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影响?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槛,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
传统文化是一种潜在于社会和人的头脑中,具有生命力,并不断对人的文化创造活动产生影响、发挥作用的东西。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具有哪些特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
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的侵入而中断,如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
这都是由于他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
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部分都逐步汉化、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第二、基于农耕文明形成的求真务实、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民族文化性格首先是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民族,在农业生活的影响下使得人们懂得“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儒家先驱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从自己做起,从实际做起。
因此中国没有陷入过西方式的宗教迷狂中去,没有发展起成熟的出世的思想体系,同时也较为重视经验理性,缺少对纯科学的抽象思维传统。
其次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这一特点的形成也与农耕文明密不可分,在早期艰苦的农业生活中,导致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依赖和对它的感恩,因此在先秦直至以后的思想家都十分强调“天人合一”,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文化传统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文化传统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今天给各位分享文化传统的特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4、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5、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2、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
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
3、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
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扩展资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概念,不仅是指“文化”,更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
这种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经过
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无论是理论上的深化还是文化内涵的充实都使得其底蕴足够深厚。
5.优良传统。
其中有些是强调“仁爱”思想,以“和谐”为核心;有些是强调
“以民为本”的思想,还有的是强调“天下为公”的思想等。
这些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思想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民族特色、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优良传统的文化。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独特价值和积极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
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却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
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孔子高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
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
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调其同一的一面。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平均”思想。
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
另外,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包括尊重传统、注重礼仪、重视家庭、崇尚和谐等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以尊重传统为特点。
传统文化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敬重历史,传承祖先的智慧和文化传统,推崇“千古一贞”的价值观念,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意识。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礼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礼记》中有“礼之用,和也”之说,强调礼仪的作用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稳定。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的规范和实践。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
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社会的细胞,是人们情感依托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人有“家和万事兴”之说,强调家庭和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培养。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涵盖了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等多个层面。
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共存、和谐发展的理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尊重传统、注重礼仪、重视家庭、崇尚和谐等特点。
这些特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为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是四大特色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是四大特色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重人道、轻天道的思想传统同西方天与人、灵与肉相分离的思想理念不同,中国思想传统讲求天人合一,天人协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内在的统一由于强调天人的合一与相通,在神人关系土,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天然的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倾向,以人为本,重人轻神,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所谓“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天道远,人道途”;“天听自我民听”。
西方那种无条件地将“天”神圣化、绝对化,上升为主宰一切的“上帝”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薄弱的,这正是中国神学观念不发达、宗教思想相对淡漠的主因之一。
从这一根本思想传统出发,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之强调入世和人伦,强调现世的建功立业,对神则抱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也由于强调天人的合一与相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也截然不同。
中国文化向来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只能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强调通过战胜自然而求得人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而发展出两条不同的知识路线:西方重对“天道”(自然之道)的探讨,发展出比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中国重对“人道”(人事和人伦之道)的探讨,发展出比较成熟的古代政治和伦理思想体系。
魔耳面刷突装面效屏代宏生宝夷分本鲜,连氨界失环两重人道、轻天道的传统固然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但也给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这就数分注重人际关系在社会中的作用,到处都横亘着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使人难越雷池半步。
其次,正如著名文化史学者钱穆所批评的,儒家文化太看重人生,容易偏向于人类中心、人类本位而忽略了四围的物界与自然,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上逐步落后于西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思想体系的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的修养和德行的培养。
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中庸”和“天人合一”。
二、道德伦理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这些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也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三、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强调亲情、和睦相处和代代相传。
四、人际关系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注重维护社会和家庭间的和谐关系。
五、礼仪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礼仪文化体现在社交礼仪、宴会礼仪和节日习俗等方面。
六、兼容并蓄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吸纳并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例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信仰体系。
七、艺术形式的丰富性:中国传统文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包括绘画、音乐、戏曲、舞蹈、剪纸、立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八、文字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字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字的发明和运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和发展。
文字在文化传承、文学创作、历史记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节日和习俗的丰富多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丰富多样。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意义。
这些节日和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息。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思想体系的独特性、道德伦理的重视、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重视、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兼容并蓄的特点、艺术形式的丰富性、文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节日和习俗的丰富多样。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一系列文化体系,包括文学、哲学、音乐、绘画、建筑、服饰、食品、礼仪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建筑、园林、绘画、诗歌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体现。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物的设计和布局都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变化,以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家庭和睦、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家庭和谐的思想和实践,如尊老、敬幼、孝道等,这些思想和实践都是为了维护家庭和谐,保持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道德的思想和实践,如仁爱、诚信、忠诚、孝顺等,这些思想和实践都是为了引导人们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礼仪文化的思想和实践,如尊敬长辈、尊重师长、尊重客人等,这些思想和实践都是为了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五,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文化积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积淀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文化积淀,如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中华礼仪等,这些文化积淀都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强调“天人合一”思想、家庭和谐、道德、礼仪文化和文化积淀等方面,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由于产生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因而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最能体现一种文化的个性的是它的民族性。
关于文化的民族性,庞朴先生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书中转述了一个笑话:在一个咖啡店里,有三位客人.每人要了一杯咖啡,每杯咖啡里都有一只苍蝇。
日本客人见了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冲侍者说:“赶紧把你们经理叫来,我得告诉他怎样经营咖啡店,怎样管理他下面的雇员。
”英国人看见苍蝇后一声不响,把钱往桌子上悄悄一放慢条斯理地走了。
美国人看见苍蝇后,把食指一勾,把侍者叫到跟前说:“在我们美国,客人爱吃多少苍蝇,由他自己加,不必麻烦你们事先加好了。
”三个客人对苍蝇的态度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
日本人讲究管理,英国人是绅士派头,而美国人则非常幽默。
这就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的表现。
中国的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突出的人文倾向、整体的和谐统一、永恒的伦理道德、不息的奋斗精神、浓厚的忧患意识、求稳的务实态度和辨证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的特点可能不限于上述七个方面,人们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去加以提炼和概括,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抓住这七个方面,也就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一、突出的人文倾向中国文化具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特征。
人文主义就其狭义来说,一般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神文”的反叛思潮,其基本精神是提高人的地位,贬低神的地位。
人文主义者谴斥天主教鄙视人的存在,扼杀人的本性。
他们要以人去对抗神。
他们强调人的现实的幸福和本能的欲望,以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强调人的理性,以反对神学蒙昧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反对神权对人的束缚和封建等级制度。
但是,人文主义还有一般意义上的理解。
它通常被理解为这样一种观点与态度:人在一切事物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为了实现人自身的价值。
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之所以是“人文主义”,正是因为它把人们从对神的关心拉回到对人自身的关注,把人树立为世界的中心。
就此而言,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更为久远,更为早熟,更为突出。
但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其自身特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有其特殊性。
庞朴先生比较了希腊、印度、中国三大古老文明,认为以伦理和政治为核心、缺乏神学宗教体系的中国文化,是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
他进而从九个方面对中西方的人文主义进行对比,指出:强调人伦,关注现世的世俗生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的人文主义;它给我们的民族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制造了文化交流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人最为天下贵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人类的价值和尊严。
《老子?二十五章》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段话高度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认为人在宇宙中并非渺小和无足轻重,而是依循自然之道,合于天地一体。
儒家同样甚至更为重视人的价值。
早在《尚书?皋陶谟》中就有“知人则哲”的说法,表明人们已经重视对人自身的了解。
到了孔子那里,鬼神更是被“敬而远之”了,人的价值进一步被强调。
孔子曾给学生们讲过这么一个小故事:商朝国君武丁即位时,正值商王朝的中期衰落,据说当时在朝堂前面,生出了一棵桑树苗,不出7天.就长成了可作栋梁的大树。
这是—个什么兆头呢?武丁就让他的占卜官占卜一下,占卜官在龟甲上施完钻凿,烧出裂纹来,仔细地看了一番说:“桑树是生在田野上的东西,现在却长在了朝堂上。
难道是预兆着朝堂将会变为野地,国家将要灭亡吗?”武丁一听,很是吃惊,从此以后,他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地治理国家、安抚人民。
这样三年之后,商朝又重新兴旺了起来。
孔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他的学生们:国家的存亡,个人的祸福,都在于自己怎么做而不在于老天怎么支配。
《孝经?圣治章》引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天地之间的生命,人是最高贵的,这充分突出了人的地位。
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人不仅是万物之中的最贵者而且是万物之“本”了。
清代名儒戴震也说:“人之才,得天地之全能,通天地之全德。
”人有全才全德,集天地之精华,自然也就最为尊贵。
此类论述,俯拾皆是,不必多举。
这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大异其趣。
基督教文化中,人类祖先犯了罪而被上帝逐出了天国乐园,因而人有“原罪”;佛教文化中,人被视为必须由佛的拯救才能跳出苦海的迷惘者。
中国文化中的“人”却不同,非但没有原罪,非但无需外在之物来拯救他,反而集天地精华于其身。
古代思想家们常说的“人与天地参”便是这个意思。
●求神不如求己关于人与鬼神的问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走进庙里,跪在观音像前叩拜,他发现自己身边有一个人也跪在那里,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
他忍不住问:“你怎么这么像观音啊?”“我就是观音。
”那个人回答说。
他很奇怪:“既然你是观音,那你为何还要拜呢?”“因为我也遇到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观音笑道,“然而我知道,求神不如求己。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文化强烈的非宗教倾向。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曾说:“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为中国文化一大特征。
”“固然亦有人说,中国是多宗教的,这看似相反,其实不然。
因为中国文化是统一的,今既说其宗教多而不—,不是证明它并不统一于一宗教了吗?不是证明宗教在那里面恰不居重要了吗?且宗教信仰贵乎专一,同一社会而不是同一宗教,最易引起冲突,但象欧洲以及世界各处历史上为宗教争端而演之无数惨剧与长期战祸,在中国独极少见,这里宗教繁多而能相安,甚至相安于一家之中,于一人之身。
那么,其宗教意味不是亦就太稀薄了吗?”确实如此。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神权占统治地位的期间,不像欧洲那样有“神”占统治地位的“黑暗的中世纪”。
中国的原始宗教比较发达,但到了周代,神的权威已动摇。
当时有无神论思潮兴起。
《诗经》中就有诅咒上帝的诗句,如《大雅?板》中说:“上帝板板(反复无常),下民卒瘅(遭殃)”;又如《小雅?节南山》中说:“昊天不惠,降此大戾(罪恶)”。
《左传》中也载有大量无神论性质的言论,如《左传?僖公十六年》记载,在营建周城的问题上,宋薛两国发生争端。
宋人以鬼神为据,薛人以人事为据,弥牟在评论这场争论时说:“薛征于人,宋征于鬼,宋罪大矣。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又记载,叔孙豹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何谓不朽的问题上排除了宗教神学观念。
众所周知,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认为明智之人不该近于神。
孔子还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人的首务是了解人生的道理,现世的人生问题都不能办好,还谈什么鬼神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下面一个小故事:陈子车死在卫国。
他的妻子和管家打算用活人为他殉葬,决定之后,陈子亢来了。
两人告诉陈子亢说:“他老人家身体不好,没有人在地下伺候,希望能用活人为他殉葬。
”陈子亢说:“用活人殉葬不合礼仪。
我并不希望这样做。
但兄长体弱,应当有人去伺候,除了妻子和管家外,谁还能担当此事呢?如果非要用活人殉葬的话,我看你们两人是最合适的。
”妻子与管家听罢,吓得再也不敢提用活人殉葬的事了。
陈子亢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做法正是受到老师“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思想的影响,体现着儒家的非宗教倾向。
道家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重要流派。
它与后起的道教不同。
在老子那里,根本就没有上帝鬼神的地位。
老子讲效法自然之“道”,架空了他那个时代还较为盛行的“上帝”观念.庄子有泛神论倾向,但宗教观念很淡薄.他主张的是人的绝对自由,皈依宗教对于他也是不可想象的。
诗人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调表现的只是“结庐在人境”却能“心远地自偏”的人生境界,并不表现出宗教式的人生态度,他有超脱尘世的思想,可断无贬斥人生的意思,只是与世无争而已。
道家之所谓“出世”与皈依天国的出世是两回事。
甚至,即使是中国宗教本身,也有一种重视人自身的人文精神隐含其中。
中国自产的宗教主要是道教。
道教与世界上其它宗教很不相同,它不把人的灵与肉绝然分开,也不把现实世界和彼岸世界完全对立;它不讲灵魂的拯救,讲究的是自己修炼成仙。
道教似乎是“养生”之教,《西游记》中太上老君(道教教主)还要炼丹养生。
生命价值在道教那里极受重视,成仙便是生命的延续。
中国佛教也受人文思想影响。
中国佛教以禅宗影响最为巨大。
它改造了印度佛教,提出人性即佛性之说,肯定了现世之人的意义;提倡“顿悟成佛”,而无需出家,肯定了人的现世生活——不出家而又自为佛徒的居士正是明证。
纵使出了家,也不必超脱凡世,照样应受人伦规范限制。
清初木陈和尚曾打了檗庵和尚一掌,后来他写信跟人说:“唯檗庵自任为灵岩法子,则灵岩亦我家子侄,山僧尚可以家法绳之。
”由是可见,中国文化一贯注重现世的人生,珍视生命的价值。
这种人文倾向贯穿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