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的来龙去1

八脉交会穴的来龙去脉。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
阳维目锐内眦项,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解:1、公孙(双侧),是足太阴脾经穴,通于冲脉。
内关(双侧),是手厥阴心包络穴,四穴通于阴维脉。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2、临泣(双侧),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通于带脉,外关(双侧),是手少阴三焦经的穴位,四穴通于阳维脉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故主治: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3、后溪(双侧),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位,通于督脉申脉(双侧),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四穴通于阳跷脉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眦,耳后、颊、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4、列缺(双侧)是手太阴肺经,通任脉。
照海(双侧)是足少阴神经四穴通于阴跷脉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5、冲脉公孙主治病症: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6、阴维内关主治病症: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痛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7、带脉临泣主治病症: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透风肿痛连二项,眼赤而疼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证,游风挠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胁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8、阳维外关主治病症:肢节肿痛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跟肿目睛红,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极灵。
9、督脉后溪主治病症:手足拘挛战掉眩,中风不语并癫痫,头疼眼肿涟涟泪,背腰膝痛绵绵,项强伤寒不解,牙齿口肿喉病难,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后溪穴先砭(bian)----砭古时候的针的意思,砭、针、灸、药、按跷、导引是中医的六大医术。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八脉交会穴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
络穴。
通冲脉。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胃经所主)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别通小肠经)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气失肃降,肺经所主)④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
(脾经所主)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
络穴。
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①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
(本经所主)②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
(三焦经所过)③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
(肝经所主)④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
(别通胃经)⑤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3.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
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①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
(本经所主)②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
(大肠经所过)③荨麻疹。
(肺主皮毛)④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⑤溺血。
(膀胱经所主)4.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
通阴跷脉。
【主治】①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神志疾患。
(心经所主)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③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生殖病证。
(本经与膀胱经所主)④下肢痿痹。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交会穴总结精选

交会穴总结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
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博粹堂中医介绍。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足太阴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手太阳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足少阳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手少阳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手太阴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足少阴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今天我们接着讲特定穴,上次讲到八会穴,八会穴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相应的五体疾病,都可以选用相应的穴位,疗效可靠,不再赘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脉交会穴。
首先要了解为什么叫八脉交会穴,八脉指奇经八脉,八脉交会穴为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没有表里关系,与脏腑也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除了任督二脉,其余六条经没有独立的腧穴,但奇经八脉都有独立的走行,和其他正经有交叉的地方。
临床中用的比较多,应用最多的是后人研究的为飞腾八法与灵龟八法,我们科的曾大夫研究生课题即为灵龟八法,灵龟八法的优点为取穴少,见效快。
八脉交会穴分别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通冲脉;足少阴肾经的照海通阴跷脉,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跷脉;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足太阴肺经的列缺通任脉。
上次我和大家讲过痛经,痛经为妇科常见病,许多人认为针灸治疗痛经很简单,临证时遇到痛经患者,就取地机、三阴交。
没错,这两个穴是治疗痛经的要穴;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以腹痛为主的痛经,用地机、三阴交不是都有效。
十几年前一患者,因痛经找我治疗,传统治痛经的穴位我都用了,什么地机、三阴交、太冲、中极、气海、关元、水道、归来这些穴位交替使用,甚至连次髎都用了,但就是无效。
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症结,该痛经患者疼痛部位正是为脐下正中,呈针刺样疼痛,我想正处于任脉,列缺通任脉,试用列缺,针刺后,疼痛立止,这是我们临床中经常遇到的。
前年,保定的医生在我这里进修,第一天来了一个痛经女性,正值经期,小腹疼痛,扎的三阴交,针入痛止。
两天后,该患者又领来一个(痛经)病人,疼痛部位为脐下正中,我问进修大夫扎哪,他们说还扎三阴交,我说这个还那么扎无效,他们说前天那个患者就是扎三阴交好的呀,后来让其扎三阴交,无效,我扎了列缺当时就不疼了,进修的医生愕然。
我们来看,列缺治疗痛经,教科书上并没有,所以我们要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不要只看哪一个穴治哪一个病,这是很局限的。
八脉交会穴在中风中经络证型中的临床应用

注 : 照组 疗效 明显 优 于对 照组 , 组患 者 比较 差 异有 统 计 【1 茂 良. 灸学【 ] 海 : 海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 8. . 对 两 2 邱 针 M。 上 上 1 41 9 2 学意 义 (< . ) p 0 5。 0 【 薄智云. 3 ] 腹针疗法【] 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0. 2 4 O
验和 x检验 。P 00 为差 异 有统 计 学 意义 。总 有效 率 =显 效 例 辨证施 治 的原则 , : <. 5 ( 以引气归元 为主方 , 从治疗脾 肾人手 。与引气归 数+ 效例数 ) 有 , 数x 0%。 总人 10 元合 用兼有 通腑 之妙 1大横 穴 有调 整脾脏 功 能 , 湿 、 、 3 1 , 燥 健脾 润滑 2 结 果 关节 的作用 。中风后 遗症现 在多采 用 中医、 针灸 、 理疗 进行 康复治 在 治疗 4 疗程后 , 个 两组 患者 的疗 效 比较见 表 1 。 疗 , 程较长 的患者 在使用传 统针灸 疗法疗 效欠佳 的情 况下 , 病 腹针 表 1 两组 患者 的疗效 比较 疗法具 有明显 的疗效 。 腹针为 主治疗 中风 后遗症 , 明显改善患者 能 的临床疗 效 , 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 , 效满 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 疗 参 考文献 [ 全 国脑血 管 病会 议 , 类 脑血 栓 疾 病诊 断要 点 【. 1 1 各 J 中华 神 经 杂 1
病类 诊断 是各 项 最 高分 相 加而 成 , 分 5 满 2分 。诊 断 :— 3 1 1 八脉交会穴又 叫交经八穴 , 穴名首见 于宋子华 《 流经八穴》 徐 评 分 : 。 凤《 针灸 大全》 首提 “ 脉交会 穴 ” 八 的名称 。八 脉交 会穴是 古人 在临 分 为轻 型 ;4 2 1~6分 为普 通 型 ;7 3 2 ~9分 为重 型 ;0 以上 为极 重 4分 床实 践中总结 出的可治疗 奇经八 脉病 证的八 个腧穴 ,分别与 相应 型 。7 例均 符合 上述诊 断标 准 , 疗前 后均按 同一标 准进行症候 0 治 的奇 经八脉经气相通 。 穴与奇经 八脉交会 , 决定 了此八穴治疗 积分评 定 。 八 也 范围广 , 用显著 , 为“ 作 成 十二经之大 全” 鉴于此 , 。 笔者 自 2 1 年 6 1 00 . 3排除标 准 : 有神 志 昏蒙者 。 月 2 1 年 1 月 , 7 例 中风 中经络证 型住 院患者 , 试对 其 中 2 治疗 方法 00 2 对 0 尝 3 例 运用八 脉交会穴针 刺法治疗 , 5 取得较 好疗效 , 现报告 如下 。 治疗 时患 者取仰 卧位 , 肢伸直 。 下 治疗组 取用 八脉交会 穴 : 内 1 临床 资料 关、 外关 、 后溪 、 列缺 、 孙 、 公 足临 泣 、 申脉 、 照海 。根据 不同穴位 选 1 一般 资料 : 组病 例来 自贵 阳 中医学 院第 一 附属 医院神 针科 用 0 5 2 5 m毫针 。常规 消毒 , . 1 本 . x 57 r 3 n 先健 侧后患 侧 , 肢健侧 内关 上 ( 针灸科 和神 经 内科 )中风 中经 络住 院 患者 共 7 例 ,其 中男 3 透外关 , 0 4 患侧 外关 透 内关 , 下肢 双侧 取 穴。进针 得气 后 留针 4 分 5 留针期 间行针 1 2次( 据 患者情 况 )每次 持续 1 2 钟 , - 根 , —分 捻 例, 3 女 6例 ; 龄 4 ~ 0 , 均 5 . 年 08岁 平 8 5岁 ; 程最 短 4 , 7 病 天 最长 钟 , 4 天, 5 平均 2 . 天 ; 院后 随机 分为 治疗 组和对 照组各 3 例 。 45 入 4 5 转速度 一 般为 10 30 分 , 提插 , 激强 度及 持续 时 间应 以 5~ 0 次/ 不 刺 1 . 2中医 诊断标 准 : 照《 参 中风 病诊 断 疗效 评定 标 准 》试 行 )1 ( [① 病人能 耐受 为宜 , 复 12 即可起 针 。 照组采 用醒脑开 窍法 , 1 : 重 ~次 对 主症 : 半身 不遂 、 神识 昏蒙 , 言语 謇 涩或 不语 , 偏身 感觉 异 常 , 口舌 穴取 : 双侧 内关 、 中 、 人 患侧 三 阴交 以及 患 侧极 泉 、 尺泽 、 中为主 委 穴 规 歪斜。 ②次症 : 头痛, , 眩晕 瞳神变化 , 饮水发呛, 目偏不瞬 , 共济失 穴 , 位 在针 刺过 程 中须 遵循 醒 脑开 窍 针刺 法 中科学 、 范 的量 调。 ③起病 方式 : 急性起 病 , 发病前 多有 诱 因 , 常有先 兆症 状 。 发 学规定 [ 2 为 1 ④ 2 周 1 。 个疗 程 , 每周 5次 ,O 为 1 l次 疗程 。 治疗 组和对 个 病年 龄 _4 岁 。⑤体 格 检查 时具 备 2个主 症 以上 , 1 主症 2 照组 分别治疗 4 疗程 。 > -0 或 个 个次症 , 合起病 、 因 、 兆症 状 、 结 诱 先 年龄 即可 确诊 ; 具备 上述 条 3 治疗结 果 不 件, 结合 影像学 检查结 果亦 可确 诊 。 31 效标 准 : 照《 .疗 参 中风病 诊 断 疗效 评定 标 准》试 行 )拟 定 : ( [ 3 1 ① 病 类诊断标 准 : 神识 : 常( 分 )嗜 睡 ( 分 )迷 蒙 ( 分 ) 临床 痊愈 : ① 正 0 ; 3 ; 5 ; 中医 临床症 状 、 体征 消失 或基 本消 失 , 证候 积分 减少 ≥ 神 昏( )昏愦( 分 ) 7分 ; 9 。②语 言 : 正常 ( )构 音不 清 ( 分 )语 9%。② 显效 : 0分 ; 1 ; 5 中医 临 床 症 状 、 征 明 显 改 善 , 体 证候 积分 减 少 ≥ 句不 全( 分 )字词不 清 ( 分 )失 语 ( 分 ) ③ 面瘫 : ( 分 )轻 7 %,9 %。③ 有效 : 3 ; 4 ; 6 。 无 0 ; 0 <5 中医 临床 症状 、 征 均有好 转 , 积分 减 体 证候 > 0 < 0"④ 0 中医临床 症状 、 体征 均无 明显 改善 , 或 甚 瘫 ( 分 )全瘫 ( 分 ) ④ 眼症 : 目上 吊( 分 )目偏 不 瞬( ) 少 /3%,7 9。 无效 : 1 ; 2 。 二 2 ; 4分 。 证候 积分 减少不 足 3 %。 0 ⑤上 肢瘫 : ( 分 )上举 力 弱 ( 分 )上 举 过肩 ( 分 )上 举不 到 加 重 , 无 O ; 1 ; 2 ; 治疗 满 4 疗程 后 。 个 治疗组 临 床痊愈 1 例 , 1 显效 l 例 , 3 肩 ( )最多 可略摆 动 ( 分 )不 能动 ( 分 ) 4分 ; 5 ; 6 。⑥指 瘫 i ( 分 ) 3 无 O ; . 果: 2结 例 无效 5例 , 总有 效率 8 . 对 照组 临床 痊愈 1 , 57 %; 4例 显 力弱 ( 分 )握 拳 抻指 不全 ( 分 )略 动( 1 ; 2 ; 4分 )全瘫 ( 分 ) ; 5 。⑦ 下 有 效 6 , 肢瘫 : ( 分 )抬高 4 0 无 0 ; 5 以上 ( 分 )抬高 不足 402分 )摆 动平 效 1 例 , 效 3 , 1 ; 5( ; 5 有 例 无效 3 , 例 总有效 率 9 . 1 %。治 疗组 与对 照组 4 移 ( 分 )略动 ( 4 ; 5分 )不 能 动 ( ; 6分 ) 。⑧ 趾 瘫 : ( 分 )力 弱 ( 比较无 显著性 差异 ( 00 ) 元 O ; 1 P . 。 > 5 分 )伸屈不 全( 分 )略动 ( )全瘫 ( 分 ) 其他症 征 : ; 2 ; 4分 ; 5 。⑨ 瞳神 3 治 疗前 后 中医症 候 积分 比较 :治疗 组治 疗前 为 (5 5 9 7 . 3 2. ̄. ) 4 6 异 常 ( )抽搐 ( )呕 血便 血 ( )二 便 自遗 ( 分 ) 目合 分 , 疗 后 为 (.  ̄ . ) ; 7分 ; 7分 ; 8分 ; 8 ; 治 6 254 分 对照 组 治 疗 前为 (41 ̄. ) , 4 8 2. 8 8 分 治 5 5 5 8 21 分 治疗 7 5 口开( 分)鼻鼾息微( 分 )脉微欲绝( )手撒肢冷( 8 ; 9 ; 9分 ; 9分) 疗 后为 (.  ̄ . ) , 组 与对 照组 治疗 前后 中 医症 候积分 比 。 较均有 显著性 差异 (< . ) P O 5。 0 贵 阳中医学院 (502 500 )
八脉交会穴

外关
Waiguan SJ5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照海:内踝下方凹陷中。
列缺
• 【定位取穴】 • 微屈肘,侧腕掌心 相对。在前臂桡侧 缘,桡骨茎突上 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 肌腱之间。
申脉(BL62)
申脉:外踝下缘凹陷处。
八脉交会穴
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 肌腱与桡侧腕屈肌 腱之间。
公孙
Gongsun
SP4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取法弓形的第一跖骨后缘下方,赤白肉际。
后溪 Houxi SI3
定位: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 头赤白肉际。
足临泣 Zulinqi GB41
定位: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 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它不但运用在未病前的预防上 (如《内经》中的摄生法),也可用来预测疾病的传变及发展趋向,及早地加以处理,达到防止疾病传变、缩短病程的目的。
③公孙治妇科病《奇经八脉考》:“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
”因此,冲脉功能为主胞宫孕子育胎.滋养肾之精气,以荣发充鬓和精成,故通冲脉之公孙能治妇科疾病。
④公孙与内关相应配伍《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日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
”“阴维为病、苦心痛。
”《灵抠•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由上可见,冲脉、内关、公孙病候均有里急和腹内作痛拘急。
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病候为实则心痛。
公孙与内关均主脏腑的痛证,故两穴相应配伍。
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公孙属足太阴脾经络穴,心包属火,脾属土,故内关与公孙上下配伍属五行相生(火生土)配伍法。
(2)内关①阴维脉病候与内关病候手厥阴之别络内关病候,《灵枢•经脉》载:“手心主之别……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
”《难经•二十九难》:“阴维为病苦心痛。
”手厥阴心包经别络之病候与阴维脉之病候均有心痛。
②内关主治心病,兼治其他四脏之病手少阴心经循行,《灵枢•经脉》载:“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心系,是指心与肺、脾、肝、肾相联系之络脉。
《类经》七卷第二注曰:“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之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主也。
”所以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肺在胸,肝胆脾在两胁,故能治心胸痞胀.积块坚横胁抢,如胁痛、心痛、结胸里急等症。
总之主要治心,其他四脏为兼治,如肺宜肃降,心宜宁神(宁神即肃静之意),当肺干咳不已,用手太阴肺经腧穴外配内关以镇其咳。
又如肝病胁部胀痛时配用内关以疏其肝,因心包属火,肝属木,木生火,木为母,火为子,这是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
③内关主治神志病《素问•五脏生成》:“心之合脉也。
”心包络代君受邪,从治疗言,心包经代君行事,所以从病理角度来讲,心与心包是相合的。
心生血而藏神,脉为血体而神用,故称脉舍神。
心包经主脉所生病,故内关能治神志病。
④内关主治疟疾疟疾是外邪入于少阳半表半里,营卫相持,正邪交争而病发。
邪入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热往来,先寒后热,汗出而息,发作定时。
先寒治阴,后热治阳,故先刺与手少阳互为表里经之里经手厥阴之内关以出阴邪,后刺手少阳经之外关以治阳邪。
2.列缺配照海(1)列缺①任脉病候与列缺病候《灵抠•经脉》谓肺经别络列缺病证:“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音去,指张口状,欠,即呵欠,张口呵欠之意),小便遗数。
”《素问•骨空论》谓任脉病证:“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于带下瘕聚。
”肺经别络病证小便遗数与任脉病证带下都是前阴病。
②列缺兼治肾病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其病候虚则欠,小便遗数。
肾主纳气,肾虚则失其纳气为呵欠。
小便遗数,遗指小便不禁,数指小便频数。
肾者,为水脏,主津液。
水有清浊,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清中之浊者,由三焦决渎下行至肾,归肾之水为浊,由膀胱排出体外,浊中之清者,复经三焦上升至肺。
如此循环,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水液的升清降浊,必赖于肾阳的气化作用与肺气化水下降于肾的功能。
如果肾阳气化失司,水液升降失常,则膀胱开合不利,以致小便遗频,小便不通,或全身水肿,呕逆,喘咳等,故列缺能兼治肾病。
3列缺能兼治胃肠病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经脉所至,主治所在”.故列块穴能兼治胃肠病。
④列缺能兼治妇科病任脉起于胞中,任有妊之义,任脉交会列缺,故列缺能兼治妇科疾病,尤其治月经来潮时两乳胀疼为常用穴。
如《席弘赋》云:“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
”⑥列缺与照海相应配伍肺主宣发肃降,其位最高,后天水谷精微须赖肺之宣发肃降的作用才能输布全身,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如肺阴不足,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则后天失养,就会引起以肾阴虚为主的虚损病证。
临床采用“与其专补肾水,不如补肺以滋其源”的主张。
肺肾在五行是相生关系,故列缺与照海相应配伍。
(2)照海①照海主治肾病,兼治肺、脾、胃、肝等内脏疾病肾开窍于二阴,故照海治前阴之小便淋涩、难产积块,后阴之肠风下血等。
肺、肾两经有共同的循行经线,如肾经循行入肺中,循喉咙,肺经循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
为此,照海为治疗喉塞、梅核气等疾病的常用穴。
照海治嗜睡症与脾有关系。
《灵枢•寒热病》:“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阴气盛则湿邪乘,致脾阳为湿邪所因,清阳不能上升。
”即采丹溪所云:“脾胃受湿,沉困乏力,怠惰好卧。
”2照海主治运动疾病蹻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所以蹻脉失调常出现肢体运动的异常。
《难经•二十九难》:“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
”阳缓,指阳虚,阳侧肌肉瘦弱;阴急,指阴盛,阴侧肌肉拘急。
故治偏瘫手足拘急、痫证夜发等病,照海是主穴。
筋是联络关节肌肉、主管运动的组织,对肌肉、骨节有约束和保护作用。
筋要依赖肝血、肾精和水谷精气的濡养。
当肝血不足,肾水不能涵木,或水谷精气供给不足时,均可出现精力疲惫、运动乏力等现象,严重时可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痉挛拘急。
此时,亦可以照海治之。
八脉交会穴的针感很好。
但要熟练驾驭才好。
如针跗阳穴能上头。
能至对侧。
针刺穴位后。
稍等1-3分钟再运针此是针感才容易运送。
《标幽赋》:“阳蹻阳维共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1.后溪配申脉(1)后溪《西江月》: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颐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秆后溪先砭。
后溪主治头、脑、面、颈、项部位病证,体重节痛,表热,及体液病。
①后溪主头、脑、面、项、颈部位病证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穴,通督脉。
督脉循行: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经脉所至,主治所在”,因此能主治头、脑、面、颈、项等疾病。
②后溪能治体重节痈后溪穴是输穴。
《难经•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
”③后溪能治表热手足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太阳之气行于体表,邪伤太阳其病在表,故治表热。
④后溪主治液病心主液,如心阳不足,则失于敛摄,心液不藏,多见自汗;心之阴不足,则血不养心,心气浮越,心液外泄,为盗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液小肠主液所生病,为脏病治腑。
(2)申脉阳蹻脉交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穴,与后溪相应。
《西江月》:腰背屈强腿肿,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
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①阳蹻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病候上的联系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者,筋主管运动。
《难经•二十九难》:“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阳蹻脉失常,会出现内侧肌肉弛缓、外侧肌肉拘急的病症。
足太阳与阳蹻的病候均有运动方面的病症。
②申脉主治筋病足太阳筋,为多为巨,它有一起一别一直与五支的经筋分布。
《灵枢•经筋》云:“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月耑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臀,上夹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九页;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于九页。
”故凡为挛为弛为反张戴眼之类疾病,皆足太阳之水亏,筋失濡养,申脉主治之。
3申脉主治表热太阳主一身之表,外邪侵入,太阳经首当其冲能治表热。
④申脉主治痈毒症痈毒症见局部肿高痛,其邪在表,太阳主一身之表,故申脉可治之。
2.足临泣配外关(1)足临泣《西江月》: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急,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
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①足临泣主治骨病足少阳胆经主骨所生病者,可治诸节皆痛。
②足临泣可治皮肤疾病少阳主风,风为阳邪,风热循经上越,轻则头目眩晕,重则伤脑中风,风热外窜,伤及血分,则致皮肤疾病,足临泣可治之。
(2)外关《西江月》: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
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炽,独会外关为重。
①外关主治头颈、耳、眼疾病手少阳经支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额,至目锐眦。
”本经所过耳后、耳前、耳中,至眼外,故能主治头、耳、眼疾病。
另外,手少阳病候“是动则病,耳聋浑挥焞焞”(焞,音吞,形容听觉模糊不清,耳内出现烘烘的响声),外关可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