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与运用体会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与运用体会八穴,又称“蛛网穴”或“钩网穴”,是传统中医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穴位。
在中国的养生和临床医疗中,八穴的使用十分普遍,甚至有许多临床案例发现这些穴位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因此,本文将对八穴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分享我们在临床运用中的体会。
首先,关于八穴的基本情况,八穴是源自《黄帝内经》,位于肩胛肌中窝处,是肩胛肌支配的关节、肌肉和腱膜及相关管路的穴位,位于背后外侧。
八穴以其独特的名称及其功能的多样性,在中医的理论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次,关于八穴的临床应用,它可以用于治疗肩颈痛、腰腿痛、扭伤等多种疾病。
肩颈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穴位:大血管穴,背脊穴,仰针腰穴,人中穴,曲池穴,膝关节穴,八穴,腰大波穴等。
几种穴位的结合使用,可以缓解肩颈痛的症状,改善肩颈部的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腰腿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穴位:背脊穴,八穴,三里穴,膝关节穴,合谷穴等。
几种穴位的结合使用,有助于缓解风湿性疼痛,缓解腰腿痛症状。
此外,八穴也可以用于头痛、失眠、偏头痛、肩周炎等疾病的治疗。
再者,关于我们在临床运用中的体会,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八穴可以起到良好的缓解症状的作用。
例如,我们曾经在一位女性患者身上使用八穴治疗失眠。
在治疗前,患者口述睡眠不足伴有明显失眠症状,但在使用八穴治疗后,患者的睡眠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失眠症状也得到显著缓解。
此外,我们也曾在一位慢性肩颈痛患者身上进行过八穴治疗,结果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症状明显减轻。
综上所述,八穴的临床应用极为普遍,可以用于治疗肩颈痛、腰腿痛、头痛、失眠等疾病,而且在我们的临床运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未来继续探索八穴临床应用的潜力仍有待观察,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八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与运用体会的内容,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与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围,如关配公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配关(1)公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八脉交会穴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
络穴。
通冲脉。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胃经所主)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别通小肠经)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气失肃降,肺经所主)④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
(脾经所主)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
络穴。
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①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
(本经所主)②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
(三焦经所过)③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
(肝经所主)④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
(别通胃经)⑤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3.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
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①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
(本经所主)②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
(大肠经所过)③荨麻疹。
(肺主皮毛)④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⑤溺血。
(膀胱经所主)4.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
通阴跷脉。
【主治】①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神志疾患。
(心经所主)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③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生殖病证。
(本经与膀胱经所主)④下肢痿痹。
中医理论知识针灸:八会穴

中医理论知识针灸:八会穴2016年中医理论知识针灸: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分布:分散在躯干和四肢。
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①脏会—章门:章门,为肝经穴,又为脾之募穴。
古有“五脏皆秉气于脾”之说,故令脏会于章门。
具有疏肝健脾的作用。
②腑会—中脘中脘,为任脉穴,又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秉承于胃”,胃为“太仓”,故令腑会于中脘。
具有通腑理气,调和肠胃的功效③气会—膻中膻中,为任脉穴,又为心包之募穴,位于胸中,为宗气所聚之处。
内应于肺,肺主一身之气,故令气会于膻中。
具有调畅气机、宽胸降逆、益气补气之功效。
④血会—膈俞膈俞,归属膀胱经,位于心俞、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令血会于膈俞。
具有止血、养血之功效。
治疗与血相关的各种病症。
⑤筋会—阳陵泉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故令筋会于阳陵泉。
具有濡养筋脉的作用,治疗由于筋脉失于濡养所致的筋脉挛急、筋脉迟缓等病症。
⑥脉会—太渊太渊,为肺经原穴,位于寸口处,为脉之大会,故令脉会于太渊。
具有理气、通脉等作用,治疗与心肺两脏相关的病症。
如无脉症、高血压等病证。
⑦骨会—大杼杼骨,即椎骨,穴近第一胸椎骨,故名大杼,是柱骨之根,故令骨会于大杼。
具有强健骨骼的作用,治疗骨骼和骨关节的病症。
如项背痛等病症⑧髓会—绝骨绝骨,为胆经穴,“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令髓会于绝骨。
少阳行头身之侧,多骨节,故主骨所生病,其病“诸节皆痛”。
如中风后期下肢的痿症、瘫痪等均可应用绝骨穴治疗。
临床应用:① 主治与其所会八种脏器组织有关的病证。
如:中脘、章门配合治疗脏腑病。
阳陵、大杼、绝骨配合治筋、骨、髓病。
② 治某些热病。
《难经·四十五难》“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 。
③ 郄会配穴。
八会穴的配伍应用研究概况

八会穴的配伍应用研究概况标签:八会穴;配伍应用;综述八会穴为脏、腑、筋、脉、气、血、骨、髓之精气所会聚之处的8个腧穴。
八会穴的名称首见于《难经》,由于八会穴能治疗本经病症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且与机体内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联系紧密,因此脏腑组织发生病理变化,那么相应的八会穴会出现反应,通过针刺相应的八会穴而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正如《普济方》所记载:“燥烦药饵而难极必取八会”。
而在临床上八会穴配伍其他穴位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应用广泛,颇多文献值得总结,现对近5年来八会穴配伍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中脘临床配伍应用吴风华[1]观察针刺中脘、内关等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其选取中脘穴进行悬灸,操作时间为10 min,并取足三里、内关、太冲等穴位进行针刺,留针30 min。
结果显示,治愈患者6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
提示中脘穴配伍足三里等穴可通调脾胃气机,以达止呃的功效。
任媛媛[2]采用以中脘穴为主的腹四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
将7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和治疗组(针刺治疗组),中药组采用口服麻仁丸,治疗组选取腹四针(天枢、中脘、关元)进行针刺。
2组便秘评分差值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研究结果表明,中脘作为腑会,可调理肠胃,配伍天枢、关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谢瑜[3]观察辨证取穴对妊娠恶阻的疗效,其选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主穴,辨证取穴方面:脾虚者加地机,痰湿者加丰隆,肝胃不和者加太冲,经治1个疗程后,显效26例,有效5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6%。
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等腧穴可以调理肠腹气机、降逆止呕,结合临床辨证治疗妊娠恶阻疗效显著。
2章门临床配伍应用柳兰敏等[4]针刺章门、天枢等穴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53例。
对照组的患儿采用服用ORS口服液治疗,治疗组在ORS口服液的基础上,选取章门、天枢、足三里、脾俞(以上腧穴均为双侧)进行针刺。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宋子华之手,又称“窦氏八穴”,也就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它是目前常用临床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脉交会穴的主要内容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临床治疗中,八脉交会穴的应用多以明•徐凤《针灸大成》“八脉交会八穴歌”为依据,即“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笔者在运用八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配穴均可发生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
如针刺列缺穴,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则准确地指在内踝尖下照海的位置上。
也尝试了其它配穴方法,证实效果也较满意。
笔者分析了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载“八脉八穴治症歌”,对其加以分门别类,归纳出如下规律,见表1。
表1八脉交会穴治疗规律穴共治部位分治部位共治病症分治病症公孙:胸、胁、膈-酒、食、积血、经内关:脘、腹、肠-疟、泄痞列缺:喉、腹、肠齿、乳溺、血痢、唾、痰、痈照海:脐、膈、盆-胎、痛酒、食、呕、泄、便后溪:手、足、头齿、目、咽、腮、项挛、痫、肿盗汗、中风申脉:腰、背、腿眉、耳、鼻痛、麻自汗临泣:手、足齿、目、咽、腮、项肿、痛、热挛、痒外关:头、目筋、节风、麻自汗、盗汗从表1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二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
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针灸绝技之背俞、腹募、八会、八脉交会穴,张胜兵为你讲解使用技巧!

针灸绝技之背俞、腹募、八会、八脉交会穴,张胜兵为你讲解使用技巧!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特定穴的第四个方面,第四类:背俞穴。
背俞穴是指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以脏腑的名字命名的特定穴,称之为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背部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的是以脏腑位置自上而下排列,共计12个穴位。
这个背俞穴的十二个穴位啊,根本就不用记啊,因为太简单了,比如说肺的背俞穴叫肺俞;心包的背俞穴叫这个厥阴俞;心的这个背俞穴叫心俞;脾的就叫脾俞;肝的就是肝俞;肾的就肾俞;大肠的叫大肠俞;三焦的叫三焦俞;小肠的叫小肠俞;胃的叫胃俞;胆的叫胆俞;膀胱的叫膀胱俞。
只有一个心包俞对应的是厥阴俞。
背俞穴是内脏与体表联系的部位,具有反应内脏疾病和治疗相应内脏病变的作用,故可治疗脏腑病。
同时也可用于脏腑病的辅助诊断,那这个就跟我们刚才所说的原穴有一点差不多的这个功能。
比方说这个心脏有疾,我们可以在背部的心俞穴出现压痛啊;这个肾上有疾我们可以在肾俞穴这个地方出现压痛,那我们之前(讲络穴的时候)讲这个原穴的时候说这个在肾经上的原穴太溪出现压痛。
其实啊肾上有疾,这里我们在背俞穴的这个肾俞如果出现压痛,我们一样可以提示肾上有疾。
而且呢,这个背俞穴不仅仅是压痛啊,比方说出现了这个肤色的病变、凹陷、凸起、或者按着有结节、条索,我们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在背俞穴上的反应点。
比方说你在背部的这个心俞这个地方,出现了这个肤色的改变,甚至凸起或者怎么样,说不定。
要么就有心火,比如说凸起,长了一个痘儿,在心俞这里,说不定就是心火啊;在心俞这里出现了凹陷,说不定就是心气虚或者心血虚。
以此类推,正如《黄帝内经·灵枢·背俞》这一节所说: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
针灸背俞穴即可治疗相应的脏腑,比方说痤疮,患者在背部腧穴附近,常会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可用于治疗座疮。
也就是说长了痤疮,我们在背部的输穴附近找到肤色出现改变的地方,就在那个地方下针,就可以治疗此人的痤疮啊,每个人的痤疮,可能他的这个在背部俞穴的反应点都不一样,那就证明是不同的脏腑啊。
神奇的八会穴,可调百脉,祛百病!善用8会穴,效果翻倍

神奇的八会穴,可调百脉,祛百病!善用8会穴,效果翻倍当身体出现问题时,调理相关的经络穴位,症状就会大有缓解。
不过,人体穴位很多,而我们最常用的也就那二三十个。
在这之中,有八个穴位因其神奇功效,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且它们调治范围很广,几乎覆盖全身疾病。
这八个穴位,就是八会穴。
他们被称为人体八位总司令,效用极大,掌管一方安宁。
今天来会会这八会穴!八会穴歌诀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抒脉太渊,血会膈俞气膻中八会穴有多神奇?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确立了人体奇经八脉的鼻祖之一,他所著《难经》中,提出了八会穴。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汇总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故而,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调治。
比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与血相关的症状取膈俞。
此外,《难经·四十五难》记载:“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
”这就说明,八会穴还能调治相关热病。
由于八会穴调治范围广、适用病症多、艾灸效果好,故而,在辨证配穴时,经常将它们作为主穴重点艾灸。
善用八会,可调百病!1.脏之会——章门于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就是。
脏会章门。
既是脏之会穴,主要功能是调理五脏疾病。
适用病证1.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2.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呕吐、痞块等脾胃病证。
临床上,还常取此穴调治急慢性肝炎,胃炎,肠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章门属肝经,又是脾之募穴,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功效。
对妇科疾病很有用,因许多妇科问题都经过肝经,敲打或艾灸章门穴,可帮助疏散肝气郁结,防治乳腺增生等妇科病。
还能帮助减肥。
2.腑之会——中脘于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腑会中脘。
中脘属任脉,既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六腑皆禀于胃,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同时还是小肠经、胆经、胃经、任脉的交会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具体言之。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 (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
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
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位置屈肘合腋是肘尖内测)“脏会章门”。
章门穴是“脏”之会穴。
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
故名。
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
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
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调气活血之功效。
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
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
每日选 3~5穴,各穴轮流应用。
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
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
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 84%?。
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腑会中脘”。
中脘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能治胃腑诸疾。
“六腑皆禀于胃”((难经本义))故名。
该穴是任脉的第12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
其深部正对幽门部,其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分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之功效。
临证能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胆囊炎、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脏躁、癫狂、痫症、产后血晕等。
有人以中脘为主穴,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合谷、太冲、关元等穴,针灸治疗胃脘痛358例,有效率达94,97%。
3.膻中穴“气会膻中”。
膻中是“气”之大会处,又是心包的“募”穴,也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能调理气机,治疗“气海”诸疾,故名。
该穴是任脉的第17穴,位于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 4肋间隙,正当胸骨体上,其下有胸廓 (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分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当平刺 7.5~15mm,亦可艾灸。
具有宽胸理气、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气喘、噎膈、胸痛、心悸、心烦、咳嗽、乳汁少等病。
(千金方>以膻中配华盖,主治短气,配天井主治心胸痛。
(针灸大成>用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主治吐血等。
证。
目前临床配心俞、内关治疗心绞痛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主治肺部疾患。
有人报导以膻中穴埋针为主,治疗哮喘证疗效较好。
操作前先对针具及穴位消毒处理,然后取29号 1.5寸针一支,从膻中穴沿皮下向下直刺至冲庭穴,行针数秒,用泻法使针下产生针感,留针15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即可,埋针 2~5天,隔 7天再埋针一次。
临床总有效率 84.6%。
临床也常在伏天以发泡法灸膻中,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而取效者,也有三伏天在膻中用白芥子、莱菔子、白附子、斑蝥等制成膏药贴敷,治慢性支气管炎而收到远期疗效者。
4.膈俞“血会膈俞”。
膈俞是“血”之会穴,因其靠近横膈膜,能调血理气,治血分诸疾,故名。
该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 17穴,位于第 7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1.5寸处,在斜方肌的下缘,其下有背阔肌、最长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分布有第7胸神经后肢的内侧支,深层为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用针当斜刺 15~22mm,宜用灸法。
该穴具有理气宽中、和胃、降血压、调节血糖浓度的功效。
临床常用以治疗血虚、吐血、胸闷、气喘、咳嗽、呕吐呃逆、食欲不振、潮热、盗汗等疾。
有报导针刺膈俞、膏肓具有纠正贫血的作用。
如用放血方法造成家兔贫血状态,针刺此二穴,动物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能迅速恢复。
有人取膈俞为主穴,治疗脑血管意外之头痛和血管性头痛46 例,总有效率 100%。
也有通过电针贫血性大鼠的双膈俞,发现针后贫血大鼠血铁含量显著回升而肝、脾内的铁含量下降,说明电针膈俞等穴既可调动体内铁库又可促过肠道对铁的吸收。
也有以双侧膈俞为主加刺双侧心、肝、脾、肾俞、治疗更年期综合症,5例全部获效。
有人在膈俞穴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和电针刺激,发现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降低 (P<0.05和 P<0.01)证明膈俞对治疗气滞血瘀,脉络瘀阻的中风病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5.阳陵泉“筋会阳陵泉”。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又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为足少阳胆经的第34穴。
因其位于下肢外侧(阳)的腓骨小头(陵)前的凹陷处故名。
穴下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有膝下外侧的动、静脉,正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处。
该穴有清肝利胆,舒筋活络之功效,主治半身不隧、下肢痿痹、膝关节肿痛、下肢麻木、脚气、胆囊胆道疾患、以及胁痛、口苦、呕吐、黄疸、破伤风、小儿惊风等疾。
施针时可以直刺或斜向下刺25-40mm,亦可用艾灸。
据临床报导,针刺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舒缩运动和排空能力,这种作用在产生针感后的10分钟最为明显。
也有人根据阳陵泉为“筋”之大会,有舒筋活络功效的理论,对脊髓损伤后痉挛状态进行针刺治疗,发现针刺阳陵泉后病人的脑脊液(CsF)中 r 氨基丁酸 (GABA)产生明显变化。
提示针刺阳陵泉能较好地缓解痉挛状态,同时能提高脑脊液中GAJ3A 的浓度,临床上常用此穴作为胆囊手术时“针麻”首选穴。
6.太渊穴“脉会太渊”。
太渊是“脉”之会穴,又是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及“原”穴。
由于该穴位当脉气最旺处,故名。
该穴位于腕横纹上桡动脉侧的凹陷处,在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的内侧。
其下有桡动静脉,有前臂外侧肢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分布。
具有调肺止咳,通脉理血功效。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呕血、咽喉肿痛、胸痛、无脉症、腕臂痛等。
施针时当避开桡动脉,可直刺 5~7.5mm,亦可艾灸。
临床上常配列缺、天突等穴治疗咳嗽、气喘,配内关、心俞治疗无脉症。
此穴也是胸部手术时针刺麻醉的常用腧穴。
7.大杼穴“骨会大杼”。
大杼穴是“骨”之会穴。
因第1胸椎骨形如织布的机杼而称为杼骨。
该穴位于第1胸椎骨棘突下,又能主治骨病,故名。
穴下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的最长肌,有第1肋间动、静脉背支,分布着第1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施针时以斜刺15~22mm 为宜,亦可艾灸。
具有疏风清热、强筋壮骨功效。
临床主治咳嗽、发热、鼻塞、头痛、项强喉痛、肩胛骨痛等疾。
有人进行针刺大杼前后动物血钙浓度变化观察时发现,在电针刺激动物大杼穴15分钟后,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报告针灸治疗73例痿证,总有效率达93%,其中上肢痿者以取大杼、肩髑、曲池、合谷为主。
8.悬钟穴“髓会绝骨”。
绝骨又名悬钟,是“髓”之会穴。
因其能治疗骨髓疾病故名。
该穴在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与腓骨短肌肌腱之间凹陷处,此处为腓骨短肌与趾长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浅神经分布。
施针时可直刺15~22mm,亦可艾灸。
有人据原文提到“绝骨端”而认为“绝骨”为“阳辅穴”之别名。
具有通经活络、强筋壮骨之功效。
临床可治半身不隧、颈项强直、胸腹胀满、足胫挛痛、脚气等病。
<标幽赋>认为配环跳穴可治下肢痿情;(玉龙歌>记载配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寒湿脚气。
“八会穴”是首创于 <难经>的一组特定腧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这八个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因而受到今人的特别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腑会不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穴、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一)也”,如下:1、腑之会,中脘穴治疗术后呃逆一例,陈某某,男,37岁,汽车驾驶员,1999年6月17日,急行胆囊摘除术后1年,因饮食不当呃逆,腹痛住院,住院号0027799。
临床用新斯的明,654-2等药治疗,疗效不显,即此申请针灸,查舌淡,脉浮弦,扪之骨腕压痛,柔软适度,精神欠佳,呃逆频频,即取任脉中腕穴,斜向下建里,下腕穴透刺,提插捻转至沉重感为限度,久留针,病员入睡半小时后取针,配阳陵泉急刺,连续7天痊愈出院。
中脘穴治疗早期肝硬化腹水并发呃逆,例:某某婆婆,166团退休工人,慢肝10年,皮色暗灰黄,嗜烟、嗜酒,呃逆不寐,心慌腹胀,下肢微肿胀,查脉弦,舌红苔薄。
因经济困难要求针灸治疗,即取胃之募穴中脘,进行任脉排刺,上脘、中脘、下脘、针斜下20度,用电针,选疏密波微电量,配内关穴,足三里,每日上午、下午各1次,10天后呃逆消失,下肢肿退,嘱中药汤剂自回家煎服,至今一年复查呃逆痊愈。
小结:中脘属任脉经公安部,又是胃之募穴,而任脉总督阴脉,古言:“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胃为脾之表脏,胃之募穴中脘是治疗呃逆主穴,然而,例1配阳陵泉目的是肝主筋,肝与胆相表里,阳陵泉又是足少阳胆经经穴及筋之会穴,故治疗胆囊摘除并发呃逆意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而例2配内关穴目的是胸乡内关谋,治疗肝硬化腹水并发症呃逆意在利水行气,宽胸止呃,而足三里是胃之下合穴,主要是降逆和胃。
并且治疗下肢浮肿有独道疗效。
2、脏会穴,章门穴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愈后并发症一肋间神经痛1例,曹某某,女,主管护师,结核性胸膜炎愈后8年,于1999年11月突然间门区疼痛,喜按,呼轻吸重,口服654-2疗效差,即此前来要求穴封,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地塞米松磷酸钠5mg、2%奴夫卡因注射液2毫升,局部封闭,隔日一次,三次痊愈。
例2:师傅端木济康,始年76岁,男,90年10月26日终于胃癌,同年4月突发章门区肋间神经痛,令我刺其章门穴,以就急痛,尤于当时我胆怯,未刺,至今深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