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背后故事

合集下载

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50字

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50字

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50字
自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的这一天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纪念这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

开国大典作为新中国的“出生证”,背后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开国大典的筹备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筹备委员会开始着手准备开国大典。

此次大典不仅是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的成立,更是向全国人民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筹备委员会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策划,以确保大典的圆满成功。

二、开国大典的仪式流程
开国大典的仪式流程分为四个部分:鸣礼炮、升国旗、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鸣礼炮象征着中国人民从此告别旧时代,迎接新中国的到来;升国旗标志着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阅兵式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群众游行展现了全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向往。

三、开国大典背后的感人故事
1.毛泽东亲自挑选国旗图案:在开国大典前,毛泽东亲自参与了国旗图案的挑选,最终选定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2.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开国大典前夕,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以此缅怀为新中国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

3.人民群众热情参与:开国大典吸引了全国各地人民的热情参与,他们纷纷献上自己的祝福,共同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四、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开启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此次大典彰显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豪情壮志,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总之,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每一个故事都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开国大典课文背景资料

开国大典课文背景资料

开国大典课文背景资料《开国大典》背后的那些事儿嘿,小伙伴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背后超级有趣又超级伟大的故事呢!你们能想象吗?在很久很久以前,咱们中国可不像现在这样繁荣昌盛。

那时候,到处都是战争,人们的生活可苦啦。

就像在黑暗的大森林里迷了路,找不到方向,到处都是危险。

以前,有好多好多国家来欺负咱们中国。

那些侵略者就像一群恶狼,冲进我们的家园,抢我们的东西,伤害我们的老百姓。

老百姓们呢,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的,吃不饱饭,穿不暖衣。

我听爷爷说,他小时候连个安稳觉都睡不了,时不时就会听到枪炮声。

可是,咱们中国人是不会被打倒的呀!就有那么一群勇敢的人站了出来。

他们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

这些人就是咱们的革命先辈。

毛主席就是他们当中最最了不起的人。

毛主席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船长,带着大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要驶向一个光明的地方。

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经过了好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打败了那些侵略者。

然后呢,又经过了好多的努力,国内的情况也稳定下来了。

这时候呀,就准备开国大典啦。

为了这个开国大典,全国上下都忙得热火朝天的。

大家都特别高兴,那种高兴就像过年的时候得到了最想要的礼物一样。

人们都在想,咱们终于要有自己的新中国啦。

那时候的北京城,到处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大街小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人们都穿上了自己最好看的衣服。

工人们精心地布置天安门广场,就像在打扮自己最心爱的宝贝一样。

再看看那些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战士们呢,站得笔直笔直的,像一棵棵挺拔的松树。

他们可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就为了在开国大典上展现咱们新中国的军威。

开国大典那天,天安门广场上那叫一个人山人海啊。

大家都早早地来到了这里,就盼着那个伟大的时刻到来。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那气势,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

当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整个广场都沸腾了。

人们欢呼着,跳跃着,大喊着:“新中国成立了!新中国成立了!”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打雷一样。

开国大典的背后的故事

开国大典的背后的故事

开国大典的背后的故事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开国大典背后那些超有意思的故事!开国大典啊,那可是咱新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你想想,那场面得有多壮观。

当时全国人民都沸腾了,就跟过年似的,那叫一个高兴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成立啦!那声音,掷地有声,仿佛能穿透云霄。

这就好比是咱家里盖了新房子,家长站在门口高兴地喊着:“咱新家盖好啦!”筹备开国大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就说那场地布置,得有多精细。

工作人员们就像小蜜蜂似的,忙前忙后,只为了让大典能完美举行。

这就好像咱要准备一顿丰盛的大餐,从买菜、洗菜到做菜,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还有那阅兵式,军人们走得那叫一个整齐,那步伐,就跟一个人似的。

他们为了这一天,不知道训练了多久,流了多少汗水。

这多像咱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天天埋头苦读啊!当时的老百姓们也都积极参与进来,大家都想为开国大典出一份力。

这感觉就像是一家人一起准备过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忙得不亦乐乎,但心里都特别开心。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背后的故事,开国大典能这么精彩吗?咱新中国能有这么好的开始吗?肯定不能啊!这开国大典就像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回想起来,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充满了干劲,充满了希望。

这就跟咱现在一样,只要咱齐心协力,啥困难都能克服,咱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开国大典背后的这些故事,不就是咱新中国成长的见证吗?不就是咱中国人团结奋斗的象征吗?咱得好好记住这些故事,记住咱们的根,记住咱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以后啊,咱也得像当年的先辈们一样,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拼搏!这就是咱中国人的精神,永远都不会变!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开国大典国旗背后的故事

开国大典国旗背后的故事

开国大典前夜,升旗杆损毁专家束手无策,却被一安装工人顺利解决。

这位工人便是我和我的祖国故事中的原型,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林治远。

1949年开国大典日期与地点敲定之后,工程任务便交给了北平建设局处理。

那就是在天安门城楼和正阳门之间修建一座旗杆。

林治远突然想到了自来水管。

于是林治远当即赶到北平自来水公司寻找水管当旗杆。

无奈之下,林治远只能将此结果上报工程指挥部。

在指挥部进行过激烈的讨论之后,最终拍板决定就用这根22.5米的水管作为旗杆。

开国大典背后的小故事

开国大典背后的小故事

开国大典背后的小故事
开国大典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庄严仪式,于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背后,有一些小故事。

1. 持续的准备工作: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开始于1948年,持续了一年多时间。

在这段期间,大批志愿者参与了广场的修复和装饰工作,以确保庆典的顺利进行。

2. 天安门广场的“维多利亚瀑布”:为了在大典上创造一个雄壮的场面,广场中央的金水河上建造了一座长达520米的临时瀑布。

这个“维多利亚瀑布”使用了70吨的机械装置将水泵送至喷泉顶端,喷涌而下,给整个场面增添了壮观的效果。

3. 广场的特殊铺装:广场上的道路铺设了特殊的青石和胶结水泥,以确保整个场面的平整和安全。

这种特殊的铺装材料在当时是非常昂贵和珍稀的,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运输而来。

4. 精心设计的舞台:广场上搭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以容纳领导人和嘉宾。

舞台上设有各种宴会的布置、演讲的设备和相应的席位,以确保整个仪式的顺利进行。

5. 惊艳的焰火表演:在开国大典的最后,一场庞大的焰火表演将整个庆典推向高潮。

成千上万的焰火在天安门广场和周围地区绽放,形成了美丽绚烂的画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小故事展示了在开国大典背后的细节和努力,为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庆典创造了一个难忘的场面。

关于开国大典的小故事

关于开国大典的小故事

关于开国大典的小故事
嘿,你知道吗,开国大典背后有个超有趣的小故事呢!
当年,负责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同志们那可是忙得热火朝天呀!就像小蜜蜂一样团团转。

其中有个负责布置天安门广场的老张,他可真是绞尽脑汁,想着怎么把广场布置得既庄严又喜庆。

有一天,老张正对着广场的设计图发愁呢,突然他的同事小李跑过来喊:“老张,你看这样行不行?”老张瞪大眼睛问:“咋啦?”小李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在广场周围多摆些鲜花呀,那多漂亮呀,就像给天安门穿上了花衣服!”老张一拍大腿,说:“哎呀,你这个主意太棒啦!”于是他们赶紧行动起来,四处找鲜花。

到了开国大典那天,天安门广场真的变得美极啦!那些鲜花就像是在微笑着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看着这一切,老张和小李心里那叫一个美呀,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这不就跟咱精心准备一件大事儿,最后圆满成功一样让人高兴嘛!开国大典,那可是我们国家的大日子呀,能参与其中的人,得多自豪呀!。

开国大典发生的小故事

开国大典发生的小故事

开国大典发生的小故事一、开国大典的背景介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这场盛大的庆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中国人民百年被侵略的屈辱历史,开启了新的国家建设和发展征程。

开国大典不仅仅是一场庆典,更是一部充满激情、团结、奋进的历史篇章。

二、开国大典中的小故事概述1.升国旗仪式的曲折开国大典上,升国旗仪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当时,国旗设计者曾专门为毛主席制作了一面国旗。

然而,在升旗过程中,国旗杆突然断裂,国旗险些坠地。

幸运的是,国旗杆设计师及时发现并迅速修复,使得升旗仪式得以顺利进行。

这个小插曲充分体现了当时我国在国旗设计、制作和升旗仪式方面的严谨态度。

2.阅兵仪式的感人瞬间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是我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朱德总司令亲自检阅了部队。

当阅兵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受阅官兵精神抖擞、整齐划一,展现了我国军队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精神风貌。

阅兵式上,许多官兵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一感人瞬间成为了开国大典的经典画面。

3.人民群众的热烈参与开国大典不仅仅是一场庆典,更是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历史见证。

当天,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全国各地的代表、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共同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

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彰显了新中国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三、小故事背后的历史意义开国大典上的这些小故事,虽然看似琐碎,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它们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自强不息,为构建一个新的国家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这些小故事成为新中国成立的象征,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四、总结:开国大典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开国大典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庆典。

它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展示了我国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开国大典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庆典,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教育和激励着我们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开国大典的相关故事

开国大典的相关故事

开国大典的相关故事
1.开国大典上,毛主席还讲了一段鼓舞人心的演讲,他说:“一
切先进的文明,都是靠百姓的努力换来的。

”他号召全中国人民要有一个新的革命精神,为构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2.周恩来总理对于举行大典具体时段的选择也很慎重。

经过反
复考虑,他将开国大典起始时间定在了10月1日下午3时,之所以选择下午3时,主要是出于防止敌机长途奔袭的考虑,因为按照此前敌机远程飞行袭击规律,一般都是上午起飞,下午返回。

同样出于安全方面考虑,直至10月1日上午10时左右中央才通过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一事向全世界发出预告(此时距大典正式开始时间仅剩5个小时)。

这也造成了来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人不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国大典背后故事:为何选在下午3时开始(组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清晨,激动得整夜没有睡觉的人们,怀着兴奋的心情从北京的四面八方向天安门广场集中。

著名作家、当时担任《大公报》记者的萧乾,也行进在参加开国大典的行列里。

他事后这样写道:“如果重生是奇迹,今天我看见了5000年老中国的重生。

老了时,我将拍着胸脯对我的儿孙们讲,开天辟地的那一天,我在场!”30万群众赶往天安门10月1日零时,北京长辛店二七机车厂内响起了阵阵铃声。

半个小时后,2000名干部和工人准时来到了工厂的北大门。

为了提前赶到天安门,9月30日夜里,工人们一直在车间里等候。

令工人们感到自豪的是,他们乘坐的是自己修理好的客车。

1948年初,国民党的交通部门下令长辛店二七机车厂加紧时间修理好一列客车,用来运送国民党的军队打内战。

客车修理好了,但是,每次到了要开出工厂的时候,不是这儿有毛病就是那儿出问题,弄得国民党派来的监工一筹莫展。

时为二七机车厂的工人赵学勤回忆说,我们工厂过去给国民党做的那个客车,早就做完了,一直想拉到南方去,一到走的时候,我们就给他搞点小动作,做点毛病就走不了。

被工人们保护下来的客车,没有开往内战的前线,却成了工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交通工具。

10月1日来到了,住在门头沟镇的焦桐兰和小伙伴们开始忙碌起来,她们翻箱倒柜,找出了过年的时候才舍得穿的新衣服。

为了防止喊口号的时候嗓子干,焦桐兰没有忘记在自己缝制的小挎包里放上一瓶凉开水。

这一天,为开国大典和阅兵式演奏的军乐队员们将在天安门广场站立6个多小时。

早饭的时候,食堂特意给每个人加了一个鸡蛋,并对饮水进行了限制。

时为联合军乐队队员的孟庆元回忆说,动员的时候要求大家少喝水,甚至不喝水,为了在天安门站的时候不要去解小便。

阅兵指挥部对安全保卫工作做了严格的规定。

出发之前,乐队总指挥罗浪接受了保卫人员的安全检查之后,再由自己对军乐队员们逐个进行检查。

当检查到第二排时,一名队员对保卫人员开玩笑说我还有一把刀子,结果这句玩笑话,使他失去了参加开国大典的机会。

10月1日上午,30万群众陆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天安门广场,热情的欢呼声、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

10月1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

上午8时,人民解放军的受阅部队已经到达指定地点。

到了上午10时,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是人山人海。

人们不断地打听:毛主席怎么还不上天安门呢?开国大典什么时候开始呀?整夜未睡,一大早就列队在北京饭店门前的199师的官兵们,有的也坚持不住了,队列中不断有人晕倒。

时任20兵团67军199师师长李水清回忆说,那时候没有正式通知我们阅兵时间,所以我们在天安门一直站了一上午,有的战士小便都尿到裤子里头了。

好多战士晕倒了,晕倒一个补充一个。

开国大典上的受阅海军方队。

“下午3时开始”的秘密刘常明当时是中央军委作战部的参谋,那一天,他和军委直属机关的战友们也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他对举行开国大典的准确时间了如指掌,但是出于保密,他对人们的询问,笑而不答。

直到中午,才传出了消息:开国大典将在下午3时正式开始。

为什么开国大典定在10月1日的下午3点钟呢?刘常明回忆说,这个阅兵定在什么时间,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现在阅兵在上午了,那时候阅兵定在下午3点,这是反复考虑的。

为什么,主要考虑到防空问题。

当时我们中央成立的时候,成都、广州、重庆还有国民党的飞机停留着,它的飞机有个作战半径问题,如果我们早了,它轰炸以后可以返回去;我们选3点钟,它要轰炸就回不去。

所以,这个阅兵时间是反复考虑的问题。

当时,国民党拥有的美制B-24轰炸机主要集中在舟山群岛。

B-24轰炸机时速488公里,能装载4吨炸弹,航程3380公里。

而舟山群岛距北京的直线距离是1230公里,也就是说,从那里起飞的B-24,轰炸北京之后,还能返回舟山岛。

随着大典开始的时间不断临近,在北京的四周,早已布置好的高射炮群正严阵以待。

人民解放军参加受阅的第一飞行队在南苑飞机场完成了最后的预演。

飞行员穿上了自己设计的茄克式飞行服,做好了随时升空作战的准备。

1949年10月1日下午1时,毛泽东被卫士唤醒。

同往常一样,在卫士马武义的帮助下,他穿上了那套已经穿了多年的羊毛衫。

马武义回忆说,我帮主席把上身穿上了,羊毛衫上有两个大窟窿;又帮他穿裤子,裤子有两个大窟窿,他两条腿用力一蹬就蹬到两个大洞里面去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此事仍然让马武义激动不已:开国大典是普天同庆的大喜日子,可是谁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参加庆典时穿了一套破了4个大窟窿的羊毛衫。

下午2时正,毛泽东步行来到勤政殿。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布召开,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们陆续宣布就职。

就此,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这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时间仅用了45分钟。

2时55分,首届政府全体领导人坐小汽车到天安门城楼下。

临行前,毛泽东笑着说:“我们打了几十年疲劳战,今天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又是一个疲劳战。

”毛泽东大喊“升得好!”当毛泽东和6名副主席踏上通往天安门城楼的一百级台阶的时候,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张致祥,正面向通往城楼的入口处,双眼紧紧盯着向城楼攀登的中央领导人。

他的任务是:当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把信号传递给军乐队。

当时的条件很差,也没有报话机,怎么指挥这个乐队奏乐呢?后来只好决定,拿一块小红布在城楼西角向乐队总指挥罗浪一挥,他就知道开始了。

时间,终于到了历史性的那一刻。

下午3时,当毛泽东跨上天安门城楼的最后一个台阶时,城楼上的张致祥立刻转身向罗浪发出了演奏开始的“信号”。

当《东方红》乐曲奏完3遍,毛泽东刚好走到天安门正中央。

当时整个广场几十万人,就沸腾起来了!按照预定程序,毛泽东按动了装在城楼上的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升了起来。

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毛泽东情不自禁地大声喊了一句:“升得好!”此时,在旗杆底下的技术人员也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而松了一口气。

毛泽东面前的升旗电钮,通过电线与旗杆基座的电动机连接。

9月30日晚上,北平市建设局领导和技术人员,在做最后一次升旗试验时,几天来运行一切正常的升降机,偏偏出了故障:国旗升到旗杆顶端后,马达没按设计要求停下来,把一面试验用的国旗,绞进了旗杆顶端的滑轮里面。

一位工人冒着危险,攀登到旗杆顶端,把被绞在滑轮里的国旗取了下来。

大家立即对设备进行检修,反复进行试验,直到10月1日凌晨。

为了万无一失,市建设局领导还派一名技术员守候在旗杆下,假如毛泽东按动电钮以后,国旗升到顶端还停不住的话,技术员就动手切断电源。

与毛泽东主席站一起的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这一天,他穿着一身褪了色的土布衫登上了天安门。

此刻,他的家人还在尚未解放的重庆。

为了庆祝这一天的到来,他们在藏身的山洞里秘密赶制了一面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在22.5米高的旗杆上迎风飘扬,毛泽东开始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申明:“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朱德总司令在聂荣臻的陪同下检阅了部队,他重新登上天安门城楼以后,开始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开国大典游行队伍中的农民代表。

受阅飞机携弹飞过下午4时,在雄壮的军乐伴奏下,人民解放军的海军方队、步兵方队、炮兵部队、装甲车和坦克部队陆续通过天安门广场。

正当人们拍手欢呼的时候,突然,有一辆装甲车在天安门熄了火。

站在天安门城楼最东角的华北军区司令员兼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立刻涨红了脸,心也被揪了起来,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辆开不动的装甲车。

多亏后面装甲车里的战士灵机一动,开上前去顶着熄火的装甲车过了天安门。

按照国际惯例,任何国家在举行大的庆典活动的时候,接受检阅的军队不能携带实弹参加。

但是,为了防止国民党空军的袭击,在飞过天安门上空的机群里,有两架p-51战斗机上破例装满了弹药。

驾驶p-51战斗机的阎磊,就是带着弹药飞行的飞行员之一。

阎磊来自国民党空军,因为不堪忍受国民党的腐败,毅然驾机起义。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1949年的10月1日,他能驾驶着装满了弹药的战斗机,在天安门上空接受新中国的检阅。

面对着欢呼的人群,站在城楼上的毛泽东,不停地挥舞着手臂,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呼喊口号,向通过天安门的人们致意。

时为人民日报兼新华社北平分社记者的王金凤回忆说,学生队伍高兴得不听规矩,一下子冲过金水桥到了天安门城楼下了,不是看毛主席看得清楚嘛,连警卫也挡不住,警卫部队也没有办法。

与宋庆龄站在一起的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他用深情的目光望着这些满怀激情的年轻人。

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李沛钰就在他们的中间。

李沛钰是李济深的三儿子,1948年10月,蒋介石为了阻止在香港的李济深北上与共产党协商建国,把当时在杭州当国民党飞行员的李沛钰作为人质扣留起来。

让蒋介石始料不及的是,负责看管李沛钰的人是中共地下党员,一天夜里,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被扣的李沛钰化装离开了杭州。

几经辗转,李沛钰平安地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10月1日这一天,李沛钰作为北京大学工程系的学生参加了开国大典。

从10月1日午后3时到傍晚,毛泽东始终在天安门城楼上向群众挥手致意。

一向细心的周恩来非常理解毛泽东此时的心情,同时他也很清楚,站立了几个小时的毛泽东已经很疲惫了。

在周恩来的劝说下,毛泽东进了休息室休息。

结果底下的群众又不走了,因为没有看见毛主席。

后来周总理只好把毛主席又请出来,又站在城楼上。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广场上,数万人手拿火把、灯笼,向天安门走来。

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游动的火龙。

五彩缤纷的礼花冲向天安门的夜空,照亮了广场。

晚上10时,开国大典落下帷幕。

直到10月2日清晨,毫无睡意的毛泽东,提出要吃安眠药,两个小时之后,他才发出了鼾声。

此时,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缕晨曦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