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含义

合集下载

八脉交会穴总讲

八脉交会穴总讲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神奇的八脉交会穴胡军2018-07-08阅读 868针灸是一门医学科学,也是一门精巧艺术,同时又是一章鉴证人类生息繁衍发展生活的壮丽诗篇。

它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贯穿着理、法、方、穴、术的统一;讲究缘理辩证,据证立法,依法定方,明性配穴,循章施术的五者统一。

然而针灸又是一门实践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特定穴、有效穴、特效穴、验穴等各具特色,在针灸学中深受重视,受到针灸爱好者的关爱。

八脉交会穴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

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这些穴位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大概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在此将用八脉交会穴单穴主治编写的词分享给大家,对于非专业人员可以应急点揉,去病疗疾、保健强身;对于专业同行和我本人只当换个方式温故而已。

西江月公孙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

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

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西江月内关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

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呛。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

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西江月后溪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

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范光熙八脉交会穴是指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俞穴,分别是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後溪、申脉、列缺、照海。

该八穴是沟通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枢纽,在其交会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掌握了八脉交会穴,就抓住了十四经穴之纲要,就能在临床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执简驭繁的作用。

古人云“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即显其重要性。

本文拟将八脉交会穴的辨证应用及其理论加以整理研究,探讨其辨证取穴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一·源流简溯八脉交会穴一名,首见于明代针灸医家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一书。

然而将该八穴作为几组固定的配穴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金元时期即已出现。

当时称之为“交经八穴”。

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云:“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往用之弥验。

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

从该序中可以看出,交经八穴的配合应用,自窦汉卿以前即已流行并已有专著。

窦氏从宋子华等人处得到该书,又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起危笃患”,随手而应的疗效。

然此书早已亡佚,仅凭窦氏所著的《针经指南》将其方法保存下来,故有人将该八穴称为“窦氏八穴”。

自窦汉卿以後,历代医家对交经八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均有所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以及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的《子午流注针法》等。

如《针灸大全》一书,除确定了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外,还阐明了奇经八脉与八穴的联系及八穴间的交通会合关系,并记载了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将八穴与八卦相配,扩大了八穴的主治证候。

又如《针方六集》一书,对八脉交会穴的作用,源流等均作了解释,并对八穴的治疗范围及配合方法等,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创见性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

此外,还强调了上下二穴的相互配合问题,对后人颇有影响。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名词解释

八脉交会穴名词解释

八脉交会穴名词解释
交会穴是指八脉交会穴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指的是八个穴位,它们位于人体的不同部位,与人体不同的经络相连,交汇于人体之巅,是调节人体经络、治疗疾病的重要穴位。

八脉交会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特殊穴位组合,包括太渊穴、风池穴、风门穴、申脉穴、海底穴、天窗穴、目内收穴和人中穴。

这些穴位的组合被认为可以调节人体各个部分的功能,包括经络的通达、气血的生成和流通等。

在临床应用中,八脉交会穴通常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哮喘、咳嗽、关节炎等。

通过刺激或者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五行解穴密意】八脉交会穴、络穴——列缺

【五行解穴密意】八脉交会穴、络穴——列缺

【五行解穴密意】八脉交会穴、络穴——列缺列缺是肺经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

此穴位于经渠与尺泽之间,经渠五行有金,尺泽五行有水,所以列缺五行属性以肺经属性金为主、兼有水性,金能生水,故列缺有宣肺散邪、补肺益肾、上宣下泄之功。

①络穴的主要作用是沟通表里两经,其穴位之气可升可降,促进表里二经互络互生。

②人体表里二经在运行中,气血物质遵循左升右降、左降右升的规律,阴阳经络都有升有降,阴升则阳降,阴降则阳升,构成阴阳太极之图,其中络穴起到了开阖之重大作用。

子午流注是后天水谷运化之路线图,注重阴升阳降,对时辰最旺之经络穴位运用比较重视。

③取此穴时,抬臂掌心向内,在腕上一寸半处的分肉之间,状如分裂缺口,故名。

参照大肠经络穴偏历的取穴法。

④四总穴歌曰:头项寻列缺。

针刺、按摩列缺穴可治疗头面部疾病,如头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落枕等头、面、项各部疾病。

⑤列缺也是八脉交会穴,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补肺益肾之能;任脉是“阴脉之海”,可补肺肾之阴虚,故列缺对肾阴不足引起的耳鸣、眼睛干涩等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列缺与肾经八脉交会穴照海(通阴跷脉)是经典相配,二者合于肺系、咽喉、胸隔,并用有金生水、滋阴补肾、清热利咽之效。

⑥列缺与本经原穴太渊相配,可治胸痛、两乳气痛、寒痰咳嗽、偏正头痛等病症。

盖列缺通阳明经,胸部属阳明,太渊又是原穴,故相配治两乳气痛有效。

⑦大肠经病症导致肺经病证的,取大肠经原穴合谷配合肺经络穴列缺,如齿龈疼痛、牙痛、腮腺炎、咽喉炎、口干、目黄、肩前侧疼痛、鼻流清涕等等。

⑧肺经实证,应泻大肠,列缺是肺经与大肠经之间的络穴,故首选列缺。

⑨肺与膀胱别通,列缺穴五行有金又有水,故可治尿频、多尿。

交会穴总结精选

交会穴总结精选

交会穴总结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

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博粹堂中医介绍。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足太阴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手太阳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足少阳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手少阳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手太阴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足少阴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小结
1.特定穴穴数:五输穴60个,原穴12个,络 穴15个,郄穴16个,背俞穴12个,募穴12 个,下合穴6个,八会穴8个,八脉交会穴8 个。
2.五输穴、原穴、十二络穴、郄穴、下合穴、 八脉交会穴大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背俞 穴、募穴分布在躯干部。
3.常用的定位法有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 度分寸法及指寸定位法。
《下合穴歌 》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六)八会穴
含义: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 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特点:各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与所 属组织的生理特性有着密切关系,主治其 有关病证。
《八会穴歌》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 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 活动标志两种。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将人体各个部分分别规定其折量长度, 作为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含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 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分类: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3种。(见下图)
《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 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 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五络穴》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记。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二、特定穴的分类
(一)五输穴
含义: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的井、荥、输、经、合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在
《难经.六十四难》中有“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 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各类特定穴的含义。 2.熟悉各类特定穴的分布特点。 3.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特定穴的含义。 2.五输穴、原穴的含义及特点。 3.下合穴、八脉交会穴的含义及特点。 4 .骨度分寸的含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第六节 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含义
《十六郄穴歌》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列,胃经是梁丘, 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 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 阴维筑宾知。
(五)下合穴
含义: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 又称六腑下合穴。 特点: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以下部位在临 床上多用于治疗六腑病证。
腑会中脘脏章门, 髓会绝骨筋阳陵, 血会膈俞骨大杼, 气会膻中脉太渊。
(七)八脉交会穴
含义: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 脉相通的8个腧穴。
特点:指十二经脉通于八脉的8个穴位, 能主治奇经病证,这些穴位都位于腕踝 部的上下。
《八脉交会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交会穴
含义: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 穴。
特点: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 布于头面、躯干部。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 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 为他经。
第七节 腧穴的定位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3种。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三)俞穴、募穴
含义: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
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
穴”。 俞穴与募穴相配为俞募配穴法。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 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 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1个 郄穴,共16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 以下。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关系: “阳井金,阴井木”
井荥输经合
阳金水木火土
阴木火土金水
(二)原穴、络穴
含义: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 阴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称“以输代原” ,
阳经脉气盛长,于输穴之后另有原穴。 原穴与络穴相配为原络配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