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水平的研究_杨旭

合集下载

血清锌铜含量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意义

血清锌铜含量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意义

血清锌铜含量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意义
朱海燕;宋晓冬;丁旭
【期刊名称】《中国厂矿医学》
【年(卷),期】2006(19)1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疾病血清锌铜含量及Cu/Zn比值的变化。

方法用比色法检测1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3例肝硬变患者及89例肝癌患者血清锌铜的含量及Cu/Zn比值,并与6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

结果1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肝硬变患者及89例肝癌患者血清锌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铜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u/Zn比值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而且变化的顺序依次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变、肝癌。

结论血清锌铜含量与肝脏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对慢性肝脏疾患测定血清锌铜含量及Cu/Zn比值将有助于判断病情的发展,对临床治疗会有帮助。

【总页数】2页(P76-77)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变;肝癌;血清锌;血清铜;Cu/Zn比值
【作者】朱海燕;宋晓冬;丁旭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四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R575.2
【相关文献】
1.肝癌患者血清铜、锌含量及铜/锌比值的临床意义 [J], 姚阳
2.正常小儿血清锌铜含量测定及几种疾病中锌、铜含量变化的观察报告 [J], 锺志坚;李文益;陈琴
3.细辛挥发油对实验性炎症大鼠血清、肝脏中锌、铜含量的影响 [J], 钱立群;钱大玮;谢伟;洪翠英;阎玲
4.乳腺癌患者血清铜、锌含量及铜/锌比值的临床意义 [J], 芮立新;孙昕
5.检测妇科肿瘤患者血清铜、锌及铜/锌比值的临床意义 [J], 张为远;马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肝胆病杂志》在743种医学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

《临床肝胆病杂志》在743种医学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

患者的遗憾之处在于该患者父母拒绝行血色病相关基因筛查,故无法了解其族谱情况。

我国HH基因突变位点以非1型HH为主[10],故仅行C282Y及H63D位点检测容易漏诊,建议行血色病全基因检测。

本例患者因序列性放血治疗血清铁蛋白下降不满意,加用地拉罗司口服治疗,尚待进一步观察其远期疗效,积累治疗经验。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胡滢月、鲁利莎参与病史收集,撰写及修改论文;李贞茂、李良平、雷蕾等负责拟定写作思路,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

:[1]BACONBR,ADAMSPC,KOWDLEYKV,etal.Diagnosisandmanagementofhemochromatosis:2011practiceguidelinebythe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StudyofLiverDisease[J].Hepatol ogy,2011,54(1):328-343.DOI:10.1002/hep.24330.[2]LUOM,LIUYH,DENGZB,etal.AnexcerptofACGclinicalguideline:Hereditaryhemochromatosis(2019)[J].JClinHepa tol,2020,36(1):53-56.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0.01.011.罗敏,刘一涵,邓泽彬,等.《2019美国胃肠病学院临床实践指南:遗传性血色素沉着》摘译[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36(1):53-56.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0.01.011.[3]GUANY,ANP,ZHANGZZ,etal.Advancesinpathophysiology,diagnosisandmanagementofhereditaryhemochromato sis[J].ChinBullLifeSci,2012,24(8):775-784.管宇,安鹏,张竹珍,等.血色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2,24(8):775-784.[4]WANGXL.CTandMRIManifestationsofhemochromatosis[J].JImagResMedAppl,2019,3(15):57-58.王秀兰.血色病的CT及MRI表现[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5):57-58.[5]MILITARUMS,POPPRA,TRIFAAP.HomozygousG320VmutationintheHJVgenecausingjuvenilehereditaryhaemochromatosistypeA.Acasereport[J].JGastrointestinLiverDis,2010,19(2):191-193.[6]LIYF,ZHANGHX,ZHANGHT,etal.MutationanalysisofthepathogenicgeneinaChinesefamilywithhereditaryhaemo chromatosis[J].Hereditas,2014,36(11):1152-1158.DOI:10.3724/SP.J.1005.2014.1152.李元丰,张红星,张海涛,等.一个中国遗传性血色病家系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J].遗传,2014,36(11):1152-1158.DOI:10.3724/SP.J.1005.2014.1152.[7]deGOBBIM,ROETTOA,PIPERNOA,etal.Naturalhistoryofjuvenilehaemochromatosis[J].BrJHaematol,2002,117(4):973-979.DOI:10.1046/j.1365-2141.2002.03509.x.[8]XUP,ZHOUYD,LIY.Observationofcurativeeffectofblood-lettingtherapyinpatientswithprimaryhemochroma tosis[J].JClinHematol,2008,21(12):640-641.DOI:10.3969/j.issn.1004-2806-B.2008.06.007.徐朴,周佑德,李艳.原发性血色病患者放血疗法疗效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12):640-641.DOI:10.3969/j.issn.1004-2806-B.2008.06.007.[9]LIURR.Overviewofironoverloadandthenewironchelatordeferasirox[J].ChinJNewDrugs,2011,20(22):2177-2180.刘容容.铁过载概述及口服祛铁新药地拉罗司[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22):2177-2180.[10]LYUTX,ZHANGW,LIXJ,etal.CharacteristicsofgenemutationinChinesepatientswithhereditaryhemochromatosis[J].JClinHepatol,2016,32(8):1571-1574.DOI:10.3969/j.issn.1001-5256.2016.08.028.吕婷霞,张伟,李潇瑾,等.我国人群遗传性血色病基因突变特点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8):1571-1574.DOI:10.3969/j.issn.1001-5256.2016.08.028. 引证本文:HUYY,LULS,LIZM,etal.Acaseofhereditaryhemochromatosiswithdiabeticketoacidosisasthemanifesta tion[J].JClinHepatol,2021,37(5):1177-1179.胡滢月,鲁利莎,李贞茂,等.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表现的遗传性血色病1例报告[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177-1179.(本文编辑:王 莹)·消息·《临床肝胆病杂志》在743种医学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 2021年3月22日,本刊收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2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

测定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测定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测定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戴伟良;李炜煊;苏锡康【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刊》【年(卷),期】2010(012)004【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肝病患者外周血铜蓝蛋白(CP)测定的意义,为肝病患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数据.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收集到的各病例血清,运用SPSS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备组均数±标准误表示.结果:正常人组血清铜蓝蛋白(CP)水平为(0.25±0.05)g/L;急性肝炎组病人血清铜蓝蛋白(CP)水平为最高(1.53±0.32)g/L,与其它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豆状核变性(WD)病人组血清铜蓝蛋白(CP)水平最低为(0.09±0.02)g/L,与其它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硬化组CP水平为(0.16±0.03)g/L,与正常人组相比较偏低(P<0.01);肝癌组病人血清铜蓝蛋白(CP)水平为(0.95±0.19)g/L,与正常人组相比较偏离(P<0.01).结论:肝癌组血清铜蓝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而肝硬化组血清CP含量不升反而降低,可作为两者之间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肝豆状核变性(WD)病人组CP水平最低,可作为与其它肝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急性肝炎组血清CP水平升高最为显著,这可能与炎症的发生,导致CP水平升高有关.故检测血清中CP水平对各种肝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总页数】2页(P645-646)【作者】戴伟良;李炜煊;苏锡康【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佛山,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佛山,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佛山,5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2【相关文献】1.测定血清糖抗原125水平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价值 [J], 李树正;郭玉显;李海彬2.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在HBV携带伴妇科肿瘤患者治疗中的意义 [J], 刘华放;许艳丽;曹彦君;刘军3.动态监测ICU肝病患者PCT水平在判断血流感染和指导抗生素使用中的临床价值 [J], 刘佳;陈霖;朱恒志;王淑英;李沛然;卞成蓉;李伯安4.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四种自身抗体测定及临床价值分析 [J], 吴春颖;刘力瑞5.探析甲状腺激素测定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J], 钱贤峰;刘娜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铜蓝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铜蓝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铜蓝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临床意义林小钦;林清标;卓海燕;林太顺;柯坤宇;陈丽芳【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入住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80例患者为肝衰组,纳入同期入住同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80例患者为慢乙肝组,及同时期的健康人40名作为健康组,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肝功能、凝血功能、血肌酐、甲胎蛋白,并计算肝衰组MELD分值.结果共纳入肝衰组80例,慢乙肝组80例,健康组40名.肝衰组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为(170.1±27.6)mg∕L,低于健康组(225.4±21.8)mg∕L和慢乙肝为(251.4±29.5)mg∕L(均P=0.000).肝衰组血清铜蓝蛋白与白蛋白、总胆固醇呈正相关(r=0.289、0.312,均P<0.05),与MELD分值及肝性脑病呈负相关(r=-0.222、-0.238,P<0.05),而与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及肺炎、自发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7(036)013【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铜蓝蛋白;乙型肝炎;肝衰竭【作者】林小钦;林清标;卓海燕;林太顺;柯坤宇;陈丽芳【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350025;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往往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预后较差[1-2]。

铜蓝蛋白测定正常值

铜蓝蛋白测定正常值

铜蓝蛋白测定正常值铜蓝蛋白是一种存在于人体中的蛋白质,它在正常情况下的浓度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生化指标。

铜蓝蛋白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铜代谢情况,从而辅助诊断某些疾病。

铜蓝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它在体内起着运输和储存铜离子的重要作用。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参与了多种酶的活性,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免疫反应和神经传导等。

铜蓝蛋白通过结合铜离子来稳定铜的活性,从而保证了铜在体内的正常代谢。

铜蓝蛋白的浓度可以通过血液或尿液样本来测定。

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浆中铜蓝蛋白的浓度大约为0.8-1.6g/L,尿液中的浓度为0.2-0.6g/L。

这些数值是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得出的,可以作为参考范围来评估患者的铜代谢情况。

铜蓝蛋白浓度的异常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

例如,威尔逊病是一种铜代谢紊乱的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的铜无法正常排泄,导致铜蓝蛋白浓度升高。

另外,肝病、肾病和某些营养缺乏状态也可能影响铜蓝蛋白的合成或分解,导致其浓度异常。

除了疾病因素外,个体差异也可能导致铜蓝蛋白浓度的变化。

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都可能影响铜蓝蛋白的合成和分解速率。

因此,在进行铜蓝蛋白测定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

铜蓝蛋白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放射免疫法和电化学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进行铜蓝蛋白测定时,需要注意样本的采集和保存,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铜蓝蛋白测定是一种重要的生化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铜代谢情况。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浆中铜蓝蛋白的浓度大约为0.8-1.6g/L,尿液中的浓度为0.2-0.6g/L。

测定铜蓝蛋白浓度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

在进行测定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注意样本的采集和保存,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肝、结肠和胰腺癌患者血清visfatin的表达及意义

肝、结肠和胰腺癌患者血清visfatin的表达及意义

营养状况 、 抗肿瘤治疗的关系。方法
疡等对照者 的血清样 品, 采用 E IA和放 免法 检测 血清 v ft 、 LS ia n 癌胚抗原 ( E 水平 , s i C A) 采用全 自动生化 分析仪检 测
反映机体营养状况 的相关 生化指标 ( 白蛋 白、 白蛋 白等) 同时测量其体 质学指标 ( 如 前 ; 如身 高 、 体质量 、 围 、 围 腰 臀 等) 。结 果 与慢性 胃炎 、 消化性溃疡等患者相 比, 三组肿瘤患者血清 v ft ian均显 著升高 ( si P均 < . 5 ; 0 0 ) 肿瘤患 者
h r 20 4 5 :5 —6 . e , 0 5,( )8 583
[ 4]L Q,Wa gZ i D n B,B i , t 1 eesl f ldu s t c n a J e .R vra o t rgr ia ei a mu i e sn
d ug r ssa th ma a ti a c rc l l e S 7 0 / r —e itn u n g sr c n e el i GC 9 1 VCR y a t— c n b n i
[ ] u Y , o v E C e S e a R 8 A Pb dn s t 8 G o P K t a , hnZ , t .M P , T -i i c s t o 1 n g a ee
C A C 1 ),s yl ulod fu u n stne 1 1( B C iacci n c t ee x mpadar i ac 1 c ei f p l es
2 5 9 2 5 4. 9 0 -9 1
[ ]Wi h lsJ 6 j od ,Mo C n l A,vnDemt t 1 a e e L,e a.Mut rgrst c r ldu - i a e i es n

慢性乙肝患者检测血清转铁蛋白、铜蓝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

慢性乙肝患者检测血清转铁蛋白、铜蓝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

慢性乙肝患者检测血清转铁蛋白、铜蓝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陈满红【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血清转铁蛋白和铜蓝蛋白的临床价值,为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另选取同期接受身体检查的健康者1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转铁蛋白、铜蓝蛋白水平.结果:三组患者的检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中型组和轻型组患者间检测值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和铜蓝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健康者,可以将其作为临床诊断的标准,此外上述两项检测指标会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而改变,可以将其作为病情分级和临床疗效的判定指标.【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3(013)009【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转铁蛋白;铜蓝蛋白;临床价值【作者】陈满红【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景德镇3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乙型肝炎属于临床常见肝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

由于该病的前期诊断与分级存在一定难度,致使不少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逐步发展为重型乙型肝炎,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质量[2]。

对此,如何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治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随着临床检验水平的不断发展,有关学者提出可以通过检测血清转铁蛋白(TRF)和铜蓝蛋白(CP)的水平对该病进行诊断与分级[3]。

因此本文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健康者各130例,通过检测转铁蛋白和铜蓝蛋白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48例,年龄31~77岁,平均(48.5±11.6)岁。

肝铜试验诊断意义资料

肝铜试验诊断意义资料
浓硝酸+过氯 酸(4:1)150 ℃消化,用火焰原子吸收 光谱法测定铜含量。 • 采取三大措施减少测量误差,确保测定结 果准确可靠: • 肝组织的处理全部由我完成 • 专业实验室、同一技术人员测定肝铜 • 每批实验都设有对照肝组织,与待测肝标 本平行测定肝铜
存在的问题
• 2003年我院在国内率先建立的肝铜测定方 法,检查了许多病人。根据我们自己的临 床观察,我们感到现有肝铜的诊断标准与 实际不完全相符。 • 为此,我们系统地复习了几乎所有的肝铜 文献,发现肝铜研究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 。
存在的问题
• 1、尽管肝铜试验是WD最重要的的诊断试验,但 是其方法没有标准化。 • 2、以前的研究表明,肝铜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但 是,一般用部分肝活检组识测定肝铜,这种方法 可能因为取样误差而影响测定结果。 • 3、所有肝铜研究都是回顾性,没有前瞻性的。 • 4、所有肝铜研究所包括的病例少,病种少,缺少 大样本、多病种研究
统计分析
• 所用统计分析都是用SPSS软件完成 • 定量和定性指标分别用T试研和卡方试验进 行显著性测定 • 肝铜试验的诊断意义用敏感性、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OC表示(受 试者工作特征性曲线)。用ROC计算最佳 临界值
三、结果
病人入组情况
• • • • • • 总肝活检人数:3350 2次肝活检及肝铜测定人数:714 排除例数:23 有效例数:691 总活检例数用于肝活检的安全性分析 总有效例数用于肝铜试验诊断意义分析
研究目的
• 建立一个简便、可靠的肝铜测定方法(这 是研究肝铜试验的诊断意义的前题) • 采用前瞻性、多病种、大样本的方法评估 我们设计的肝铜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 探讨肝铜试验的最佳诊断标准、敏感性、 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4 ·
中华内科杂志 2005 年 1 月第 44 卷 第 1 期 Chin J Intern M ed, January 2005, Vol 44, No .1
方案的标准进行诊断及分型 , 共计 608 例 。 3 .其他肝病 :1997 年以来本院诊断明确的住院
病人 , 或作者亲自诊治 、诊断明确的门诊病人 , 包括 酒精性肝病 20 例 , 脂肪肝 12 例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 化 9 例 , 自身免疫性肝炎 6 例 , 肝外梗阻性黄疸 35 例 , Dubin-Johson 综合征 8 例 , Gilbert 综合征 40 例 , 溶血性黄疸 30 例 , 柏-查综合征 5 例 , 肝淀粉样变性 1 例 , 糖原累积病 1 例 , 22 例诊断不明 , 但可排除病 毒性肝炎及 WD 。 共计 189 例 。 其中经病理检查证 实者 45 例 。
各组病人血清 CP 水平见表 2 。 72.7 %的 WD 患者血清 CP 浓度低于 100 mg/ L , 其中 42.9 % 的 人低于 50 mg/ L , 但也有 9.1 %WD 患者血清 CP 正
常 , 最高为 501 mg/ L 。在非 WD 组 , 6.8 %的病人血 清 CP 低于正常 , 其中 1 例仅 28 mg/ L , 1 例 87 mg/ L 。在重型肝炎组 , 18.8 %病人血清 CP 低于正常 。
【Abstract】 Objective T o find out the deg ree o f overlap of ceruloplasmin co ncentra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liver disease , pro viding scientific evidenc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Wilso n′s disease (WD).Methods M easuring the serum ceruloplasmin concentration of patients presenting w ith liver diseases , all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 zed with SPSS12 for Windows .Results T he av er age serum ceruloplasmin concentra tio n of patients w ith WD was (93.9±98.1)mg/ L ,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atients with non WD .T he ceruloplasmin concentration of 72.7% of patients w ith W D was less than 100 mg/ L , and that of 42.9 % of pa tients w ith WD was less than 50 mg/ L , but the ceruloplasmin concentration of 9.1 % of patients with WD w as more than 210 mg/ L .T he average serum ceruloplasmin concentra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hepatitis was (398.4 ±151.3)mg/ L , w hich w as sig nificantly hig her than o ther g roup.T he av erage serum ceruloplasmin concentration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tis was (296.5±106.5)mg/ L , which w as sig nificantly low er than o ther g roup.The ceruloplasmin concentration of 6.8 % of patients w ith non W D w as less than 210 mg/ L , the lowest was 28 mg/ L .Conclusions T here is some degree overlap in ceruloplamin concentration betw een W D and other liv er disease , WD could no t be confirmed or excluded according to cerulo plamin concentration only .
4 .正常人 :指肝功能正常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 原阴性者 , 共计 31 例 。
二 、方法 1 .CP 测定 :试剂(Ceruloplasmin reagent)和仪器 (BECKMAN COUL T ER 360 SYS T EM)由美国 生 产 , 我院检验科统一检测 , 正常值为 210 ~ 550 mg/ L。 2 .24 h 尿铜 :火焰光度法 , 湘雅医学院测 验中 心测定 。 3 .K-F 环 :由富有经验的眼科教授在裂隙灯下 检查 , 不典型病例由多名教授会诊后决定 , 以保证结 果的可靠性 。 4 .驱铜试验 :口服青霉胺 0.25 g , 每天 3 次 , 测 定 24 h 尿铜 。 所有观察对象均进行 CP 测定 。 如 CP 低于正 常 , 进行 24 h 尿铜测定和 K-F 环检查 。 如诊断仍不 能确定 , 进行青霉胺驱铜试验 。 三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2 统计软件进行均数和 显著性测定 。
对象和方法
一 、病例选择 1 .WD :1990 年 1 月 —2004 年 4 月年本院病史 资料完整 , 诊断明确的住院病 人 , 以及 作者亲自诊 治 、诊断明确 、长期随访的门诊病人 , 共计 77 例 。 2 .病毒性肝炎 :2000 年以来作者亲自诊治的我 院门诊及住院病人 , 按 2000 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
P3 0 .000 0 .027 0 .046 0 .000 0 .030
0 .163 0 .000
注 :P 1 :WD 与其他各组的显著性 比较 。 P 2 :急性肝 炎与其他 各 组的显著性比较 。 P 3 :重型肝炎与其他各组的显著性比较
表 2 不同肝病患者血 372 .2 ±100 .5 0 .000
重型肝炎
64 296 .5 ±106 .9 0 .000
肝硬化
138 320 .7 ±101 .4 0 .000
其他肝病
189 389 .3 ±149 .0 0 .000
P2 0 .000 0 .066 0 .001
0 .000 0 .000 0 .000 0 .586
结果
正常人及各种肝病患者 CP 的水平见表 1 。WD 病人血清 CP 水平显著 低于正常 人和其 他各组 病 人 。急性肝炎病人血清 CP 水平显著高于乙肝病毒 携带者 、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 , 这可能与 CP 是一种 急性期蛋白 , 急性肝炎时 CP 合成增加有关 。 重型 肝炎患者血清 CP 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 、乙 肝病毒 携带者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 , 这与重型肝炎时肝功 能严重受损 , CP 合成减少有关 。
表 1 各种肝病 患者平均 CP 水平及其显著性
组别 WD
例数 均值(mg/ L) P 1 77 93 .9 ±98 .1
正常人
31 352 .1 ±79 .0 0 .000
乙肝病毒携带者 78 330 .9 ±80 .2 0 .000
急性肝炎
63 398 .4 ±151 .3 0 .000
慢性肝炎
中华内科杂志 2005 年 1 月第 44 卷第 1 期 Chin J I ntern Med , January 2005, Vol 44 , N o .1
中国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水平的研究
· 13 ·
·论著·
杨旭 童德军 梁骏 张永红 雷建华 贺兴鄂 何纲
【摘要】 目的 探讨 我 国不 同肝 病 患者 血 清铜 蓝蛋 白(CP)水平 交叉 程 度 , 为 肝 豆状 核 变性 (W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 。 方法 测定 905 例正常人 、WD 及其他各种肝病 患者血清 CP 水 平 , 采用 SPSS12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 结果 WD 患 者血清 CP 平均为(93.9 ±98.1)mg/ L , 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 72.7%的患者低于 100 mg/ L , 其中 42.9 %的患者低于 50 mg/ L , 但是也有 9.1%的患者其血清 CP 正常 , 其中 3 例高于 400 mg/ L , 最 高达 501 mg/ L 。 6.8 %的非 WD 患者血清 CP 低于正常 , 最低为 28 mg/ L 。 急性肝炎患 者血清 CP 平均为(398.4 ±151.3)mg/ L , 显著 高于其他各组 。 重 型 肝 炎 患者 血 清 CP 平 均为(296.5 ±106.5)mg/ L , 显 著 低 于 其 他 各 组 , 其 中 18.8%的患 者低于正常 。 结论 WD 患者 CP 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和其他肝病患者 , 但是与其他肝 病 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 单凭 CP 水平不足以确诊或排除 WD 。

血清 CP 浓度(m g/ L)
数 0 ~ 50 ~ 100 ~ 150 ~ 210 ~ 300 ~ 400 ~
WD 组
77 33 23 6
8
4
1
2
正常人
31
8 14
9
乙肝病毒携带者 78
1 32 32 13
急性肝炎
63
2 12 24 25
慢性肝炎
265
12
8 103 105 46
重型肝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