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参考word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八穴

八脉交会八穴
八脉交会八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解释:
1.公孙(属脾经而通冲脉)与内关(属心包经而通阴维脉)二穴相配,能治疗心、胸、胃三个部位的病症。
2.足临泣(属胆经而通于带脉)与外关(属三焦经而通于阳维脉)二穴相配,主要能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等部位的病症。
3.后溪(属小肠经而通督脉)与申脉(属膀胱经而通阳跷脉)二穴相配,主要能治目内眦、颈项、耳、肩、小肠、膀胱等部位的病症。
4.列缺(属肺经与任脉相通)和照海(属肾经与阴跷脉相通)穴相眦,主要能治肺系、喉咙和胸膈三个部位的病症。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公孙二穴,是足太阴脾经穴也,通于冲脉,内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厥阴心包络穴也,四穴通于阴维脉。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也。
临泣二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也,通于带脉;外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也,四穴通于阳维脉。
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耳后、颊、颈、肩之间,故主治目锐、耳后、颊、颈、肩之病也。
后溪二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也,通于督脉;申脉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也,四穴通于阳跷脉。
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也。
列缺二穴,是手太阴肺经穴也,通于任脉;照海二穴,此二穴是足少阴肾经穴也,四穴通于阴跷脉。
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也。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九种心疼者∶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注、曰去来痛。
结胸者,胸满硬痛也。
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难停留也。
伤酒,伤食,积滞,肠胃雷鸣,水食,气疾,膈间脐腹疼痛,两胁作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下血,以及妇人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孙穴,则立应也。
冲脉公孙穴图(图缺)阴维内关穴主治歌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疼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注〗中满心胸痞胀,谓腹满心胸痞胀不通快也。
肠鸣泄泻,谓暴泻脱肛也。
食难下膈伤于酒者,谓呕吐食不能下,或因酒伤也。
积块坚硬,横冲于胁,妇女心胁疼痛,里急胀痛,伤寒结胸硬痛,疟疾,里实等病,皆刺内关,无不愈矣。
八脉交会穴

1、治疗所属正经及与正经有关的脏腑、经脉病证。
2、治疗奇经病。奇经八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病候,沟通十二经脉之间,对十二经气血起着蓄积和渗灌的作 用,由于除任、督二脉外,其余六经本身没有所属腧穴,当奇经发生病变时,即可选用八脉交会穴治疗。
3、单穴主治范围
(1)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调畅气机的作用。其 主治范围应与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络脉、冲脉的循行和病候以及这些经脉相的其他经络、脏腑、组 织、器官有。可以治疗如脾胃肠及肝胆病、神志病、心肺系病、妇女病、五官病,四肢体表病等。
中医应用
二、治疗病证
一、主治作用
三、配穴方法八脉交会穴的来自疗范围非常广泛,仅《针经指南》一书就载有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 泛的,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3)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通任脉,具有宣通肺气,通调经脉的作用,其主治范围与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络脉、手阳明大肠经、任脉循行和病候及与这些经脉相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 可以治疗如肺系病、神志病、脾胃肠及肝胆病、膀胱肾病证、妇女病、五官病等。
1、双侧上下取穴:是临床最常用的配穴方法,各种情况均可使用,而且效果为好。
概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解读
八脉交会穴又叫交经八穴,其称谓首见于宋子华《流经八穴》,此书已亡佚,其内容被窦汉卿收集在《针经 指南》中,故有人称之为“窦氏八穴”。书中窦氏论述了八穴的起源、位置、归经、取穴、主治病证举例和上下 固定随症配穴法,虽未明确指出某穴通某脉,但已认识到八穴与奇经八脉是有的。此后,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 之三》首载“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徐凤在八穴的临床应用方面做出了突 出贡献,在其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了“八脉交会八穴”的名称,在重新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修改 并充实了八穴适应证的范围,在“主穴”基础上增添了“应穴”,发展成“主应配穴法”,并明确说明了“灵龟 八法”和“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使用方法。另外,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 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及吴谦的《医宗金鉴》等都对八脉交会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有所发展,不 断充实和丰富了这一内容。
八脉交会穴

外关
Waiguan SJ5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照海:内踝下方凹陷中。
列缺
• 【定位取穴】 • 微屈肘,侧腕掌心 相对。在前臂桡侧 缘,桡骨茎突上 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 肌腱之间。
申脉(BL62)
申脉:外踝下缘凹陷处。
八脉交会穴
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 肌腱与桡侧腕屈肌 腱之间。
公孙
Gongsun
SP4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取法弓形的第一跖骨后缘下方,赤白肉际。
后溪 Houxi SI3
定位: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 头赤白肉际。
足临泣 Zulinqi GB41
定位: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 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八脉交会穴的研究.doc

八脉交会穴的研究(上)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歌诀

八脉交会穴歌诀引言八脉交会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穴位之一,它们位于人体八脉的交汇处,有着重要的调理作用。
本文将介绍八脉交会穴的位置和功效,并附上相应的穴位图。
一、什么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中医学中指代八脉交汇处的穴位。
八脉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当这八脉交会于人体特定部位时,就形成了八脉交会穴。
二、八脉交会穴的位置和功效八脉交会穴的位置和功效如下:1.手阳明大肠经:交会于四渎穴,可以清热泻火、通利肠道、舒缓肠胃疼痛。
2.足阳明胃经:交会于天突穴,可以调理胃气、促进消化、减轻胃部不适。
3.手太阳小肠经:交会于外关穴,可以缓解肩颈疼痛、改善手臂麻木、舒缓头痛。
4.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于大椎穴,可以缓解腰背疼痛、改善排尿困难、舒缓头痛。
5.手少阳三焦经:交会于太渊穴,可以调理心脏功能、改善心悸、缓解焦虑。
6.足少阳胆经:交会于丘墟穴,可以舒缓头痛、减轻耳鸣、缓解眩晕。
7.手厥阴心包经:交会于尺泽穴,可以调理心脏血液循环、舒缓胸闷、改善心悸。
8.足厥阴肝经:交会于行间穴,可以调理肝脏功能、减轻胸胁疼痛、缓解情绪不稳。
三、八脉交会穴的刺激方法八脉交会穴的刺激方法有按摩、针灸、艾灸等多种方式。
下面以按摩为例介绍刺激方法:1.手阳明大肠经:定位于手臂外侧,距手肘处三寸。
用手指轻轻按压或揉动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2.足阳明胃经:定位于胸骨上端,两乳头凹陷之中。
用手指轻轻按压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3.手太阳小肠经:定位于手臂背面,肩胛骨与肘关节之间。
用手指轻轻按压或揉动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4.足太阳膀胱经:定位于颈椎第七椎骨突起处。
用手指轻轻按压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5.手少阳三焦经:定位于手臂背面,肘关节外侧凹陷处。
用手指轻轻按压或揉动该穴位,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中医养生:八脉交会穴位置(8个)

八脉交会穴找穴问题:什么是气?神是什么?气和呼吸的区别?如果气是连接有形、无形的桥梁,是否可以举例说明?无形指的是什么?气: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炁,有时也写作氣,但实际上与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气不尽相同。
气是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
在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
气味,味道:在中药学中,指含有挥发性物质的药物的特殊气味。
现代有人解释为流动的“‘信息-能量-物质’统一体”中西医的分歧首先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分歧,在于两种文化对世界的看法不同。
中国人的世界包括肉眼可见的部分,也包括肉眼不可见但是可感知的部分。
西方人的世界基本上就是眼睛能看到的部分。
不可见的世界里有什么?中国道家有系统的研究。
道家认为物质以无形和有形两种形式存在,或者称之为无和有、阴和阳。
无是最高的形态,因为无中生有,一切有都源于无,无中蕴藏着无限可能。
所以悟空是大师兄,本事最高;悟能是二师兄,本事次之,无中已经有能量聚集;悟净是老三,无中已生有,借助放大镜可见到水中之菌。
道家主要研究的是有和无的关系及两者的相互转化。
中国人更感兴趣的是“无”,喜欢问“无”中有什么,喜欢对“有”的变化追问为什么、“有”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无”是如何通过“有”呈现的。
比如人体,道家认为人体由精气神三部分组成,精是可见的肉体,气和神是不可见的藏在精后面的东西,练精可以化气,练气可以还神。
生死的区别,不是因为精,而是因为气和神,是清明的神、充盈的气、健康的精的整体构成鲜活的生命体。
对有无关系的研究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精气神及其关系以及对人体与自然关系的研究都是中医涉及的领域。
因为东西方文化看到的世界不同,所以对世界的研究方法也不同。
东方文化看到的世界是立体的、全息的,研究方法也是立体的全息的。
何谓立体、全息?立体是在一个空间占有多个维度,全息是强调全部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她还从杨甲三教授应用八脉交会穴之病案入手,从单独用、相生配穴、同气配穴、灵活配穴及与其他腧穴配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杨甲三教授运用八脉交会穴辨证、立法、处方用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对杨甲三教授对八脉交会穴有独特见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如八脉交会穴固定配穴法中,阴经为何要用相生配,阳经为何要用同气配,八穴中为何用了四个络穴、两个输穴、两个蹻脉穴,为什么无手足阳明、足厥阴、手少阴四经之经穴,而单用此八穴就能治疗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的病症等。
二、八脉交会穴的交通途径在八脉交会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八脉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相交通而会于其穴,是经交而穴通。
(一)公孙通冲脉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与冲脉在腹部关元、大趾和胸中等处相交通。
《灵枢·经脉》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入腹。
”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曰:“…历公孙…入腹经冲门、府舍,会中极、关元……上膈,注于膻中。
”《灵枢·逆顺肥瘦》曰:“冲脉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下循跗入大趾间。
”《素问·举痛论》曰:“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难经·二十八难》载:“冲脉者……至胸中而散也。
”(二)内关通阴维脉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在胸膈部互相交通。
《灵枢·经脉》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下膈……下臂,行两筋之间。
”《十四经发挥》载:“循郄门、间使、内关……”《奇经八脉考》曰:“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上胸膈……”(三)足临泣通带脉足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与带脉在季胁及带脉、五枢、维道穴处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循胁里……循胸过季胁。
”《十四经发挥》曰:“过季胁,循带脉、五枢、维道。
”《难经·二十八难》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奇经八脉考》载:“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
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
”(四)外关通阳维脉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与阳维脉在肩臂部臑会、天髎处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循臑外上肩。
”滑伯仁注曰:“上肩循臑会……天髎……肩井。
”《针灸甲乙经》:“天髎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奇经八脉考》:“阳维(起于诸阳之会)……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
”(五)后溪通督脉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曰:“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交肩上。
”《十四经发挥》载:“循手外侧之前谷、后溪……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
”《奇经八脉考》载:“督乃阳脉之海。
其脉起于肾下胞中……并脊里上行。
历腰俞……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
”(六)申脉通阳蹻脉足太阳膀胱经之申脉与阳蹻脉直接相交。
《针灸甲乙经》:“申脉为阳蹻脉所生也。
”《十四经发挥》:“阳蹻脉者……本太阳之别……生于申脉。
”(七)列缺通任脉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与任脉在腹部中焦胃脘相互交通,又通过手太阴经别与仔脉在喉咙部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穴)直出……”《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上出缺盆,循喉咙。
“《奇经八脉考》:“任为阴脉之海。
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喉咙……”(八)照海通阴蹻脉足少阴肾经之照海穴与阴蹻脉直接相交,且照海又通过足少阴肾经与阴蹻脉在喉咙部位相互交通。
《针灸甲乙经》:“照海,为阴蹻脉所生。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循喉咙。
”《难经·二十八难》:“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
”《奇经八脉考》:“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至喉咙。
”三、八脉交会穴的会合途径(一)公孙与内关脾经公孙(通冲脉)和心包经内关(通阴维),主要通过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冲脉和阴维脉会合于胃、心、胸。
其具体途径分别是:①会于脾胃。
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
”故滑伯仁注:“历络于三焦之上脘、中脘。
”而《十四经发挥》也说:“冲脉者……其在腹也,行于幽门、通谷。
”又说:“阴维……与足太阴会于腹哀。
”滑伯仁注曰:“历腹哀过日月、期门之分,循本经之里,下至中脘、下脘之际,以属脾络胃也。
”②会于心。
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注心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
”③会于胸。
如《素问·骨空论》:“冲脉者一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奇经八脉考》又说:“阴维……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上行入小腹……循胁肋……上胸膈。
”(二)足临泣与外关胆经足临泣(通带脉)和三焦经外关(通阳维),主要通过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肩及目外眦。
其具体途径是:①会于肩。
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三焦手少阳之脉……上贯肘.循臑外上肩。
”②会于目外眦。
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三焦手少阳之脉……至目锐眦。
”(三)后溪与申脉小肠经后溪(通督脉)和膀胱经申脉(通阳蹻脉),主要通过足太阳经、手太阳经、阳蹻及督脉会合于肩胛、目内眦。
其具体途径是:1会于肩胛。
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
”2会于目内眦。
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小肠手太阳之脉……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
”《素问·骨空论》载:“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
”《奇经八脉考》载:“阳蹻者……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睛明穴。
”(四)列缺与照海肺经列缺(通任脉)和肾经照海(通阴蹻),主要通过足少阴、手太阴、任脉及阴蹻会合于肺、胸膈、喉咙。
其具体途径是:①会于肺。
如《灵枢·经脉》:“肺手太明之脉……属肺……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
”《灵枢·营气》认为任脉“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2会于胸膈。
《灵枢·脉度》载:“蹻(阴)脉者,少阴之别……上循胸里入缺盆。
”《灵枢·经脉》:“肺手太明之脉……上膈……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
”③会于喉咙。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
”《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上出缺盆,循喉咙。
”《素问·骨空论》:“任脉者……循腹里……至咽喉。
”《灵枢·脉度》:“蹻(阴)脉者,少阴之别……上出人迎之前。
”四、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一)阴经八脉交会穴《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它不但运用在未病前的预防上(如《内经》中的摄生法),也可用来预测疾病的传变及发展趋向,及早地加以处理,达到防止疾病传变、缩短病程的目的。
③公孙治妇科病《奇经八脉考》:“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
”因此,冲脉功能为主胞宫孕子育胎.滋养肾之精气,以荣发充鬓和精成,故通冲脉之公孙能治妇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