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傻瓜来看印度的文化特征

合集下载

电影《三个傻瓜》外的印度理工学院

电影《三个傻瓜》外的印度理工学院

“我就是因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到麻省理工来的。

”一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印度学生在开学时这样回答教授的提问,当时,教授看到新生里有一位来自印度,好奇地问:“你怎么会在这里?你的国家有印度理工学院,为什么不去那里呢?”这是在印度理工学院的校友中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

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最好的大学,印度人考这所学校比美国人考麻省理工学院要难很多——2010年报考印度理工的学生超过了45万,招收名额只有不到一万名,录取率为2%。

相比之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10年秋季的录取率是10%。

这一录取比例相对于中国的清华、北大不足为奇,但印度理工却有其独到之处,成为世界级名校。

它每年为印度的软件业输送大批人才;在美国硅谷,则聚集着大批印度理工毕业生。

I、IT、IIT是印度的三个重要标识,I是指印度文化,IT指领先的印度IT产业,而IIT,就是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中,三个“皇家理工学院”的大学生自称“三人帮”,经常在一起搞怪,以消解寂寞的校园生活。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原来吃肉不一定就是坏人印度理工学院的许多学生来自农村,一名农村男孩入校后才明白,原来吃肉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坏人。

这是他进入印度理工的第一课。

《三个傻瓜》是一部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小说《五点人:在印度理工学院不要做的事情》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三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印度男生在“皇家理工学院”的疯狂经历。

2008年7月开拍,由拉库马·希拉尼指导。

2009年圣诞节上映之后仅10天,票房便达到10亿卢比,随后成为宝莱坞历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

影片得到的反馈几乎全是好评。

印度影评人萨哈什·贾说:“《三个傻瓜》并非一部完美的艺术品。

但它是生气勃勃的、激励人心的当代艺术品,浸染着某种精神。

在一个学生会被他们不可能完成的课程逼得自杀的国度,《三个傻瓜》提供了希望。

”透过网络,《三个傻瓜》在中国也被迅速传播,电影里虚构的“皇家理工”有极为浓烈的印度理工的影子。

异国风情:印度文化特点与风俗习惯

异国风情:印度文化特点与风俗习惯

异国风情:印度文化特点与风俗习惯介绍在世界上各个国家里,印度是一个颇具异域风情的国家,拥有独特而多样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

印度文化深受宗教、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这赋予了印度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对印度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和风俗习惯进行介绍,以期能够给读者带来对这一神秘国度的一些了解。

丰富多元的宗教印度是世界上宗教多元化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拥有印度教、佛教、锡克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信仰。

其中,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和最广泛的宗教,在印度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印度教印度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约有10亿多的信徒。

印度教教义包罗万象,信仰众多神灵,尤其是三位最重要的主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

印度教徒相信轮回转生的理念,认为生命是不断循环的,而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下一世的命运。

在印度教的风俗习惯方面,有一项重要的仪式叫做“卡尔瓦钦”。

这是一个由血浓于水的家庭成员围绕着火焰祈祷的仪式,目的是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这个仪式在印度人婚礼、生日、孩子出生等重要场合经常举行。

佛教佛教在印度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之一。

佛教教义强调人的内心修行和慈悲为怀。

印度的佛教遗址如鹿野苑、波罗奈塔瑟、恒河沿岸的古志奈普拉遗址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

佛教在印度的影响还体现在一些节日和庆典上。

例如,“娑年”是庆祝佛陀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到佛教寺庙中礼佛,诵经,祈求平安和幸福。

锡克教锡克教是一种信仰自由和坚定信仰的宗教,其信徒被称为“锡克教徒”。

锡克教是由古印度教派生而来,强调道德伦理和公正。

锡克教的中心教义是信仰上帝和充实的内心修行。

锡克教徒的标志性头巾“土尔巴威”以及充满活力的庙宇“果布申德·萨帕”是锡克教独特的传统象征。

锡克教徒通常会定期到萨帕进行仪式和祈祷,向上帝表达敬意。

伊斯兰教作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伊斯兰教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穆斯林在印度的人口大约有2亿多,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

印度文化环境

印度文化环境

梵天:梵天通常以四面,手持念珠,水壶(装着水的椰子壳),令牌(吠陀经),莲花。

座骑是白天鹅,也有说是孔雀的。

这代表四种种姓的人,婆罗门,地位权利最高,刹帝利,权利颇高,仅次于婆罗门,吠舍属于一般平民,首陀罗是地位最低的,也是人数最多的。

后来被佛教吸纳为护法之神,在南传佛教的东南亚,尤其是泰国,信奉着,华人称为四面佛。

梵天就相当于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

传说他是从一个金蛋里出来的,蛋壳上部为天,下为地。

据说开始他有五个头,创造出智慧女神辩才天,应该算他女儿,但是他娶了辩才天,有违伦理,所以湿婆砍了他的一颗头。

梵天是有求必应的神,不管是神,魔,人,他都会帮他们实现愿望。

传说梵天在宫殿只顾享乐,不管人间疾苦,做种种道德败坏的事,所以公元6世纪人们对他的崇拜衰落,大部分转移给了毗湿奴和湿婆。

虽然他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但是现在印度信奉他的人很少。

虽然这样,但是梵天的地位还是无与伦比的。

毗湿奴:毗湿奴是叙事诗中地位最高的神,掌管维护宇宙之权,与湿婆神二分神界权力。

毗湿奴通常手持法螺贝,妙见神轮、棍棒与莲花,座骑是迦楼罗(千头蛇)。

他的肚脐有一朵莲花,传说毗湿奴一觉醒来,从他的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中诞生的梵天就开始创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湿婆又毁灭世界。

不但循环反复。

他性格温和,有多种化身,常以化身拯救危难世界。

他的神妃是吉祥天女,拉克什米,代表吉祥与幸运,他们住的地方叫外琨塔也叫韦孔塔。

在印度教徒中有一个毗湿奴派,他们只供奉毗湿奴,有1000多做寺庙供奉他。

湿婆:湿婆的地位是毁灭者,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

手中分执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身着兽皮衣,浑身涂灰,头上有一弯新月作为装饰,头发盘成犄角形,,颈上绕着一条蛇,座骑是一头大白公牛南迪,湿婆居住在凯拉萨山(Mount Kalashi,即中国西藏阿里境内的冈仁波钦神山),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尔瓦蒂(Parvatī),又叫乌玛(Umā,光明、美丽),他的配偶还有另外两种形象,复仇女神,黑女神。

三个傻瓜读后感

三个傻瓜读后感

三个傻瓜读后感
《三个傻瓜》是一部印度励志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我也有幸观看了这部电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读后感:
首先,《三个傻瓜》让我感受到了乐观、积极、努力的力量。

电影中的主人公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们热爱自己所学的,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不断努力进取。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鼓舞,让我明白到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有信心去克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其次,电影中对我国应试教育、追逐名利等现象进行了讽刺。

这让我深思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以及社会中的一些弊端。

电影以此提醒我们,要敢于质疑权威,勇于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不被名利所累,活出真实自我。

此外,《三个傻瓜》中的故事情节简单易懂,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它让我明白,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而追求梦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与朋友、家人之间的感情,互相支持、鼓励,共同成长。

最后,电影以两个小时的片长,轻松地将故事讲述得淋漓尽致。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喜怒哀乐,跟随着主人公们一起笑一起哭。

电影结束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观念。

总之,《三个傻瓜》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电影,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梦想、热爱生活、珍惜友情,以及勇敢地面对困难。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只要我们勇敢地去追求,用心去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中的英雄。

三个白痴观后感

三个白痴观后感

三个白痴观后感三个白痴观后感1众所周知,印度的电影产业十分发达,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

给大家推荐一部十分优秀的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这部电影我看了不下五遍,里面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会。

说起尊重,让我十分感慨,现在国人普遍不懂得尊重是什么。

电影一开始,片中的三个主人公之一的法汉一出生,他的爸爸就宣布了:我的儿子是工程师。

但他没有想过,法汉到底想不想成为工程师,就擅自做主希望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

法汉后来说:我想成为什么,没人问过。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帝国理工大学主任儿子的身上,甚至主任还决定未来的外孙也要当工程师。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中国的孩子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没错,这跟目前绝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做法一模一样,很多中国父母从自己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的一生都设计好了,希望孩子能够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做,并且还经常苦口婆心的对孩子说:“这都是为了你好”。

但是孩子们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样的,父母们从来不关心。

说到底,这只不过是父母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这就是没有做到尊重,即没有尊重孩子内心深处的选择。

《与神对话》的 G 先生说过:“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为了要经历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就是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或老师要学习老子“无为”的思想,要学着放下“家长”或“老师”的架子,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做主,自己拿主意来设计将来要走什么样的路,家长或老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但决不能成为领导者,干扰甚至阻挠孩子们自己的选择。

不过现实中的中国却是完全剥夺了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了家长或老师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因此中国的孩子们普遍不快乐,厌学,网瘾现象十分严重。

家长或老师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成为什么样的“才”不是家长或老师能够决定得了的,这要看孩子自己的想法。

正如法汉的好友兰彻说的,如果泰森改行唱歌,杰克逊改练拳击会发生什么事,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综论印度文化的特点

综论印度文化的特点

综论印度文化的特点历史•文化综论印度文化的特点朱明忠摘要:同中国文化一样,印度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体系之一。

它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

印度文化历经风风雨雨,起伏跌宕,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

印度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和形式丰富而多彩。

由于印度地处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人文发展背景,所以印度文化有着许多其他民族文化所没有的特点。

印度文化有它的八大特点:一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统一体。

印度自古就是一个多宗教、多种族、多种语言并存的国度,有一种“印度精神”把他们凝聚在一起。

二是具有强大的融合和同化能力。

三是信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观。

四是重精神、轻物质的人生价值观。

五是在思维方式上,追求永恒精神、崇尚内向直觉思维。

六是由于宗教文化的彩响,古代印度人不注重历史,历史观念淡薄。

七是印度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种等级分离制度,后来发展为种姓制度,这种制度对印度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彩响。

八是印度古代就发明了瑜伽术,后被各种宗教所吸纳,作为它们实现精神解脱的手段。

现在,瑜伽术已演化为成一种修心养性、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风靡于世界。

关键词:印度文化;多元文化统一体;同化能力;人生价值观;种姓制度;瑜伽收稿日期:2019-12-24作者简介:朱明忠(1943-),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印度哲学与宗教。

在人类发展史上,形成了四大文化体系或四大文化圈: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和欧洲文化体系。

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看,前三者属于东方,后者属于西方。

每个体系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特色,广袤的影响地域,并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印度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迄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

它历经风雨磨难,起伏跌宕,既有昌盛辉煌的时代,也有衰落低沉的时期,但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

印度电影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印度电影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2017.No27摘 要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裁,直接而形象地再现了特定国家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

自电影产业化之后,便出现了类型化,并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模式保留和发展下去。

随着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电影类型也开始出现分化和重构。

印度电影在吸收一般影片制作方法和元素的同时,还创造性的引入了歌舞元素,使其在电影界异军突起,具有独特的风格类型。

本文对印度电影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以更好地认识印度电影。

关键词 印度电影 特点 文化内涵0 引言1913年,印度首部国产电影《哈里什昌德拉国王》正式上映,这也是印度国产电影的开端,世界电影业由此多了一个新的成员,至今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

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印度电影经历了十分曲折和起伏,例如殖民地统治、民族独立斗争、政局动乱、恢复国家治理秩序、发展经济等,这些都在印度电影历史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总体来说,印度电影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上世纪十至二十年代,是印度电影的探索期和成长期;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二战时期的“制片厂时期”,五十年代印度电影步入黄金发展时期,到了六七十年代迎来了新电影运动;八十年代被黑社会掌控的混乱期,以及九十年代的贻害期。

这期间的电影制作暴露出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例如题材重复、模式老旧、制作手法简单粗糙,将印度电影带入到了最萎靡的发展阶段。

进入到新世纪后,印度电影开始重新振兴。

2015年,《巴霍巴利王:开端》(Baahubali:The Beginning)夺得了印度电影票房桂冠,这也使一向是由宝莱坞组成的印度电影市场得到了改观。

近年来,印度电影逐渐引入到中国国内,并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例如《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等,在国内电影上座率令人侧目。

需要强调的是,印度电影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变,引入了许多崭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系和特色。

1 印度电影主要特点1.1 融合了许多歌舞元素从全球电影发展过程来看,歌舞片占据了重要的一席,是最具浪漫型、最富有艺术气息的影视作品。

三个傻瓜观后感

三个傻瓜观后感

三个傻瓜观后感《三个傻瓜》观后感吃年饭的时候,我表弟推荐我看一下《三个傻瓜》这部电影,说是最近他看的最经典的一部。

失恋的人,百无聊赖。

回家我就在PPS找这部电影看了。

这是一部印度电影,我原来也曾经打开过看了几分钟。

由于一直以来对印度电影不是很感冒,而且看了开头的几分钟,加上电影的名字,给我感觉这是一部闹剧,当时我就没有继续看下去了。

这次看完以后,心里面由衷地感激表弟的推荐,没有让我错过了如此一部精彩的电影。

如果《百万富翁》不能算是纯粹的印度片子,那么这一次是印度片第一次带给了我如此强烈的撼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印度电影的水平已经进步到这个程度了。

这是一部很干净的电影,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

剧情发展有悲有喜,但让人感到的是温暖和浓浓的人情味。

虽然片中也有反面的角色,但是最终让人感觉,人性还是善良的。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情侣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的感情,都是真挚而没有轻重之分的。

因为每个人的心都是用相同的材料做成的,受到感动时,会感觉同等的快乐,受到伤害时,承受着一样的痛苦,谁也无法说,谁有权利或者义务去得到或者失去更多。

而因为爱对方,人最终能像原谅自己一样,去原谅别人了。

片中虽然以探讨教育的问题作为主线,却在过程中探索了很多人生的哲理。

很多令人感动和感触的片段和情节,想留着让大家自己去感受。

但其中,片中主角曾经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的深刻。

在他的教授强迫他去教授学生作为惩罚他时,他给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希望大家了解到学习的真谛时,当时他说道,来到大学学习,大家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竞争,为了将来,为了各种目标而奋斗,却忘记了人为什么学习,再也没有了单纯因为学会了东西而感动和高兴了。

这句话让我很有感触,因为让我想到了人生。

我们为了生存,拼命的吃饭、睡觉、工作、向上爬而努力挣扎。

到最终,却忘记了生存是什么,我们是到底是为了什么生存,生存的快乐又是什么了。

《三个傻瓜》观后感记忆中上一次看印度电影是已经很久年前的事了,那时,《流浪者》、《大篷车》、《哑女》等印度电影红极一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个傻瓜来看印度的文化特征
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分析
∙高权力距离
印度是一个高权力距离的社会。

师长对于后辈有着绝对的权威和十足的话语权,后辈们也倾向于顺从长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镜头看出来:
三人在水塔下喝酒的场景(电影片段)
我们可以看到因为父亲的命令,法汗不得不就读自己并不喜欢的工程学,并且藏匿了自己写给大摄影家的信件整整五年时间。

第二个场景,是女主角向父亲坦白哥哥的死亡真相(电影片段)
由于无法达成父亲的期望,哥哥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
∙男性主义
印度社会的男性主义,在整部电影中,特别是在对三位主角大学生涯的回忆部分中,有着充足的体现。

第一个场景是开学典礼上院长对新生的训话。

(电影片段)
印度的男性主义还体现在以下几个场景:
在考试放榜之后,成绩好的考生(男主)就可以坐在前排校长的旁边,成绩差的考生则只能站在后排角落;(图片展示)
大家在考试之前向各种各样的神灵祈祷;
在考试之前往其他寝室投放XX杂志;
因为考了第二名而沮丧的“消音器”;
“消音器”和兰彻定下赌约;
我们可以看出印度是一个相当强调竞争和能力的社会,这一点深深地根植于学校的教育理念,并为学生所接受。

∙集体主义
这在新生入学之后的“传统仪式”上有所体现。

年长的学生会以某种方式来对待低年级的学生以便建立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地位。

这一点在日本的文化中也有类似的体现。

不过这一点在电影中体现得并不是十分明显
强不确定性规避
兰彻和校长在办公室争执的场景(电影片段)
印度的教育推崇传统和既定的规则,不鼓励创新,通过严格的教学体系来确保毕业学生的素质。

这反映了印度人对不确定性的主动规避。

这和实际的情况有所冲突,可能反映了近二十年来印度社会的文化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