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300题

1.心理学: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的科学

2.认知: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3.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4.记忆: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思维:人运用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

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

6.语言活动:人利用语言把自己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

接受别人的经验,传达自己的感情

7.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8.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

理过程

9.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10.行为: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11.刺激: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

12.人的意识:有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

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13.自我意识:人的心理的重要特点是个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才出现

14.无意识现象: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

制的心理现象

15.社会心理:在该社会的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是该社会内个体

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16.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

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17.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18.效度:一个测验能有效测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程度

19.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0.自变量或独立变量:在心理学实验中,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

的主客观条件

21.因变量或依从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

第一章第四节:

22.精神分析: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

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3.心理免疫学: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4.中介变量: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某些内在的心理过程。

第二章第一、二节:

25.头部神经节:集中在头部的一群神经细胞。

26.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由胞体、

树突和轴突组成。

27.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

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28.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29.神经回路: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端复

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回路。

30.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31.脑指数:脑的实际大小与预期大小的比值,表示脑的相对大小。

32.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一是为神经元的生长提

供了线路,在发育后期为成熟的神经元提供支架,并在脑细胞受到损伤时帮助其恢复;二是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三是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楚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33.静息电位: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出现的电位差,即膜内比膜

外略带负电。

34.反射弧:反射弧是最简单的神经回路。一般由传感器、传入神经、

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35.全或无法则: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

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第二章34第三章1第十四章3

36.神经系统: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结构。并可分

为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37.外周神经系统:由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组成。

38.躯体神经系统:由脊神经和脑神经组成。

39.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

40.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41.近刺激: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

42.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

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43.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

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44.第三机能组织: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

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45.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6.联合区:人类大脑皮层上述有明显不同功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

很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为联合区。

47.网状系统:在脑干各段的区域中,一种由白质与灰质交织混杂的

结构。

48.远刺激:指来自于物体本身的刺激。

49.感觉阈值(感受性):人的感官能够做出反应的一定刺激范围及相

应的感觉能力。

50.认知发展:指个体存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

发展。

第三章234

51.光路系统:当眼睛注视外物时,由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角膜、房

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使物像聚焦在视网膜中央凹部位

52.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可产生由红到紫的各色光谱

53.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视杆细胞

与视锥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所释放的能量能激发感受细胞发放神经系统

54.特征觉察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在视网膜上的、

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做出反应。

55.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6.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

57.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

58.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没有立即消

失,它能保留短暂时间

59.声音的隐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

觉阈限上升,成为声音的掩蔽

60.触压觉: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61.两点辨别阈限:人们能够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

62.内部感觉:反应机体内部状态和变化的感觉

63.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

64.振幅: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

65.饱和度: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66.明度:颜色的明亮程度

第四章(1)、(2)、(3)

67.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对事物整体的

认识

68.知觉选择性: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优选则的作为知

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69.知觉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观事物

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过程。

70.知觉理解性:人们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

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

71.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

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72.知觉适应: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

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73.知觉学习:是指由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或知觉阈限的变化。

74.空间知觉:对物体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75.形状识别: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

到的形状是什么。

76.距离知觉:人对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

77.方向定位: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

置的知觉。

78.双耳线索:由双耳获得引起空间知觉的听力线索。

79.双眼线索-双眼视差: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双眼

提供的线索,叫双眼视差。

80.纹理梯度:是指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

发生有层次地变化。

81.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1看来趋于接近,就是线条

透视。

第四章第四节

82.时间知觉:人类知觉到客观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顺序性。

83.时序知觉:人类能够分辨时间发生的前后顺序。

84.时距知觉:人类能估计出事件存在的持续时间。空时距:一个事

件的起止时间;实时距:指在某个时间间隔内包含着一个持续的事件。

85.运动知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就

是运动知觉。

86.网像运动系统: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视网膜时,它将依次刺

激视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激发,从而提供运动的信息。

87.头-眼运动系统: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需要具有关于自身运动的

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即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这种信息与视网膜映像汇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人们的运动知觉。人们不仅得到来自视网膜映像流视觉信息,而且也得到了来自中枢

动作指令的非视觉信息,这两种信息相互抵消,人们看到的物体就是静止的了。

88.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

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89.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

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

90.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

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91.自主运动:又称游动运动或自动效应,指人在注视暗室内一个微

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

92.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

静止的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93.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的种种

歪曲。

94.大小错觉:人们对几何图形大小或线段长短的知觉,由于某种原

因而出现错误,叫大小错觉。

第五章第一节

95.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

察觉到的心理活动。

第五章(2)(3)(4)

96.睡眠:睡眠是一种先天的生物节律,是自然有机体循环的一种形

式。

97.睡眠锭:在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幅

度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

98.失眠:很多人都有过入睡困难、睡眠不好的经历,这种现象通常

称为失眠。

99.催眠: 是由各种不同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此时的个

体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对他人的暗示具有极高的反应性,是一种高度受暗示性的状态,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

100.精神活性药物:是指那些通过影响大脑而改变个体心境和意识状态的化学物质。

10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102.注意的指向性: 指向性是指在一瞬间,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方向上进行活动,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103.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104.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作一定努力意志的注意)

105.持续性注意:注意在某个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

动,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106.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107.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108.随意后注意:既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和任务,又能节省意志的努力。

109.注意分散:是个体由于某种刺激物的干扰或对单调刺激所引起的,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是消极现象。

110.过滤器理论: 是解释注意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把注意看成滤器,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滤器,使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这种机制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111.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112.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113.多阶段选择理论: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114.认知资源理论:从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如何协调的角度来解释注意,把注意看成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115.双加工理论:行为是由自动化加工和控制加工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116.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117.脑干网状结构:指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漫性的神经网络。

第六章123

118.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得事物形象为内容得记忆

119.逻辑记忆:是概念、公式、判断、推理等抽象内容的记忆120.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121.运动记忆:是自己做过的运动或学习过的操作为内容的记忆122.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123.短时记忆:是信息一次呈现后,在大脑中保持一分钟左右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124.瞬时记忆:是对刺激物持续瞬间的记忆

125.长时记忆:是信息保持时间较长的记忆

126.外显记忆:意识到的记忆

127.内隐记忆:无意识的记忆,没有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着的对过去经验的记忆

128.衰退理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129.反向回路:是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

合的神经环路

130.长时程增强现象:短串高频刺激传入后引发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增大,振幅上升,潜伏期缩短

131.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132.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情的记忆,可通过语言传授一次性获得

第六章456

133.平行扫描: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134.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135.完全系列扫描: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136.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就停止查找

137.记忆恢复: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多

138.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个体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39.回忆: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140.情景依存性记忆:提取信息时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的现象

141.状态依存性记忆:提取信息时的生理或心理状态和编码时的状态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的现象

142.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43.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44.感觉通道效应: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微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而对外显记忆没影响

第七章123

145.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146.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

147.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148.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解决理论性质的问题

149.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150.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一问题

151.直觉思维: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

152.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153.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是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154.常规性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155.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思维活动

156.表象: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或者像图画一样的心理表征

157.概念: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

158.概念的内涵: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

159.概念的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具体的事物160.层次网络模型: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其类属关系而形成的概念网络

161.激活扩散模型:由于经验的作用使有联系性的概念组成的一个概念的网络

第七章456

162.推理: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或者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

163.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64.界定清晰的问题: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165.启发法: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66.手段—目的分析法:将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167.逆向搜索法: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最初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168.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169.创造性: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70.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171.无意想象: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172.远距离联想能力:在彼此相距很远的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

173.决策:在几种备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

174.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

175.易得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事件或者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的现象,即根据事件或现象在记忆中是否容易提取到来做判断和决策。

176.锚定和调整启发法:指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做出最初的估计

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最初的估计做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

第八章123

177.语言: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178.音位:能够区分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179.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

180.自由语素:既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

181.黏着语素:只有与其他语素组合在一起才能成词的语素。182.词: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183.句子: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184.对话语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185.独白语言: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

186.书面语言: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通过阅读来接受别人的影响。

187.手势语:人们通过可见的手势,同时配合以手、手臂或身体的形状、朝向、动作以及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语言形式。188.内部语言: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

189.运动性失语症/表达性失语症:是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

190.接受性失语症:威尼克尔区损伤引起的失语症。

191.语言理解: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主动、积极地建构意义的过程。

192.言语理解:借助于听觉输入的语言材料(语音)建构意义的过程。193.阅读理解:在视觉输入的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194.句子理解: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词义的过程。

195.篇章理解: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它是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篇章意义的过程。

第八章4第九章12

196.语言产生:指人们通过发声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或用手势表达出来的过程。

197.语误分析: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自发言语进行记录,分析其中发生的言语失误来了解言语产生过程的规律。

198.语音启动时间:指从说话指令发出开始,到发音器官发出声音为止的这段时间。

199.动机:是对人的行为的激发、维持和指引。

200.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的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201.低级需要: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所以也叫缺失需要。例如,婴儿有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但自我实现的需要

则要在成人后才出现。

202.目标:是个体努力要达到的具体成绩标准或结果,是个体期望的状态。

203.耶克斯一道德森定律: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以及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204.生理性动机:也可称为基本动机,它是为了维持生命所必须满足的动机,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如饥饿、渴、缺氧、疼痛、母性、性欲等,都是生理性动机。

205.体内平衡:即保持身体内部的稳定状态。

206.饥饿:是由于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紧张不安,甚至是某种折磨和苦楚,从而形成个体内在的压力,并使个体产生求食的活动。

207.性:这是人和动物比较强有力的一种动机或驱力。它的产生是以性的需要为基础的。性驱力和饥、渴等驱力不一样,它与物种的延续有关,而不是个体生存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性驱力与个体的性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

208.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人有权力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等,因而产生了相应的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这些动机推动人们与他人去往,希望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赞许, 希望参与某种社会团体,并能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当这些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时,社会性动机才会得以缓解。

209.兴趣:是人们探索某些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210.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211.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212.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社会性动机。

213.学习动机: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第九章34第十章1

214.人类行为原动力的本能: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

215.恢复机体平衡的驱动理论:有生理需求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

216.唤醒理论:人总处于唤醒状态,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

217.诱因: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218.期待价值理论: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这种期待分为刺激与刺激的联想或者是反应与刺激的联想。

219.归因理论: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220.自我决定论:人们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自我决定,而不是强化序列、驱力或其他任何力量。

221.成就目标理论:个体对成就情景的一种认知倾向,也可以说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成就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的知觉。

222.自我功效论中期待: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223.工作动机结构中的内部动机:由工作本身的挑战性、趣味性等使个体产生工作的欲望。

224.情绪:以主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225.生理唤醒: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226.组织作用: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对其他的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

227.情绪的动力性中的增力:个体需要满足时所产生的积极性

第十章234

228.感情神经科学: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的生物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集中在感情过程上。

229.趋近系统:促进欲求行为和产生与趋近有关的积极情绪。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 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 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 状态的过程。 6.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 的活动。 7.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 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 的过程) 9.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 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 阈限。 1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 式的统一。 17.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0.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1.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2.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 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2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 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4.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 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没有明显错误、通常全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描述)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解释)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预测) 4、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总体特点:用普通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908年,房东岳翻译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最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小结:卡桑廖+程序教学+布鲁纳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代入法,没有太大错误都选)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 教育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发展性原则:为了学生的发展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述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 乳儿0-1岁,婴儿1-3岁,幼儿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小学阶段) 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青年14、15-25岁,成年25-65,老年65-死亡。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没有互补性)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发展观 2.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1)成熟(生理) (2)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 (3)社会性经验(和人交往中;教育) (4)平衡化:最关键因素,通过不断同化和顺应。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 自我中心的语言(2-7岁)有三种表现形式:重复(叠字)、独白(自言自语)、集体独白(集体自言自语)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东北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16春在线作业3合辑(DOC)

普通心理学16春在线作业3 本文内有3份作业3的内容,选取适合的一份即可。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受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这是: A. 定势 B. 迁移作用 C. 动机状态 D. 变式满分:3 分 2. 詹姆斯-兰格情绪的外周理论认为() A. 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B. 认知在情绪的发生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C. 情绪与动机有密切的联系 D. 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满分:3 分 3. 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进入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 A. 内驱力 B. 诱因 C. 情绪 D. 兴趣满分:3 分 4. 卡特尔找出了()种人格根源特质。 A. 12 B. 16 C. 20 D. 24 满分:3 分 5. 长时记忆的编码主要有: A. 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 B. 语义编码和声像编码 C. 图像编码和声像编码 D. 图像编码和语义编码满分:3 分 6. 能溶于液体的物质是()觉适宜刺激的主要特点 A. 听 B. 嗅 C. 味 D. 触满分:3 分 7. 对错觉不恰当的描述是: A. 多人共有的知觉歪曲现象 B. 必须克服的一种错误知觉 C. 研究人类知觉的一条有效途径 D. 错觉产生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满分:3 分 8. IQ的平均值为100,标准差是16。一个人的IQ是116,表示他的智力比总体中多少人要高? A. 50℅ B. 68℅ C. 84℅ D. 95℅满分:3 分 9.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 A. 指向性和集中性 B. 指向性和选择性 C. 调节性和集中性 D. 选择性和集中性满分:3 分 10.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属于人格的()。 A. 动力理论 B. 类型理论 C. 特质理论 D. 五因素模型理论满分:3 分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陈述性记忆可分为:(AB) A. 情景记忆 B. 语义记忆 C. 程序记忆 D. 短时记忆满分:3 分 2. 感觉的属性包括(AC) A. 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应 B. 它是对过去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的反应 C. 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D. 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满分:3 分 3.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ABCD)等组成部分 A. 额叶 B. 顶叶 C. 枕叶 D. 颞叶满分:3 分 4. 随意后注意的特点包括:(ABCD) A. 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 B. 是在随意注意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C. 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节省意志努力 D. 有利于完成长期、持续性的任务 5. 下列阶段中属于皮亚杰划分的儿童心理阶段包括(AB) A. 前运算阶段 B. 具体运算阶段 C. 前习俗水平 D. 后习俗水平满分:3 分 6.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有(ABC)的特征。 A. 获得了守恒观念 B. 思维具有可逆性 C. 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D. 可以提出问题的假设 7. 下面选项中哪些与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内容相符?(ACD)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普通心理学答案形成性考核网上作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业一: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 1、()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A.二元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构造主义 2、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语言运动区也叫做()。 A.下丘脑 B.布洛卡区 C.大脑中枢 D.杏仁核 3、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叫做“()”。 A.思维决定意识 B.存在决定意识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存在先于本质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A.巴甫洛夫 B.约翰?穆勒 C.亚里士多德 D.冯特 5、()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冯特 D.雷蒙德 6、()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 A.强刺激 B.弱刺激 C.远刺激 D.近刺激 7、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 A.反应 B.意识 C.脑电 D.神经冲动 8、色觉属于()的一种。 A.触觉 B.嗅觉 C.视觉 D.味觉 9、所谓(),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A.刺激 B.感觉 C.编码 D.心理

10、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等。 A.视觉、听觉、嗅觉、运动觉 B.视觉、听觉、嗅觉、平衡觉 C.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D.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11、在颜色一致的前提下,要求从一群图形“V”中搜寻图形“O”,发现“V”形数目的多少,不会影响检测出“O”形的速度。原因是两种符号的差别只是发生在原始特征的水平上。这个试验叫做()。 A.解剖实验 B.光照试验 C.视觉搜索试验 D.脑电监测实验 12、人类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当观察着俯视或仰视时,他知觉到同一物体的大小要比直立正视时()。 A.大 B.小 C.相等 D.时大时小 13、在物体与眼睛的距离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知觉的物体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的大小有关系。 A.光线 B.色彩差异 C.投影 D.移动距离 14、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普通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那些?(笔记)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哪些?解释实验者效应,被试期望效应,单盲法, 双盲法.P15~P17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简要说明由吉诺维斯事件心理学 家提出理论和假设的过程.P18 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简要解释实验法,相关法,个案法, 它们有何特点?(小题)P20~P22 5.当今心理学研究的五大取向有哪些?简要说明各取向的核心或特 点.P11~P12 6.了解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后对你有何启示?P14~P15 第二章神经科学与行为 1.简述神经元的构造及各部分的机能.P25~P26 2.神经元按其功能分为哪几类?各有何功能?P29 3.何为神经递质?你了解哪些常见神经递质的作用?P27~P28 4.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P29 5.简述组成脑的中央核的各部分的机能.P33~P34 6.何谓边缘系统?其基本构成和机能分别是什么?P34~P35 7.大脑皮层分为哪几个功能区?各区的机能分别是什么?P35~P36 8.大脑两半球分别承担了哪些专门化功能?P38 9.内分泌系统指的是什么?P30人体中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P32 脑垂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31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什么是感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韦伯定律说明了什么?P43~P44 2.什么是感觉的适应?(P44)明适应,暗适应,举例。P46 3.简要说明色觉三色论和色觉的拮抗过程理论,并解释后像?P50~P51 4.听觉的地点说和频率说?P53 5.痛觉的门控制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哪些现象?P57~P58 6.什么是知觉?格式塔的知觉原则有哪些?P57~P58 7.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举例说明。P60 8.什么是知觉加工中的特征分析?特雷斯曼认为知觉有哪两级加工方式。P61 9.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举例说明P61 10.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或线索)有哪些?P63 11.什么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线索有哪些?P64 12.你能说出哪些生活中利用错觉的例子? 第四章意识与意识状态 意识 1.什么是意识?理解意识不同层面的含义?P71 2.了解睡眠的五个阶段?P72~73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出现哪些现象?P33~34 3.简要说明西方关于梦的三个理论?P71 4.什么是白日梦?关于白日梦你还了解哪些?P78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学习教育普通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作业题目列表 单选 1.以下现象中,哪一项涉及到了感觉适应现象: A. 游泳池的水刚开始显得很凉 B. 吃完冰激凌之后觉得辣椒酱很辣 C. 你更喜欢丝绸而非天鹅绒的感觉 D. 刺激屏幕上呈现10毫秒以至你感觉不到 参考答案:A.游泳池的水刚开始显得很凉 2.对有机体的觉醒起主要作用是: A. 桥脑 B. 丘脑 C. 下丘脑 D. 网状结构 参考答案:D.网状结构 3.大脑皮层枕叶损伤将会引起: A. 听觉损伤 B. 运动障碍 C. 视觉障碍 D. 温度觉丧失 参考答案:C.视觉障碍 4.强调心理学研究人的意识,研究意识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心理学派是: A. 机能主义 B. 行为主义 C. 精神分析 D. 构造主义 参考答案:D.构造主义 5.大脑皮层枕叶损伤将会引起: A. 听觉损伤 B. 运动障碍 C. 视觉障碍 D. 温度觉丧失 参考答案:C.视觉障碍 6.色盲患者: A. 通常不能分辨任何颜色 B. 将绿色物体知觉为红色 C. 通常不能感知红色和绿色 D. 女性所占比例多于男性 参考答案:C.通常不能感知红色和绿色 7.夜晚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感觉是月亮在运动,而云是静止的,这种现象称为: A. 动景运动 B. 诱发运动 C. 自主运动 D. 运动后效 参考答案:B.诱发运动 8.看到一条招工广告,工作地点离家较近,但不利的条件是需要周末上班,这时的心理冲突属于: A. 双趋式冲突 B. 双避式冲突 C. 趋避式冲突 D. 多重趋避性的冲突 参考答案:C.趋避式冲突 9.小张准备演讲,他立刻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些反应是由____控制的。 A. 脊髓 B. 交感神经系统 C. 副交感神经系统 D. 内分泌系统 参考答案:B.交感神经系统 10.使用特定的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测验法 C. 实验法 D. 问卷调查法 参考答案:B.测验法 多选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按照_____________ 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记忆过程理解为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__________ ,它有两种表现:其中积极而能够实现 的我们叫理想;消极而不能实现的我们叫空想。 4 ?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________________ 。 5?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客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 的_______________ 。 6.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 7.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稳定的__________ 特征。 8?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认为,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不善交际,神经过敏,他们具有分裂气质,易患的精神病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o 9?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 ___________ 、意志特征和____________ o 10. 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称为,其高度发展就是天才。

11?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2?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________ ___ 记忆。 13 .表象是从___________ 过渡至y _________ 的中间环节。 14 ?认知心理学界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三种状态,即_________________ 、中介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1 5 .人的原始情绪(基本情绪)有快乐、 ________ 、愤怒和 ______ o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概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示.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各体心理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活动产品分析: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普通心理学(下)》作业三:分析具体事件中某一人物的心理过程

分析具体事件中某一人物的心理过程 前段时间,身边大学女生因感情经历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后来该学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逐渐解决了问题。现就这位女生的经历,分析一下她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女生情感经历的详情。 1、基本资料:李××,女,20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2、该女生出现的问题: 与人交往感到紧张、害怕,因此不敢到教室上课、不敢去人多的地方。 3、该女生的过往经历自述: 在高一那年,我对班上一男生有好感,我也发觉他经常看我,每当他看我时,我感到很紧张,有一次放学回家路上,他提出要与我交朋友,当时我紧张极了,连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他。自那以后他不再理我,我想他肯定很恨我,我不敢去面对他,总是有意无意躲着他,后来大概是为了报复我,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个劲地咳嗽,我有时也用咳嗽回敬他,他就更加明显,分明他咳嗽是针对我来的,我学习也学不进去。 后来请老师换了一个座位,我开始还满有信心的,可到后来我对那个声音还是特别敏感,每当周围同学咳嗽就担心是针对我的,我感到很烦恼,后来在与同学交往时也感到紧张,面红出汗,很在意同学的言行,担心对方鄙视、嘲笑、看不起自己,后来变的不敢与同学交往,甚至不敢去教室上课。 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3、朋友对该女生的介绍: 能力发育正常,父母性格急躁,管教严格,对学习要求很高。性格内向、胆小。平时与男同学很少交往。记得在初二的一次期未考试,同桌的一位男同学问她一道题怎么答,她很高兴地告诉了那位同学,后来被监考老师发现,并说:“有些同学眉来眼去的干什么!”,当时她感到十分害怕,怕别人说她不正经。 二、心理过程分析: 1、根据李某的自我报告、症状表现,判断其为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怖症是对 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具有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多数起病于青少年,有自卑感和害怕别人评

《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

一、绪论 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1、从动态性维度划分: 心理过程(注意伴随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态度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稳定的)) 2、从意识性维度划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客体意识(对外界事物的觉知) 自我意识(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无意识(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 3、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器官(沟回)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4、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1885)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 (即意识。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要素) 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观点: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 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直接的观察 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内省发是不科学的。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威特海墨、考夫卡、苛勒) 观点:主要研究有关人的知觉过程,认为人的知觉过程就是构建 “完型”的过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研究: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可控)、无意识(不可控) 无意识分为(被压抑的无意识,潜伏的无意识) 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本能冲动,追求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原则,规则意识 3、“超我”:道德化的自我 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性感器): 1、口唇期(0-18个月)孩子刺激口唇(最大的快乐) 唇舌是动情区,依赖性和攻击性,产生贪婪和产生依赖 2、肛门区(18个月-3岁)肛门排放性性格 肛门便秘性性格 3、性器区(3岁-6岁)生殖器(性感区)

叶奕乾版《普心》知识点归纳总结

1.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2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乐爱憎惧)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1.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3.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注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由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一致努力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者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现象。 5.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2、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上绝对阈限和下绝对阈限5.3、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刺之间最小差异量 5.4、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5.5、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5.6、视觉是个体借助眼睛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感觉,是人和动物最复杂、最重要的感觉,在人的各种感觉中起主导作用,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通道。 5.7、听觉:人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 5.8、触压觉:即触觉和压觉。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的感觉为触觉。当刺激加强,使皮肤引起明显变形,就引起压觉。 5.9、温度觉包括冷绝和温觉。低于皮肤温度即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冷绝,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温觉。与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不产生温度觉。 5.10、嗅觉:是有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感觉。 5.11、味觉:是指可溶性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的味道感觉。 5.12、运动觉:又称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5.13、平衡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5.14、某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升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5.15、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5.16、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弥补的现象称为感觉补偿作用 6.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6.2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 6.3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6.4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 6.5知觉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 6.6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6.7双眼视差是指两眼注视外界物体时,两个眼睛视网膜上视像之间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