二原穴主治作用

浅析十二原穴主治作用

2018,Vol.21No.3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 ine 原穴乃原气循行所过、留止的特殊穴位,大多分布在腕、踝关节,是十二经脉的特定穴。

从原穴的沿革来看,十二原穴经历了从《黄帝内经》《难经》到《针灸甲乙经》的转变。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最早提到以五脏为主体的十二原穴,乃分布在上下肢的五脏原穴(肺经原穴太渊穴,心包经原穴大陵穴,脾经原穴太白穴,肾经原穴太溪穴,肝经原穴太冲穴),膏之原(鸠尾穴),肓之原(脖映穴)。

《灵枢·本输》篇详细记载了以“所过为原”为特征的六腑原穴。

《难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以十二经脉为主体,提出五脏六腑均有一原穴,首次指出兑骨为少阴之原;其后,滑寿提出位于掌后锐骨之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

至此,十二经原穴得以补充完备,为后世传承,沿用至今。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述了原穴的主病,经言十二原能治五脏六腑之疾。

从主治范围来看,十二原穴不仅可以治疗其所在腕踝关节局部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而且有各自的主治特点。

笔者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参照现代医学对原穴的研究,将原穴的主治作用分析如下。

员阴经原穴主病特点太渊穴既是肺经原气留止之处,亦是脉会,主治肺系疾病,如咳嗽、咳血、气喘胸满等。

如《针灸甲乙经》记载:“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

”“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医宗金鉴》记载太渊能治风痰咳嗽等疾。

以上病症在《圣济总录》《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大成》《证治准绳》《针灸资生经》也有相同记载。

现代研究证实,针刺肺经原穴太渊,可减低呼吸道阻力,提高通气量,能加强肺的换气功能[1]64。

心经之原穴神门,首载于《针灸甲乙经》,主治心痛、心烦、怔忡等症。

如《幼幼新书》言:“神门主数噫、恐悸少气。

”《针灸大成》记载神门穴可治疗心烦、心痛、心悸等症。

《备急千金要方》《医学纲目》《针灸资生经》对神门主治上述病症也有相同记载。

原穴_络穴_郄穴_下合穴_八会穴_八脉交会穴_募穴_明细表

原穴_络穴_郄穴_下合穴_八会穴_八脉交会穴_募穴_明细表

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十六郄穴“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

”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

”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

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

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阳经则另有专穴。

动力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原理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原输穴相配治疗本经疾病;原合穴相配,治疗脏腑间相关疾病等。

应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

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

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

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具体如下:
1.脏腑原穴相配:为五脏原穴与六腑原穴上下的配穴法。

适用于内脏有病而症状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病变。

从部位上讲,内为阴,外为阳。

阴经经穴主治偏重内脏疾患,阳经经穴主治偏重于体表器官疾患,在内脏有病主要反映在体表器官的情况下,取阴经原穴的同时需要配以阳经原穴以增强疗效。

其配穴原则是:少阴配少阳,太阴配太阳,厥阴配阳明。

取上下肢相应,是阴阳经同气相求之意。

2.原络相配,可分为表里原络相配及同经原络相配,是取同一上肢或同一下肢的原络相配的方法,表里经原络相配,适用于某些经有病,兼有表经或里经的病症;具体方法是:某经的病症,先取该经的原穴为主,再配用有关表里经的络穴为辅,原为主,络为客,故又称之为主客原络配穴法。

如手太阴肺经发病,出现咳喘,气急,兼见腹胀,肠鸣,大便失调等手阳明大肠经病候,可取肺经原穴太渊为主,辅以大肠经络穴偏历为客。

3.原俞相配: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原穴与相应的背俞穴相配。

这是取原穴与俞穴在主治上存在的共性,以相互协同增强疗效的一种配法对阴性病证(包括里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

如取肺的背俞穴与肺经的原穴太渊治疗气虚喘咳等。

4.原合相配:可分为表里经原合相配,同经或异经原合相配等多种形式。

表里经原合相配,通常是取阴经(里)原穴配以阳经(表)的合穴或下合穴。

如脾胃失和所致的恶心、呕吐、腹胀,可取脾经原穴太白,配胃经合穴足三里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此为表里双治之法。

而同经原合相配如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各配穴曲池,为双调气血,清理上焦,善治头目疼痛、牙龈肿痛。

总之,原穴的配伍很灵活,其主治范围十分广泛。

络穴应用
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
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
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