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和八会穴

合集下载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详解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详解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详解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B]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1.五输穴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各经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井穴还用于诊断: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古人根据脏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属五行,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

又将五输穴也分属五行。

《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

”据此,又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即补母泻子法。

具体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2.原穴、络穴“原”即本源,原气之意。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又名“十二原”。

在六阳经,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腧穴之后,六阴经则以输为原。

“络”即联络之意,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络穴。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说明:1、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

针灸穴位功效总结

针灸穴位功效总结
大椎
神志病证
外感病证;骨蒸潮热;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哑门
暴喑、舌缓不语;头痛、颈项强痛
风府
内、外风证
百会
头面病证;脱肛、阴挺、胃下垂等气不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水沟
急危重证
神志病证;面鼻口部病证;闪挫腰痛
素髎
鼻塞、鼻衄、鼻渊等鼻病
上星
头面部病证;热病、疟疾;癫狂
任脉
穴位
共同点
区别
备注
中极
泌尿;男科;妇科
廉泉
咽喉口舌病证
承浆
口部病证;暴喑、癫狂
后头痛、腰痛;鼻塞;癫狂痫;热病
大杼
咳嗽
八会穴之骨会
风门
表证;胸背痛
肺俞
肺疾;阴虚病证
肺之背俞穴
心俞
心与神志病变;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心之背俞穴
膈俞
上逆之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八会穴之血会
胆俞
肝胆病证;肺痨、潮热
胆之背俞穴
脾俞
脾胃肠腑疾患
背痛
脾之背俞穴
三焦俞
小便不利、水肿等三焦气化不利病证;腰背强痛
络穴
解溪
踝关节疾患;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
经穴
人迎
瘿气、瘰疬;咽喉肿痛;高血压;气喘
内庭
五官热性病证;热病
胃肠病证;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荥穴
厉况
多梦、癫狂等神志疾患
井穴
足太阴脾经
穴位
共同点
区别
备注
隐白
妇科病
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井穴
三阴交
脾胃虚弱诸证;遗精、阳痿、遗尿、水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失眠、多梦、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知识】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八会穴、六总穴

【知识】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八会穴、六总穴

【知识】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八会穴、六总穴【知识】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八会穴、六总穴一.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 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经络穴位库1、12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的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訓谷白阳穴神腕太京原门骨溪骨十二原穴2、15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3 、12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 (front Mu point) ,又称为"腹募穴”。

"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 个。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十一募穴两侧正41脏腑募穴脏腑肺中府心包肝期门心胆日月* 冃脾章门三隹肾京门小肠大肠天枢膀胱募穴4、6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 (lower He-sea point),又称"六腑下合穴”。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等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等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等1.五输穴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各经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井穴还用于诊断: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古人根据脏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属五行,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

又将五输穴也分属五行。

《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

”据此,又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即补母泻子法。

具体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膀胱(水)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胆(木)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胃(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至沟天井有朋友问:你总是说这个穴属火,那个穴属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属水属火的究竟是怎么规定的?“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医的五行学说。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经络穴位库1、12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的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十二原穴2、15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3、12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募穴4、6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lower He-sea point),又称"六腑下合穴”。

《灵枢.本输》指出:"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输穴1.概述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

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

水大流注,不绝为常。

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表2.五输穴主治特点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

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

附: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十二原穴表2.原穴的应用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

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

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

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络穴概念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可以主治本络病候。

十五络脉各有所主病症,凡络脉脉气发生异常的症候表现,一般均可选本络络穴治疗。

由于十二经脉的络脉分别走向与之相表里的经脉,故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

少数络脉还深入到内脏,如足太阴络"入络肠胃",手少阴络"入于心中"。

这种联系不仅表明该络脉与内脏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而且还直接表明了该络穴的主治所及。

十五络穴表郄穴1.概述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

郄通"隙",意指空隙;郄,又有弯曲的含义,郄穴可说是气血曲折会聚的空隙。

郄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阴、阳蹻脉及阴、阳维脉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亦常在相应的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

2.十六郄穴十 六 郄 穴 表俞募穴1.概念 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

俞穴位于背腰部, 故又称"背俞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线 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俞等。

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其位置大体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

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经脉上,分布于任脉者为单穴,分布于其它经脉者一名二穴。

十 二 背 俞 穴 表十 二 募 穴 表 2.俞募穴的应用俞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最能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于诊治相应脏腑的疾病。

俞、募穴局部出现的各种异常反映如敏感、压痛、结节、凹陷、出血点、丘疹及温度、电阻变化等,常被用来诊察相应的脏腑病症。

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压痛,气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压痛,肾俞穴出现结节、压痛者,常可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

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症(腑病、热病、实证),可以取治位于阴分(胸腹部)的募穴。

交会穴1.概述交会穴,是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腧穴,一般阴经多与阴经相交,阳经多与阳经相交,而交会穴则是经脉之间互通脉气的处所。

交会穴的分布以头身部为主,四肢部较少,反映了经络根于四肢、结于头身的规律特点。

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

2.交会穴的应用交会穴不仅能反应和主治本经的病症,而且还能反应和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病症。

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反应和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反应和治疗足三阴经的疾患。

同时,由于足三阴经均与任脉有交会关系,因此,足三阴经经穴也多能治疗关元、中极所主治的病症,如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八会穴1.概念八会穴,是脏、腑、筋、脉、气、血、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除各自原有的功能外,对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生理功能有着特殊的关系,如:脏会章门,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故为脏会;腑会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气会膻中,膻中位于两乳之间,内为肺,诸气皆属于肺,故为气会;血会膈俞,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筋会阳陵泉,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腑;又为胆经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脉会太渊,太渊属肺,位于寸口,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骨会大杼,大杼位于项后第一胸椎棘突旁,第一胸椎又名杼骨,诸骨自此擎架,连接头身四肢,故为骨会;髓会绝骨(悬钟),绝骨属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为骨会。

2.八会穴的应用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一般各以其会取治,如"血会膈俞",凡咳血、咯血、吐血、血崩等血证均可取膈俞治疗;"腑会中脘",六腑病证如胃痛,霍乱吐泻等均可取之中脘。

八脉交会1.概念八脉交会穴,是十二正经脉气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特定经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公孙:足太阴络穴,入腹,会关元,与冲脉通;内关:手厥阴络穴,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临泣:足少阳胆经,经季胁,与带脉相通,交会于带脉、五枢、维道三穴;外关:手少阳络穴,上肩,经天髎、肩井,与阳维脉相通;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交肩膀上,会于大杼、大椎,与督脉通;申脉: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由此分出;列缺:手太阴络穴,出肺系,经别循喉咙,与任脉相通;照海:属足少阴肾经,阴蹻脉由此分出。

八脉交会穴表2.作用八穴所属的经脉通过八脉交会穴而通向奇经八脉,因此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

八穴中,列缺、公孙、内关、外关原为络穴,可表里同治;后溪、临泣原为输穴,可主体重节痛;而申脉、照海又分出阴阳跷脉,临床应用广泛,被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推举为"针道之要""流注八穴"和"交经八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