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目

合集下载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为中医学经典之一,包含基本理论、病症分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本书,包括了伤寒、温病、时行疫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千金方》: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内容涉及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数千种草药,对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6.《医宗金鉴》: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7.《景岳全书》: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调养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8.《医学启源》:是明代张介宾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9.《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温病的分类、病因、病症、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温病方面的重要经典之一。

10.《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难点和疑难问题,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目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目

以下是一些中医临床必读的丛书书目,这些书籍综合了中医理论、临床实践和经验,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医临床非常有帮助:
1.《中医基础理论丛书》:例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非常重要。

2.《中医诊断学丛书》:例如《医学四诊类证直诀》、《证候学》、《辨证论治原理》等。

这些书籍系统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和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3.《中医方剂学丛书》:例如《本草纲目》、《中药学》、《方剂学》等。

这些丛书涵盖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方剂的配伍和应用,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十分重要。

4.《中医内科学丛书》:例如《伤寒论》、《温病条辨》、《金匮要略》等。

这些书籍详细介绍了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内科临床实践非常有参考价值。

5.《中医外科学丛书》:例如《千金方》、《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等。

这些书籍系统介绍了中医外科疾病的特点、
辨证与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外科的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

6.《中医妇科学丛书》:例如《金匮要略》、《丹溪心法》、《妇人良方》等。

这些丛书介绍了中医妇科疾病的病机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妇科临床实践非常有参考价值。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医临床必读的丛书书目,还有更多的经典著作和专著可供深入学习和研究。

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选择一部系统介绍中医临床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材,并结合经典著作进行学习和实践。

另外,师承传统中医临床医生,亲身实践和经验的传授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中医必读中医药籍书目录

中医必读中医药籍书目录

中医必读中医药籍书目录一、精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伤寒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张仲景)、《温病条辨》(吴瑭)、《温热经纬》(王士雄)、《神农本草经》。

二、专科医籍1.内科《诸病源侯论》(巢元方)、《千金要方》(孙思邈)、《脾胃论》(李杲)、《景岳全书》(杂症篇)(张介宾)、《丹溪心法》(朱震亨)、《医学心悟》(程钟龄)、《医宗金鉴》(内科部分)(吴谦等)、《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董建华)。

2.外科《外科正宗》(陈实功)、《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洪绪)、《疡科心得集》(高锦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吴谦等)、《中医外科学》(朱仁康)。

3.妇科《傅青主女科》(傅山)、《女科证治准绳》(王肯堂)、《景岳全书•妇人规》(张介宾)、《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济阴纲目》(武之望)。

4.儿科《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小儿病源方论》(陈文中)、《儿科痘疹方论》(陈文中)、《活幼心书》(曾士荣)、《幼科发挥》(万全)、《幼幼集成》(陈飞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汪受传)、《实用中医儿科学》(江育仁、张奇文主编)。

5.针灸科《针灸甲乙经》(皇甫谧)、《针灸聚英》(高武)、《针灸大成》(杨继洲)。

6.骨伤科《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吴谦等)、《中医骨伤科古医籍选》(孙树椿、阙再忠)、《伤科集成》(丁建华)。

7.眼科《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审视瑶函》(傅仁宇)、《目经大成》(黄庭镜)、《眼科金镜》(刘耀先)、《证治准绳》(王肯堂)、《中医眼科全书》(唐由之)。

8.耳鼻喉科《外科正宗》(耳鼻喉部分)(陈实功)、《医宗金鉴》(耳鼻喉部分)(吴谦等)、《景岳全书》(耳鼻喉部分)(张介宾)、《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王永钦)。

三、推荐书目《素问集注》(张隐罨)、《素问注释汇粹》(程士德)、《灵枢经注证发微》(马莳)、《灵枢经白话解》(陈璧琉、郑卓人)、《伤寒来苏集》(柯琴)、《伤寒论条析》(李荫岚)、《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金匮要略释义》(黄树曾)、《难经》、《古今医案按》(俞震)、《本草备要》(汪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等)、《景岳全书》(张介宾)、《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脾胃论》(李杲)、《儒门事亲》(张从正)、《丹溪心法》(朱震亨)、《医贯》(赵养葵)、《理虚元鉴》(汪绮石)、《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医述》(程杏轩)、《石室秘录》(陈士铎)、《杂病源流犀烛》(沈金鳌)、《类证治裁》(林佩琴)、《医林改错》(王清任)、《血证论》(唐宗海)、《外感温热论》(叶天士)、《本草纲目》(李时珍)等。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内经、难经类: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二、《黄帝内经太素》(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

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

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着作。

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 762 年)唐.王冰次注。

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

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见解。

现存本经宋.林亿等校订。

四、《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 1188 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

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

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 1586 年)明.马莳(仲化、玄台)注。

各九卷。

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

后附补遗一卷。

六、《类经》(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

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

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

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七、《内经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

二卷。

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

注解简明。

八、《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张志聪(隐庵)注。

各九卷。

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

九、《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 1689 )清.汪昂(訒庵)注。

二卷。

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

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崑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

十、《难经》(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

中医书籍书目

中医书籍书目

中药药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作用
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包括 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机 制和药效。
VS
中药毒理学
对中药的毒理学进行探讨,包括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等方面的研究,为中药的安全 使用提供指导。
中药方剂学集锦
中药方剂经典
收录历代中药方剂学经典著作,如《肘后备急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介绍经典方剂的组成、功效和用 法。
中医饮食养生与运动养生指导
《中医饮食养生学》
介绍了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 括饮食的性味、归经、搭配等方面,以及不 同体质和季节的饮食调理。
《中医运动养生学》
介绍了中医运动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 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的中医运 动养生方法,以及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普及类
《图解黄帝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及常见病预防》
《中医基础理论及常见病症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解读及临床应用 》
02
中医诊断与治疗类书籍
中医诊断学著作
《中医诊断学》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 八纲辨证等内容。
《诊断学讲义》
该书由多位中医专家撰写,内容详实,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医诊断的原理和方 法。
《金匮要略》
张仲景的另一部经典著作,主要论 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 和治疗,强调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 变的思想。
中医保健方法介绍
《中医保健学》
系统介绍了中医保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 括精神保健、饮食保健、运动保健、药物保 健等方面。
《中医养生学》
详细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 括四季养生、脏腑养生、经络养生、体质养 生等方面。

学中医必读的6本医案

学中医必读的6本医案

学中医必读的6本医案中医历史悠久,正因如此,中医的历史上留下了一大批的经典医案。

这些经典医案不仅是中医的宝贵财富,而且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学习中医时,以下六本医案是必读的。

1.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之一,由汉朝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收录了420多个不同的医案,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中医疾病。

这本书是学习中医的必备之书,尤其是对于学习辨证论治的人来说,更是不能错过的。

2.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著作,也是汉代张仲景所著。

该书以“寒邪伤人,大抵皆从于风雨寒湿之邪所生也”为基本思路,详细介绍了中医对于风寒感冒等疾病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对于中医学以及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不言而喻。

3.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是一本集药方和临床医案于一体的医书。

该书主要包括了四部分,分别是伤寒杂病论、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千金病源方。

这本书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方法有详细介绍,而且对于中药的使用也有较为详细的解析。

4. 《景岳全书》《景岳全书》是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著,这本书详细讲述了中医理论与临床治疗的方案。

书中涉及的古方和中草药的使用方法都十分实用,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有着非常实用的参考价值。

5. 《证治准绳》《证治准绳》是元代医学家王清任所著,此书着重强调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其内容丰富而全面,是建立科学的中医诊疗体系的重要参考之一。

6. 《素问》《素问》是中医主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它集结了许多重要的医学思想。

《素问》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中医理论、疾病的形成、治疗方法等。

因此,《素问》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依据,也是学习中医治疗方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以上六本医案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目,对于中医的学习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尊重。

中医传承人作为中医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在中医药医籍方面的阅读和学习经验对于后辈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以供参考。

一、基础理论类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理论,是学习中医必读之书。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其中详细阐述了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学习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学类1.《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学的重要经典,其中收录了众多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内容,对于学习中药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巨著之一,其中收录了大量中药,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对于学习中药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方剂类1.《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中医方剂经典,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包括内服和外用的方剂,对于学习中医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医宗金鉴》方剂篇《医宗金鉴》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吴谦所著,其中方剂篇收录了大量的常用方剂,对于学习中医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其他类1.《黄帝内经素问》除了以上提到的经典之外,中医传承人还推荐阅读《黄帝内经素问》,其中包含了中医养生、食疗、针灸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全面了解和学习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2.历代医家著作选读中医传承人还推荐阅读历代医家的著作,如张仲景、李时珍等人的著作,这些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思考,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多个方面,这些书籍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书籍也是中医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代中医书目

近代中医书目

近代中医书目
近代中医书目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研究成果。

这些书目记录了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经典著作
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记录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对后世中医学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2.《难经》:是中医中的经典之一,主要介绍了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3.《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中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介绍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近代研究成果
1.《中医药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医药学的专著,包括中药学、方剂学等内容,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中医诊断学》:是一本介绍中医诊断学的专著,包括望诊、闻诊、问诊等内容,对于中医诊断技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针灸学》:是一本介绍针灸学的专著,包括针灸的原理、技术和应用等内容,对于针灸治疗的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仅是近代中医书目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著作和研究
成果。

通过研读这些书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中医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能够广泛阅读这些书目,不断深化对中医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单中医类
一、四小经典白话解系列
1、《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2、《濒湖脉学白话解》
3、《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4、《药性赋白话解》
5、《汤头歌诀白话解》
二、中药
1、《神农本草经疏》缪希雍著
2、《脏腑药式补正》张山雷著
3、《中药处方用名析解》陈维华等著
三、诊断
1、《脉经》王叔和著
2、《诊家枢要》滑寿著
3、《脉诊:从初学到提高》徐培平著
4、《脉学心悟》李士懋田淑霄著
5、《舌诊源鉴》李玉玲等编著
6、《脉因证治》朱丹溪著
7、《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上下册)
8、《医学心悟》程国彭著
四、内经参考系列
1、《内经知要》李中梓著
2、《内经知要浅解》秦伯未著
3、《内经学》王洪图编
4、《内经讲义》贺娟编
五、综合性
1、《诸病源候论》巢元方著
2、《李中梓医学全书》李中梓著
3、《医经小学》刘纯著
4、《吴棹仙医经精义》吴棹仙著
5、《中医治法与方剂》陈潮祖著
文学类
1、《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2、《庄子注疏》
3、《周易注校释》
4、《四书五经》
5、《山海经》
6、《玉台新咏》
7、《世说新语》
8、《古文观止》
9、《纳兰词笺注》
10、《楞伽大义今释》
11、《金刚经心经坛经》
12、《浮生六记》
13、《曾文正公家书》
14、《曾文正公日记》
15、《千年一叹》
16、《中国哲学简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