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分泌的降解酶及其分子生物学
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文版)(Plan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中文名: 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文版)原名: Plan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资源格式: PDF发行时间: 2004年地区: 大陆语言: 简体中文简介:作者:(美)B.B.布坎南(BobB.Buchanan)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2月版次:ISBN:703012013 页数:1090开本:大16开包装:价格:¥260.0本书简介本书英文版由国际杰出植物生物学家编写,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出版,是植物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在整合前沿知识的基础上,本书围绕细胞区室结构、细胞的繁衍、能量流、代谢与发育的整合、植物的环境与农业5个主题精心组织内容,反映了各个领域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
本书编排有序,图文并茂,适用于植物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参考。
制药学、农业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可从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目录:第1篇区室结构1 膜结构和被膜细胞器导言1.1 细胞膜的共性和遗传性1.2 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3 质膜1.4 内质网1.5 高尔基体1.6 胞吐和内吞1.7 液泡1.8 细胞核1.9 过氧化物酶体1.10 质体1.11 线粒体小结相关文献2 细胞壁导言2.1 糖:组成细胞壁的基本单位2.2 组成细胞壁的大分子2.3 细胞壁构架2.4 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和装配2.5 生长与细胞壁2.6 细胞分化2.7 可用作食物、饲料和纤维的细胞壁小结相关文献3 膜转运导言3.1 膜运输概述3.2 植物膜上运输的组织构成3.3 泵3.4 载体蛋白3.5 离子通道的一般特性3.6 运转中的离子通道3.7 通过水通道蛋白运输水小结相关文献4 蛋白质分选和囊泡运输导言4.1 蛋白质分选的机制4.2 将蛋白质定位到质体中4.3 转运进入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4.4 细胞核的内向和外向转运4.5 内质网在蛋白质分选和组装中的作用4.6 液泡定位和分泌4.7 高尔基体中的蛋白质修饰4.8 内吞作用小结相关文献5 细胞骨架导言5.1 细胞骨架概述5.2 中间纤维5.3 肌动蛋白与微管蛋白家族5.4 肌动蛋白与微管蛋白的聚合5.5 肌动蛋白与微管蛋白的特性5.6 细胞骨架结合蛋白5.7 肌动蛋白纤维在胞内定向运动中的作用5.8 皮层微管与细胞扩展5.9 观察细胞骨架的动力学5.10 细胞骨架与信号转导5.11 细胞骨架与有丝分裂5.12 细胞骨架与胞质分裂小结相关文献第2篇细胞的繁衍6 核酸导言6.1 核酸的组成与核苷酸的合成6.2 细胞核DNA的复制6.3 DNA修复6.4 DNA重组6.5 细胞器DNA6.6 DNA转录6.7 RNA的特征和功能6.8 RNA加工小结相关文献7 基因组的组织结构与表达导言7.1 基因与染色体7.2 核基因组的组织结构7.3 转座因子7.4 基因表达7.5 染色质在染色体组织和基因表达中的作用7.6 基因调控的后生遗传机制小结相关文献8 氨基酸导言8.1 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研究现状与前景8.2 无机氮同化进N-转运氨基酸8.3 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8.4 天冬氨酸衍生氨基酸的生物合成8.5 支链氨基酸8.6 脯氨酸代谢:耐胁迫代谢工程的靶标小结相关文献9 蛋白质的合成、装配和降解导言9.1 从RNA到蛋白质9.2 真核生物细胞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调控9.3 叶绿体中蛋白质的合成9.4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9.5 蛋白质降解相关文献10 脂类导言10.1 脂类的结构与功能10.2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10.3 乙酰辅酶A羧化酶10.4 脂肪酸合酶10.5 C16 和C18 脂肪酸的去饱和及其延长10.6 特殊脂肪酸的合成10.7 膜脂的合成10.8 膜脂的功能10.9 结构脂类的合成与功能10.10 贮藏性脂类的合成与分解代谢10.11 脂类的基因工程小结相关文献11 细胞分裂的调控导言11.1 动植物细胞及其细胞周期11.2 细胞周期研究的历史回顾11.3 DNA复制11.4 有丝分裂11.5 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11.6 细胞周期的调控逻辑11.7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周期调控11.8 植物生长发育中的细胞周期调控小结相关文献第3篇能量流12 光合作用导言12.1 光合作用总论12.2 光吸收与能量转换12.3 反应中心复合体12.4 光系统12.5 类囊体膜的组成12.6 叶绿体膜的电子转移途径12.7 叶绿体中的A TP合成12.8 C3植物中的碳反应12.9 CO2固定机制的差异小结相关文献13 糖代谢13.1 磷酸己糖库13.2 利用磷酸己糖的生物合成途径:蔗糖和淀粉的合成13.3 产生磷酸己糖的分解代谢途径:蔗糖和淀粉的降解13.4 磷酸丙糖/磷酸戊糖代谢产物库13.5 磷酸己糖和磷酸戊糖/磷酸丙糖代谢产物库之间的相互作用13.6 淀粉与蔗糖合成:细胞对代谢总调控的范例13.7 糖类对基因表达的调控13.8 糖酵解中的贮能反应13.9 为生物合成反应提供能量和还原力小结相关文献14 呼吸与光呼吸导言14.1 呼吸概论14.2 柠檬酸(三羧酸)循环14.3 植物线粒体的电子传递14.4 植物线粒体的ATP合成14.5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调节14.6 线粒体与细胞其他区域的相互关系14.7 光呼吸的生化基础14.8 光呼吸途径14.9 植物中光呼吸的规律小结相关文献第4篇代谢与发育的整合15 长距离运输导言15.1 植物体内物质的扩散与径流15.2 通道大小在确定质外体和共质体运输特征中有重要作用15.3 木质部和韧皮部物质运输的比较15.4 木质部中水分的蒸腾运动15.5 胞间连丝介导的共质体运输15.6 韧皮部运输15.7 植物内源大分子的细胞间运输小结相关文献16 氮和硫导言16.1 生物圈和植物中氮素概况16.2 固氮概论16.3 氮固定中的酶学16.4 共生固氮16.5 氨的吸收和运输16.6 硝酸盐的吸收和还原概述16.7 硝酸盐的还原16.8 亚硝酸盐的还原16.9 硝酸盐同化和碳代谢间的相互作用16.10 硫酸盐同化概述16.11 硫的化学性质及功能16.12 硫的吸收及运输16.13 还原硫的同化途径16.14 谷胱甘肽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功能小结相关文献17 植物激素与诱激物分子的生物合成导言17.1 赤霉素17.2 脱落酸17.3 细胞分裂素17.4 吲哚-3-乙酸17.5 乙烯17.6 油菜素类固醇17.7 多胺17.8 茉莉酮酸17.9 水杨酸17.10 展望小结相关文献18 信号感受和转导导言18.1 信号转导概述18.2 受体18.3 植物受体的特殊例子18.4 G蛋白和磷脂信号系统18.5 环状核苷酸18.6 钙18.7 蛋白激酶:信号转导中的基本组分18.8 植物生长调节因子参与特殊的信号转导途径18.9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的展望小结相关文献19 生殖发育导言19.1 开花诱导19.2 花的发育19.3 花发育的遗传和分子分析19.4 配子的形成19.5 影响配子体发育的突变19.6 花粉的萌发19.7 自交不亲和19.8 受精作用19.9 种子形成19.10 种子发育过程中贮藏物质的积累19.11 胚胎的成熟和脱水19.12 萌发小结相关文献20 衰老与程序性细胞死亡导言20.1 动物及植物中观察到的细胞死亡的类型20.2 植物生活周期中的PCD20.3 衰老概述20.4 衰老过程中的色素代谢20.5 衰老过程中的蛋白质代谢20.6 衰老对光合作用的影响20.7 衰老对氧化代谢的影响20.8 衰老过程中的核酸降解20.9 衰老细胞中代谢活性的调节20.10 内源植物生长调节因子与衰老20.11 环境对衰老的影响20.12 植物发育性PCD的例子:管状分子的形成和禾本科植物内胚乳的转移20.13 PCD作为植物胁迫应答的例子:通气组织的形成和超敏反应20.14 PCD研究的未来方向以及面临的更多问题小结相关文献第5篇植物的环境与农业21 植物对病原体的反应导言21.1 植物病原体的致病机理21.2 植物防御系统21.3 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的遗传基础21.4 R基因与R基因介导的植物抗病性21.5 植物防御反应的生化原理21.6 系统性植物防御反应21.7 利用基因工程控制植物病原体小结相关文献22 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反应导言22.1 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反应22.2 与缺水相关的胁迫22.3 渗透调节及其在耐旱耐盐中的作用22.4 缺水和盐分对跨膜转运的影响22.5 水分胁迫诱导的其他基因22.6 冰冻胁迫22.7 水涝和缺氧22.8 氧化胁迫22.9 热胁迫小结相关文献23 矿质营养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分子生理学导言23.1 必需矿质元素概论23.2 植物K+转运机制与调节23.3 磷的营养与转运23.4 微量营养吸收的分子生理学23.5 植物对矿质毒性的反应小结相关文献24 天然产物(次生代谢物)导言24.1 萜类化合物24.2 IPP的生物合成24.3 异戊烯转移酶与萜类合酶参与的反应24.4 萜类化合物骨架的修饰24.5 转基因萜类产物24.6 生物碱24.7 生物碱的生物合成24.8 生物技术在生物碱生物合成研究中的应用24.9 苯丙烷类化合物和苯丙烷类-乙酸酯途径的代谢产物24.10 苯丙烷类化合物和苯丙烷类-乙酸酯的生物合成24.11 木脂体、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和栓化作用24.12 黄酮类化合物24.13 香豆素、芪、苯乙烯吡喃酮和芳基吡喃酮类化合物24.14 苯丙烷类产物的代谢工程:改善纤维、色素、药物和调味剂的可能途径小结相关文献索引。
生防菌对植物真菌病害作用整理

生防菌对植物真菌病害的作用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目录摘要 (3)1植物真菌病害 (3)2生防菌的种类及生防机制 (3)2.1 生防菌的种类 (3)2.2 生防菌的生防机制 (4)2.2.1 竞争作用 (4)2.2.2 拮抗作用 (5)2.2.3 诱导抗性作用 (5)2.2.4 促生作用 (6)3 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 (7)3.1 拮抗芽孢杆菌的分离 (7)3.2 芽孢杆菌的分类鉴定 (7)参考文献: (8)生防菌对植物真菌病害的作用摘要:真菌病害是造成作物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作物病害的80%由病原真菌引起,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其进行生物防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可用于生物防治的微生物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病原菌弱致病菌等。
生防菌的生防机制各不相同,主要有竞争作用、拮抗作用、诱导作物抗性和促进作物生长,间接提高作物抗性等作用,许多生防微生物还可通过几种不同机制之间的联合来发挥功能。
本文还对生防菌的分离与分类鉴定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生防机制,木霉菌,芽孢杆菌,放线菌1植物真菌病害植物病害一直是农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据估计, 全球主要农作物的平均损失约占总产量的10 %~15 %, 每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
在植物病害中,70 %~80 %的病害是病原真菌侵染所引致的。
植物真菌病害不仅直接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与品质降低, 而且部分病原真菌在侵染农作物过程中, 可分泌产生多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与代谢物, 对农产品的安全性构成极大威胁。
此外, 重大农作物真菌病害的控制往往依赖化学防治, 杀菌剂的使用不仅增大生产成本, 而且其反复施用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污染与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1]。
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开发可替代传统化学药剂控制植物病害的新方法。
其中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生物防治,被公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选择。
2生防菌的种类及生防机制2.1 生防菌的种类生防菌的种类繁多,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病毒等。
植物-病原菌互作的分子机制

M. grisea
Plant disease
C. fulvum
B. cinerea
P. infestans
I 植物病原菌的侵染机理
侵染途径 特征 寄主范围
植物病原菌寄生方式
腐生 (necrotroph)
活体寄生 (biotroph)
半活体寄生 (semibiotroph)
分泌胞壁降解酶、毒 菌体进入寄主细胞内 先活体寄生,
有菌系均有抗性。是植物防御潜在病原菌的主要机制,也是 植物最基础最普遍的抗病类型
• 抗病(resistance):植株能限制病原菌在侵染点附近、病斑不 扩展或只产生小斑点: 非亲和性反应(incompatibility))
• 感病(susceptibility)病斑扩大形成典型病斑: 亲和性反应 (compatibility)
素
后腐生
寄主组织死亡、病原 寄主细胞一般保持成 侵染早期寄主
菌定殖、大面积组织 活状态
组织仍成活,
软化
而后死亡
广
窄,一般侵染个别植 两者之间
物
病原真菌在植物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Haustorium)从寄主内吸收营养
病原细菌定殖于寄主细胞间隙
植物病毒可在寄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并通过 胞间连丝进行“cell to cell”扩散
抗病反应。
I. 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 PAMP的作用:病原菌的适应性与生存
已知的主要PAMP
Bacterial flagellin (flg22) Bacterial PAMPs EF-Tu Xoo Ax21 Fungal xylanase Fungal chitin Oomycete glucans
植物的酶系统与代谢调节

转基因技术在改良植物酶系统方面应用
转基因技术可以通过导入外源基因来改良植物的酶系统,增强其抗逆性和产量。
已成功地将一些有益微生物的酶基因导入植物中,提高了植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
转基因技术还可以优化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高其光合作用效率和物质合成能力 。
施肥措施对植物代谢途径影响
01
合理施肥可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其正常代谢 和生长发育。
植物的酶系统与代谢调节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汇报人:XX
2024-01-30
• 植物酶系统概述 • 植物代谢途径及关键酶 • 酶活性影响因素研究 •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酶系统与代谢调节关系 •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中植物酶系统与代谢调节问
题探讨
目录
CONTENTS
呼吸作用
植物在每个细胞中无论白天还是夜晚 ,都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来分解糖类, 释放能量。此过程与光合作用相反, 需要不同的酶来催化。
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
糖酵解途径
在植物细胞中,葡萄糖通过一系列酶催化的反应被分解成 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ATP。
三羧酸循环
丙酮酸进一步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大量的ATP 。此过程是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种 酶的参与。
衰老过程中酶活性变化
水解酶活性增加
如蛋白酶、核酸酶等,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破 坏。
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下降
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影响能量供应。
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部分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导致细胞氧化损伤加剧。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5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中植物酶系统与代 谢调节问题探讨
【精品】生防菌对植物真菌病害的作用

生防菌对植物真菌病害的作用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目录摘要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植物真菌病害...................................... 错误!未指定书签。
2生防菌的种类及生防机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生防菌的种类...................................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生防菌的生防机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2。
1竞争作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2。
2拮抗作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2。
3诱导抗性作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
4促生作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3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1拮抗芽孢杆菌的分离............................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芽孢杆菌的分类鉴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参考文献:错误!未指定书签。
生防菌对植物真菌病害的作用摘要:真菌病害是造成作物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作物病害的80%由病原真菌引起,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其进行生物防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可用于生物防治的微生物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病原菌弱致病菌等。
生防菌的生防机制各不相同,主要有竞争作用、拮抗作用、诱导作物抗性和促进作物生长,间接提高作物抗性等作用,许多生防微生物还可通过几种不同机制之间的联合来发挥功能。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1、目的要求要求掌握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和分类、重要属的特征和重要种引致病害的症状特点。
2、讲授内容(1)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2)分类和鉴定方法(3)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3、重点、难点(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反应。
(2)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3)噬菌体和质粒(尤其是Ti质粒),根癌土壤杆菌的致癌机制。
(4)细菌的遗传变异。
(5)产毒素、酶、激素的重要细菌。
(6)重要属的学名和特征,重要种的生活史及引致病害的症状特点。
(7)软壁菌门的特点。
4、教学方式和手段以自学加重点讲授、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方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电化教学设备及真菌形态挂图等手段。
5、教学内容:第一节原核生物一般概念原核生物(Procaryotes)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
一般是由细胞膜和细胞壁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的单细胞微生物。
无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中,没有核膜包围,没有明显的细胞核,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核区的低等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原来的蓝藻现改称为蓝细菌,也属于原核生物界)和菌原体等。
通常以细菌作为原核生物中有细胞壁类群的代表,以菌原体或螺原体作为无细胞壁但有细胞膜类型的典型。
一、形态和结构(一)形态细菌的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个体大小差别很大。
细菌大都单生,也有双生、串生和聚生的。
球状细菌的直径为0.5~1.3μm,杆状细菌的大小为0.5~0.8μm×1~5μm,也有更小一些的。
螺旋状细菌较大,有的可达13~14μm×1.5μm。
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杆状菌,大小为0.5~0.8μ m×1~3μm,少数为球状。
因此要用苯酚品红染色后在100×10的油镜下才能观察到。
大多有鞭毛。
极鞭——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
周鞭——着生在菌体一侧或四周。
【2019年整理】植物免疫学考试总结

第一章绪论1植物免疫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植物免疫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植物抗病性及其应用方法的科学。
它是植物病理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1)植物的抗病性(2)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植物免疫学是研究病原物的致病性,植物的抗病性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3)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2植物免疫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植物免疫学是以有关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有关基础学科:如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
(2)相关新兴学科的发展使植物免疫学更加成熟和完善有关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分于植物病理学等。
4 学习与研究植物免疫学的重要性:防治植物病害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策略,而应用抗病品种是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
第二章植物的抗病性第一、二节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被动抗病性一植物抗病性的概念:➢抗病性:植物体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害作用的可遗传特性。
➢广义的抗病性:是指植物一切与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的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有关的一类特性。
➢狭义的抗病性:仅指植物抵抗病原物侵入、扩展和繁殖的性状。
植物抗病性的特点:1.抗病性的产生和发展,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
2.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
3.植物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其表现受寄主-病原互作性质、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
4.人类生产活动的需求和基础科学的发展,始终推动着植物抗病性研究。
二植物的被动抗病性被动抗病性:植物固有性状所确定的抗病性。
被动抗病性还可根据抗病因素的性质划分为:物理抗病性;化学抗病性两类。
(一)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植物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菌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与扩展。
1植物体表的形态和结构蜡质层与角质层形态(抗侵入);钙化作用(表皮层细胞壁);硅化作用(表皮层细胞壁);自然孔口的特点(气孔、皮孔、水孔、蜜腺)2木栓化组织木栓化组织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充满了木栓质。
微生物遗传与分子生物学

微生物遗传与分子生物学(5*15+1*25=100分)本课程主要涉及到微生物中主要的模式菌株:原核微生物: 放线菌(链霉菌),大肠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古菌等。
真核微生物:汉逊酵母,酿酒酵母,白念珠菌等。
第一章概论基因的符号:每个基因:如色氨酸基因trp;同一表型的不同基因:如trpA或trpB等。
当染色体上发生缺失时可用Δ表示(如ΔtrpA或ΔtrpA);基因突变:如亮氨酸缺陷型leu-;抗药性基因:r表示抗性,加s表示敏感如链霉素抗性基因表示为strr,敏感基因表示为strs。
1、微生物基因突变一般分几种类型,突变有什么生物学意义?(谭老师)基因突变可从突变发生方式和突变引起的表型改变和遗传物质改变等方面进行分类。
按突变体表型特征的不同,可把突变分为以下4个类型:1). 形态突变型2). 生化突变型3). 致死突变型:按突变所引起的遗传信息的改变,又可把突变分为:1). 错义突变2). 同义突变3). 无义突变根据遗传物质的结构改变,可分为碱基置换、移码、DNA片段插入和缺失。
根据突变发生的方式,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突变的生物学意义:基因突变导致了基因表达出来的性状发生了改变,对突变个体本身来讲,绝大多数是有害的,因为现有的生物基本上都适应了现在的环境。
但是环境是可变的,如果生物不变,那就很可能被淘汰。
所以,对整个生物群体来说,突变使群体不会灭亡。
环境不断改变,生物通过不断突变而适应, 也就使其被保存下来。
最终,物种的面貌特征与祖先不同,所以说,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内因,是进化的主要动力。
无数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即宇宙间的所有物种变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
2、应用于链霉菌基因组编辑与大片段DNA克隆的技术都有哪些?能否用在你们今后的实验中?(刘钢老师)基因组编辑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对DNA序列进行改造的遗传操作技术。
原理是构建一个人工内切酶,在预定的基因组位置切断DNA,切断的DNA在被细胞内的DNA修复系统修复过程中会产生突变,从而达到改造基因组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TENTS
1 角质酶及其在病程中的作用 2 角质酶提取与致病性测定 3 植物病原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
致病作用分析 4 细胞壁降解酶编码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第一节角质酶及其在病程中的作用
植物病原菌尤其是植物病原真菌要侵染寄主植 物,需要突破的第一道组织屏障便是植物的角 质层。
植物的角质层是由大分子烷酸通过酯键、醚键、 过氧化物键组成的网状结构,这一网状结构的 打破必须通过病菌产生角质酶的降解作用才能 实现。
生理植物病理学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分泌的降解酶 及其分子生物学
2011级 植物病理学专业 2012.3.30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学院
寄主植物的两道屏障:角质层和细胞壁多糖
植物病原菌主要通过产生一系列的降解 酶分解寄主植物的组织屏障,完成侵入 过程。
多数病原菌通过产生角质酶分解寄主植 物角质层,产生多种细胞壁降解酶分解 寄主植物细胞壁多糖(果胶、纤维素、 半纤维素等)。
第一节角质酶及其在病程中的作用
一、角质酶的特性
角质没主要从病原菌中分离得到,已经证实至少有22种 植物病原菌能够产生角质酶(课本表2-1)。
角质酶能催化角质多聚物水解,产生寡聚体,最后产生 单体。 角质酶均为酯酶,相对分子质量为(22—26)×103,单 链,有一个二硫桥(课本图2-1) 该酶有同工酶,不同的病菌角质酶氨基酸组成基本相同。
第二节 角质酶提取与致病性测定
2.2 钝化角质酶可阻止病菌侵入
•如果病菌只有产生角质酶才能侵入寄主,那么对角质酶活性中心的专一 性抑制,应该能阻止病菌侵入。利用角质酶抗血清和酶抑制因子与病菌孢 子悬液混合,然后接种寄主植物,如果不能引起寄主发病,说明角质酶活 性被钝化,也就说明病菌产生的角质酶是一种致病因子。目前利用这种方 法证实了茄腐皮镰孢豌豆专化型和胶孢炭疽菌分别在侵染豌豆番木瓜的过 程中产生角质酶。 •有几种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能够钝化或抑制角质酶的活 性,却对病菌生长影响不大。众所周知,有机磷杀虫剂能够作用于昆虫胆 碱酯酶,而胆碱酯酶和角质酶同样是丝氨酸水解酶,因此有机磷杀虫剂抑 制机制,可能控制了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三分体结构。 •还有一些杀菌剂如克瘟散和笨莱特也是常用的抑制因子,这两 种杀菌剂除直接抑菌外,还能作为抗侵入剂。
通过层析的方法纯化酶蛋白(详细见课本P25)。
第二节 角质酶提取与致病性测定
活性丝氨酸鉴定
纯化的角质酶溶于含有60%异丙醇的磷酸缓冲 液(10ml,pH7.5),用磷酸缓冲液稀释,然后 与102 nmol/L二异丙基氟磷酸中混合。在与角质 酶混合前,用非标记二异丙基氟磷酸稀释放射 性标记二异丙基氟磷酸51倍。混合样23°C下 处理2h后,加入到经过20%异丙醇磷酸缓冲液 平衡处理的Sephades G-10(0.5cm*8cm)柱 上,用同样的缓冲液洗脱,将放射性标记的角 质酶于游离的二异丙氟磷酸分离。
2.1 侵入位点有角质酶
•角质酶是否存在于侵入位点是证实它是否有致病作用的先决条件。 对于角质酶的定位,目前主要是应用免疫技术和电镜技术。 •首先接种病菌孢子悬浮液。病菌侵入后用兔子角质酶抗血清处理侵 入部位,然后用电镜观察。如在侵入部位有电子密集颗粒,就说明 有抗原-抗体复合物存在,即角质酶(抗原)于其抗血清发生了结合, 也就证明了角质酶的存在。目前已经用此技术在茄腐皮镰孢豌豆专 化型侵染豌豆和胶孢炭疽菌侵染番木瓜果实的位点证实了角质酶的 存在。
一般角质物质是从含量较高的果实表皮中获得(如 苹果核葡萄表皮),利用硼氢化钠和二异丙基氟磷 酸提取。
例:将苹果黑星病菌菌株在PDA培养基扩繁后,经研磨 后,取上清液,加入到苹果角质粉做唯一碳源的 Czapek培养基(含0.1%碳酸钙),20°C下培养8周, 通过Whatman定性滤纸(4号或1号)过滤两次。
角质酶属于诱导酶,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其中3%-16%碳 水化合物,一般是以O-糖苷键与碳水化合物结合。
第一节角质酶及其在病程中的作用
二、角质酶在病程中的作用
角质酶是病 菌产生的突 破角质层的 主要工具酶, 能催化角质 多聚物水解。
病菌在侵入前 可在底物上产 生少量的角质 酶分解寄主表 皮的角质层, 释放少量的单 体。
第二节 角质酶提取与致病性测定
利用SDS凝胶电泳也可以用于确定角质酶提取 液的均一性和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也可以用考 马斯亮蓝R-250染色。还可以凝胶渗透层析技术 确定角质酶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分析一般采 用反相HPLC方法,需要苯异氰酸的预柱衍生化 作用。
第二节 角质酶提取与致病性测定
酶活性测定
比色分析:反应混合液含有底物丁酸对硝基苯 酯、缓冲液、角质酶和Triton X-100。在 400nm或405nm下测定分光光度值,以摩尔消 光系数计算酶活。
放射性分析法:用放射性标记,角质酶活性为 每分钟从同位素标记的角质释放的kBq(角质 酶活性单位)(Koller et al.,1982)。
相对分子质量与结构分析:采用SDS-PAGE确 定酶的均一性和相对分子质量。
第二节 角质酶提取与致病性测定
二、角质酶在病程中作用的证据
1.侵入位点有角质酶
4.向质 酶缺失突 变株加入 角质酶恢 复了致病
力
证据
2.钝化 角质酶 可阻止 病菌侵
入
3.角质酶缺失突变株的致病力减 弱或无致病力
第二节 角质酶提取与致病性测定
第二节 角质酶提取与致病性测定
提取纯化
用高浓度的Tris缓冲液调节酶粗提液pH为8.5, 然后进一步通过AE-disk过滤。滤液经冷冻干 燥成酶蛋白粉。酶蛋白粉在含有10mmol/L 抗坏血酸的10mmol Tris-HCI(Ph8.5)溶液 中溶解,并在同样的缓冲液中透析过夜。用 丙酮沉淀蛋白,然后再宁mens缓冲液中悬浮、 离心、上清液透析过夜。
这些单体物质 可以诱导角质 酶编码基因表 达,合成更多 的角质酶,加 速降解寄主的 表皮角质层。
第二节 角质酶提取与致病性测定
一、角质
酶的获得 与活性测
定
诱导产生酶 提取与纯化 活性丝氨酸鉴定
酶活测定
第二节 角质酶提取与致病性测定
诱导产生酶
由于角质酶是诱导酶,因此需要角质物质作为培养 病菌的唯一碳源,才能在离体条件下诱导产生角质 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