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配血8

合集下载

疑难血型检测及混合配血处理流程

疑难血型检测及混合配血处理流程

疑难血型检测及混合配血处理流程1. 背景疑难血型检测及混合配血是在某些疑难血型识别或配血过程中的特殊情况下才使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无法通过标准血型测试方法得出明确结果的情况。

2. 疑难血型检测流程以下是疑难血型检测的一般流程:1. 收集样本: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并确保样本质量良好,避免污染或血浆过早凝固。

2. 准备试剂:准备用于血型测试的试剂,并确保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3. 进行血型测试:使用适当的实验室技术(如凝集试验、抗体试验等)对血液样本进行血型测试。

4. 结果判断:根据试验结果和已知的血型特性进行判断,确定血型类型。

如果结果无法明确确定,则进行下一步的混合配血处理。

3. 混合配血处理流程以下是混合配血处理的一般流程:1. 确认混合配血需求:确定需要进行混合配血处理的具体情况,并了解患者的血型背景和特殊需求。

2. 寻找合适的供血者:根据患者的血型要求和供血者的血型特性,寻找适合的供血者进行混合配血。

3. 进行混合配血试验:将患者的血液样本与供血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混合,进行混合配血试验。

这些试验可能包括凝集试验、交叉试验等。

4. 结果评估:根据混合配血试验的结果,评估血液样本的兼容性和相容性。

确定最佳的供血者和血液产品,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5. 安全执行:根据混合配血结果,安全地执行配血程序,并确保血液产品的准确性和质量。

4. 注意事项在进行疑难血型检测及混合配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严格遵循实验室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注意样本的质量和储存条件,避免污染或血浆凝固。

- 确保试剂和设备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判和错误结果。

- 按照医疗机构的血液管理政策和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5. 结论疑难血型检测及混合配血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血型测试和配血方法。

通过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评估,可以获得准确和安全的血型结果以及满足患者需求的血液产品。

为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建议在医疗机构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

输血科疑难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科疑难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科疑难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为规范疑难交叉配血试验操作,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依据《输血实验室管理程序》4.1.7(2)条款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输血科对临床疑难交叉配血受血者,主要是对红细胞ABO血型鉴定困难、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lHA)患者的交叉配血试验。

3.职责医疗机构输血科技术人员负责疑难交叉配血试验。

4.原理本规程中疑难交叉配血是指受血者ABO血型鉴定困难、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或受血者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等情况下的交叉配血试验。

配血前需确定受血者的ABO血型或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选择ABO血型相容的红细胞或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5.所需设备和试剂普通离心机,血型血清学专用离心机,水浴震荡仪,普通显微镜等。

6.检测环境条件室温应控制在18-27°C,湿度应保持30%-70%°7.步骤与方法7.1交叉配血前受血者ABO血型鉴定不确定者执行《ABO疑难血型鉴定标准操作规程》,确定ABO血型后,再选择ABO血型相同或相容的献血者血液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7.2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时7.2.1随机与库存血中多袋血液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选择交叉配血相合的血液输注。

7.2.2我院库存血中无相合的血液时,应立即联系临床医生说明情况:①上述实际情况;②应送市血液中心进行“疑难配血”,会产生费用,存在配血不成功的可能:③详细告知家属,决定是否送市血液中心。

7.2.3家属同意后,由医生填写“免疫学申请单”,并抽取血样EDTA抗凝血5-10ml,送输血科。

7.2.4输血科联系血液中心,并送血样。

7.3冷型自身抗体或冷型AIHA患者交叉配血试验:执行7.2.2-7.2.4程序8.交叉配血结果判定主侧、次侧交叉配血均无溶血、无凝集,表示配血相合。

对于AlHA患者,已经排除同种抗体的存在,而所有交叉配血又都不相和时,可选择凝集强度弱于自身凝集的血液输注。

疑难配血处置管理流程

疑难配血处置管理流程

疑难配血处置治理流程1 目标规范交叉配血实验进程中产生配血不相合情形的根本处理程序,进步值班人员处理疑难配血问题的才能,确保临床用血安然.2 实用规模实用于值班人员对于交叉配血不相合的处理进程.1 目标规范交叉配血实验进程中产生配血不相合情形的根本处理程序,进步值班人员处理疑难配血问题的才能,确保临床用血安然.2 实用规模实用于值班人员对于交叉配血不相合的处理进程.2.1交叉配血的基起源基础则:2.1.1全血输注时选择同型血液,做主.次侧交叉配血实验,主.次侧均相合方可输注.2.1.2红细胞成分输注一般情形下同型血液,做主.次侧交叉配血实验,主.次侧均相合方可输注.特别情形下可以选择相合血液(一般指O型洗涤红细胞),做主侧交叉配血实验,确保主侧相合即可输注.2.2罕有交叉配血成果不相合原因剖析:2.2.1主侧配血不相合:2.2.1.1患者或供血者ABO血型判定不精确.2.2.1.2病人血清中消失同种免疫抗体,与供血者红细胞产生了抗原抗体反响.2.2.1.3病人血清中消失自身抗体,与供血者红细胞产生了抗原抗体反响.2.2.1.4供血者红细胞上已经包被了抗体,导致主侧抗球蛋白实验阳性.2.2.1.5病人血清中蛋白含量平常,如白蛋白/球蛋白比例不正常.本周氏蛋白等引起缗钱状假凝聚.2.2.1.6血清中消失高分子聚合物.血浆扩容剂如右旋糖苷等引起假凝聚.2.2.1.7试剂.耗材过时,实验体系被污染等.2.2.2 次侧配血不相合:2.2.2.1供血者血浆中消失针对病人红细胞抗原的抗体.2.2.2.2病人与供血者ABO血型不相合.2.2.2.3病人的红细胞已经包被了抗体,直接抗球蛋白实验阳性.2.2.3主.次侧均不相合:2.2.3.1病人血清中消失自身抗体,与供血者红细胞产生了抗原抗体反响,造成主侧不合.自身抗体还包被在自身红细胞上,造成次侧凝聚.2.2.3.2病人血清中同时消失自身抗体和同种异体抗体,同种异体抗体与供血者红细胞产生了抗原抗体反响,造成主侧不合.自身抗体即可能与供血者红细胞产生了抗原抗体反响,同时还包被在自身红细胞上,造成次侧凝聚.3 职责“首诊负责制”的原则,遵守本处置流程,完成疑难配血实验,尽可能为患者找到相合血液.对于无法完整解决的问题或不肯定的实验成果,值班人员应实时向科室主任报告请示.3.2技巧负责人负责疑难配血实验的具体指点工作,按期组织相干培训.3.3科室主任负责疑难配血实验完成情形的监视.检讨.4 工作程序4.1值班人员采取实验室同一指定的办法学和实验仪器,严厉按照功课指点书进行实验操纵,发明配血成果不相应时,细心不雅察实验成果,消除蛋白干扰.仪器误判等身分造成的假阳性成果,根据不相合类型决议进一步的处理流程.4.2主侧配血不相合的处理:4.2.1从新查对患者.供血者ABO血型是否精确.标本是否精确,须要时应从新进行血型判定或重抽标本.4.2.2从新检讨配血卡.各类试剂.标本.加样进程是否消失问题,若有问题应改换及格的试剂.标本重做实验.4.2.3查询患者标本不规矩抗体筛查成果,假如抗筛阳性,查询抗体特异性判定成果,是否具有特异性.查询以往配血记载,获得须要的参考信息.4.2.4根据申请量,酌情进行大样本交叉配血筛查,查找可能相合的血液,假如找到相合的血液且不规矩抗体是Rh体系抗体,最好对患者及相合标本进行Rh血型分型判定,选择完整相合的血液.4.2.5假如库存血找不到相合的血液,应通知经治大夫,解释患者配血艰苦的特别情形,收罗临床大夫看法,决议是否持续进行筛选,假如须要持续筛选,患者应当重抽标本,大夫重开申请单,患者家眷携标本和申请单去吉林省血液中间进行配血筛查,值班人员应提前德律风告诉血站值班人员该患者的具体情形.4.2.6假如在血站也找不到相合血液,应实时告诉经治大夫,解释情形并请临床大夫分解斟酌患者病情,尽量不输血.假如患者必须输血治疗,不然消失性命安全,此时临床大夫应当开会诊申请单请求输血科大夫会诊,输血科应当供给相干会诊看法,解释不相容输血的利弊关系,请经治大夫根据病情决议是否进行不相容输血.此种情形下经治大夫必须充分告诉家眷不相容输血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并签定填补告诉书,请家眷.科室主任签字后入病历存档.一般选择同型或O型洗涤红细胞进行输注.4.3次侧不相合处理:4.3.1从新查对患者或供血者ABO血型是否精确.标本是否精确,是否消失不合型配血(非O患者输注O型红细胞),须要时应从新进行血型判定.4.3.2从新检讨配血卡.各类试剂.标本.加样进程是否消失问题,若有问题应改换及格的试剂.标本重做实验.4.3.3消除标本.仪器.试剂影响身分后,假如是多个供者标本均消失主侧相合.次侧不相合,可能是患者红细胞已被致敏所致,可以经由过程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加以证实.直抗成果阳性,配血成果可以填写为相合.假如为单个样本消失或多个样本中个体样本消失主侧相合.次侧不相合现象,须要消除供者血清消失不规矩抗体的可能(供者标本进行抗筛实验或查阅以前配血记载)4.4主侧.次侧均不相合处理:4.4.1消除ABO血型错误.标本.试剂及仪器身分.4.4.2主侧.次侧均不相合情形相对少见,多半是因为自身免疫功效杂乱产生自身抗体,与自身红细胞和异体红细胞均产生凝聚反响,抗筛成果多为3系或10系同时为阳性.罕有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4.4.3对于多样本主侧配血成果不相合应当不雅察凝聚强度,假如强度邻近,标明标本抗体无显著特异性,很难找到相合血液.假如凝聚强度有强有弱,标明抗体有必定的特异性,经由过程大量样本筛查可能找到相合血液.4.4.4大量筛查后仍找不到相合血液,患者病情确切须要输血的情形,参照4.2.6主侧不相合做进一步处理.4.5值班人员碰到疑难配血.本身无法自力处理的时刻,必须实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请示,实验室负责人应当给出指点性处理看法并酌情上报科室主任.4.6值班人员应将全部处理进程具体登记在疑难血型.配血登记本上,将患者信息在《特别血型血清学标本登记表》(危机值登记本)登记,同时做好接班工作.5 相干文件5.1 《血站实验室质量治理规范》5.2 《交叉配血治理程序》6 相干记载《特别血型血清学标本登记表》(危机值登记本)。

疑难血型鉴定与疑难配血

疑难血型鉴定与疑难配血
案例二
患者为新生儿,出生后出现黄疸,需要进行换血治疗。在交叉配血过程中,发现与父母血型不符,常 规血型鉴定无法确定。经过特殊血型抗体检测及基因分型等辅助检测,最终确定该患者为Kidd阴性和 Duffy阴性等稀有血型。
疑难配血的案例
案例一
患者为老年男性,因消化道出血需要输血。在交叉配血过程中,发现与常规交叉配血不符,无法进行输血。经过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血清中存在抗筛检抗体,导致交叉配血困难。经过特殊处理和配血尝试,最终成功完成输 血。
技术和设备限制
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一些偏远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可能无法开展疑难血型鉴定和疑难配血工作。这给这些地区的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05
CATALOGUE
相关文献推荐
经典文献推荐
Alpern, R.J., & Mollison, J.G. (1977). Prevalence of ABO blood group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mother
Li, M., Li, Y., Zhang, Q., et al. (2019). Evaluation of a novel blood group genotyping assay us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4(5), 307-314.
法等。
临床考虑
在解决疑难配血问题时,临床医 生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 病情、失血量、输血需求等,以
决定最合适的输血方案。
疑难配血的应用
交叉配血的应用
交叉配血是确认患者与供体血 液是否相容的重要步骤,对于 疑难配血患者,交叉配血的难 度会增大,但仍需尽可能进行

疑难血型鉴定与疑难配血

疑难血型鉴定与疑难配血

型的血液。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对常规的血液成敏治疗。
04
疑难血型鉴定与疑难配血的 展望
提高疑难血型鉴定和配血的准确性和效率
开发新型检测系统
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开发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检测系统,用 于准确鉴定疑难血型。
优化现有检测方法
改进和优化现有的血型检测方法,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减少人为误差。
详细描述采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 项和标本的处理方法。
血型鉴定
介绍在疑难配血中进行血型鉴定的 方法和注意事项。
交叉配血
阐述交叉配血试验的目的、方法和 注意事项,包括盐水介质交叉配血 和非盐水介质交叉配血。
特殊情况处理
介绍在配血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的 处理方法,如抗体减弱或缺乏、交 叉配血不合等情况。
配血的注意事项
亲子鉴定
03
在亲子鉴定中,血型鉴定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辅助判断
亲子关系。
02
疑难配血
配血的基础知识
血型的分类
介绍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 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配血的目的
阐述输血前需要进行配血试验 的原因和目的。
配血的基本流程
简要介绍配血试验的基本流程 和注意事项。
疑难配血的方法和步骤
标本采集与处理
案例一
患者为Rh阴性血,但在交叉配血时发现存在抗-D抗体,导致无法进行交叉配血。经过进 一步检测,发现患者存在变异型D抗原,常规的Rh血型检测方法无法识别,需要采用特殊 的检测方法才能确认。
案例二
患者为B型血,但经过血型血清学检测发现存在抗-B抗体,导致无法进行交叉配血。经过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存在B型亚型(B3或Bx),常规的B型血型检测方法无法识别,需 要采用特殊的检测方法才能确认。

疑难血型鉴定与疑难配血

疑难血型鉴定与疑难配血

疑难配血在临床的应用
紧急输血
在紧急情况下,通过疑难配血快 速找到合适的血液成分,为患者
提供及时的输血治疗。
慢性疾病治疗
对于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疑难 配血有助于选择最佳的血液成分 和输血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
活质量。
稀有血型患者输血
对于稀有血型患者,疑难配血有 助于寻找合适的供血者,确保患
者的输血需求得到满足。
选用高灵敏度试剂
选用高灵敏度试剂可以更 准确地检测抗原和抗体, 提高血型鉴定的准确性。
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应 用,如试管法、微柱凝胶 法等,以提高血型鉴定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疑难血型鉴定的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及时报告结果
进行疑难血型鉴定时,必须严格遵守 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疑难血型鉴定与疑难配血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名患者因车祸失血过多需要紧急输血,但患者的血型存 在争议,通过疑难血型鉴定最终确定了正确的血型,为患 者及时输血治疗提供了保障。
案例二
一名肾病患者需要进行透析治疗,但患者的血型与透析机 的要求不符,通过疑难配血找到了合适的血液成分和输血 方案,确保了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
04
注意观察受血者的反应 ,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 反应。
疑难配血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Hale Waihona Puke 04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程,确保 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对受血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 括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
,以确定是否适合输血。
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 测,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对输血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疑难配血

疑难配血

输血前疑难工作体会与总结出现疑难血型时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准备输血申请单:必须含有病人姓名、身份号、住院号、床号及负责医师的签名。

还应包含申请日期、用血原因及时间、用血种类及数量;病人详细信息。

受血者血样:①认真核对后,方可采集;②血液标本必须收集到有正确标记的带塞子的试管里,且标明病人姓名、住院号、采集日期及采集者;③血液标本应是不抗凝血,以避免纤维蛋白、抗凝剂成分对血清学试验的干扰;④溶血或混入静脉输注液体而致标本稀释的血液标本不得使用;⑤须用输血前3天以内采集的血液标本;⑥输血后,病人的血液标本须在1~4℃至少保存7天,以备重复试验。

献血员血样:①从血袋上附着的血样获得献血员血液标本;②在标本收集管上粘贴血袋上有关血液制品号的条形码标签;③准确核对血袋上及标本管上的号码。

受血者试验血型鉴定:ABO血型鉴定:①正定型:用抗-A、抗-B试剂检测受血者红细胞;②反定型:用A和B型试剂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的抗体。

人和ABO血型是由红细胞的抗原和血浆/血清中的抗体所决定,因此正反定型的结果应该一致。

如果正反定型不一致,则需进一步鉴定。

可在正定型试验中增加抗-A1、抗-AB及抗-H,反定型试验中增加A2、O及自身红细胞。

正定型试验中的抗-AB是用来确认弱A和弱B抗原,抗-A1用于鉴定A亚型,抗-H用于鉴定亚型及孟买型。

反定型试验中的A2细胞是用于鉴定A2亚型。

O细胞用于鉴定是否存在ABO系统以外的同种抗体影响定型,自身对照用于是否存在自身抗体影响定型,如果与O细胞或自身对照为阳性,则定型结果不可靠,必须进一步进行血型鉴定。

如果无法找到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则只能给病人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病人血型可请血站血型参比试验室协助鉴定。

Rh(D)血型鉴定。

Rh(D)抗原检测原则:①对受血者常规一般只测Rh(D)抗原,而对献血者员不仅要检查Rh(D)抗原,并在其为阴性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确定是否为弱Rh(D)(即DU);②Rh(D)阴性及弱D的受血者只能提供Rh(D)阴性血,不得使用D阳性及弱D的血。

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输血科张桂芬《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临床输注含红细胞成分血液前,需要做交叉配血实验,目的是选择与受血者血型相配合的红细胞成分,使输注的红细胞在患者体内有效存活,避免因输注不配合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保证安全、有效。

实际工作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临床配血困难,及主侧或次侧出现红细胞凝集、溶血。

(一)疾病影响患者血浆蛋白紊乱,血清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比例倒置,某些肝脏病、传染病(TB)、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往往有球蛋白增高,而心肌梗死、感染、外伤、肿瘤性疾病可引起纤维蛋白原增高,使红细胞发生缗钱状假凝集。

(二)、某些药物影响静脉输注高分子药物如右旋糖酐、甘露醇、羟乙基淀粉等致红细胞发生假凝集。

一、红细胞假凝集•上述两种情况导致交叉配血时红细胞形成缗钱状假凝集影响配血结果判断。

一、红细胞假凝集缗钱状假凝集一、红细胞假凝集•缗钱状假凝集特点:1.在显微镜下红细胞膜完整细胞间界限清晰地成缗钱状(钱串状)聚集2.不受温度影响,室温与37℃结果一样一、红细胞假凝集•解决方法:将患者红细胞用盐水反复洗涤,待红细胞盐水悬液不见凝集时,再用洗后的红细胞作交叉配血实验。

采用试管法配血(聚凝胺和盐水法)在配血管离心后去除血浆加入2-4滴生理盐水观察结果,红细胞散开,也可在显微镜下观察配血结果。

一、红细胞假凝集(三)供血者血辫含有大量纤维蛋白夹带红细胞形成凝块,干扰交叉配血结果。

解决办法:将血辫离心后,取上清液,血辫中的红细胞生理盐水洗涤,用血辨清凉血清和洗涤的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用接近血袋血辫)一、红细胞假凝集(四)患者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偏高,血标本经一般离心后,血浆中混有大量白细胞,由于白细胞体积大于红细胞而变形能力远远低于红细胞,配血白细胞不能通过微孔而堵塞微孔,导致红细胞配血假凝集。

血小板计数偏高,大量血小板聚集成团,在血细胞和血浆交界处形成白细胞和血小板一层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临床输血中遇到的疑难配血问题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中遇到的疑难配血问题,制定科学、有效和安全的输血措施。

方法对临床输血过程中的疑难配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例疑难配血病例中,ABO血型抗原减弱3例,抗-A、抗-B抗体减弱2例,自身冷抗体5例,病人有不规则抗体6例,献血员含有不规则抗体2例,ABO亚型2例。

结论临床输血的血型鉴定必须正反定型联合使用,确保ABO血型准确。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型的鉴定和交叉配血应做自身对照,以便发现有无自身凝集;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患者输血时,需选择相应的抗原阴性、交叉配血相合的红细胞。

【关键词】输血;抗原减弱;抗体减弱;不规则抗体;ABO亚型
在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输血前需要进行血型鉴定,做献血者与受血者之间的交叉配血试验,由于患者因病情的不同,用药情况的差异或其他诸多因素,往往导致配血困难。

如若不能正确处理,将会引起输血不良反应或医疗纠纷。

现将我们遇到的20例疑难配血及处理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3月-2008年2月我院输血病例中遇到的疑难配血20例。

ABO细胞I、II、III型筛选细胞来自于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A、B血清为长春博德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出品,Coombs卡为Diana公司、聚凝胺试剂Baso公司生产。

1.2 方法: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采用盐水介质试管法,交叉配血用聚凝胺法,不规则抗体筛选用微柱凝胶法。

所有操作方法均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要求进行。

2 结果
造成病例配血困难的原因分别为: ABO血型抗原减弱3例,抗A、抗B抗体减弱2例,自身冷抗体5例,病人有不规则抗体6例,献血员含有不规则抗体2例,ABO亚型2例。

3 讨论
交叉配血前的血型鉴定,必须正反定型联合进行。

对本组20例疑难配血病例分析,造成患者ABO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有自身冷抗体、抗原减弱、抗体减弱、红细胞亚型等。

本组5例自身冷抗体病例中可以发现,如果反定型时出现的Ac、Bc、Oc和自身对照均凝集,则病人血液中可能存在自身冷抗体,可将血清和红细胞分别在37℃预温,再将其混合离心后,判读结果;也可用自身红细胞吸收自身冷
抗体后,再用吸收后血清做反定型试验。

自身冷抗体多见于自身免疫性容血性贫血病人,对于冷凝集素效价较高、红细胞已经凝集的标本,可用37℃盐水反复洗涤至细胞不凝集再做正定型。

某些疾病可引起A或B血型抗原减弱,而出现血型表型的改变,文献多有此类病例报道[2,3]。

本组3例抗原减弱病例中,1例是骨髓瘤患者、2例是白血病患者,血型鉴定时发现正反定型不符。

通过询问患者以前所测血型、血型家系调查、加做吸收放散试验、唾液型物质检测试验,准确鉴定血型,进行同型输血。

抗体减弱:对于反定型时出现的抗体缺失,可采用延长反应时间法,将反定结果在室温或4℃放置5-15min后离心,判读结果。

ABO亚型:正定型加做抗-A1、抗-AB 和抗-H;反定型加做A1C、A2C吸收放散、唾液型物质检测。

不规则抗体的产生在输血人群中所占比例不高,然而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能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缩短输入红细胞的寿命。

输血时应选择相应抗原阴性,交叉配血相合的红细胞。

通过本组6份病例,发现不规则抗体产生大多为Rh血型系统。

根据我国汉族人群Rh抗原分布特点,E抗原阴性近50%,产生E抗体的几率高于抗D[4],故Rh血型系统E抗体阳性者输血不容忽视。

本组6例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中3例为抗E,交叉配血执行盲配,没有造成配血困难。

存在其它抗体时,可以根据基因频率、库里备血量、可能得到患者血浆量,决定实行盲配、用试剂检测抗原,还是请当地血液中心帮助解决,以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26-137.
[2]聂海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致血型抗原减弱1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4,1(2):92.
[3]周雪丽,阎石,陆荣,等.血液病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及其输血对策[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07,4(90).
[4]张钦辉. 临床输血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6-68.
[责任编辑]杨自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