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语文阅读答案

《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语文阅读答案

《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语文阅读答案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在中国迈向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将一种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现实的文化形象,植入到我们的文化产品与文化表达方式中。

我们不能再以封建社会旧中国的文化特色、民国时代旧社会的文化符号作为我们当代国家的文化标志。

我们现在需要建构与传播的是能够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文化形象,而不仅是那些深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静卧在博物馆里的古董,沉睡在古籍中的文字。

有些古老文化可以作为文化遗产予以保存,但难以进入文化产业的流通市场进行推广。

而不能够进入流通市场的文化产品,无论过去怎样辉煌,都难以承担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建构的时代使命。

进而言之,当代中国期望别人认同的并不只是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还是那些能够体现我们时代特征的、绚丽多姿的当代文化。

事实证明,不论是文化的形象建构还是文化的价值推广,一个不可忽略的有效路径是通过商业的路径,采用产业的方式。

文化价值的传播时常是通过文化产品的贸易、文化活动的交流来实现的。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是建构文化形象、体现文化精神、传播文化价值的最佳渠道。

如果将美国的好莱坞电影、BBC的电视、百老汇歌舞,包括美国的牛仔裤、麦当劳都排除在外,美国文化的传播载体还有什么?答案不言自明。

文化传播的规律与本质是相同的,我们不能够舍弃在文化产业的领域里对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不能够放弃在大众流行文化中对文化价值的植入,不能够忽视对新兴媒体巨大传播效应的利用。

我们的国产影片曾屡次超过好莱坞进口影片夺取年度单片票房冠军;我们有些品牌性的电视节目尽管创意取自欧美电视市场,但是现在反过来却在节目形态上影响到海外同类的电视节目的设计;我们流行音乐的组合还登上了欢迎外国政要的演出晚会……这些都是能够体现当代中国软实力的文化产品,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能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代言者。

我们需要一系列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当代文化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中国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而且还能够逐步适应海外文化市场的商业流通。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于长期以来受“欧洲中心论”与“以西释中”思想的影响,我国美学研究对中华民族的审美理论常常以“审美智慧”称之,没有足够勇气将其称为中国的美学理论。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引以自傲的民族艺术。

因此,中国必然拥有本民族的美学,这种美学就是“生生美学”。

“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

“生生”即“生命的创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

“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认识论美学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

而且,体现这种“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生命力,因此这种“生生美学”也是鲜活的。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

“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的生态智慧,而且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

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

这种生态之美仍然存在于我国诸多民间艺术之中,例如年画之“瑞雪兆丰年”与“大丰收”等。

“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

“生生美学”是一种东方的生命之美。

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物化生、宇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

特别可贵的是,《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之道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

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

像齐白石的虾图,仅寥寥几笔,以大片的空白将几只小虾在水中活泼的生命力表现无遗。

“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

“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阅读理解附答案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阅读理解附答案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阅读理解附答案《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阅读理解附答案①中国文化中的超越因素比世界上任何文化都少。

中国人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观念,也没有来世观念。

中国的知识阶层里纵有对世俗采取批判的态度,也只是用一个放在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人间关系,来批判眼前的世俗关系。

士大夫阶层可以将对一般人来说是外在的人间关系内省化,由格物致知出发,经正心诚意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士大夫阶层没有真正推翻按等级与层次做人的方式,只是透过内省的过程,给予它一个理论基础而已。

②因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显然地,这种由己而不是由人出发的为仁,仍然是为了成全仁这个二人关系的。

③这种情形,与站在自我的基地上超越外在的世俗关系的情形是不同的。

后者的范例莫如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借娜拉说的:在我是女儿和妻子之前,我首先是一个人。

易卜生是具有新教文化背景的,因此才会产生个人可以超越世俗及为世俗所负累的旧自我的思想。

④中国文化却反其道而行之。

个人只有进入世俗关系中,才能成其为人。

他如果要作自我提升,也必须通过同样的渠道去进行,亦即用由内而外的致良知的方式,将这种世俗关系重新肯定一遍,并使之臻于完善。

⑤当然,士大夫阶层的思潮中还有逃遁世俗的倾向,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这种倾向到了道家的手里就变成了全面性的生活形态。

然而,后者亦不能使个体在世俗中全面盛开,它只提供了有限的个人天地,其表现方式主要是独善其身的超脱飘逸状态以及在艺术方面的灵感。

至于道家思想的其他功能,如退隐终南的仕宦之术,在不测的世道面前的明哲保身之术,在人情磁场中利吾身的阴谋术,则基本上是适应这个世界的态度。

(节选自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有删改)1.下列不能说明中国文化少有超越因素的一项是A.中国人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观念,也没有来世观念。

B.中国知识阶层只是用古代被理想化的人间关系来批判眼前的世俗关系。

论述类文本邵长军《坚定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乐山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考)

论述类文本邵长军《坚定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乐山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考)

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地位与作用如此重要,呼唤着文化自信。

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标识。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

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集成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

这为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指明了根本途径和方法。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追求。

文化自信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政党和充满生机的国家在理论和信仰上的忠诚坚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引以为豪因而自信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

在风雨如磐、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挫折中不断奋起,浴火重生,靠的就是信仰坚定,就是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大公无私、革命必胜的信念信心。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红色精神谱系。

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时代永远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教育、科技、哲学、社会科学、体育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证明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成就和实力。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

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

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

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

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

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

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

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

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

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

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

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21-22版:单元综合检测(步步高)

21-22版:单元综合检测(步步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 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 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 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 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 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 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 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 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 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 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 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 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 将来大有好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 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 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 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 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 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福建省漳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漳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漳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悲剧一直被称作苦情戏,是一种具有某种悲剧色彩的苦戏和哀曲。

中国戏曲悲剧的冲突是评判的冲突,它主要是描绘、展开作品中的恶毁善、奸害忠、邪压正、丑贬美的苦情历程,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批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因此,中国戏曲悲剧冲突注重的是追求情节的曲折和任务的理想色彩。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通过窦娥为代表的善被以张驴儿、楚州太守梼杌等人的恶所毁的悲剧经历,颂扬了“六月雪”般的“感天动地之善”。

结局在悲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正因为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尾与西方悲剧的“一悲到底”的不同,以至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无悲剧。

窦娥注定冤死,但在临刑前还是发出三个誓愿,抗争到底。

按西方悲剧理论,到这里戏剧就该结束,似乎这样寓意深刻,值得观众去回味和思索。

但是在中国观众看来,含冤的死者必将显灵显圣,这种信念是从“人命关天关地”出发的,三桩誓愿的应验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

西方悲剧不会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的结局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

”斯宾格也说:“悲剧以欢乐开始,以悲剧结局。

”这些论述都证明了西方悲剧结局的特点。

西方悲剧“一悲到底”的结局与西方文化有紧密的关系,西方文化是一种原罪文化,人类终生的奋斗是为着赎罪,目的是死后回到上帝的怀抱。

人类的现世生活充满罪恶与苦难,惟有死才是解脱。

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中即表现为“哀而不伤”。

《窦娥冤》第三折窦娥被斩,关汉卿又加了一个“平冤昭雪”,通过窦天章之手惩恶扬善,再如《赵氏孤儿》的孤儿复仇、《琵琶记》的玉烛调和、《需峰塔》的雷峰佛缘等也都是团圆结局,这已经成为中国戏曲中普遍的审美现象渗透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

高中语文现代文鉴赏五维度搞定小说与散文作业(答案)

高中语文现代文鉴赏五维度搞定小说与散文作业(答案)

参考答案一.【答案】1.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2.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3.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4.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解析】1.试题分析:对于原因题,首先要认真审题,从题干中审出答题的模式以及寻找答案的区域。

比如本题,“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应先到第四段找到“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这一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原因。

寻找原因的时候,尽量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

2.试题分析:题干中问“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首先找到画线句,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处体现出的精神状态。

第一处,可以联系前面的“他得意”和后面的“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来分析;第二处,可以联系前面会明的表现分析。

3.试题分析:作用题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作答:一是情节结构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起线索作用;埋下伏笔。

二是人物形象上,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

三是主旨表达上,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这是探究题。

首先找到结尾“微笑的意义”这一内容,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

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

该短语出自文章最后,故应结合最后几段的语境分析理解“微笑的意义”,可以联系“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这些句子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

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

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

国家文化形象的客观依据是国家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们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

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

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

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国人曾经陷入迷茫。

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轻视和不屑。

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尊重。

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

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时需要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

“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刚健笃实”的实干品质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

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一路向前。

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华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我,也为
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

(节选自《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要学会向世界讲述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B. 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前人们追求的文化精神。

C. 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建立国家文化形象的根基。

D. 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其他文明的特点,学会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认知主体,“他者”与“自我”的存在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

B. 对于有着丰厚积淀的传统文化,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人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也有些人对其非常地轻视与不屑。

C.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建成了完备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也能将文化信息传到村一级。

D. 中华文化不仅要发展还要创新,创新既表现在对中华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上,也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必须要从根基、灵魂、坚守、创新、气度五个维度来进行思考与关注。

B. 当代中国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给以尊重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传统文化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C. “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释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历来具有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D. 最后一段在总结前文五个维度的中国文化形象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主张,即
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中丰富自我。

1. A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A项,从原文第五段的内容来看,“通变智慧”“自强意识”“实干品质”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由此可见,创新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还要表现在行动上。

所以选项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的表述不全面。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项范围失当。

原文第二段第二句的表述是“我们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而选项的表述是“已经建成了”。

3. 试题分析:全文是总分关系,最后一段不是对前文的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