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余成本及实际利率法

合集下载

财务会计之实际利率法与摊余成本

财务会计之实际利率法与摊余成本

财务会计之实际利率法与摊余成本引言在财务会计中,计量金融工具的成本和价值是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长期持有的金融工具,按照摊余成本法进行计量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然而,针对金融工具的实际利率法也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实际利率法与摊余成本法的定义、适用条件、计算方法以及其优缺点。

实际利率法实际利率法是一种用于计算长期持有金融工具的成本和价值的方法。

它基于预期现金流量的折现,考虑到金融工具的全部现金流量,并根据资产或负债的剩余期限调整现金流量的现值。

实际利率法假设现金流量与市场利率的变化无关,使用固定利率计算。

实际利率法的适用条件实际利率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长期持有的金融工具;2.所有现金流量可预测;3.金融工具的市场利率固定。

实际利率法的计算方法以下是计算实际利率法的步骤:1.首先,确定金融工具的现金流量,并按照其到期日折现到现值;2.确定金融工具的购买价值;3.计算实际利率,即使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于购买价值;4.使用实际利率计算金融工具的每个现金流量的现值;5.对于每个现金流量,将其现值相加,得到金融工具的当前价值。

实际利率法的优点实际利率法具有以下优点:1.考虑到金融工具的全部现金流量,更准确地计算金融工具的成本和价值;2.适用于市场利率固定的金融工具,计算简便。

实际利率法的缺点实际利率法也存在一些缺点:1.假设现金流量与市场利率的变化无关,可能不适用于市场利率波动的情况;2.对于大规模和复杂的金融工具,计算复杂度较高;3.对于购买价值和现金流量的估计,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摊余成本法摊余成本法是另一种用于计量金融工具的方法。

该方法将金融工具按照购买价值计量,并在每个会计期间摊销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

摊余成本法假设现金流量和市场利率固定,不考虑实际利率的变化。

摊余成本法的适用条件摊余成本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长期持有的金融工具;2.所有现金流量可预测;3.金融工具的市场利率固定。

摊余成本法的计算方法以下是计算摊余成本法的步骤:1.首先,确定金融工具的现金流量;2.根据购买价值和持有期限计算每个会计期间的摊销金额;3.根据摊销金额和购买价值计算每个会计期间的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4.更新金融工具的成本和价值。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范文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范文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范文摊余成本是一种会计方法,用于计算长期资产或负债的成本。

在摊余成本法下,资产或负债的成本将在其使用寿命内被分摊到每个会计期间。

而在____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更加重要。

摊余成本法的通俗理解:摊余成本法是一种分Spread在资产寿命周期内的计量方法。

它假设资产的收益以平均期望值发生,并将资产成本以平均速度计入收益账户,以便与资产产生的收益匹配。

这种方法更适用于长期投资,特别是对于资产的收益或利息的估计不稳定的情况。

摊余成本法的应用总结:1.稳定性:摊余成本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为它将资产的成本平均分摊到每个会计期间。

这有助于减少年度收益的波动,使财务报表更可靠。

2.准确度:通过摊余成本法,资产或负债的成本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其实际价值。

这种方法考虑了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期收益,使得资产价值更加真实和准确。

3.可比性:摊余成本法使不同资产或负债之间的比较更可比。

因为它考虑了资产或负债的使用寿命和预期收益,而不仅仅关注某个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

这使得不同资产或负债的比较更加公平和准确。

4.适用范围:摊余成本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长期资产或负债,包括债券、贷款、房地产等。

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实体企业,都能够使用这种方法来估计其长期资产或负债的价值。

实际利率法的通俗理解:实际利率法是一种估计长期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方法,它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溢价因素。

这种方法将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值与市场上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实际利率相匹配,以确定其当前价值。

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1. 时间价值:实际利率法考虑了时间价值的概念,即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价值可能与当前现金流量的价值不同。

通过使用实际利率,资产或负债的预期现金流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其时间价值和风险溢价。

2. 估值准确性:实际利率法使估计资产或负债价值更准确。

通过将预期现金流量与市场上相似资产或负债的实际利率相匹配,可以得到更接近实际市场价值的估计值。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范文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范文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范文摊余成本是一种会计方法,用于计算长期资产或负债的成本。

它的基本理念是将资产或负债的成本分摊到一定时期内,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其实际价值。

在____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是,它是一种将长期资产或负债的成本在使用寿命内平均分摊到每个期间的方法。

通过使用摊余成本,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计算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从而更准确地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

使用摊余成本的实际利率法是一种将摊余成本与利息收入结合起来计算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方法。

根据实际利率法,摊余成本的计算取决于资产或负债的收益率和现值因子。

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资产或负债的预计现金流量。

这包括每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以及资产或负债的预计寿命。

2. 计算每期的现值因子。

现值因子是将未来的现金流量折现到当前期间的系数。

它取决于资产或负债的预计收益率和现金流间隔。

3. 计算每期的摊余成本。

根据实际利率法,每期的摊余成本等于前一期的摊余成本加上当前期间的现金流量减去当前期间的利息收入。

4. 将每期的摊余成本进行汇总,得出资产或负债的整体价值。

实际利率法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计算资产或负债的价值。

它考虑到了资产或负债的预计收益率和现金流间隔,更全面地衡量了其实际价值。

与其他方法相比,实际利率法更符合经济学原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化。

总结来说,____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是将资产或负债的成本在使用寿命内平均分摊到每个期间的方法。

实际利率法则是一种根据资产或负债的预计收益率和现金流间隔,计算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方法。

通过应用实际利率法,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计算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从而更准确地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

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的理解

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的理解

奇客小屋09CPA《会计》“系列总结”(新考生版)[02-03]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的理解实际利率法基本上贯串了整本教材,在多个章节中都有用到,比如第三章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利息调整的摊销,第六章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第十章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摊销,第十二章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第二十二章承租人融资租赁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出租人融资租赁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

1.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摊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

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据面值乘以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本身并不是双方实际得到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而实际利率法摊销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际利率法的原理是用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时间价值为基础的,出题人在设计一道题目时,首先会将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出现值,这个现值就是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支付的价款。

【例题·计算题】正保公司于2008年1月1日购入中原公司发行的2年期债券,支付价款41 486万元,债券面值40 000万元,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

合同约定债券发行方中原公司在遇到特定情况下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赎回支付额外款项。

甲公司在购买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并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该债券票面利率8%,实际利率6%,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则甲公司2009年6月30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为()万元。

A.40764.50 B.41130.58 C.40387.43 D.41600【答案】C【解析】利息调整分摊表(1)2008年1月1日: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40 00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 486贷:银行存款 41 4862008年6月30日:借:应收利息 1600(40 000×8%/2)贷:投资收益 1 244.58(41 1486×6%/2)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55.42借:银行存款 1600贷:应收利息 1600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1 486+1 244.58-1 600=41130.58(万元)(2)2008年12月31日: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贷:投资收益 1 233.92(4 1130.58×6%/2)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66.08借:银行存款 1600贷:应收利息 1600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1 130.58+1 233.92-1600=40 764.50(万元)(3)2009年6月30日: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贷:投资收益 1 222.93(40 764.50×6%/2)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77.07借:银行存款 1600贷:应收利息 1600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0 764.50+1 222.93-1600=40 387.43(万元)(4)2009年12月31日: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贷:投资收益 1212.57(倒挤)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87.43(1486-355.42-366.08-377.07)借:银行存款 1600贷:应收利息 1600借:银行存款 40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40000这个题目中“支付价款41486万元”这个金额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它实际上就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计算的结果,本题的未来现金流量是每半年收到的利息40000*8%*1/2=1600万元,以及最后一期收到的本金40000万元,将这些现金流量折现:1600/(1+3%)+1600/(1+3%)^2+1600/(1+3%)^3+1600/(1+3%)^4+40000/(1+3%)^4=414 86.84(万元),即支付的价款41486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是每半年付息一次,而题目中给出的利率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是年利率,所以折现的期数为4期,利率为半年的利率3%。

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核算在会计中的运用

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核算在会计中的运用

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核算在会计中的运用摊余成本法和实际利率法是会计中常用的两种核算方法,用于处理债券及其他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和报告。

一、摊余成本法1.定义和原理:摊余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为基础的核算方法,适用于持有到期的债券。

按照该方法,债券的初始成本被摊销到每个会计期间,并且利息收入按照固定利率计算,同时在债券期间内形成折旧费用。

2.运用场景:摊余成本法主要适用于长期持有到期的债券。

例如,企业购买一项面值为100,000美元的债券,并在债券期限内持有。

如果采用摊余成本法,企业会摊销债券的初始成本,并按照固定的利率计算每个会计期间的利息收入。

3.会计处理:当债券发行时,企业将其初始成本账面值记录在债券成本账户中。

每次结算利息或支付利息时,会计师将利息分配到利息费用账户和应付利息账户。

此外,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会计师需要根据摊销规则将折旧费用记录为债券折旧费用账户的借记方,将债券成本账户的贷记方。

4.优缺点:摊余成本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供持续、稳定的利息和成本分配。

此外,相对于其他计价方法,该方法的实现成本较低。

不过,摊余成本法不适用于可交易的债券,因为它无法准确反映债券的市价波动。

二、实际利率法1.定义和原理:实际利率法是一种以市场利率为依据的核算方法,适用于可交易的债券。

按照该方法,债券的初始成本被市场利率折算到每个会计期间,并且利息收入按照市场利率计算,以反映债券的当前价值。

2.运用场景:实际利率法主要适用于可交易的债券。

当债券市场利率变动时,债券的市场价值也会随之变动。

实际利率法可以将债券的初始成本重新计算,以反映当前的市场价值。

3.会计处理:根据实际利率法,会计师需要在每一会计期间根据市场利率重新计算债券的价值,并将其反映在债券市值账户中。

此外,每次结算利息或支付利息时,会计师将利息分配到利息费用账户和应付利息账户。

4.优缺点:实际利率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准确地反映债券的市场价值和实际利率,以及投资者的实际利益。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摊余成本是会计上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用于购买或制造一项资产的成本在该时间段内的分摊情况。

2024年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都是关于如何确定和计算资产摊余成本的方法,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将一项资产的成本在一段时间内均匀地分摊。

具体来说,在会计上,摊余成本是一种用来计算资产成本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确保将资产的成本按照其使用寿命或服务期限分配到该资产的每个会计期间中,从而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和使用效益。

在实际应用中,摊余成本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是一种将未来现金流折现到现值的方法,可以用于计算摊余成本。

具体来说,实际利率法是根据资产的预计现金流量和折现率来计算资产的摊余成本。

它的基本原理是,在每个会计期间中,将预计现金流量按照折现率进行折现,并将折现后的现值作为该会计期间的摊余成本。

通过实际利率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资产的摊余成本。

相对于其他方法,实际利率法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影响,在计算摊余成本时更加精确。

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如下:1.预测现金流量:首先,需要对资产的预计现金流量进行预测。

这包括资产的预计收益和支出。

预测现金流量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市场情况、竞争状况等。

2.确定折现率:折现率是实际利率法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代表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折现率的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资本成本、风险等级等。

3.折现现金流量:根据预计现金流量和确定的折现率,将现金流量按照折现率进行折现,得到每个会计期间的现值。

4.计算摊余成本:将折现后的现值按照会计期间进行累加,得到每个会计期间的摊余成本。

通过实际利率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资产的摊余成本,在会计上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和使用效益。

同时,实际利率法还可以用于对比不同资产或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和风险,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中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实务》考点:实际利率法和摊余成本

中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实务》考点:实际利率法和摊余成本

中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实务》考点:实际利率法和摊余成本
一、实际利率法
1.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2.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3.企业在初始确认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应当计算确定实际利率,并在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

4.在确定实际利率时,应当在考虑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所有合同条款(包括提前还款权,看涨期权或类似期权等)的基础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不应考虑未来信用损失。

二、摊余成本
1.摊余成本实际上就是每期期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按面值计算的利息=面值*票面利率——计入应收利息
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计入投资收益
当期利息调整的摊销额=按面值计算的利息-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计提的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本期收到的利息(面值*票面利率)-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期初摊余成本+当期利息调整的摊销额-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什么是实际利率法与摊余成本

什么是实际利率法与摊余成本

什么是实际利率法与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法又称“实际利息法”,是指每期的利息费用按实际利率乘以期初债券帐面价值计算,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与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的差额,即为本期摊销的溢价或折价。

实际利率法中的实际利率,是指使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于当前公允价值的折现率。

实际利率法的计算方法实际利率法是采用实际利率来摊销溢折价,其实溢折价的摊销额是倒挤出来的.计算方法如下:1、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期初债券的帐面价值*实际利率2、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面值*票面利率3、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溢折价的摊销额=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4、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折价的摊销额=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注意:期初债券的帐面价值=面值+尚未摊销的溢价或-未摊销的折价。

如果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计提的利息会增加债券的帐面价值,在计算的时候是要减去的。

实际利率法的特点1、每期实际利息收入随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动而变动;每期溢价,折价摊销数逐期增加。

这是因为,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的分摊而减少,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减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大于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溢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溢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2、在折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折价的分摊而增加,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增加,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大于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折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折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哪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率更高,热钱向那里走的机会就更高。

比如说,美元的实际利率在提高,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在继续,那么国际热钱向美国投资流向就比较明显。

投资的方式也很多,比如债券,股票,地产,古董,外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摊余成本一、摊余成本与现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实际利率法基本上贯串了整本教材,在多个章节中都有用到,比如第三章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利息调整的摊销,第六章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第十章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摊销,第十二章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第二十二章承租人融资租赁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出租人融资租赁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

我们先从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摊销讲起。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

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据面值乘以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本身并不是双方实际得到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而实际利率法摊销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例1:假设A公司于20×0年1月1日以1000万元折价购入B公司5年期浮动利率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1250万元,票面利率4.72%,实际利率10%,按年支付利息,本金最后一次性支付。

20×0年A公司作摊销进度表如表1所示:表1单位:万元由于表1(表中数据均已优化,下同)默认各年减值损失为零,根据摊余成本的概念,任一年同时我们也容易推断,在实际利率法下任一年期末摊余成本的数值等于该时点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注意:这里我们准确了认识了摊余成本的实质: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我们首先来看2000.1.1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第〇年末,59/(1+10%)+59/(1+10%)^2+59/(1+10%)^3+59/(1+10%)^4+(59+1250)/(1+10%)^5=1000 A第一年末, 2001年末的未来现金流量值折现值为=59/(1+10%)+59/(1+10%)^2+59/(1+10%)^3+(59+1250)/(1+10%)^4=1041 B第二年末, 2002年末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为=59/(1+10%)+59/(1+10%)^2+(59+1250)/(1+10%)^3=1086 C第三年末, 2003年末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为=59/(1+10%)+(59+1250)/(1+10%)^2=1136 D第四年末, 2004年末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为=(59+1250)/(1+10%)=1191 E第五年末, 2005年末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1250 F从以上的统计规律可以得出,二、摊余成本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既然摊余成本代表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价值,那么摊余成本的变动,如(B-A),则影响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变动,进一步影响投资收益。

而(B-A)的差额恰恰等于A×(1+10%)-59,也就是期初余额+本期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摊销额-本期还掉的本金=1000×(1+10%)-59=41。

借:应收利息59贷:投资收益59若B-A大于0,则说明债券价值增大。

应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贷:投资收益41若B-A小于0,则说明债券价值减少,应借:投资收益XX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现在提出一个问题:期初在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成本时,因为债券折价发行,所以折价的部分确认为投资者的利息调整,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贷:银行存款 100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50如何保证通过每期的摊销“利息调整”使该科目完整的抵消完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每次利息调整额为(B-A),(C-B),(D-C),(E-D),(F-E),这些相加起来结果为(F-A)=(1250-100)=250,恰好等于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时代折价250.三、摊余成本的举例:实际利率法的原理是用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时间价值为基础的,出题人在设计一道题目时,首先会将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出现值,这个现值就是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支付的价款,我们再通过一道题目来巩固今天的所学,如下:【例题·计算题】正保公司于2008年1月1日购入中原公司发行的2年期债券,支付价款41 486万元,债券面值40 000万元,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

合同约定债券发行方中原公司在遇到特定情况下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赎回支付额外款项。

甲公司在购买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并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该债券票面利率8%,实际利率6%,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则甲公司2009年6月30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为()万元。

A.40764.50 B.41130.58 C.40387.43 D.41600【答案】C【解析】利息调整分摊表(1)2008年1月1日: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40 00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 486贷:银行存款41 4862008年6月30日:借:应收利息1600(40 000×8%/2)贷:投资收益 1 244.58(41 1486×6%/2)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55.42借:银行存款1600贷:应收利息1600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1 486+1 244.58-1 600=41130.58(万元)(2)2008年12月31日: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贷:投资收益 1 233.92(4 1130.58×6%/2)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66.08借:银行存款1600贷:应收利息1600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1 130.58+1 233.92-1600=40 764.50(万元)(3)2009年6月30日: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贷:投资收益 1 222.93(40 764.50×6%/2)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77.07借:银行存款1600贷:应收利息1600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0 764.50+1 222.93-1600=40 387.43(万元)(4)2009年12月31日: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贷:投资收益1212.57(倒挤)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87.43(1486-355.42-366.08-377.07)借:银行存款1600贷:应收利息1600借:银行存款40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40000这个题目中“支付价款41486万元”这个金额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它实际上就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计算的结果,本题的未来现金流量是每半年收到的利息40000*8%*1/2=1600万元,以及最后一期收到的本金40000万元,将这些现金流量折现:1600/(1+3%)+1600/(1+3%)^2+1600/(1+3%)^3+1600/(1+3%)^4+40000/(1+3%)^4=41486.84(万元),即支付的价款41486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是每半年付息一次,而题目中给出的利率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是年利率,所以折现的期数为4期,利率为半年的利率3%。

说明这些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实际上是折现的反向处理。

四、为什么要摊销?摊余成本的另外一种理解实际利率法下根据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得出的金额即为债务人应该确认的财务费用,同样,它也是投资者应该确认的投资收益。

在债券市场上,这个投资收益是要形成债券的公允价值的,也就是债券必需要反应投资者应得的报酬率,因此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形成了现金流入,那么对于债券来说就是公允价值的下降,这个下降同时也反应了投资者的风险要求,现金流入等量的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

另外如果债券发生了减值损失,说明债券的摊余成本大于其公允价值,此时要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减至公允价值的水平。

综上,因此期末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实际利率法摊销就是上面的思路,当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时,人们宁愿把资金存入银行或进行其他投资,而不愿购买债券,从而债券的发行受阻,发行方只能折价发行,折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少付利息的代价和投资方少收到的利息部分的补偿;同理,当实际利率小于票面利率时,人们争相购买该债券,债券供不应求,发行方适当提高发行价(即溢价发行)也仍然有人购买,此时溢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要多付出利息的补偿和投资方将来多收到的利息部分的代价。

实际利率法就是目的就是将溢价和折价金额在持有期间逐期确认调整投资方的收益和发行方的费用。

对于前面提到的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未确认融资费用、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我们比照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摊销思路来理解: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摊销可以将摊余成本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

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现金流入-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支付利息-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清偿的本金。

而未实现融资收益和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原理是类似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这很好理解,长期应付款和长期应收款的余额理解为本利和,而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理解为利息,所以用“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或“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就是本金的期初余额,然后用本金×实际利率,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

因此,从本质上说,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原理是相通的,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之后的贷款、应付债券、融资租赁、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销售商品涉及到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就迎刃而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