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磷农药简介

合集下载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难等,但神志清楚,感觉无异常、严重者
可迅速呼衰,呼吸机麻痹死亡。
IMS的发生:
可能与有机磷中毒急性期治疗不够充分,胆碱酯酶长时间受到抑制而使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传递功能障碍有关。


反跳:
(多见于乐果、马拉硫磷中、重度中毒)
临床表现:症状经治疗缓解后突然出现反复,再度发生昏迷,肺水肿,并很快死亡,部分病人猝死。多见于急性中毒后2—8天。
重紊乱,以至危及呼吸循环功能而使中毒者死亡。
胆碱能神经及其递质
*
*
乙酰胆碱(ACh)是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 的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和许多无脊椎动物中,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的递质。
胆碱能神经及其递质
*
*
ACh除作为递质起作用外,还在中枢起调质作用, 主要通过神经元轴突末梢的N或M受体调节 Ach 或其他递质如多巴胺、 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的释放。 因此, 胆碱能功能异 常与许多疾病有关。
与有机磷农药摄入途径、品种、剂量及摄入者的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服者可在几分钟内发病,迅速
时内达高峰。但口服量大或空
口服中毒:10分钟—1小时出现症状,2小
进入昏迷。
呼吸道吸入者:一般2—3小时后出现症
状,但一次吸入大量者可
小时后发病。
皮肤吸收多者:在2—6小时发病,也有8—
迅速发病。
吸入剂量越大,发病越快,病情越重。
鉴别诊断:
*
*
与胃肠炎,中暑等鉴别:
与其他种类农药中毒鉴别:
有机磷农药中毒与夏季常见病的鉴别要点 有机磷农药中毒 急性胃肠炎 食物中毒 中暑 病史 有接触农药史 曾暴饮、暴食 吃过腐败 受高温影响 或吃不洁食物 变质食物 体温 多正常 稍增高 增高 多在38.5℃以上 皮肤 潮湿、多汗 多正常 重症有脱水症 重症时多汗 瞳孔 缩小 正常 正常 正常 肌颤 多见 无 无 无 流涎 有 无 无 无 呕吐 多见 多见 多见 少见 腹泻 次数少 次数多 次数多 无 腹痛 较轻 较重 较重 无 ChE活力 降低 正常 正常 正常

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农药
F 沉淀剂-乳酸钙、葡萄糖酸钙,与毒物作用生成溶解度低、 毒性小的物质。
29
中毒的急救原则 3、导泻
促进肠内毒物排出,常用盐类泻药,如硫酸镁或硫酸钠 (洗胃后口服或由胃管内注入泻药,清除肠道内毒物。硫酸 镁60~100ml),肾功能不全或昏迷患者不用硫酸镁(对中 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一般不用油类泻药,以便促进脂 溶性毒物吸收。
交感神经节受乙酰胆碱刺激,其节后交感神经 纤维末梢释放儿茶酚胺使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增高、 心跳加快和心律失常。
13
(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中枢神经细胞触突间胆碱能受体兴奋,则产生中枢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中毒早期有头晕、头痛以 后出现言语障碍、神志不清和阵发性抽搐等,有机 磷中毒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
运动神经系统
心肌 平滑肌 腺体
骨骼肌
7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神经 中枢 神经节 神经 节前纤维 节后纤维
交感 胸髓、 交感神 广泛 短

神经
腰髓 经链
(1-3)
副交感 脑干 器官旁、 III,VII, 长

神经

IX,X
骶髓
盆神经
皮肤、肌肉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肾只有交感神经支配。
8
副交感神经
30
中毒的急救原则 4、清洗眼内的毒物
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等渗盐水冲洗
31
中毒的急救原则
(三)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 1、吸氧
CO中毒时,吸氧可使碳氧血红蛋白解离, 加速一氧化碳排出。其中高压氧效果更好, 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时人工呼吸,气 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人工呼吸。
32
中毒的急救原则 2、利尿
通过利尿或碱化尿液促进毒物排出:速 尿、甘露醇、碳酸氢钠等。

各大类农药的结构分类情况新

各大类农药的结构分类情况新

各大类农药的结构分类情况新农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用来预防、消灭或抑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化学品。

根据其化学结构,农药可以分为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吡虫啉类农药、三唑类农药、草甘膦类农药以及其他类农药。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大类农药的结构分类情况。

1.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是最早被广泛使用的农药之一、其分子结构中含有有机磷基团,该基团与农作物病虫害的神经系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其死亡。

有机磷农药的共同结构特点是磷酸酯结构和磷酰胺结构。

常见的有机磷农药有马拉硫磷、乐果、敌敌畏等。

2.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是通过干扰昆虫的神经系统来达到杀虫效果的。

其分子结构中含有氨基甲酸酯基团,该基团在昆虫体内会分解成甲酸和氨,干扰昆虫神经传导。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结构特点是氨基甲酸酯酯基的存在。

常见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有毒死蜱、乙酰甲胆碱等。

3.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特点是具有除虫菊酯结构,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菊酯环。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干扰昆虫神经传导,从而导致其痉挛、麻痹、死亡。

常见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马拉硫磷、敌百虫等。

4.吡虫啉类农药:吡虫啉类农药是一类新型的杀虫剂,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吡虫啉环。

吡虫啉类农药的作用机理是与昆虫神经传导相关的靶标相互作用,从而杀死病虫害。

常见的吡虫啉类农药有久效吡虫啉、干扰素等。

5.三唑类农药:三唑类农药是一类广谱杀菌剂,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三唑环。

三唑类农药通过抑制真菌的酶活性、细胞膜的合成或DNA的复制等机制来抑制真菌的生长。

常见的三唑类农药有三唑酮、三唑菌素等。

6.草甘膦类农药:草甘膦类农药是一类广谱除草剂,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草甘膦基团。

草甘膦类农药的作用机理是抑制一氧化碳脱氢酶,从而导致植物细胞无法合成必需氨基酸,最终导致植物的死亡。

草甘膦是该类农药的代表。

7.其他类农药:此外,还有一些农药不属于以上几类,如吸气剂、抗生素类农药、激素类农药等。

这些农药具有各自特定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

《有机磷农药中毒》课件

《有机磷农药中毒》课件
《有机磷农药中毒》 ppt课件
目 录
• 有机磷农药中毒概述 •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理机制 •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 •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预防 •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案例分析
01
有机磷农药中毒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有机磷农药是一种含磷元素的有 机化合物,被广泛用于农业杀虫 。当人体接触有机磷农药时,可 能导致中毒。
分类
有机磷农药根据其毒性可分为高 毒、中毒和低毒三类。常见的有 机磷农药有敌敌畏、乐果、马拉 硫磷等。
症状与体征
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 吸困难、瞳孔缩小、肌肉震颤、抽搐 、昏迷等。
体征
口腔、呼吸道有蒜臭味,瞳孔缩小, 肺部啰音,血压升高或降低,心律失 常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接触有机磷农药史、症状和体征,可初步诊断为有机磷农药中毒。实 验室检查可检测血液中有机磷农药的浓度,进一步确诊。
短时间内接触大量有机磷农药后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多汗、流涎、呼吸困难等症状

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剂量有机磷农药,出现 头痛、头晕、失眠、乏力、食欲不 振等症状,可伴有肝、肾损伤。
中毒后处理
及时脱离中毒环境,采取催吐、洗 胃、导泻等措施清除毒物,使用特 效解毒剂如阿托品和解磷定进行治 疗。
毒性作用机制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有机磷农药与乙酰胆碱酯酶结合,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 ,导致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
引起神经传导障碍
乙酰胆碱蓄积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引起一系列神经传导障碍症 状。
损害器官功能
长期接触或大量摄入有机磷农药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如肝、肾 、心脏等。
病理变化过程

有机磷农药概述及测定方法

有机磷农药概述及测定方法

有机磷农药概述及测定方法一、概述有机磷农药是指在组成上含有磷的有机杀虫剂、杀菌剂。

从结构上看,有机磷农药可分为磷酸酯型、二硫代磷酸酯型、硫酮磷酸酯型、硫醇磷酸酯型、磷酰胺型和磷酸酯型6个主要类型。

有机磷农药多属高效、剧毒、低残留农药。

性质极不稳定,易分解,对光、热不稳定,在碱性环境中易水解。

有机磷农药渗入作物或土壤中,经过一段时光,能在自然条件下被分解为毒性较小的无机磷(普通其残效期为24h 至数月不等。

二、测定办法 (一)水果、蔬菜、谷物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20—2003第一法 1.原理选用适当的溶剂从样品中提取有机磷农药,经净化后,含有机磷的样品溶液在富氢焰上燃烧,以HPO碎片的形式,发射出波长526nm的特性光;这种光通过滤光片挑选后,由光电倍增管接收,转换成电信号,经微电流放大器放大后被记录下来。

样品的峰面积或峰高与标准品的峰面积或峰高举行比较定量。

2.试剂丙酮、二氯甲烷、氯化钠、无水硫酸钠、助滤剂Celite 545。

农药标准品:敌敌畏(纯度≥99%)、速灭磷(顺式纯度≥60%,反式纯度≥40%)、久效磷(纯度≥99%)、甲拌磷(纯度≥98%)、巴胺磷(纯度≥99%)、二嗪农(纯度≥98%)、乙嘧硫磷(纯度≥97%)、甲基嘧啶硫磷(纯度≥99%)、甲基对硫磷(纯度≥99%)、稻瘟净(纯度≥99%)、水胺硫磷(纯度≥99 9%)、氧化喹硫磷(纯度≥99%)、稻丰散(纯度≥99.6%)、甲喹硫磷(纯度≥99.6%)、克线磷(纯度≥99.9%)、乙硫磷(纯度≥95%)、乐果(纯度≥99.0%)、喹硫磷(纯度≥98.2 %)、对硫磷(纯度≥99.0%)、杀螟硫磷(纯度≥98.5%)。

农药标准溶液的配制:分离精确称取上述标准品,用二氯甲烷为溶剂,分离配制成1.0μg/mL的标准储备溶液,储于4℃冰箱中,用法时用二氯甲烷稀释配成单一品种的标准用法液(1.0μg/mL)。

有机磷农药种类

有机磷农药种类

有机磷农药种类
有机磷农药是常见的一类农药,常被用于农作物的保护和植物病
虫害的防治。

它们的主要成分是含有磷酸酯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具有
杀虫、杀菌、除草等作用。

下面将就有机磷农药的种类分步骤进行介绍。

第一步:有机磷杀虫剂
有机磷杀虫剂是最为常见的一类有机磷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
畜牧业及卫生防疫等领域。

一些有机磷杀虫剂包括甲胺磷、毒死蜱等,它们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脑部神经递质的酯酶使昆虫死亡。


见用途包括针对棉铃虫、蚜虫、螨虫等昆虫的防治。

第二步:有机磷杀菌剂
有机磷杀菌剂是一类杀菌药,通过抑制菌体的酶系统使细菌无法
正常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常见的有机磷杀菌剂有硫丹、
敌百虫等,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如葡萄黑腐病、葵花病等。

第三步:有机磷除草剂
有机磷除草剂是通过影响植物生长的合成和代谢过程,抑制杂草
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常用于农田杂草的控制。

一些有机磷除草剂包
括草铵膦、磺酰脲甲磺酸盐等。

第四步:有机磷调节剂
有机磷调节剂是通过调节植物激素生长调节系统,影响作物的生
长和发育,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品质。

一些有机磷调节剂包括磷酸
二甲酯、三唑磷等,用于谷类、棉花、水稻等作物的生长调节。

总的来说,有机磷农药种类繁多,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用途。

虽然有机磷农药是常见的农药之一,但是这类药物有一些潜在的危害,如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污染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防范和科学管理。

有机磷农药的概述

有机磷农药的概述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概述
2008-6-20 9:26【大中小】【我要纠错】
有机磷农药是一类广谱杀虫药,有杀虫效率高,对农作物、果树药害小等优点,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农药。

但本类药对人畜具有毒性。

有机磷农药大都呈油状或结晶状,色泽由淡黄至棕色,稍有挥发性,有蒜味,除敌百虫外,一般难溶于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失效,但敌百虫遇碱变为毒
性更大的敌敌畏。

有机磷农药可经呼吸道、胃肠道及完整皮肤粘膜吸收,吸收后大多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

有机磷农药中毒机理是抑制体内胆碱酯酶。

有机磷化合物进入体内后,其磷酸根迅速与血液和神经系统的胆碱酯酶活性中心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结果导致乙酰胆碱蓄积。

体内胆碱能神经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横纹肌的运动神经肌肉接头,一些控制汗腺分泌和血管收缩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以及中枢神经系统。

乙酰胆碱的积聚引起胆碱能神经先兴奋后抑制,临床上出
现相应的中毒症状。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标准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标准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标准摘要:一、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概述二、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危害三、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四、我国相关标准及规定正文:一、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概述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杀虫剂。

有机磷农药是含有有机磷的农药化合物,品种多、药效高、用途广,但部分品种对人、畜的急性毒性较强。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则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的农药品种。

二、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危害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入人体:一是偶然大量接触,如误食;二是长期接触一定量的农药,如农药厂的工人、周围居民和使用农药的农民;三是日常生活接触环境和食品、化妆品中的残留农药。

三、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酶抑制法等。

如RP100型农药残毒速测仪,是按国家标准GB/T5009.199-2002所规定的有酶抑制率法测定蔬菜(水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快速测定方法所开发的检测仪器。

四、我国相关标准及规定我国对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标准有GB/T5009.199-2002等,同时还规定了肉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量的简易检验方法、酶抑制法(GB/T 18626-2002)。

这些标准旨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对于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残留问题不容忽视。

了解农药残留的危害、掌握检测方法以及遵循国家相关标准,有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磷农药简介
概述
有机磷农药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含有机磷农药的有机化合物。

这一类农药品种多、药效高,用途广,易分解,在人、畜体内一般不积累,在农药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类化合物。

但有不少品种对人、畜的急性毒性很强,在使用时特别要注意安全,近年来,高效低毒的品种发展很快,逐步取代了一些高毒品种,使有机磷农药的使用更安全有效。

过去我国生产的有机磷农药绝大多数为杀虫剂,如常用的对硫磷、内吸磷、马拉硫磷、乐果、敌百虫及敌敌畏等,近几年来已先后合成杀菌剂、杀鼠剂等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农药多为磷酸酯类或硫代磷酸酯类,其结构式中R1、R2多为甲氧基(CH3O-)或乙氧基(C2H5O-);Z为氧(O)或硫(S)原子:X 为烷氧基、芳氧基或其他取代基团。

可以合成多种有机磷化合物。

理化特性
有机磷农药大多呈油状或结晶状,工业品呈淡黄色至棕色,除敌百虫和敌敌畏之外,大多是有蒜臭味。

一般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苯、丙酮、乙醚、三氮甲烷及油类,对光、热、氧均较稳定,遇碱易分解破坏,敌百虫例外,敌百虫为白色结晶,能溶于水,遇碱可转变为毒性较大的敌敌畏。

市场上销售的有机磷农药剂型主要有乳化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和粉剂四大剂型。

近年来混合剂和复配剂已逐渐增多。

中毒机理
有机磷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及完整的皮肤和粘膜进入人体。

职业性农药中毒主要由皮肤污染引起。

吸收的有机磷农药在体内分布于各器官,其中以肝脏含量最大,脑内含量则取决于农药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

体内的有机磷首先经过氧化和水解两种方式生物转化;氧化使毒性增强,如对硫磷在肝脏滑面内质网的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下,氧化为毒性较大的对氧磷;水解可使毒性降低,对硫磷在氧化的同时,被磷酸酯酶水解而失去作用。

其次,经氧化和水解后的代谢产物,部分再经葡萄糖醛酸与硫酸结合反应而随尿排出;部分水解产物对硝基酚或对硝基甲酚等直接经尿排出,而不需经结合反应。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机理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有机磷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催化乙酰胆碱水解作用,积聚的乙酰胆碱对胆碱有神经有两种作用:
1.毒蕈碱样作用:乙酰胆碱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与毒蕈碱型受体结合,产生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表现为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胃肠壁收缩,瞳孔插约肌和睫状肌收缩,呼吸道和消化道腺体分泌增多。

2.烟碱样作用:乙酰胆碱在交感、副交感神经节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极后膜上烟碱型受体结合,引起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神经终极产生先兴奋、后抑制的效应。

这种效应与烟碱相似,称烟碱样作用。

乙酰胆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是破坏兴奋和抑制的平衡,引起中枢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大量积聚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可引起昏迷等症状。

有机磷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的磷酰化胆碱酯酶有两种形式。

一种结合不稳固,如对硫磷、内吸磷、甲拌磷等,部分可以水解复能;另一种形式结全稳固,如三甲苯磷、敌百虫、敌敌畏、对溴磷、马拉硫磷等,使被抑制的胆碱酶不能再复能,可谓胆碱酯酶老化。

胆碱酯酶不能复能,可以引起迟发影响,如引起周围神经和脊髓长束的轴索变性,发生迟发性周围神经病。

中毒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
临床表现可分三类:
(1)毒蕈碱样症状:早期即可出现,主要表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涎、多汗、视力模糊、瞳孔缩小、呼吸道分泌增多,严重时出现肺水肿。

(2)烟碱样症状:病情加重时出现全身紧束感,言语不清,胸部、上肢、面颈部以至全身肌束震颤,胸部压迫感,心跳频数,血压升高,严重时呼吸麻痹。

(3)中枢神经症状:头昏、头痛、乏力、烦躁不安,共济失调,重症病例出现昏迷、抽搐,往往因呼吸中枢或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4)迟发性神经病:一般在急性中毒症状缓解后8天~14天,出现感觉障碍,继而发生下肢无力,直至下肢远端弛缓性瘫痪,严重者可累及上肢,多为双侧。

慢性中毒
多见于农药厂工人。

突出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症候群与胆碱酯酶活性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