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学案)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 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教案

2007届高三语文复习教案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现代文复习教案015-020)【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阐释能力用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用以对文章中心意思的归纳分析。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的阐释能力用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用以对文章中心意思的归纳分析。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015)【教学要点】学习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阐释能力。
【教学步骤】一、考点解读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需要阐释能力。
文章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风格,就有不同的写法。
我们阅读文章,不能机械地记住这些文章中的语句,而是应当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称之为“阐释能力”,也就是能把文章中的“原文”变成自己的话。
阅读作品,不仅要能够理解它的明示信息,而且还要能够理解它的隐含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思,准确理解作品。
中心意思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
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
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语言归纳出来。
二、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求用考生自己的话来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具体材料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
(一)内容要点的分析与归纳包括三个层次1.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
详尽的叙述,展开的描写,充分的论证或说明,这就是所谓的“具体”。
具体的特点是“繁”;要加以概括就是化繁为简。
概括,有一定的规X要求,化繁为简概括的规X要求可以这样表述:科学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科学性,就是准确,词语要贴切,句式要妥当,角度要适当;倾向性,就是情感的褒贬,在准确的同时,还要注意该褒则褒,该贬则贬。
阅读理解教案二:细节理解及归纳概括

阅读理解教案二:细节理解及归纳概括细节理解及归纳概括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之一。
要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必须具备细节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思考能力。
本次教案主要涉及细节理解和归纳概括两方面。
一、细节理解1.什么是细节理解细节理解,指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对文章中重要细节进行理解和把握的能力。
重要细节是指文章中隐含的、暗示的、提出的、解释的重点信息。
通过细节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了解文章传达的信息和意图。
2.细节理解方法(1)找出关键词汇了解文章的重要细节,首先要注意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
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可以做一些标记来找出这些关键词。
找出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中的信息。
(2)读完全文后回顾关键词读完全文后,回顾标记的关键词。
通过回忆这些关键词,联想到文章的整体内容,帮助我们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把握。
(3)运用推理能力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有时候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并不直接说明思想观点或者发生的事情,需要我们通过推理,从其他相关信息中得出结论。
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
(4)重复阅读有时候我们在第一次阅读时,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文章中的信息,需要多读几遍。
在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
二、归纳概括1.什么是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指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从多个信息中得出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归纳概括要求我们挑选文章的重要信息,然后从中得出总结和概括。
通过归纳概括,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传达的信息和意图。
2.归纳概括方法(1)理解段落大意理解每个段落的大意是进行归纳概括的重要步骤。
通过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和主要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
(2)分析关键词汇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
找出这些关键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图。
(3)总结和归纳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得出文章的重要信息和关键词汇。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 概括中心 分析观点(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概括中心分析观点(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考点阐释】“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
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
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文言记叙文,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
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①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直接表达——议论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
初中阅读概括题教案

初中阅读概括题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XXX》的阅读与理解。
2. 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b. 简介文章的作者及背景。
2. 阅读理解a.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b.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c.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概括主题思想a. 学生思考,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b.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概括结果。
c.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4. 分析写作手法a. 学生思考,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b.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分析结果。
c.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5. 总结与拓展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b.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篇类似的课文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c. 学生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 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初中语文概括文章内容教案

初中语文概括文章内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概括的基本方法,能够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概括的概念和意义。
2. 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3. 文章概括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章概括,概括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章概括的概念和意义,阐述概括文章内容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介绍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如抓住文章标题、开头和结尾、关键词等。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篇文章,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概括。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如概括的步骤、注意事项等。
4. 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概括成果,讨论概括的准确性、简洁性等。
教师可以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文章概括。
3. 学生在讨论中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五、教学资源:1. 文章素材:提供一些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文章,供学生进行概括练习。
2. 指导手册:为学生提供概括文章内容的指导手册,包括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3. 评价表:为学生提供文章概括的评价表,包括准确性、简洁性等评价指标。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并进行概括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掌握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4. 定期对学生的概括成果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的进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文章概括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阅读和总结文章的一项重要技能。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读者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最重要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概括成一个简洁的中心意思,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在进行归纳时,读者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步骤:1. 仔细阅读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大意。
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读者需要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和结构等。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标题、摘要、目录以及前言和序言等部分来获得这些信息。
此外,读者还需要掌握文章的大意和主旨,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确定文章的要点和重点。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读者需要注意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和短语,例如核心观点、重要事件和主题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核心信息。
读者还可以根据作者的论点和结论来确定文章的要点和重点。
3. 选择最重要的信息,概括成一个中心思想。
在阅读完文章之后,读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选择最重要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概括成一个简洁的中心思想。
这个中心思想应该是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焦点。
4. 检查和修正概括,以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概括文章内容之后,读者需要检查和修正概括,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读者需要判断自己的概括是否包含了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以及其中的细节和例证等。
如果需要,读者还可以检查其他资料和信息,以补充和修正自己的概括。
通过以上步骤,读者可以成功地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并概括出其中心意思。
这个中心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焦点,同时也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和探究这个话题的起点和指导。
因此,在阅读和研究文献时,掌握归纳和概括的技能尤为重要。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归纳概括文章主旨》及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归纳概括文章主旨》及例题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具体的内容要概括全面;2.抽象的内容要阐发准确;3.含蓄的内容要解说清楚。
“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设问角度主要有: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3.考查对段意、定义等某一具体内容的归纳、概括;4.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
结构与内容的分析概括类题,在小说、散文中都有所涉及。
结构的分析往往着眼于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段、行文线索等角度设题,多与内容的分析融合在一起考查。
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涉及结构、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关注的热点,设题多着眼于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文段内容、文章要点的概括。
有时,就文章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命题,要求考生着眼全篇作答;有时也会与结构、修辞手法等融合在一起命题。
实用类文本中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作者通过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等,考查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多是对某一语段或全文进行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本特色综合在一起。
方向一论述类文本中内容的归纳概括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即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
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难点。
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1.读原文,明宗旨。
考生对论述类文章一定要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研究、揣摩。
一般说来,按照文章的篇幅,考生在考试时可以把文章阅读两遍。
通过两遍阅读,从总体上弄清楚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框架,并圈点出文章的主旨句和诸多文段的领起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PPT教学课件

①“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②“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③“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2020/12/11
6
据此,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可归纳为 以上三点:
①一卷凄婉的历史;
②民族封闭的象征;
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文章第二部分写现实的长城,其中有“他们的 到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且充满自信”这 一个概括性的句子。
据此,对“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一小题, 可以归纳为“开放,自信”。
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说来,也
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2020/12/11
7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 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威廉斯根据吉尔福特的理论,经10年实验,
数百名教师参与,归纳出18种创造思考教学的
前面提到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 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不超过60个字)”就属于这种情况。
当年选择的文章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 《贝多芬之谜》。
2020/12/11
11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介绍巴赫和莫扎特的 音乐创作特色,第二、三两段详述贝多芬的音 乐创作特色,最后一段说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 对后世的影响。
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会具有“整体性、 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 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显著的效益?答案不 超过60字。
本题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怎样 回答本题呢?
首先要分析这段文字的层次。
这段文字首句是概括性语句,为一层。下
文“威廉斯认为”、“他曾设想”各Biblioteka 起一个层次,最后一句是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学案)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主备:袁莉娜【复习目标】通过精讲精练,提高实用类文本的解题能力。
【重点提示】考纲要求: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方法指导】归纳内容要点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要求独立归纳,一般不直接摘抄原文回答。
防止要点遗漏。
概括中心思想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从题目分析入手2、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3、抓住文眼和关键句4、结合文体特征5、从目的启示处思考6、从隐含信息处思考【典型题目】晚清学人杨守敬杨守敬 (1839 一 1915) ,湖北宜都人。
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
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 19 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 20 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
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 25 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
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
42 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
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
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
《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
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 48 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 83 种。
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 20 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 1904 年的《水经注疏》。
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
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
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 1200 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
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4.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6 分 )(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解析】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寻到三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画家黄永厚黄永厚生于1928年。
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
命大,父母寄予厚望。
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
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
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
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
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
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
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
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
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
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
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
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
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
”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
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
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
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
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
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⒗.(6分)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课后作业】站在启功先生墓前站在启功先生墓前,遥望西山,回顾先生传奇般的人生,心绪难平。
先生于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
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
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从此背上养家糊口的重担。
先生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发愤自学,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修古典文学,后来更拜陈垣为师,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终成一代大家。
先生在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骄人成就,有“诗书画三绝”之誉。
他学识渊博,在诸多领域都有研究和建树;他是古书画鉴定专家,尤精碑帖之学,独具慧眼,见识卓异,几十年来为整理和保护国家珍贵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贡献。
启功先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品格特征,凡是跟先生有过接触的人,无不被先生的人品所感动。
先生为人至真。
他以一颗博爱之心、忧世之心,密切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建设。
他诚恳待人,爱憎分明,从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
先生为人至善。
他对妻子至爱,对母亲至孝,对师长至敬,对朋友至诚,对晚辈、学生关爱至切,和蔼可亲,悉心教诲。
为资助考入北师大的贫寒学生,先生于1990年在香港举办书画义卖,筹集资金16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用于资助和激励青年学生辛勤耕耘、严谨治学。
先生为人至坚。
他除幼年失怙、少年失学外,又中年丧母、晚年丧妻,并曾被打成右派和准牛鬼蛇神,可以说是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他从未被命运击倒。
先生在原则问题上非常认真,绝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
先生为人至净。
他性格洒脱,胸襟旷达,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生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功名所累。
对人生的坎坷,他总能以乐观的精神、旷达的心胸加以化解,从不怨天尤人。
对假冒他书法的行为、对一些人不负责任的议论,他一笑了之,表现得很超然。
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从不以此自炫。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先生亲自拟定的校训正是对老人一生最好的概括。
站在启功先生墓前,我又一次捧读着这部大书。
启功先生去了,可他没有死,他永远活在我们这些后人的心中。
18.启功先生在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骄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述。
(6分)18.(6分)①自强不息②师从名师③涉猎广泛④人格高尚(每点2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19.从文中看,作者从启功先生这部人生大书中读出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6分)①学术成就:学识渊博,见识卓异;建树颇丰,贡献卓越。
②高尚人格:具有至真、至善、至坚、至净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品格特征。
(每点3分。
学术成就、高尚人格两个角度概括,意思对即可。
只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2分)董解元(有删节)王刚董解元这位在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至今连名字也不为人知晓,所谓“解元”,是当时对一般读书人的尊称,未必就是科举中的乡试第一名。
元代戏曲家钟嗣成的戏剧史料专著《录鬼簿》中记载:“董解元,金章宗时人。
以其创始,故列诸首云。
”这是现今关于董解元生平的几乎唯一可靠的资料。
历史资料如此匮乏,我们不得不从《西厢记》诸宫调的本身来寻找作者生活和思想的某些痕迹。
《西厢记》诸宫调开篇的“引辞”和“断送引辞”中说:“携一壶儿酒,戴一枝花。
醉时歌、狂时舞、醒时罢。
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整金冠])。
“四季相续,光阴暗把流年度。
休慕古,人生百岁如朝露。
莫区区,好天良夜且追游,清风明月休辜负!但落魄一笑,人间今古,圣朝难遇”([般涉调?耍孩儿]。
当然,这些曲子也不能作为信史看待,因为诸宫调作品的开端,大约都有一些劝人及时行乐的片断,用以招徕观众。
《西厢记》诸宫调的题材,源于唐代元稹带有自传性质的传奇《莺莺传》。
在《莺莺传》问世后的四百年间,各种文学体裁竟相描摹,但情节、思想仍没有超出《莺莺传》的范畴。
只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问世,才使这古老的故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张生不再是“始乱终弃”的负情人,而是一个对爱情始终不渝的追求者;崔莺莺也不再是一个自怨自艾、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经历了痛苦的心理过程,在爱情的感召下最终与张生双双出走。
董解元还加强了红娘在故事中的分量,作为崔、张爱情的推动和促成者,受到作者的热情歌颂。
崔老妇人在《莺莺传》中几乎没有任何活动,而在《西厢记》中则像一片阴影,时刻笼罩和威胁着崔、张爱情,体现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束缚。
《西厢记》诸宫调创造了自己的整体语言特色:古朴而不失风韵,典雅而不失通俗,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成为诗词之后,语言上一种新的突破,成为有元一代效法的榜样。
可以说,没有《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就没有其后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成就。
18. 从《西厢记》诸宫调开篇的“引辞”和“断送引辞”,能看出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哪些痕迹?(6分)19. 简要概括《西厢记》取得的成就。
(6分)18.比较落魄,没有做官;生活疏懒、散漫,对现实不满(如答“及时行乐”则扣1分);致力于创作诸宫调。
(6分,每一点2分)19.(思想内容上)改变了《莺莺传》“始乱终弃”的情节,歌颂张生与崔莺莺忠贞不渝的爱情,抨击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束缚;(3分)(语言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整体语言特色(雅俗共赏),成为诗词之后语言上的一种新的突破,成为有元一代效法的榜样。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