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旱灾灾情(1950年-2000年)

合集下载

中国近十年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近十年重大自然灾害

2010年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

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

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

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

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

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

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

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

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

近十年来我国干旱灾害趋势变化及其灾害链(之二)

近十年来我国干旱灾害趋势变化及其灾害链(之二)

近十年來我國乾旱災害趨勢變化及其災害鏈之二— ྏژᄃۤົᒖ༼ᙯᓑ۞ඕၹّ઀Կ઼̚խच֨᎔םົխचΫ૞ຽ؎ࣶົ!!षঔܪ!˘ď઀Կᔌ๕ត̼ໄڶ!回顧建國以來出現的數次乾旱災害高峰期﹐從受旱﹑成災面積看﹐1957~1962年﹑1972年﹑1978~1982年﹑1985~1989年﹑1991~1995年﹑1997年﹑1999~2001年屬於乾旱高峰期﹐年均受旱面積均在三千萬公頃以上。

1950~1990年的41年間﹐中國有11年發生了特大乾旱﹐發生頻次為27%。

1991~2010年﹐中國有九年發生了重大乾旱﹐發生頻次為45%。

2005年至今﹐雖然成災面積有所下降﹐但區域性跨年跨季的乾旱﹐特別是南方連年的大旱﹐在經濟超前發展的大環境下﹐對人們日常生活﹑生產﹐對國民經濟﹑社會心理﹑社會穩定都造成鉅大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紀來﹐乾旱災害的成災率﹐除2004﹑2009年之外﹐均在50~67%間徘徊﹐高於1950~2010年平均成災率水平的44%。

這意味著抗禦乾旱自然災害能力總體下降。

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水利工作會議上講話﹐對水利形勢作出了“四個仍然是”﹑“三個越來越”的深刻分析﹐指出﹕“洪澇災害頻繁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制約﹐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國家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隨著氣候變化和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我國水利形勢更趨嚴峻﹐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工作越來越繁重﹐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局面的任務越來越艱鉅。

表~1﹕21世紀來全國乾旱災害情況簡表年份受災面積(千公頃)成災面積(千公頃)成災率(%)災害範圍及情況2000 40540.67 26783.33 60.00 東北西部﹑華北大部﹑西北東部﹑黃淮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旱情特別嚴重2001 38480.00 23702.00 61.58 華北﹑東北﹑西北﹑黃淮春夏旱﹐長江上游冬春旱﹐中下游晴熱高溫﹑夏旱﹐東部秋旱2002 22207.30 13247.33 59.60 華北﹑黃淮﹑東北西﹑南部﹑華北﹑西北東南部及四川﹑廣東東部﹑福建南部連續四年重旱2003 24852.00 14470.00 58.20 江南﹑華南﹑西南伏秋連旱﹐湘贛浙閩粵秋冬旱2004 17255.33 7950.67 46.00 華南和長江中下游大範圍秋旱﹐粵﹑桂﹑湘﹑贛西﹑海南﹑蘇﹑皖降雨量為建國以來同期最小值﹐華南部分地區秋冬春連旱2005 16028.00 8479.33 52.90 寧﹑內蒙﹑晉﹑陝春夏秋連旱﹐粵﹑桂﹑海南發生嚴重秋旱﹐雲南初春旱2006 20738.00 13411.33 64.60 川﹑渝伏旱﹐重慶極端高溫﹐長江中下游夏旱﹑兩廣秋冬旱2007 29386.00 16170.00 55.00 內蒙東部﹑華北﹑江南大部﹑華南西部﹑西南的東南部夏旱﹐華南湘﹑贛﹑閩﹑兩廣秋冬旱2008 12136.80 6797.52 56.00 江南﹑華南北部﹑東北旱﹐雲南連旱2009 29258.80 13197.10 45.10 華北﹑黃淮﹑西北東部﹑江淮春旱2010 13258.61 8986.47 67.77 雲﹑桂﹑黔﹑渝秋冬春大旱﹐華北﹑東北秋旱從統計看﹐乾旱發生的頻率和影響範圍似乎在擴大。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三、旱灾的特点
旱灾之所以造成如此惨烈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空间上来说,旱灾波及的范围远大于其他各类呈点线状散布的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不过这里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一是通常所谓“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应该说,对于以丘陵为主的长江流域等地,这样的说法自然比较适用,但是对于华北黄淮海平原地区,无论水灾、旱灾,都会造成大面积的危害。二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其实从历史上看,北部有大旱,也有大涝,旱涝并存;南部大涝居多,但重大旱灾也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民国年间,西南如四川,华南如广东,均曾发生死亡数十万人的大旱灾。
在灾害造成的人口损失方面也同样如此。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共发生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221次,其中水灾65次,飓风53次,疾疫46次,旱灾22次,地震21次,但各灾型的死亡人数并不与其发生的次数成正比,尤其是旱灾,为数仅居第四,死亡人数却处于诸灾之首,共计30393186人,占全部死亡人数(42737008)的71%。而且明代如此,清代如此,民国时期更是如此,可谓愈演愈烈。其中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山西、河南、陕西、直隶等受灾各省共饿死病死人口950万至1300万,最高估计多达2000余万人; 1892—1894年晋北大旱,死亡100万人;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河南1省死亡人口约300万人;1943年广东大饥荒,死亡50万人(一说300万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由旱而荒并因之导致大规模人口死亡的事件,除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之外,殊属罕见,但仅此一次,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公布的数字,即已造成千万人以上的人口损失,可见旱灾危害之巨大。

建国后三年灾害

建国后三年灾害

建国后三年灾害1959年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每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合15市亩,计6.8650亿亩),成灾(收成减产8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灾情报告》第378页)。

其中成灾占受灾面积比例30.8%,与历年比并不高,但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的旱灾,占全国成灾面积的82.9%,而且各种灾害交替出现,对粮食生长影响十分严重,本年1—4月,河北、黑龙江出现严重春旱,影响300万公顷农作物,黑龙江受旱达4—5寸深,为历史罕见。

4—5月的霜冻造成华北、黑龙江5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

与此相反从2——6月,南方三次出现洪涝灾害,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3—6月,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又发生风雹灾害。

进入夏季,旱灾、洪涝情况开始对移。

6—8月出现江淮流域的大旱灾,到7月下旬受灾面积达82.2万公顷,持续到8月上旬扩大到黄河以北和西南内陆,受灾面积达2276万公顷。

7月下旬,河北、北京、黑龙江地区突降暴雨,山洪骤发,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7—9月,东南沿海遭到5次台风侵袭,最高达12级,使120万公顷农田受灾。

本年灾害从受灾面积看已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灾害种类繁多,在部分地区轮番发生。

除旱灾、霜冻、洪涝、风雹外,还出现了建国以来不多见的蝗灾、粘虫灾、鼠灾。

本年全年成灾人口为8043万,超过1949—1958年平均数80%以上,其中山东、湖北、四川各占1000万。

本年春荒人口达9770万人(主要指缺粮人口,包括外流逃荒、营养病、破产度荒、卖送儿女、非正常死亡人口),相当于1949——1958年各年平均值的2.87倍。

1960年1960年,继1959年大灾害后,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又发生了建国后严重的,也是近百年少有的特大灾害,受灾面积达6546万公顷,成灾面积2498万公顷,受灾面积居建国五十年首位(《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35页,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自然灾害分类及影响

自然灾害分类及影响

飓风与龙卷风不能混淆。后者的时间 很短暂,属于瞬间爆发,最长也不超过数 小时。它的形状 。
(4)减轻台风灾害的措施
(1)加强台风的监测与预报 (2)加固防洪大堤 (3)加强防护意识与自救能力
2、 干旱
(1)概念区 别
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 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 太阳的外部结构
厚温亮密 度度度度
太阳大气的结构: 光球层
紫 外 线 波 段 拍 摄 的 太 阳

边缘为色球层









黑子实际上
光球层
并不黑,只是因 为它的温度比太
太阳光球常 出现一些暗黑的 斑点,叫作黑子。
阳表面其他地方 低,所以才显得 暗一些。
黑子
色 球
耀 斑
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 增大、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人员伤亡
生理伤害(死亡、伤残等)
1、两方面 心理和精神伤害(恐慌、忧愁、痛苦等)
2、影响因素
灾害的强度
年龄、性别、收入、 个人对灾害的 居住条件、健康状况 应急反应不同
人员伤亡不同
表 现
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易受自然灾害的损伤 青壮年男性则是相对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
财产损失
直接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
3.请你谈谈应该如何防御地震? a.平时的措施;b.地震来临时;c.地震后;
动物预兆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乱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猫携着小猫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峰群迁闹轰轰, 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全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数据文档

全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数据文档

全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数据文档(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编制 2008-4-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100101,yangyp@)1.引言《全国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整编工作分二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1975年由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师生以及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在北京协作,共同完成了《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与《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

第二阶段,1977年由中央气象局研究所主持,南京大学气象系主办,邀请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处、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江苏地理研究所协作,组织西北、西南、中南与华东十九省(市区)气象局在南京对全国除华北、东北以外地区近五百年的旱涝史料予以整编,并汇总第一阶段的工作,绘制本图案——《全国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

在汇总过程中,华北、东北的旱涝级别,再次由北大地物系气象专业作了一些校订改正,最后由南京大学气象系负责本图集的校对,整理与出版工作。

2006年,在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的支持下,完成了508年旱涝分布图(全部)的数字化工作。

本文档将对数字化成果作详细技术说明。

1.1数据库名全国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1.2 编写目的为了完整地介绍该图、详细说明经过数字化后的土地资源数据内容和方便用户的使用,特编写了本文档。

1.3 定义2.数据库内容说明2.1数据库内容一般描述(限200字)全国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数据库由栅格图(原始纸图扫描)、矢量数据(Clarke_1866_Albers投影)、投影参数文件和技术文档组成。

数据量:栅格图约11G;矢量数据约200MB。

矢量数据是分年组织的,共计508幅。

2.2字段(要素)名称解释矢量图层属性字段“Class”是记录土地资源类型的字段:2.3数据源描述选用资料有以下五类,即:A.地方志:县志、府志,省通志等;B.明实录、清实录、清史稿等;C.各省民政资科、及各省气象局有关旱涝灾情调查、分析材料;D.近代仪器观测的降水量;E.其它材科。

我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我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1950年7月,淮河大水。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1970年通海7.8级大地震1975年8月,河南大水。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1978—1983年北方大旱1991年安徽江淮水灾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9、2009年自然灾害(五个“历史罕见”)10、2010自然灾害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2012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950年7月,淮河大水。

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

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

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4755万亩,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由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产。

1、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在1959年7月,华东地区长江发洪水。

据灾害中心数据, 因为淹水和接下来歉收所带来的饥荒,洪水直接带来的死亡人数估计达两百万,而且别的地区也多少受到影响。

中国旱灾史.doc

中国旱灾史.doc

中国自古经常饱受天灾、旱灾、水灾、瘟疫袭扰。

邓拓编著的《中国救荒史》中介绍:“中国历史上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自商汤十八年(前1766年)至纪元后1937年止,计3703年间,共达5258次,平均约每6个月强便有灾荒一次。

”李约瑟统计,在过去的2100多年间,中国共有1600多次大水灾和1300多次大旱灾。

陈达在《人口问题》中统计,自汉初到1936年的2142年间,水灾年份达1031年,旱灾年份达1060年[1]。

旱灾(drought)其实即是缺乏水,农产品因此而枯萎,导致饥荒。

干旱大部分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

水灾则多在江南地区。

商朝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前1766-1760年间),曾有连续七年的大旱,《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

”管仲还认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2]周朝厉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853年),连续六年大旱[3]。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史载“三川竭,岐山崩”。

伯阳父认为“山崩川竭,亡之征也”[4]。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汉朝《盐铁论·水旱》:“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

”《史记·孝景本纪》载后元二年“大旱。

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5]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发生大旱灾。

东汉安帝初,“连年水旱灾异,郡国多被饥困……时饥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户且尽”[6]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7]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大旱,京都民饥,加以牛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及橐驼供驾挽耕载。

诏听民就丰。

行者十五六,道路给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

遣使者时省察焉。

”[8]隋朝大业八年(612年)大旱,“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