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维度分析

合集下载

龙泉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龙泉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张 寅 李 锋龙泉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可视化设计LONGQUAN CELADON INTANGIBLE CUL 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引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1]。

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新型传播方式的普及,人类的体验模式逐渐转向基于视觉和图像的模式,传统媒体在传播非遗方面存在着显著劣势。

信息可视化是一种处理、分类信息的方法,使信息不受限于语言文字的传递形式,让观者更轻松地理解信息,为其带来更高的参与度和更强的愉悦感,将其应用在非遗文化上,可以使非遗信息更加直观易懂、引人入胜,有利于非遗从原始地域进入公众视野,延展到更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广泛的共享,并使其传承更具艺术性、交流性、教育性。

一、信息时代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双重困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主要靠口传心记,言传身教而得以延续[3]。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随着国家决策的公布,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非遗保护和传承问题的重视。

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是密不可分的。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非遗也早已不再固定于某一个地方或特定的民族,它随时代一同呈现出文化的“流动”特质[4]。

非遗要实现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其必须能够被不同层面的受众人群接受,能唤起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非遗信息的传播方法和传播形式则是影响人们对非遗接受程度的重要因素,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字化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化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卷首语数字化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文 刘 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记录了时代和历史的兴衰,提供了研究民族精神和感受文化情感的珍贵资源。

然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今,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及飞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含有数字化元素。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承非遗,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必由之路。

借力数字化手段,当下非遗的保护和创新工作在生产、传播、经济层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并建设开通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承担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列行业标准制定”等数字化保护项目建设,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互通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

文化大数据的体系架构,可概括为“两侧四端”,两侧包括供给侧、需求侧,四端分别是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

在这个过程中,云端的交易非常重要,它既是资源和生产的中介,又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

数字化是非遗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链接的基础平台,不但有利于高还原度记录、高质量保存,更有利于更广泛的传播。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中,数字化的呈现在提高非遗保护水平、丰富保护手段、多样化展示、扩展传播途径、增强大众互动体验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非遗数字化不仅能够有效促进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更在推动非遗年轻化表达与培育新的文化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化技术是推动未来发展的引擎。

未来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发展还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借助数字化技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文化注入数字化的力量,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动作捕捉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数字化保护

动作捕捉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数字化保护

4、创意产业的发展:动作捕捉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舞蹈创意产业的发展。例 如,通过对传统舞蹈进行数字化改编和再创作,可以形成全新的舞蹈作品,推动 舞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五、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在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动作捕捉 设备的成本较高,普及率较低;技术操作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舞蹈数据 的处理与分析需要专业人才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实践案例
1、故宫博物院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院内 丰富的非遗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保护。通过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和非遗数据库, 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传播,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学术研究资料。
2、数字敦煌:数字敦煌项目通过高清摄影、激光扫描等技术,对敦煌石窟 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和保护。公众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欣赏到千年古刹的精美 细节,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过程中,数字技术的运用贯穿始终。通过高速 扫描、高精度摄像、三维建模等手段,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高效的采集与处 理。同时,数字化存储具有存储量大、易保存、不易损坏等优势,为文化遗产的 长期保存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数字化保护也存在一定限制。
例如,数字化过程中的信息损失、篡改等问题,以及对原始文化遗产的破坏 等。因此,在实施数字化保护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以确保文化遗 产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非遗档案数字化 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隐私权等问题,为数字化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加强技术研发:鼓励科技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保护技 术,提高数字化档案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数字化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 高整个பைடு நூலகம்会对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重视程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将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路径选择,同时分析数字化技术在非遗开发中的创新应用,以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非遗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概述,明确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将梳理国内外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探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随后,本文将重点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采集、存储、处理、展示与传播等方面,分析这些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及其优势。

本文还将关注非遗数字化开发的创新模式,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非遗的活化利用,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展。

本文将总结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与实践策略,以期为推动中国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珍惜非遗,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承载着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性。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危机和消失的风险。

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紧迫性。

从多样性来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能以及与自然界和宇宙相关的知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

从复杂性来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地域、民族、宗教、历史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分析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分析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分析摘要:该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对论文年代分布和数量分析、期刊载文情况、科研项目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梳理目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脉络,分析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009-03Abstract:China academic journals full-text database as the data source,to statistical literature,through the paper's distribu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journal articles,research projects and research analysis,and current research on digit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text,analysis of research status and inadequate.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igital;technology1 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主流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在所难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成为必然趋势。

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寻求、审视自身民族文化的根脉,开启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便已着手对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

美国通过政府以及工商界的力量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行基础建设,如“美国记忆”工程;欧盟国家的保护工作通常由政府牵头,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实施,更加重视相关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如“内容创作启动计划”;日本则多是通过民间组织来保护的,政府只提供相关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发布时间:2023-02-21T00:55:09.30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9期作者: • 杰恩斯哈列力[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历史沉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结晶。

杰恩斯·哈列力新疆文学艺术联合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历史沉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结晶。

近几年,我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增强。

要想保护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特别依赖于数字化技术。

本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进行了阐述与研究,以供相关人员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传承措施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系世界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要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

伴随着各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发的重视,我国在此方面也开始了新的探索。

一、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作用文化作为国家凝聚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在国家实力的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文化,其与现代数码技术的融合,将会产生一种具有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形态。

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是利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分析、演示、传播等多种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转换、重现以及复原为可再生的数字形态。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天地,对其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联合国于1992年启动“世界记忆计划”,由数码方式记录图书馆、档案馆所藏的各类文献,号召全球民众挖掘、搜集、整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让人们能够循着历史的轨迹,体会到数码科技在传承与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

2024年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4年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4年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河南非遗保护的现状河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资源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还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目前,河南非遗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非遗资源的普查、申报、认定和传承工作。

同时,各地也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演出、非遗展览等活动,提高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此外,河南还加强了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和传承平台。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河南非遗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许多非遗项目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非遗传承人才短缺,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此外,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很多非遗项目没有得到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商业开发,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河南非遗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意识不强:部分地方政府和公众对非遗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

这导致一些非遗项目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

资金投入不足: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投入。

然而,目前非遗保护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和有限的社会捐赠,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传承人才匮乏:非遗传承人才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力量。

然而,目前河南非遗传承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利用方式单一:当前,河南非遗资源的利用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展示和表演为主,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利用。

这限制了非遗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发挥。

三、加强保护对策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加强河南非遗保护的对策:提高保护意识:加强非遗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皮影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思路分析

皮影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思路分析

关键词:皮影;困境;数字化保护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又称“影子戏”、“灯影戏”等。

艺人一边在幕布后操纵皮影道具,一边配以独特的曲调和乐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

2006年,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然而目前皮影艺术正面临着传承困难、观众断层等严重的问题,使得这项艺术的传承岌岌可危[1]。

虽然皮影戏已经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并不意味着就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一、传统皮影的艺术魅力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甚广,在发展中吸收了各个地方音乐曲调和表演技法中的精华,从而不断演化形成了众多流派,有唐山皮影、四川皮影等各具特色的皮影。

虽然流派很多,但皮影的制作工艺却都非常精良,都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等八大工序[2],才能呈现出十分精美的皮影造型。

皮影的造型十分独特,一个完整的人物由头茬和戳子组成。

头茬分为脸谱、帽饰、发饰等部分;戳子则由上身、腿等十来个部件组成。

用线将头部和四肢连缀起来,这种人物造型避免了二维平面人物的单调性问题,表现方式更加灵活,有更多的表现空间。

人物镌刻更是继承了“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设计思想,并在雕刻技法上注重阴阳协调的原则,使人物端庄稳健。

再搭配表演者的操纵能力和极具地方特色的唱腔曲调,以故事演绎的形式歌颂了忠、孝、礼、义、仁等美好品质。

皮影人物动可上天入地,翻江倒海;静可悲喜交加,思绪万千;舞台表现力极强,极具艺术魅力。

二、传统皮影戏的困境皮影艺术历经千年传承,现在出现了断裂倾向,主要表现在表演人才缺失、成品保护困难、表现形式单一三个方面。

首先,从表演团的数量上来看,皮影戏班的数量急剧减少。

据统计,上世纪五十年代,仅湖南省一个省就有1500多个皮影戏班,大约到八十年代,全国还有1000多个皮影戏班,而时至今日,全国设备齐全具有传承能力的皮影戏班已不足20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维度分析发表时间:2019-06-14T10:51:51.540Z 来源:《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 作者: 张光帅[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 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背景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当前的国情要求我们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是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或是创立较晚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则是在创世神话中表述,在民间传说中记载,在群众口头上流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及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要有民族自豪感,要以我们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骄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然我们要学习世界优秀文化作为补充,但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根本。 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而现如今,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撞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 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这一代年轻人接触传统的机会更少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情感也变淡了。如何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认同感,是一个重要命题。前不久,中办、国办推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可谓应时之举。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将这项好的政策推行到民众生活当中去,并影响艺术教育改革,让囯民进一步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传承,实现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传统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世人的职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所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谓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项措施,包括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各项措施都离不开适当的载体,我们首先来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传统载体形式。 1、 图文载体 所谓图文载体,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与文字载体,以山东非遗名录中的鲁西南鼓吹乐为例,曲簿是保存这些鼓吹乐中的一些曲目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地把各首曲的乐音记录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很多时候出现了仅靠文字已经无法有效记录的瓶颈,如传统的剪纸图样、技法,只是通过文字无法有效完整的记录传承下去,于是就有了通过手绘、照片等图片记录的形式。图文结合的记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最早的、有效的载体。 2、 声音影像载体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音视频成为非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型载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影音资料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影像资料包括照片、视频等等。很多传统民间曲艺,如戏曲的传承可以通过录音的形式进行保存和流传,很多传统民间手艺也可以通过影像拍摄记录下来,比如剪纸的技法过程可以通过影像更好的保存与流传; 3、 网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越空间的影音、图文体验通过网络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存和传播中,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网站、自媒体应运而生,载体的最终形态可以是网站、公众号、APP等。在这类网络载体中,有关于非遗的新闻报道、非遗资料的查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传承人风采、以及非遗的一些学术研究论文都有收录。 通过列举,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经历了从图片文字到声音、影像再到网络的记录时代。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概念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传统载体来看,无论图文或者视频都是二维载体。随着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二维世界的研究日益成熟,并开始向三维领域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三维载体也随之逐渐出现。 由于人们对三维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三维可视化技术方兴未艾,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数字城市、军事应用、环境监测、风景区规划、地质和矿产活动、交通监控、房地产开发、水文地质活动、医疗救助以及数字城市建设等。 那么什么是三维可视化呢?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再现三维世界中的物体,并能够通过模型、动画等形式表示三维物体的复杂信息,使其具有实时交互的能力的一种可视化技术,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 三维可视化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载体三维化提供了技术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三维建模的形式,一比一还原到计算机中的虚拟场景中,让非遗元素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体验者面前,并可以用三维动画的方式让非遗元素动起来,展示非遗元素的动态效果。 在非遗元素在三维可视化基础之上,是可以再次升华出一种主动体验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是指人与计算机的信息交换,包括计算机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信息,以及人通过输入设备向计算机输入有关信息。人机交互的目的就是讨论如何使设计的计算机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安全可靠,更加有效率地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务。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人机交互是指用户和机器之间相互交换信息。但尽管计算机的功能现在变的十分强大,用途也越来越广,但归根到底它仍是人类的工具,不能在没有人控制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任务,因此它同样受到人的支配、控制。 人机交互技术令非物质文化元素的学习与发扬不再是依赖被动阅读,人们可以主动的去了解它们,可以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分类学习。 在了解了这些概念之后,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载体三维可视化,并融入人机交互的体验模式,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但反过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维可视化结合人机交互技术么? 答案是否定的,三维可视化与人机交互只是非遗数字化的一部分。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入新时代,这主要表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载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文、影音、网络等形态,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被运用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技术会被融入进来。 非遗数字化是以信息化思路为核心建设理念,以数字化服务为主要手段的网络信息服务体。非遗数字化用视听语言、多感官语言、可交互语言等更轻松地为人们描述和阐释非遗。它让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方式的革命。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维度 在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载体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们要提出一个维度的概念,这个维度就是载体的维度。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维度,零维是点,一维是直线,二维是一个面,三维是一个体,这是我们常提到的物理维度。 我们顺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发展历程,来了解下其载体的维度。 最早的保护手段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将内容记录下来,文字这种载体形式我们可以认定它是一维,它是最原始的一个维度。 随着图形图像应用到非遗的传承保护中来,载体的维度来到了二维阶段,它不仅仅是单调枯燥的文字描述了,可以通过图形图像,图文结合的形式还原我们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 声音影像技术的运用是文字、图片载体高级表现形式,影音记录模式实际上是在图文记录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两点优化: 一是把文字内容生动化,通过语音的形式把文字记录下来; 二是让图片动起来,形成完整的影像,达到流程化记录的目的; 到这里我们先跳过网络,先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维可视化,这里显而易见,三维可视化呈现的内容是三维载体。 上面这些维度我们是从物理维度的角度为出发点去归类的,但是从广义上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载体维度不局限于此,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思维角度",所以这个维度不是仅仅指的物理维度,而是一个哲学维度。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载体,从哲学角度来看,它可以被看做是另外一个维度的载体,这里有点类似4D影院的概念,在三维的基础上融入了互联网的概念。 以此类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这些新技术,都可以各自充当一个维度,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这些技术的完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更多的维度,从维度的角度来看,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多维化创新,我们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结合上面描述,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发展,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载体的发展,更深一步讲,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载体维度的扩充。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重要性 非遗数字化是一种完善的表现手段,它是随着技术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对非遗的记录、保存和传播,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重要性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结构化、系统化的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集图文、影音、网络、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于一体的多维复合型集合,它是一个多维结构,所以具有结构化特性;它其中的每一个维度都具有规范性和标准实施流程,所以它具有系统化特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交互性; 非物质文化数字化用户在"阅读"过程中人能够及时地把信息传递给对象,对象能把信息及时反馈给人,并且人能够根据反馈的信息做出应对。相对于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数字化时代阅读更多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它是一种多向模式的互动阅读,读者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浏览自己希望阅读的内容,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无障碍地传递交互信息,及时更新内容,所以它具有交互性;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数据检索性,高效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在数字化时代进入了信息化存储时代,数据结构更加严谨,关联性更强,更容易进行内容检索;随着云技术的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