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开国大典》分析
《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说课稿开国大典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片以描绘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历史事件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奋起抗争,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
下面将从影片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影响和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1.1 影片拍摄背景开国大典于1961年开始筹备,历时4年才完成。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需要一部宣传片来弘扬党的光辉历史,激励人民的爱国热情。
1.2 影片制作团队该片由中国电影制片厂出品,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著名演员梅葆玖、李雪健等主演,制作团队庞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1.3 影片上映影响开国大典于1964年上映,受到了广泛好评,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二、内容2.1 影片主题开国大典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艰苦奋斗历程,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
2.2 影片结构影片采用了多线叙事结构,通过多个故事情节交织展开,生动再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画面。
2.3 影片表现形式开国大典采用了大量的战争场景和群众场面,通过逼真的表演和场景搭建,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三、艺术特色3.1 影片拍摄手法开国大典采用了大量的实景拍摄和特技效果,使影片更加真实感人,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3.2 影片音乐影片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配乐恰到好处,既凸显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又表现了人民的坚定信念。
3.3 影片演员表现影片中的演员表现出色,演技精湛,将那个特殊时期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四、影响4.1 社会影响开国大典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激励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国家凝聚力。
4.2 文化影响该片不仅是一部政治宣传片,更是一部艺术精品,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新篇章。
4.3 教育意义开国大典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影片,对后代观众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五、评价5.1 影片评价开国大典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中国电影的瑰宝。
[概括开国大典主要内容]开国大典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开国大典主要内容]开国大典课文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d5273b76f1aff00bed51ea9.png)
[概括开国大典主要内容]开国大典课文主要内容《开国大典》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开国大典》课文主要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开国大典》课文原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qíng)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26.开国大典课件ppt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一齐”说明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 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的无限热 爱,对新中国成立的无限期待。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 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 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 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 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 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 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 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 来。
理解句子: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 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升起”代表中国人民共和国, 代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代表中国 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身了,站起 来了。
理解句子: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 火车就直奔会场。
“直奔”反映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急切、 兴奋的心情。
研读交流第二部分(5——14自然段)
主要讲了哪些场面?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 升国旗、鸣礼炮—— 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 群众游行
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场面读一读,
两股“红流”:指人民群众组
成的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灯笼、
火把照亮了北京城;二是指(象
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 北京城,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 暗通知,获得了光明。
课后练习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兴奋、激动、自豪的语气)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的。)
认真读第11、12、13、14自然段,思 考: 1、分别描写了哪个场景? 2、在第12自然段中,找出一个比喻 句,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3、在第13自然段中找出一个夸张句, 并说说你的体会。
26开国大典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 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 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 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 来。
突出了人们此时无比激动、自豪的 心情。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香港 远离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 明园。使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 精华,化为灰烬。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 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 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 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订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 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 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 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 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 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会场
默读第1-4自然段,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 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 典的总人数是多少?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 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 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 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 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 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 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 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 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概述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6课《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
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
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学情分析: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
理解课文,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领悟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写出课文梗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面向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由于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趣味性浓,动手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开国大典》课教学反思

是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总结词:充分考虑 总结词:基本考虑 总结词:未考虑
详细描述:在《开国大典》一课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 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了不同 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详细描述:在《开国大典》一课中,我基本考虑了学生 的个体差异,但在实际教学中未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 部分学生对于某些内容理解存在困难。
01
02
03
指导阅读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把握文章主 题、理解作者意图、分析 文章结构等阅读方法,提 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增加阅读量
引导学生多读相关文章和 书籍,扩大阅读视野,提 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组织阅读分享
鼓励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 体会,促进阅读理解的深 度和广度。
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 馈,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 程度和进度,确保教学效 果的最大化。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 学等多种手段,丰富教学 内容的表现形式,提高教 学效果。
加强课堂互动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 加强师生互动,及时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 学策略。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部分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 理解不足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深入 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和思想内涵。
学生表达能力如何
学生表达能力较强
大部分学生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用词准确,逻 辑清晰。
部分学生表达能力需提高
少数学生在表达中存在用词不当、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和指导。
详细描述:在《开国大典》一课中,我未能充分考虑学 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了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导致部分学 生对于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学习效果不佳。
湖口县四小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26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新人教版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汉白玉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2。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清贫》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表达了革命者甘于清贫的崇高品质。()
(2)《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是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3)《军神》中对沃克医生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了他精湛的医术.()
(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句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A。心理描写B。神态描写C。语言描写D。动作描写
(1)“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
(2)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
(3)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4)“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五、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12分)
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亲弟弟……”
13、 钓鱼的启示
第一课时
七、教学反思: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钓鱼的启示》文质兼美,生动感人,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在教学时,我尽量避免平均用力,而是直接进入文本的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人物的理变化,从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另外,还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作用,从而感悟语言的魅力。
开国大典

清晰顺畅,大气恢弘——“写作本位”读写结合理念观照下的新设计人教五上26课《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何捷【教材简说】本案是人教版语文五上最后一个单元“走近伟人毛泽东”中的重要一课。
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开国大典盛大恢弘,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有条不紊地叙述,在给人清晰顺畅之感的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的无比自豪的情感。
此文内容的独特性和完美的文字表达决定了它就是指导儿童学习场面描写的最佳范本。
【教学目标】1、自学习认识本课生字,能通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3、品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留存个性化感受和体验。
4、了解本课场面描写手法,运用到表达练习中。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感悟,体会文字中蕴藏的情感。
2、场面描写的方法习得。
【教学过程】一,读题入文,析题,初知文意。
1、读题,知古晓今师:【板书课题】请大家读读课题,说说你对文题中“典”字的理解。
生:“典”就是典礼。
师:是的,“典”指的是盛大、隆重的仪式、典礼。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有人类文明史开始就有了关于祭祀的记载。
古时帝王最重要的是就是进行各种的祭祀大典,祭天,祭地,祭祖,祭鬼神,祭风雨雷电……祭典就是中华千年文明的突出体现。
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样的典礼呢?读读题目,读读文章,请准确地介绍。
生1:【读题目】是开国大典,就是新中国成立时举行的大典。
师:读读课文,谁能说准确些。
生2:我读了第一段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知道这指的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大典。
2、浏览,理清文脉师:古人的大典要按时,按序举行,各个项目都要按部就班,不得有丝毫马虎。
开国大典,更是庄严隆重。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并做好标注。
将文中表示大典进行时间和大典进行过程中的各个项目分别做上记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 后小组合作根据刚才的脉络试着完
成下表。
时间 事件
群众反应 表达感情
(重点字词)
时间 事件
群众反应 (重点字词)
领袖出现 三万人的目光一齐
典
投向主席台
礼 宣告新中国
公元1949年10月1日,一个崭新 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 的东方诞生了,她的建立,开创了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社会从此 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亿万人民欢欣鼓 舞,因为伟大祖国将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
(阅兵式) 战车师
欢呼、喊哑了、 的军队
骑兵师 空军 拍麻了
典礼后 放礼花 (群众 群众游行 游行)
擎 舞 高呼 喜悦 举、高声欢呼 兴奋
两段“洪流”分头向东城、西城 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 个北京城。
洪流
游行队伍
光明 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
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 明。
(qíng) 擎 (擎起)
(zhān) 瞻 (瞻望)
(niǔ) 钮 (按钮)
(niè) 聂 (姓聂)
党 (共产党)
典副委协 宾泽奏诞钮 瞻拂骑嗓党
主要内容
1949年10月1日,30万群 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满怀
(无比喜悦和激)动参的加心了情开国大
典,瞻仰(
),聆
听第(一面五星红)旗观升(起),会后 举毛行主了席(宣读公告)。 阅兵式
时
成立
三万人一齐 欢呼起来
表达感情
热爱领袖
激动自豪
时间 典礼前
事件 群众入场
群众反应 (重点字词)表达感情
直奔会场 赶
兴奋 喜悦
典礼时 (阅兵式)
典礼后
(群众
游行)
自主品读
时间
事件
典礼前 群众入场
群众反应 (重点字词) 表达感情 直奔会场 赶 兴奋 喜悦
检阅 海军
典礼时 步兵 炮兵 抛帽子、报纸 热爱自己
群众庆祝游行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开 国大典的?
(提示: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 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本文是按 _开_国_大典_进_行_ 的顺序叙述的。
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 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 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更是五更
,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 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 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 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 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 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 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一齐欢跃起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
同学们,请根据你以前阅读 的书籍或文章,用一个词来 说一说近百年来的中国是一 部怎样的历史?
辛酸屈辱
丧权辱国
阅读思考:
1.1949年10月1日,30万群众聚集在 (),满怀()参加了开国大典,瞻 仰(),聆听(),观看(),会后 举行了()。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开国大 典的?
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直奔”能否换成“走向”?
(“直奔”会场更能反映人民参加开国 大典的急迫、喜悦的心情。)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 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 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不约而同
“排山倒海”、“一齐投向”这显 然表达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 新中国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