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即公孙、内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八个腧穴,如下图
其具体交会情况如下:公孙(脾经通冲脉)、内关(心包经通阴维脉)、后溪(小肠经通督脉)、申脉(膀胱经通阳跷脉)、足临泣(胆经通带脉)、外关(三焦经通阳维脉)、列缺(肺经通任脉)、照海(肾经通阴跷脉)。
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由于八穴与奇经八脉存在着特殊的交会关系,因此八穴不仅可以治疗所属正经及与正经有关的脏腑经脉病症,也可以治疗奇经病。
正如李梃在《医学人门》中所说:“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意在说明八穴的主治范围广泛。
明代医家吴昆云:“以八穴交会奇经八脉,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间也。
仲景妙于伤寒,以其有六经之辨,予今以八法为妙者,以其分主八脉,而该乎十二经也,创为针灸一大法门……”,其论也谓精辟。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臂、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
附:八脉交会穴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痛,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呲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的研究

八脉交会穴的研究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乂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脸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乂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橋、阳蹒。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脸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 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踽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口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LI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踽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踽及足少阴肾经与阴矯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询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的来龙去1

八脉交会穴的来龙去脉。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
阳维目锐内眦项,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解:1、公孙(双侧),是足太阴脾经穴,通于冲脉。
内关(双侧),是手厥阴心包络穴,四穴通于阴维脉。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2、临泣(双侧),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通于带脉,外关(双侧),是手少阴三焦经的穴位,四穴通于阳维脉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故主治: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3、后溪(双侧),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位,通于督脉申脉(双侧),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四穴通于阳跷脉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眦,耳后、颊、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4、列缺(双侧)是手太阴肺经,通任脉。
照海(双侧)是足少阴神经四穴通于阴跷脉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5、冲脉公孙主治病症: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6、阴维内关主治病症: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痛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7、带脉临泣主治病症: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透风肿痛连二项,眼赤而疼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证,游风挠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胁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8、阳维外关主治病症:肢节肿痛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跟肿目睛红,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极灵。
9、督脉后溪主治病症:手足拘挛战掉眩,中风不语并癫痫,头疼眼肿涟涟泪,背腰膝痛绵绵,项强伤寒不解,牙齿口肿喉病难,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后溪穴先砭(bian)----砭古时候的针的意思,砭、针、灸、药、按跷、导引是中医的六大医术。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与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围,如关配公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配关(1)公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八脉交会穴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
络穴。
通冲脉。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胃经所主)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别通小肠经)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气失肃降,肺经所主)④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
(脾经所主)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
络穴。
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①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
(本经所主)②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
(三焦经所过)③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
(肝经所主)④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
(别通胃经)⑤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3.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
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①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
(本经所主)②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
(大肠经所过)③荨麻疹。
(肺主皮毛)④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⑤溺血。
(膀胱经所主)4.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
通阴跷脉。
【主治】①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神志疾患。
(心经所主)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③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生殖病证。
(本经与膀胱经所主)④下肢痿痹。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范光熙八脉交会穴是指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俞穴,分别是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後溪、申脉、列缺、照海。
该八穴是沟通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枢纽,在其交会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掌握了八脉交会穴,就抓住了十四经穴之纲要,就能在临床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执简驭繁的作用。
古人云“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即显其重要性。
本文拟将八脉交会穴的辨证应用及其理论加以整理研究,探讨其辨证取穴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一·源流简溯八脉交会穴一名,首见于明代针灸医家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一书。
然而将该八穴作为几组固定的配穴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金元时期即已出现。
当时称之为“交经八穴”。
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云:“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往用之弥验。
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
从该序中可以看出,交经八穴的配合应用,自窦汉卿以前即已流行并已有专著。
窦氏从宋子华等人处得到该书,又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起危笃患”,随手而应的疗效。
然此书早已亡佚,仅凭窦氏所著的《针经指南》将其方法保存下来,故有人将该八穴称为“窦氏八穴”。
自窦汉卿以後,历代医家对交经八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均有所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以及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的《子午流注针法》等。
如《针灸大全》一书,除确定了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外,还阐明了奇经八脉与八穴的联系及八穴间的交通会合关系,并记载了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将八穴与八卦相配,扩大了八穴的主治证候。
又如《针方六集》一书,对八脉交会穴的作用,源流等均作了解释,并对八穴的治疗范围及配合方法等,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创见性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
此外,还强调了上下二穴的相互配合问题,对后人颇有影响。
二·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及理论基础(一)治疗范围: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了八穴共能治213症,徐凤《针灸大全》记载了八穴共能治234症。
此外,以每穴所治的病症来看,至少涉及八条正经之主病,多达十一经。
从现代的临床实践,八穴的应用亦非常广泛。
以上海中医学院编的《针灸学》一书为例:在该书记载的临床各科100种疾病的治疗中,用八穴的达 76种,范围涉及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各科及传染病、急救等方面。
而实际在临床治疗中用该八穴的还远远不只这些病种,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
明代医家吴昆云:“以八穴交会奇经八脉,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间也。
仲景妙于伤寒,以其有六经之辨,予今以八法为妙者,以其分主八脉,而概乎十二经,创为针灸一大法门……”其论颇为精当。
(二)理论基础八脉交会穴之所以能治疗多种疾病,主要机理在于八穴与奇经八脉存在著特殊的交会关系。
奇经八脉在脏腑经络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难经》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
”把十二经脉比作江河沟渠,把奇经八脉比作湖泊。
从生理上看,奇经八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十二正经和五脏六腑存在著直接、间接的联系。
以督脉为例,《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後内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入循膂络肾;……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
与多个脏腑、经络发生了联系。
另外,奇经八脉又与十二正经通过穴位而相交。
如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于大椎,与足阳明经交于神庭、水沟、大椎,与手阳明经交于水沟等。
总之,奇经八脉在生理上对十二经脉起著分类、组合、溢蓄和调节的作用。
在病理上,也多与十二经脉有著密切的关系。
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的交通关系如下:公孙与冲脉,于大趾内侧,关元,胸中三处交通;内关与阴维脉,于胸腹部交通;足临泣与带脉,于季肋部及带脉,五枢,维道穴处交通;外关与阳维脉,于缪会,天嚅穴处交通;後溪与督脉,于大椎处交通;申脉是阳跷脉之所生,直接相交;列缺与任脉,于中焦胃脘,咽喉处交通;照海是阴跷脉之所生,直接相交。
正因为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相交通,所以才能治疗奇经八脉乃至十二经的病症,故成为“十二经之大会”。
三·八脉交会穴的配穴特点及方法(一)配穴特点及机理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公孙二穴……合内关穴。
”“临泣二穴……亦合于外关。
”“後溪二穴,合申脉。
”“照海二穴,合列缺。
”这说明八穴之中存在著两两相合的关系。
根据《内经》、《十四经发挥》及《奇经八脉考》等书的记载,八脉交会穴的相合关系如下:公孙与内关:通过足太阴脾,手厥阴心包,冲脉和阴维脉合于胃、心、胸;足临泣与外关:通过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合于目外□,耳後,颊,颈,肩;後溪与申脉:通过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阳跷,督脉合于肩胛,目内□,耳,项;列缺与照海:通过足少阴肾,手太阴肺,任脉,阴跷脉合于肺、胸、膈、喉咙。
正因为八穴存在著上述的交合关系,所以在应用方面,有上下相配的方法。
将八穴分为四组上下配合使用,能够改变单穴使用之偏,发挥综合之功,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更能体现出整体作用的特点。
正如窦汉卿所说:“上下合而攻之,如会王师,擒微奸,捕细盗,虽有不获者,寡矢。
”曾治一女性精神病患者,证属癫症。
先取後溪,合谷,太冲等穴,治疗若干次效不明显。
乃进一步辨证以後,认为病与阳跷有关,遂加取申脉与後溪相配,仅针治二次症即明显好转。
随後将所服西药减量至完全停药,按上法共治40余次,病情控制,精神转为正常。
(二)配穴方法及举隅:根据本人临床体会,八脉交会穴的配穴,在上下相配的原则下,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临床情况灵活变通,不拘一种。
以下介绍三种配穴方法:1·单侧上下取:适应范围:腰背,四肢疾患,偏于一侧者,如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综合征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各种扭伤,中风後遗症之偏瘫及小儿麻痹後遗症等。
特点:针对病邪,作用专一;取穴简捷,不伤健侧。
2·左右交叉取:适应范围:头面部各种疾患,内脏疾患,患者怕针或小儿,年老,体弱,精神紧张而不宜多针者,或一侧肢体不能行针者(瘢痕,破溃等)。
特点:取穴简捷,进针少,同时兼顾双侧;便于上下同时运用手法。
3·双侧上下取:此种取法应用最广,各种情况均可用之,且效果较好,正如吴昆所说:“每下次以四为主,皆……四面攻讨之兵也。
”下面以左右交叉取为例举病案说明。
XXX,男,58岁。
主诉:右侧耳聋一周。
患者一周前晨起後突觉右侧耳鸣颇甚,音调高尖如哨,听力减退。
翌日去医务室就诊,予服中、西药无效。
第三天去医院查,右耳听力下降80分贝。
予服多种西药及注射当归液等,均未效,右耳基本失去听力,鸣声渐由高尖转为低钝。
舌红,苔薄白,脉浮弦。
查:双侧外耳道正常,右耳气导骨导均严重下降,双侧气导〉骨导。
辨证:邪干少阳,枢机逆乱。
治则:和调少阳,疏利枢机。
取之八脉交会。
足临泣(左),外关(右),风池。
进针3分钟後,患者诉耳鸣减轻,对话时右耳已能闻声。
留针20分,起针後右耳基本能听清对方讲话。
查右耳气导,骨导均增强明显。
继针5次,听力明显好转,耳鸣大减,电测听复查,听力提高40分贝。
宗原穴继针5次,症状消失,停针观察。
随访半年,听力一直保持正常。
按:暴聋一症,临床时有所见,多由恼怒,惊恐,以致肝胆风火交扇,少阳经气闭阻,或因外感风邪,壅遏清窍,临床以实证为主。
此例患者虽未明诱因,然观其症状,脉象,乃属少阳气机逆乱,阻塞耳窍。
故主取八脉交会穴之外关,足临泣一组。
此二穴一为手少阳,一为足少阳,二经均循于耳周。
上下相配,以疏利少阳枢机,又属交叉配穴之法,再配风池以熄风,兼为局部取穴,使少阳逆气得以平降。
前後共治疗十余次,便基本恢复。
四·临床辨证取穴原则根据针灸临床的辨证规律和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的特殊关系,在运用八脉交会穴时,应以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为基础,以奇经八脉辨证为特点。
奇经八脉辨证属于经络辨证的一种,但比常用的经络辨证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根据笔者临床体会,在辨证应用八脉交会穴时可按以下原则:单纯性内脏疾患可用脏腑辨证;头面四肢,体表疾患多用十二经辨证;如属多经合病,症情复杂,以一脏一经难以概括者,或一些精神、神经系统疾患,则可用奇经八脉辨证。
下面举例说明:XXX,女,36岁,主诉:腹胀,嗳气反复发作十余年,起初于生气後,每逢著急,情绪波动时症情加重。
近来又觉腹胀甚,气窜作痛,并伴有喘憋,痰多。
平素易急躁,常自汗出,纳呆眠差,大便乾燥,隔日一行。
月经先後不定期,常40天一行。
查:脘腹部扪之气胀,舌淡暗,脉弦细稍数。
辨证,肝郁气滞,胃失和降,病久邪入奇经,冲脉失调。
治则:平冲降逆,理气化痰。
取穴:公孙,内关,合谷,太冲,丰隆。
针二次後,腹胀明显减轻,仍觉胸闷,加膻中,又针五次,自觉气窜,腹胀,喘憋等症消失,且眠好,纳香。
仍觉有痰,时有肠鸣,去合谷,太冲,膻中,加中脘,天枢,再针二次,诸症均除。
按上法续针5次,以资巩固,并嘱其注意调摄。
按:该患者症情较为复杂。
病邪先在肝胆,次入脾胃,後又上及心肺,属多经合病。
然以奇经辨之,则不外冲脉与阴维之病候,乃因病程已久,邪入奇经。
故取内关,公孙二穴为主,以通调阴维,平冲降逆。
辅以理气,化痰之穴。
共针十余次,诸症基本告愈。
从临床中我们体会到,奇经八脉辨证适应范围颇广,凡不适用脏腑辨证及十二经辨证的病例,均可从奇经八脉辨证。
所以,掌握了这一辨证方法,可以丰富针灸临床中的辨证手段,尤其对八脉交会穴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外,临床实践表明,只要辨证准确,配穴得当,辨证应用八脉交会穴每每能在临床取得良效,与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及其他配穴方法相比,有著更加灵活简要的特点。
五·小结本文回顾了自金元窦汉卿以来历代医家对八脉交会穴理论和实践的贡献,论述了八穴的治疗范围及理论基础。
在八脉交会穴的应用上,以四组上下配合为基本原则,根据病情需要,可单侧配,双侧配,交叉配等;在辨证上,以奇经八脉辨证为特点,认为奇经辨证比脏腑辨证及十二经辨证概括性强,应用范围广,对一些精神神经系统疾患尤为适宜。
它丰富了针灸临床的辨证手段,能有效地指导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