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总讲

合集下载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人体经络学中的一个关键穴位,其位于人体躯干的八个重要穴位的交汇点上,包括了足少阳胆经的端点与睛明、风池、枕空、阳白、神道、手太阳小肠经的起点共计八个穴位。

这八个穴位彼此相连,通过经络传递能量,相互交融。

其中八脉交会穴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穴位,它被认为是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互联互通的枢纽。

八脉交会穴位于人体后脖项,是一对穴位,左右各一个,分别称为“大椎”和“百会”。

其中,“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椎体的凸起处,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平衡阴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头面部神经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眩晕等症状;而“百会”穴位则位于头皮风池穴的正中央,具有滋养脑神经、提高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等作用,因此广泛应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据经络学理论,人体的经脉系统是一个类似于网络的物质精神结构,它贯穿于我们的身体内部,并将气血、津液、精神等信息传递到身体各处。

其中,“八脉”是经脉系统的支脉之一,它主要负责传递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信息。

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相互关联性,同时也会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程度。

在中医学传统理论中,阴阳平衡被认为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而八脉交会穴正是帮助我们保持身体阴阳平衡的一个重要穴位。

它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体经络的通畅,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从而对许多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八脉交会穴的疗效已得到了广泛认可。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刺激八脉交会穴,可以对很多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例如头痛、偏头痛、颈椎病、失眠、神经衰弱、焦虑等症。

此外,八脉交会穴还可以用于调节内分泌功能,减轻经期痛经、月经失调等问题。

然而,尽管八脉交会穴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和维护它。

对于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或生活压力大的人群来说,可以适当按摩和刺激八脉交会穴来缓解疲劳和压力;而对于中老年人和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穴位的保健和治疗。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神奇的八脉交会穴胡军2018-07-08阅读 868针灸是一门医学科学,也是一门精巧艺术,同时又是一章鉴证人类生息繁衍发展生活的壮丽诗篇。

它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贯穿着理、法、方、穴、术的统一;讲究缘理辩证,据证立法,依法定方,明性配穴,循章施术的五者统一。

然而针灸又是一门实践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特定穴、有效穴、特效穴、验穴等各具特色,在针灸学中深受重视,受到针灸爱好者的关爱。

八脉交会穴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

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这些穴位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大概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在此将用八脉交会穴单穴主治编写的词分享给大家,对于非专业人员可以应急点揉,去病疗疾、保健强身;对于专业同行和我本人只当换个方式温故而已。

西江月公孙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

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

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西江月内关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

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呛。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

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西江月后溪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

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谁能详细解释下八脉交会穴歌?八脉...

谁能详细解释下八脉交会穴歌?八脉...

谁能详细解释下八脉交会穴歌?八脉...
此篇来源于明代刘纯>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通于四肢,交汇于正经的穴位,共计八个双穴,这八个穴位有四个再上肢的手腕附近,有四个在足踝以下,上下配合,两穴位一组,同时使用.也称八脉交会配穴法.
这几句话其实就是四组配穴及其主治 .比如说 ,内关公孙主治心胸少腹胃肠等病症;足临泣外关主治目外眦,耳后,肩部,面颊肝胆部病症;后溪申脉主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脊中小肠膀胱等疾病;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喉咙胸膈等病症;这是因为阴维脉通于内关,冲脉通于公孙这两脉合于心胸胃所以就治疗心胸胃的疾病;任脉通于列缺阴跷脉通于照海任脉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所以就治疗肺系咽喉胸膈等病;余此类推.,10,谁能详细解释下八脉交会穴歌?
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正常字体放大字体
宋元时期的针灸家提出:四肢部列缺、后溪、内关、外关、照海、申脉、公孙、足临泣八穴分别通向任、督、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带八脉。

意指这些穴位分别能主治头面躯干部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

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

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阳跷、阳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附:八脉交会穴表
内关(手厥阴)→阳维
公孙(足太阴)→冲脉心、胸、胃
后溪(手太阳)→督脉
申脉(足少阳)→阳跷项、肩胛、耳、目内眦
外庆(手少阳)→阳维
临泣(足少阳)→带脉颈、肩、颊、耳、目外眦
列缺(手太阴)→任脉
照海(足少阴)→阴跷咽喉、胸膈。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今天我们接着讲特定穴,上次讲到八会穴,八会穴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相应的五体疾病,都可以选用相应的穴位,疗效可靠,不再赘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脉交会穴。

首先要了解为什么叫八脉交会穴,八脉指奇经八脉,八脉交会穴为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没有表里关系,与脏腑也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除了任督二脉,其余六条经没有独立的腧穴,但奇经八脉都有独立的走行,和其他正经有交叉的地方。

临床中用的比较多,应用最多的是后人研究的为飞腾八法与灵龟八法,我们科的曾大夫研究生课题即为灵龟八法,灵龟八法的优点为取穴少,见效快。

八脉交会穴分别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通冲脉;足少阴肾经的照海通阴跷脉,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跷脉;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足太阴肺经的列缺通任脉。

上次我和大家讲过痛经,痛经为妇科常见病,许多人认为针灸治疗痛经很简单,临证时遇到痛经患者,就取地机、三阴交。

没错,这两个穴是治疗痛经的要穴;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以腹痛为主的痛经,用地机、三阴交不是都有效。

十几年前一患者,因痛经找我治疗,传统治痛经的穴位我都用了,什么地机、三阴交、太冲、中极、气海、关元、水道、归来这些穴位交替使用,甚至连次髎都用了,但就是无效。

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症结,该痛经患者疼痛部位正是为脐下正中,呈针刺样疼痛,我想正处于任脉,列缺通任脉,试用列缺,针刺后,疼痛立止,这是我们临床中经常遇到的。

前年,保定的医生在我这里进修,第一天来了一个痛经女性,正值经期,小腹疼痛,扎的三阴交,针入痛止。

两天后,该患者又领来一个(痛经)病人,疼痛部位为脐下正中,我问进修大夫扎哪,他们说还扎三阴交,我说这个还那么扎无效,他们说前天那个患者就是扎三阴交好的呀,后来让其扎三阴交,无效,我扎了列缺当时就不疼了,进修的医生愕然。

我们来看,列缺治疗痛经,教科书上并没有,所以我们要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不要只看哪一个穴治哪一个病,这是很局限的。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公孙二穴,是足太阴脾经穴也,通于冲脉,内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厥阴心包络穴也,四穴通于阴维脉。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也。

临泣二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也,通于带脉;外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也,四穴通于阳维脉。

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耳后、颊、颈、肩之间,故主治目锐、耳后、颊、颈、肩之病也。

后溪二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也,通于督脉;申脉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也,四穴通于阳跷脉。

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也。

列缺二穴,是手太阴肺经穴也,通于任脉;照海二穴,此二穴是足少阴肾经穴也,四穴通于阴跷脉。

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也。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九种心疼者∶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注、曰去来痛。

结胸者,胸满硬痛也。

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难停留也。

伤酒,伤食,积滞,肠胃雷鸣,水食,气疾,膈间脐腹疼痛,两胁作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下血,以及妇人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孙穴,则立应也。

冲脉公孙穴图(图缺)阴维内关穴主治歌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疼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注〗中满心胸痞胀,谓腹满心胸痞胀不通快也。

肠鸣泄泻,谓暴泻脱肛也。

食难下膈伤于酒者,谓呕吐食不能下,或因酒伤也。

积块坚硬,横冲于胁,妇女心胁疼痛,里急胀痛,伤寒结胸硬痛,疟疾,里实等病,皆刺内关,无不愈矣。

八脉交会穴歌诀

八脉交会穴歌诀

八脉交会穴歌诀引言八脉交会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穴位之一,它们位于人体八脉的交汇处,有着重要的调理作用。

本文将介绍八脉交会穴的位置和功效,并附上相应的穴位图。

一、什么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中医学中指代八脉交汇处的穴位。

八脉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当这八脉交会于人体特定部位时,就形成了八脉交会穴。

二、八脉交会穴的位置和功效八脉交会穴的位置和功效如下:1.手阳明大肠经:交会于四渎穴,可以清热泻火、通利肠道、舒缓肠胃疼痛。

2.足阳明胃经:交会于天突穴,可以调理胃气、促进消化、减轻胃部不适。

3.手太阳小肠经:交会于外关穴,可以缓解肩颈疼痛、改善手臂麻木、舒缓头痛。

4.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于大椎穴,可以缓解腰背疼痛、改善排尿困难、舒缓头痛。

5.手少阳三焦经:交会于太渊穴,可以调理心脏功能、改善心悸、缓解焦虑。

6.足少阳胆经:交会于丘墟穴,可以舒缓头痛、减轻耳鸣、缓解眩晕。

7.手厥阴心包经:交会于尺泽穴,可以调理心脏血液循环、舒缓胸闷、改善心悸。

8.足厥阴肝经:交会于行间穴,可以调理肝脏功能、减轻胸胁疼痛、缓解情绪不稳。

三、八脉交会穴的刺激方法八脉交会穴的刺激方法有按摩、针灸、艾灸等多种方式。

下面以按摩为例介绍刺激方法:1.手阳明大肠经:定位于手臂外侧,距手肘处三寸。

用手指轻轻按压或揉动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2.足阳明胃经:定位于胸骨上端,两乳头凹陷之中。

用手指轻轻按压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3.手太阳小肠经:定位于手臂背面,肩胛骨与肘关节之间。

用手指轻轻按压或揉动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4.足太阳膀胱经:定位于颈椎第七椎骨突起处。

用手指轻轻按压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5.手少阳三焦经:定位于手臂背面,肘关节外侧凹陷处。

用手指轻轻按压或揉动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她还从杨甲三教授应用八脉交会穴之病案入手,从单独用、相生配穴、同气配穴、灵活配穴及与其他腧穴配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杨甲三教授运用八脉交会穴辨证、立法、处方用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对杨甲三教授对八脉交会穴有独特见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如八脉交会穴固定配穴法中,阴经为何要用相生配,阳经为何要用同气配,八穴中为何用了四个络穴、两个输穴、两个蹻脉穴,为什么无手足阳明、足厥阴、手少阴四经之经穴,而单用此八穴就能治疗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的病症等。

二、八脉交会穴的交通途径在八脉交会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八脉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相交通而会于其穴,是经交而穴通。

(一)公孙通冲脉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与冲脉在腹部关元、大趾和胸中等处相交通。

《灵枢·经脉》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入腹。

”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曰:“…历公孙…入腹经冲门、府舍,会中极、关元……上膈,注于膻中。

”《灵枢·逆顺肥瘦》曰:“冲脉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下循跗入大趾间。

”《素问·举痛论》曰:“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难经·二十八难》载:“冲脉者……至胸中而散也。

”(二)内关通阴维脉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在胸膈部互相交通。

《灵枢·经脉》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下膈……下臂,行两筋之间。

”《十四经发挥》载:“循郄门、间使、内关……”《奇经八脉考》曰:“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上胸膈……”足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与带脉在季胁及带脉、五枢、维道穴处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循胁里……循胸过季胁。

”《十四经发挥》曰:“过季胁,循带脉、五枢、维道。

”《难经·二十八难》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奇经八脉考》载:“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

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

”(四)外关通阳维脉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与阳维脉在肩臂部臑会、天髎处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循臑外上肩。

”滑伯仁注曰:“上肩循臑会……天髎……肩井。

”《针灸甲乙经》:“天髎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奇经八脉考》:“阳维(起于诸阳之会)……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

”(五)后溪通督脉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曰:“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交肩上。

”《十四经发挥》载:“循手外侧之前谷、后溪……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

”《奇经八脉考》载:“督乃阳脉之海。

其脉起于肾下胞中……并脊里上行。

历腰俞……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

”(六)申脉通阳蹻脉足太阳膀胱经之申脉与阳蹻脉直接相交。

《针灸甲乙经》:“申脉为阳蹻脉所生也。

”《十四经发挥》:“阳蹻脉者……本太阳之别……生于申脉。

”(七)列缺通任脉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与任脉在腹部中焦胃脘相互交通,又通过手太阴经别与仔脉在喉咙部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穴)直出……”《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上出缺盆,循喉咙。

“《奇经八脉考》:“任为阴脉之海。

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喉咙……”(八)照海通阴蹻脉足少阴肾经之照海穴与阴蹻脉直接相交,且照海又通过足少阴肾经与阴蹻脉在喉咙部位相互交通。

《针灸甲乙经》:“照海,为阴蹻脉所生。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循喉咙。

”《难经·二十八难》:“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

”《奇经八脉考》:“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至喉咙。

”三、八脉交会穴的会合途径(一)公孙与内关脾经公孙(通冲脉)和心包经内关(通阴维),主要通过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冲脉和阴维脉会合于胃、心、胸。

其具体途径分别是:①会于脾胃。

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

”故滑伯仁注:“历络于三焦之上脘、中脘。

”而《十四经发挥》也说:“冲脉者……其在腹也,行于幽门、通谷。

”又说:“阴维……与足太阴会于腹哀。

”滑伯仁注曰:“历腹哀过日月、期门之分,循本经之里,下至中脘、下脘之际,以属脾络胃也。

”②会于心。

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注心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

”③会于胸。

如《素问·骨空论》:“冲脉者一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奇经八脉考》又说:“阴维……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上行入小腹……循胁肋……上胸膈。

”胆经足临泣(通带脉)和三焦经外关(通阳维),主要通过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肩及目外眦。

其具体途径是:①会于肩。

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三焦手少阳之脉……上贯肘.循臑外上肩。

”②会于目外眦。

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三焦手少阳之脉……至目锐眦。

”(三)后溪与申脉小肠经后溪(通督脉)和膀胱经申脉(通阳蹻脉),主要通过足太阳经、手太阳经、阳蹻及督脉会合于肩胛、目内眦。

其具体途径是:1会于肩胛。

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

”2会于目内眦。

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小肠手太阳之脉……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

”《素问·骨空论》载:“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

”《奇经八脉考》载:“阳蹻者……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睛明穴。

”(四)列缺与照海肺经列缺(通任脉)和肾经照海(通阴蹻),主要通过足少阴、手太阴、任脉及阴蹻会合于肺、胸膈、喉咙。

其具体途径是:①会于肺。

如《灵枢·经脉》:“肺手太明之脉……属肺……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

”《灵枢·营气》认为任脉“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2会于胸膈。

《灵枢·脉度》载:“蹻(阴)脉者,少阴之别……上循胸里入缺盆。

”《灵枢·经脉》:“肺手太明之脉……上膈……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

”③会于喉咙。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

”《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上出缺盆,循喉咙。

”《素问·骨空论》:“任脉者……循腹里……至咽喉。

”《灵枢·脉度》:“蹻(阴)脉者,少阴之别……上出人迎之前。

”四、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一)阴经八脉交会穴《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它不但运用在未病前的预防上(如《内经》中的摄生法),也可用来预测疾病的传变及发展趋向,及早地加以处理,达到防止疾病传变、缩短病程的目的。

③公孙治妇科病《奇经八脉考》:“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

”因此,冲脉功能为主胞宫孕子育胎.滋养肾之精气,以荣发充鬓和精成,故通冲脉之公孙能治妇科疾病。

④公孙与内关相应配伍《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日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