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日照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6.18•【字号】日政字[2007]49号•【施行日期】2007.06.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日政字[2007]4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高等院校,市属各企事业单位,国家、省属驻日照各单位:市政府批准市文化局确定的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44项),现予公布。

日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全市人民的创造力、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增强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日照,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对列入名录和其它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认真制定保护规划,明确管护责任,落实保护措施,并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

附件:日照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照市人民政府二○○七年六月十八日附件:日照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民间文学┌────┬────┬─────────────────┬──────────────┐│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域或单位│├────┼────┼─────────────────┼──────────────┤│1│1-1│秃尾巴老李传说│莒县文化馆│├────┼────┼─────────────────┼──────────────┤│2│1-2│杞梁妻哭夫│莒县图书馆│├────┼────┼─────────────────┼──────────────┤│3│1-3│莒县民间故事(大沈刘庄传说、响场的│莒县博物馆、东莞镇、响场村委││││来历、莒州外八景由来、大咸服传说、│、安庄镇、小店乡、碁山镇、刘││││望海楼、碁山寺和青云庵传说、公婆山│官庄镇││││的传说)││├────┼────┼─────────────────┼──────────────┤│4│1-4│圣公传说│岚山区碑郭镇│├────┼────┼─────────────────┼──────────────┤│5│1-5│安东卫民间故事(钱淌出南门去、徐福│岚山区安东卫街道││││东渡出狄水)││├────┼────┼─────────────────┼──────────────┤│6│1-6│坏才刘克学的故事│东港区文化馆│├────┼────┼─────────────────┼──────────────┤│7│1-7│东港区民间故事(刘三公的故事、回龙│东港区三庄镇、西湖镇││││观传说)││├────┼────┼─────────────────┼──────────────┤│8│1-8│五莲山民间故事│五莲县文化馆│├────┼────┼─────────────────┼──────────────┤│9│1-9│九仙山传说│五莲县文化馆│├────┼────┼─────────────────┼──────────────┤│10│1-10│吕母传说│日照经济开发区奎山街道│├────┼────┼─────────────────┼──────────────┤│11│1-11│奎山传说│日照经济开发区奎山街道│└────┴────┴─────────────────┴──────────────┘二、民间美术┌─────┬──────┬───────────┬────────────────┐│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域或单位│├─────┼──────┼───────────┼────────────────┤│12│2-1│过门笺│莒县文化馆│├─────┼──────┼───────────┼────────────────┤│13│2-2│五莲剪纸│五莲县文化馆│├─────┼──────┼───────────┼────────────────┤│14│2-3│日照农民画│日照市美术馆│├─────┼──────┼───────────┼────────────────┤│15│2-4│日照木版画│日照市文学戏剧创作办公室│└─────┴──────┴───────────┴────────────────┘三、民间音乐┌──────┬─────┬───────────────┬────────────┐│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域或单位│├──────┼─────┼───────────────┼────────────┤│16│3-1│渔民号子│岚山区安东卫街道│├──────┼─────┼───────────────┼────────────┤│17│3-2│满江红│东港区文化馆│├──────┼─────┼───────────────┼────────────┤│18│3-3│夹仓传统吹打乐│日照经济开发区奎山街道│├──────┼─────┼───────────────┼────────────┤│19│3-4│民歌(送郎、嫁郎、十二个月)│岚山区安东卫街道│└──────┴─────┴───────────────┴────────────┘四、民间舞蹈┌──────────┬──────────┬──────────┬──────────┐│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域或单位│├──────────┼──────────┼──────────┼──────────┤│20│4-1│水族舞│东港区文化馆│└──────────┴──────────┴──────────┴──────────┘五、戏曲┌───────┬────────┬────────────┬────────────┐│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域或单位│├───────┼────────┼────────────┼────────────┤│21│5-1│皮影戏│岚山区黄墩镇│├───────┼────────┼────────────┼────────────┤│22│5-2│周姑戏│莒县文化馆│├───────┼────────┼────────────┼────────────┤│23│5-3│茂腔│五莲县文化馆│└───────┴────────┴────────────┴────────────┘六、民间杂技┌─────┬───────┬─────────────┬─────────────┐│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域或单位│├─────┼───────┼─────────────┼─────────────┤│24│6-1│高兴线狮│岚山区高兴镇│└─────┴───────┴─────────────┴─────────────┘七、民间手工技艺┌────┬────┬─────────────┬─────────────────┐│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域或单位│├────┼────┼─────────────┼─────────────────┤│25│7-1│蛋壳陶制作工艺│东港区文化馆│├────┼────┼─────────────┼─────────────────┤│26│7-2│海水制盐传统技艺│东港区文化馆│├────┼────┼─────────────┼─────────────────┤│27│7-3│京冬菜生产传统工艺│东港区文化馆│├────┼────┼─────────────┼─────────────────┤│28│7-4│尹家湖打铁技艺│莒县夏庄镇│├────┼────┼─────────────┼─────────────────┤│29│7-5│手工刺绣│五莲县文化馆莒县安庄镇│├────┼────┼─────────────┼─────────────────┤│30│7-6│蓑衣编制技艺│岚山区高兴镇│├────┼────┼─────────────┼─────────────────┤│31│7-7│莒酒生产技艺│莒县浮来春酿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2│7-8│浮来砚手工技艺│莒县安庄镇│└────┴────┴─────────────┴─────────────────┘八、人生礼俗┌─────┬──────┬──────────────┬─────────────┐│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域或单位│├─────┼──────┼──────────────┼─────────────┤│33│8-1│夏庄人生礼俗(婚俗)│莒县夏庄镇│└─────┴──────┴──────────────┴─────────────┘九、民间知识┌────┬────┬────────────┬─────────────────┐│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域或单位│├────┼────┼────────────┼─────────────────┤│34│9-1│传统中医正骨术│日照经济开发区大岭正骨医院│└────┴────┴────────────┴─────────────────┘十、传统体育与竞技┌─────┬──────┬────────────┬───────────────┐│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域或单位│├─────┼──────┼────────────┼───────────────┤│35│10-1│转秋千│莒县文化馆│├─────┼──────┼────────────┼───────────────┤│36│10-2│查拳│莒县文学艺术创作室│├─────┼──────┼────────────┼───────────────┤│37│10-3│安东卫舞龙灯│岚山区安东卫街道│├─────┼──────┼────────────┼───────────────┤│38│10-4│碁山狮子舞│莒县碁山镇│├─────┼──────┼────────────┼───────────────┤│39│10-5│拔跌│东港区文化馆│└─────┴──────┴────────────┴───────────────┘ 十一、文化空间┌─────┬─────┬───────────┬────────────────┐│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域或单位│├─────┼─────┼───────────┼────────────────┤│40│11-1│渔民节│日照经济开发区北京路街道│├─────┼─────┼───────────┼────────────────┤│41│11-2│峤山庙会│莒县峤山│├─────┼─────┼───────────┼────────────────┤│42│11-3│莒人崇拜太阳│莒县文体局│├─────┼─────┼───────────┼────────────────┤│43│11-4│太阳崇拜│东港区两城镇│├─────┼─────┼───────────┼────────────────┤│44│11-5│安东卫商号│岚山区安东卫街道│└─────┴─────┴───────────┴────────────────┘。

日照黑陶简介

日照黑陶简介

日照黑陶简介
日照黑陶的烧制工艺,是中国黑陶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日照黑陶的烧制工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成熟,距今约有四千五百多年。

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努力,使其技艺日臻完善,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它以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中国古陶瓷工艺中的“天下第一奇品”。


照黑陶被国家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山东省著名商标”,还
被国家定为“国宝”、“国瓷”。

日照黑陶以其造型古朴、色泽黑亮而著称于世。

它在烧成时不加任何彩釉和其他装饰,只是在器物表面涂一层薄泥,使其具有黑色光泽,它的制作程序分为:破坯——打坯——修坯——做胎骨——施釉——高温烧成——表面磨光等七个步骤。

日照黑陶的胎骨由当地粘土加工制成,质地细腻致密。

胎体轻薄、均匀,易上釉。

施釉后用高温烧成后,釉层黑亮、细腻、平滑且有光泽。

它既保持了原始陶器古朴浑厚的造型和装饰特点,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

—— 1 —1 —。

试析山东日照黑陶文化

试析山东日照黑陶文化

试析山东日照黑陶文化
山东日照黑陶文化是指日照市的一种独特的陶瓷文化,其特点是以黑色色泽为主,纹饰精美、形态独特、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色泽沉稳大气,适合现代家居生活装点和展示。

黑陶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

在日照市域内出土了许多古代陶器,这些器皿都具有较强的实用和装饰性功能。

黑陶器的生产在唐代达到顶峰,成为了宫廷用陶之一,在宋代地位一度下降,但仍有一定的生产和广泛的使用。

日照黑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沉淀和传承。

当地的工匠们不断探索,研究新的工艺和技术方法,促进了黑陶文化的发展。

日照黑陶文化以其纹饰独特、精美的特点而闻名,在传承和发展中也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黑陶瓷采用传统工艺技术,器形多样、制作精细,器型和纹饰融合了自然界的形态造型,体现出自然、粗矿、质朴、飘逸、浪漫的北方民俗文化。

而黑陶瓷窑火制烧陶的独特工艺,使得黑陶器具有非常高的密度和硬度,同时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和耐用性。

另外,黑陶文化还建立了自己的工艺传承体系,在当地实行非遗名人制度,培养了一批具有黑陶制作传承技术的工匠,并建立了相应的传承记载体系。

同时,当地政府还在推广和宣传黑陶文化,促进其更广泛地传播与推广。

此外,在现代经济的发展条件下,黑陶制品的创意和设计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挥。

在如今,日照的黑陶文化已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具有特色和文化价值的陶瓷文化代表之一。

并且在国内外迅速推广,许多黑陶制品的设计也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试析山东日照黑陶文化

试析山东日照黑陶文化

试析山东日照黑陶文化山东日照黑陶文化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

黑陶是日照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艺品,更是一种体现地方文化和民俗的载体。

通过对山东日照黑陶文化的试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项传统工艺的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渊源日照黑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日照地区就已经有了黑陶的制作和使用。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黑陶工艺逐渐成熟,并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

唐代的黑陶制作工艺已经非常精湛,成品工艺精美,造型新颖大气。

特别是在唐朝的盛世时期,黑陶文化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一时期,黑陶制作技艺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成为当时的主要生活用品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黑陶文化逐渐走向衰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到了重新振兴。

二、特点与工艺日照黑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独特的黑色釉面。

这种黑色釉面充满光泽,色泽深浅均匀,给人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感觉。

黑陶制作主要采用泥坯成型、晒干、烧制、上釉等传统工艺,没有采用现代机械生产的方式。

每一件黑陶制品都是经过匠人精心制作而成,其中蕴含着手工艺人的心血和智慧。

制作过程繁琐,需要多道工序,而且有高温烧制的环节,对技术要求非常高。

这也使得黑陶工艺显得非常珍贵和独特。

三、文化内涵黑陶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承载着地方文化内涵的载体。

它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递着日照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其独特的造型、图案和纹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黑陶制品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寓意深刻的图案和纹饰,比如龙、凤、云等。

这些图案和纹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黑陶制品还常常以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古代的风采和传统文化。

四、现状与发展如今,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传统工艺的复兴,日照黑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手工艺品,黑陶在当地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地方特色产业。

日照的非遗文化

日照的非遗文化

0 日照的非遗文化
莒县过门笺
莒县过门笺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剪 纸艺术,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日照 市莒县。过门笺主要用于春节等 传统节日的装饰,具有浓郁的民 俗气息和地方特色。过门笺的图 案丰富多样,有吉祥如意、福寿 安康、招财进宝等寓意,寄托了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0 日照的非遗文化
吕剧
吕剧是山东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 一,起源于日照市东港区。吕剧 以唱腔优美、曲调婉转、表演细 腻而著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和民族风格。吕剧的表演形式多 样,包括唱、念、做、打等,通 过生动的剧情和人物形象,展现 了日照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情感世 界
0 日照的非遗文化
日照的非遗 文化代表
岚山渔民号子
0 日照的非遗文化
岚山渔民号子是日照市岚山区传统的音乐舞蹈表演形式,被誉为"海上的鼓声"。 它起源于渔民在海上劳作时的呐喊和呼号,具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独特的艺术 风格。岚山渔民号子以高亢激昂的旋律、粗犷豪放的表演形式,展现了渔民们
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0 日照的非遗文化
日照绿茶制作技艺
日照绿茶制作技艺是山东省日照 市的一种传统制茶技艺,具有悠 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特点。日 照绿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而 著称,被誉为"中国绿茶之冠"。 日照绿茶制作技艺包括采摘、萎 凋、杀青、揉捻、干燥等多个环 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格掌握 火候和时间,以保证茶叶的品质 和口感
0 日照的非遗文化
日照非遗文化的未来发展
加强保护和传承: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继 续加强对日照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 作,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 妥善保护和有效传承
创新发展: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应 鼓励日照非遗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将传 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多 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的作品

试析山东日照黑陶文化

试析山东日照黑陶文化

试析山东日照黑陶文化山东日照黑陶文化是指产生于山东省日照市区域的一种古老的陶器制作工艺和文化。

黑陶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黑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早在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黑陶在山东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并广泛传播。

黑陶器具古朴典雅,用途广泛,包括食器、酒器、烟具、宗教用品等。

山东日照黑陶在制作过程中经历了古老的手工制陶到现代的旋转粘土工艺的发展历程,但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依然保留至今。

黑陶器制作过程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选用当地矿物质粉末,灰砂、河沙、陶砂等,这些材料在现代社会不为人知,但在黑陶制作过程中却显得尤为珍贵。

制作工艺要求精细,需要蕴含着匠人的灵气之美,人与大自然之美交融,是匠人的智慧结晶。

在山东日照的黑陶文化中,黑色被视为颜色最重要的部分,具有神秘、古老、华丽的气息。

黑色是在高温下焙制而成,因而富含矿物质,颜色纯正,光泽柔和,穿透力强,使黑陶在使用过程中具有高耐久度和高装饰性。

山东日照黑陶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术,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陶器制作的过程不仅是实现物质需要,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递和弘扬,是家族、族群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黑陶器上可以看到民族历史的沧桑,也能够解读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

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手工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而山东日照黑陶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

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神领域,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手工艺术,传承维护并弘扬着中华民族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黑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为此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推广。

我们要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山东日照黑陶文化,使其在现代文明中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日照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6.12.14
•【字号】日政字〔2016〕82号
•【施行日期】2016.12.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
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日政字〔2016〕82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国家、省属驻日照各单位: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8项)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8项)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以公布。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力度,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附件:1.日照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日照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日照市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14日。

试析山东日照黑陶文化

试析山东日照黑陶文化

试析山东日照黑陶文化
山东日照黑陶文化是山东地区的一种传统工艺文化,主要是指日照市所产的黑陶。


陶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它的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而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
着重要的地位。

黑陶以它独特的手感和艺术特色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和文化学者的关注。

黑陶的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山东日照的发展历程中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山东日照黑陶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其制作工艺和技术在我国传
统陶瓷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东日照黑陶的制作原料主要是以黄土为基础的陶土,经过烧制后呈现出特殊的色彩,黑的外观色泽,光泽度高,手感细腻,并且比较实用耐用。

黑陶制陶材料选用优质的天然
黄土和白泥,在密封炉通过暴火高温烧制而成。

在烧制过程中,黑陶制品不仅颜色呈现出
一种深邃的黑色,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出黑陶的纹理和质地特点。

另外,在黑陶的加工过程中,也需要采用独特的刻花技法,人工手雕工艺是山东日照黑陶的制作精髓所在。

在制作上,采用了不同的成品形式,如盆、碗、杯、壶等,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唯美且富有简
约美感。

在当地文化传承方面,山东日照黑陶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和人文价值。

黑陶不仅是用
来装饰和生活实用品,它所代表的手工艺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和智慧。

黑陶
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丰富多彩,并能反映时代的变迁和人文情感,具有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
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日照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满江红)鲁南五大调,也称“郯马调”、“郯马五大调”、是流行于山东省南部的郯城、临沭、莒南、日照等地的大型民歌套曲。

因集中流行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马头一带而得名的郯马五大调,又称“郯马调”,也称“淮调”“五大调”。

2008年,临沂市郯马五大调与日照市同类项目合并为鲁南五大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集中流行于郯城县的郯城镇、马头镇,尤以马头图1 鲁南五大调之《满江红》演唱镇的和平街、胜利街等村街传唱的人最多。

郯马五大调这一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其中有些曲牌如【满江红】、【淮调】、【大寄生草】等远在13-17世纪(元明两代)就有了,但关于其来源,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在明朝时从云南、贵州等地传来的,又有人说是在17-19世纪(明清时期)从江苏的扬州、灌县一带传入的。

从其题材、曲调、演唱形式分析,它和清代流行于扬州一带的扬州清曲十分相似。

因此,有专家认为五大调从江苏一带传入的可能性较大。

据考证,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传入郯城的主要途径是水路交通和商贸活动。

郯城县马头镇坐落在沂河岸边,17-19世纪(明清时期)是一个商业重镇,商贾众多,店铺林立,与江浙一带的商贸联系十分密切。

据专家推断,是众多的客商把苏浙一代的民歌带到了马头镇,并与当地风俗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郯马五大调。

郯马五大调一经传入便受到大批青年的追捧,他们纷纷学唱、演唱五大调,并自发成立了玩友社、乐合班、同乐会等班社;当地的商家和士绅也很喜欢五大调,他们认为五大调比较高雅,有堂会、各种庆典的时候也请郯马调艺人去演出;当地的一些文人学士更是对五大调十分关注,好多人为五大调填上了新的歌词,这些歌词内容反映了当地的风俗民情、老百姓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现实。

就这样,郯马五大调在马头镇一带得以发展,兴盛起来。

表现形式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的演唱形式有坐唱和群唱两种。

坐唱流行于郯城等图2 郯城鲁南五大调展演进校园地,演唱者一人或二人,伴奏以三弦为主,其他乐器如二胡、柳琴等可有可无、可增可减,演唱与伴奏者围桌而坐,其演唱形式类似一般曲艺。

群唱时数人至十数人不等,大家围拢一起或横排为两行,部分演唱者手持乐器,边演唱边伴奏,有的吹,有的拉,有的弹,有的打。

郯马五大调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箫、笙、四胡、三弦、琵琶、月琴等。

有时兴起还会敲起酒盅、碟子、碗等,不仅声音清脆动听,而且姿式优美、形式活泼、别具一格,颇有茶余饭后自娱自乐的意思,参加演唱的多是渔民和农民。

郯马五大调的题材内容较广泛,有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有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但最突出的还是表现生离别怨、思郎盼夫的,它的歌词典雅秀丽、刻画细腻、辞藻考究。

主要特点“五大调”的体裁、内容多样化,从各个角度反映当时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

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歌曲演唱形式,其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多以叙事的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情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被当地人誉为“咱老百姓的雅歌细曲”。

郯马五大调虽然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许多人买菜也哼哼,干农活也哼哼,但是郯马五大调不同于一般的民歌,曲子十分高雅,不是用来随便哼哼的,最好还是在客厅里坐下来认真地唱。

演唱时,歌声婉转曲折、起伏跌宕,让听者很快就能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

艺术传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有关部门曾多次派专家到郯图3 鲁南五大调的民间艺人[2]城镇、马头镇搜集整理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

保存下来的郯马五大调共有180首,已整理出版的作品有《耕读渔樵》、《遇多情》、《大观园》等。

郯马五大调最多时有190多首曲目,这些曲目每一首都不相同,还有很多曲目有待挖掘、整理。

另外,传承队伍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马头镇原有许多职业和业余的演唱团体,演唱和伴奏骨干达200多人,能唱五大调的爱好者比比皆是。

但到21世纪初还健在的只有8人,其中最小的65岁,最大的已80多岁了。

年轻人连什么是郯马五大调都不知道了,郯马五大调已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2]渔民开洋节“渔民开洋、谢洋节”包括渔民祭祀活动和传统民间文艺表演等内容。

“开洋节”是渔船出海时,渔民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

“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渔民为了感恩大海的民俗活动。

开洋、谢洋节作为渔民一种精神寄托,主要有娱神、娱人两大板块。

以祭祀为核心,以民间文艺表演为主轴,含有历史、宗教、生产、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

根据《荣成县志》记载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清雍正年间到民国期间是鼎盛时期,后来逐渐衰弱,文革期间停止,改革开放后恢复,院夼村及周边渔村尤为兴盛。

“渔民开洋、谢洋节”已形成了固定的活动形式,举办这些活动的原始意义是希望神灵保佑渔民出海能一帆风顺,满载而归。

因此,它具有祭祀对象的多元性(龙王爷、财神爷、海神娘娘等);活动形式、内容的丰富性(包含祭祀和各种民间文化活动等);活动目的的唯一性(出海平安、渔业丰收)等特点。

渔民开洋、谢洋节展示了渔民独特的龙王信仰文化,关乎渔民的精神寄托,关乎海洋与渔业的保护与发展,是一种原生态的海洋文化,具有研究与观赏价值。

2008年,“渔民开洋、谢洋节”被公布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秃尾巴老李传说故事传说没尾巴老李的传说,在山东各地流传甚广,后有山东人移民东北各地,故东北三省也有了没尾巴老李的故事,且传承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

不过其他地区叫秃尾巴老李,唯有诸城叫没尾巴老李。

这个传说是这样讲的:有个庄稼汉子姓李名憨,人称李憨。

别看人叫李憨,其实是个能人,聪明着哪!李憨力大如牛,庄户地里的活那可是行家里手,什么时候耕种,哪种物品赚钱,八九不离十。

同时,他还有一手精湛的木匠活。

由于算计周到,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媳妇叫桃红,聪明伶俐,俊俏贤慧,人见人夸。

两口子本应幸福美满,欢天喜地,但怎么也看不出心满意足的样子,整天眉头紧皱,少言寡语,吃饭不香,睡觉不甜,打不起半点精神。

啥事牵心?原来两口子有块心病,都四十挂零了,一个炕上睡了二十多年,身边仍没个一男半女,日子再殷实有个啥用?两口子整天是睁眼盼儿,闭眼想女,求医问药,拜佛叩天,都无济于事。

左邻右舍都说两口子邪门了。

这年春天,桃红直想呕吐,身子越来越笨重,肚子一天天鼓起来,真的怀孕了。

李憨一听媳妇怀上了,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就像做了个飞天梦。

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可桃红已过月多日仍不见动静,两口子焦急万分。

说也怪,第十一个月上,这年正是龙年,婴儿出世了。

听说桃红生了,李憨急忙进屋,近前一看,这哪是个婴儿,分明是个肉球,肉球圆溜溜,满地乱滚。

李憨想这肯定是个怪物、灾星,留着是个祸害,便顺手拿起准备剪脐带的剪子,照准肉球,一狠心剪了下去。

突然,一条小青长虫蹦出肉球,嗖的飞到屋脊。

李憨一心想壮年得子,没想到生了条小青长虫,气不打一处来,顺手拿起把铁锨,一蹦尺把高,朝着屋脊上的小长虫铲了下去,把小长虫的尾巴铲了下来。

小长虫从屋脊上掉了下来,正好掉到他娘怀里,眼泪还叭嗒叭嗒往下滴。

桃红先是一惊,接着又后怕,同时又气丈夫不问自己死活去打小长虫,惊、怕、气袭身,又是月子里,接着就得了重病,下身大流血。

她回头一看,半截小长虫血淋淋地趴在自己身边,一曲一伸痛疼难忍。

桃红想:不管是妖是怪,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

如是,她顺手揽过伤残的小长虫摸了又摸,亲了又亲,在他的伤处擦干了血。

小长虫在他娘怀里一动不动,一直让娘抱着过了三个时辰。

小长虫不吃不喝,见风就长,只三个时辰已经长到四尺有余。

这时候,他对娘桃红说:“娘啊!您儿我已经能自立了,谢娘的生育之恩,今天就要离开娘,到自己能生存的地方去。

”说完,朝着他娘点了三下头,一道电光,眨眼间飞的无踪无影。

桃红一看小长虫飞走了,丈夫李憨又气呼呼地下了地,头一歪没气了,这天正好是古历的五月十三。

小长虫因姓李,又没了尾巴,后来人们便叫他“没尾巴老李”。

没尾巴老李一道电光飞起,首先入了黄河,从黄河入了渤海,又从渤海飞到黑龙江。

当时,黑龙江里有一条白龙占居,这条白龙自从来到黑龙江后无恶不作,整天翻江倒海,刮阴风,下邪雨,淹没庄稼,冲倒房屋,欺男霸女,民不安宁,当地百姓恨透了白龙,就是没有办法把它赶走。

没尾巴老李是条神龙,他早就知道黑龙江里有一条恶白龙,他要为当地百姓除害。

没尾巴老李听说当地很多山东人,尤其居住着二十多户诸城人。

他来到黑龙江后,托梦给诸城人,并告知山东人,他和白龙打斗时,如看到江面上翻出白浪就是白龙在上面,请往江里投入石灰,翻出黑浪那就是我,请往江里投放饽饽。

因没尾巴老李是条青龙,在水里边青和黑难已辨清,所以后人就说没尾巴老李是条黑龙。

第二天一早,两岸上的人们早早地把石灰和饽饽运到了岸上。

一会儿,没尾巴老李和白龙打斗开始,岸上的人一看见白浪就往江里投入大量石灰,呛的白龙睁不开眼,喘不动气。

一看见黑浪,就往江里投放大个白面饽饽,没尾巴老李吃了山东人特别是诸城人蒸得饽饽后,劲头越来越大,精神越斗越旺。

打斗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白龙因没吃上一顿饭,饥饿力乏,被没尾巴老李打败,划一道亮光,飞走了,到什么地方谁也说不清。

从那时起,没尾巴老李成了黑龙江的主人,当地再没有泛滥过洪水,黑龙江也由此得名。

从那之后直至今日,只要谁过黑龙江,首先问问有没有山东人,诸城人更好。

只要有山东人,风刮的再大,船也平稳过江。

这就是山东人和东北各地都流传没尾巴老李的故事原由。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门笺过门笺,又称挂钱、罗门笺、门吊、花纸、吊挂、吊钱、纸挂、活门钱。

是春节期间贴在门楣上、窗上、水缸上等处的装饰刻纸。

是我国传统的年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

在山东集中流行于临沂、潍坊、枣庄等地。

“门笺”一词最初见于《后汉书·礼仪志》,到了南宋,开始把春幡胜与元旦(既春节)悬挂于门首。

从幡胜到门笺,从丝绢到五色纸,走过了千余年的漫长岁月。

[1]概述过门笺,一般都用红棉纸或其他彩纸裁制而成,呈长方形,长约一尺左右,宽约七寸左右,四周镌有图案,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

上为吉语题额,中为“吉庆有余”、“五谷丰登”之类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下呈多种多样变化的穗状。

每逢春节(旧历新年),粘贴于门楣上,称作“喜笺”。

过门笺”是中国古老而富于传统的一门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不仅是普及最广的一种节日装饰,而且是一门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民间每逢春节来临之际,各家各户都把备好的“过门笺”取出张贴在门楣上,与春联交相辉映,给节日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欢乐和喜庆。

历史渊源民间张贴“过门笺”历史由来已久。

据历史记载:宋王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物质文化生活蓬勃发展,有了专门制作“过门笺”的艺人出现。

《志雅堂杂钞》中记载汴梁的艺人:“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有少年能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