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原穴的明理及应用共21页
经络讲记丨十二经络原穴

经络讲记丨十二经络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阳明大肠合谷强胃经疼痛取冲阳太阳小肠原腕骨膀胱原穴京骨上三焦阳池胆丘墟肺觅太渊脾太白心包疾发大陵治肝原太冲按摩良少阳心经神门在肾寻太溪是良方督脉无原求百会任脉膻中乳中央1、肺经太渊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桡动、静脉。
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
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配伍: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文献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
2、大肠合谷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
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
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原穴附有穴位图(与“原穴”有关的文档共20张)

肢太痿渊热痹 穴病。位于无:汗腕,掌侧头横痛纹桡,侧项,桡强动,脉指搏动挛处腕(手痛腕,部黄位,疸手腕横纹上,拇指根部侧)。
心痛。、现心悸多、用心于烦、口胸腔中热炎、,胃痛糖、尿呕病吐、等吐。血、癫狂、痫症、喉痹、耳鸣、疟疾、舌本痛、善笑不休、目赤黄、喘逆、身热如火、头痛如破、短
位,就能反映脏腑的病变。《难经.六十六 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
第六页,共20页。
十二正经“原穴”
十二正经的原穴包括:
太渊、大陵、神门、
合谷、阳池、腕骨、 太冲、太白、太溪、
冲阳、丘墟、京骨
第七页,共20页。
肺经之原穴----太渊穴
取穴方法:
太渊穴位于:腕掌侧 横纹桡侧,桡动脉搏 动处(手腕部位,手 腕横纹上,拇指根部 侧)。
第九页,共20页。
胃经之原穴----冲阳穴
取穴方法:
冲阳穴位于:人体的足背最高处,当 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
。 搏动处
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 狂痫,胃病,足痿无力。 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第十页,共20页。
脾经之原穴----太白穴
取穴方法: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
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 赤白肉际凹陷处(当第一跖骨 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第十六页,共20页。
三焦经之原穴----阳池穴
取穴方法:
阳池穴位于手腕部位,腕背 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 凹陷处(即腕背横纹上,前对 中指、无名指指缝)。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 等头面五官疾患;腕痛、消渴 。 《针灸甲乙经》 “肩痛不能自举
【董氏奇穴】十二个原穴,几乎可治一切疼痛

【董氏奇穴】十二个原穴,几乎可治一切疼痛记住十二个“原穴”,可治疼痛多阳明大肠合谷强胃经疼痛取冲阳太阳小肠原腕骨膀胱原穴京骨上三焦阳池胆丘墟肺觅太渊脾太白心包疾发大陵治肝原太冲按摩良少阳心经神门在肾寻太溪是良方督脉无原求百会任脉膻中乳中央以上为指压治疗十四经脉一切伤痛,久年内伤。
每穴指压5-10分钟,用按、揉二法由轻至重。
穴位小者如大陵穴,则用指尖掐揉之,更以指爪压之妙。
所取各穴部位,见下文一一说明。
各原穴功能一、太渊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桡动、静脉。
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
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
可灸。
配伍: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
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文献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
二、合谷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
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
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
可灸。
孕妇禁针灸。
配伍: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
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
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十二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源流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
”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
”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
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
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穴位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①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
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和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
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出《灵枢·九针十二原》)②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导读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二经在脏腑联系上各有所属,并有各自特定的循行路线。
研究经络,不仅要研究经络的循行路线,十二原穴的结构与功能解析,更值得细究。
今天的这篇文章专门介绍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图文并茂,便于记忆理解。
赶紧看正文吧!太渊类属:手太阴肺经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八会穴,脉会。
位置: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肱桡肌的尺侧,桡动脉处(或尺侧或桡侧),第一或第二腕横纹处,相当于寸口部位。
(图1)图1 太渊五节:皮节(掌后第一或第二横纹)、脉节(桡动脉分支)、筋节、骨节(腕关节)。
取穴方法:患者握拳,医者先定位桡侧腕屈肌腱,定好后让患者手放松。
在桡侧腕屈肌腱桡侧深部可以摸到另一个肌腱(拇长屈肌腱),在其桡侧缘与肱桡肌的尺侧,有一个较大的缝隙(在桡动脉的尺侧或桡侧)。
循摸此缝隙时,需要来回屈伸腕关节,按压时患者会感觉比其他部位酸。
刺灸法:直刺,0.1~0.2寸。
可悬灸(禁重灸)。
因为有动脉,针刺时应该徐徐进针,针会滑过动脉壁;向脉节直刺,医者不必刻意用手拨开动脉。
针感:缓慢进针,刺激要轻缓,出现的是一种轻微酥麻的极微细针感,沿着手太阴肺经传到鱼际处,有时会往上走,甚至在特殊状态能传到肺。
功效:补益肺气,调气利水。
主治:因肺气虚所致的久咳不愈,白稀痰,咳喘,肩背痛寒;尿不尽,遗尿,尿频,尿色变,卒遗矢;气短自汗,少气,乏力,胸闷,心悸,心痛;逆气;经闭;水肿,肿胀;目赤痛,白翳,数欠,咳血,呕血。
现代研究:太渊可改善肺通气量,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太白类属:足太阴脾经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第一跖骨头的后侧缘,趾跖筋膜下,在第一跖骨下、展肌之上的缝隙中。
(图2、图3)图2 太白1图3 太白2五节:皮节、脉节、筋节、骨节。
取穴方法:从大都,即第一跖骨头内侧的最高点,沿着第一跖骨和展肌之间的缝隙往近端循摸,可以感觉到一个向下的空隙——跖骨头的近端处(下坡之处)有一切迹(不是所有人都能触及这个切迹),按压时有酸痛感。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十二原穴)原穴(十二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源流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
”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
”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
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
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穴位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①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
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和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
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出《灵枢·九针十二原》)②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
十二原穴表

十二原穴表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
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图文总结)

⼗⼆经络及原⽳、络⽳、输⽳(图⽂总结)⼿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向:⼿之三阴经从胸⾛⼿;⼿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阴经从⾜⾛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经络之所终始。
”1⼗⼆经络表⾥关系2⼗⼆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注于肺卯时⼤肠⾠时胃巳脾午⼼未⼩肠申属膀胱⾣肾位戌时⼼包亥三焦⼦胆丑肝各定位3⼗⼆经络原⽳、络⽳、输⽳对应表(重中之重)4⼗⼆经络及原⽳、络⽳、输⽳位置⼿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肠,回过来沿着胃上⼝,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少阴,⼿厥阴经之前(天府、侠⽩),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边缘(孔最),进⼊⼨⼝--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指的末端(少商)。
⽀脉:从腕后(列缺)⾛向⾷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阳明⼤肠经。
本经⼀侧11⽳(左右两侧共22⽳)其中9⽳分布于上肢掌⾯桡侧,2⽳在前胸上部,⾸⽳中府,末⽳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位:中府、云门、天府、侠⽩、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原⽳: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络⽳:列缺(腕横纹上1.5⼨,前臂挠侧缘)●输⽳: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阳明⼤肠经(卯时:5-7点):从⼿⾛头从⾷指末端起始(商阳),沿⾷指桡侧缘(⼆间、三间),出第⼀、⼆掌⾻间(合⾕)、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进⼊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五⾥、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椎),下⼊缺盆(锁⾻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