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 语文 期末综合测试 含答案解析
山东省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5分)文章内容:“故乡的味道”故乡的记忆,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流淌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特别是那些道不尽的“故乡的味道”,往往最能触动人心。
老陈家的酸菜,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散发着淡淡的酸香,那是母亲的味道;院落里的梧桐树,经历了春夏秋冬,见证了家庭的变迁,那是时间的味道。
爷爷做的烧鸡,肉质鲜美,回味悠长,那是童年的味道;村口的小桥流水,浸润着家乡的恬静与淳朴,那是自然的味道。
不知不觉间,这些熟悉的味道汇聚成一股力量,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铭记着那个温暖的家。
1.文章中的“故乡的味道”主要指的是()。
(2分)A. 家乡的自然环境B. 家庭的情感C. 烹饪的美食D. 家乡的历史变迁2.文中提到了哪几种具体的“故乡的味道”?(2分)3.文章开头与结尾都提到“故乡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4.文章第四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分)5.文章为什么强调“这些熟悉的味道汇聚成一股力量”?(5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殇春天刚刚来到,野草刚刚要绿时,昨天满世界还是鸟的天堂,今天就突然空了。
连那棵最高的树也只有最不显眼的那棵树叶,仍然在动。
这座林子里有的是各种各样的鸟。
几乎所有的树上都有着鸟窝,当然也有另一些树让人感觉不是特别合适筑巢,但是依然有着鸟巢。
有的树叶上布满了鸟粪,有的树干的某处圆滑了不少。
这些看上去都充满了生活的痕迹,无非是鸟们带给林子的痕迹。
鸟们会在树林里找到自己的吃的,比如果实,比如各种各样的植物,甚至虫子。
更有些是从远处衔巢回来,以及从远处获取木屑,一点一点地在树林里,构筑它们想要的巢穴。
它们互相之间还会有争斗的情况,唔,这么说还不太准确,相对的可能更准确,它们当中,有这么一种剑拔弩张的态度,但语气通常是友好的。
在争斗之后,它们依然会相邻而歌,组成群体,随着季节一起逐渐离去,也有有的留在林子里温暖的地方开始生儿育女。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第Ⅰ卷阅读题 (共71分)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说“霾”樊良树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
从雨貍声。
《诗》曰,‘终风且霾’”。
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
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
《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yì,阴沉而有风;昏暗)”“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
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
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
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
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
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
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
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
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
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
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
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
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2023-2024学年潍坊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潍坊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周易·文言传》:“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忠信,是增进美德的方法;“修辞”出于诚信,是修行功业的方法。
“修辞立其诚”被历代文人学者阐释与发挥,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第一次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阐发了“修辞立其诚”,他要求创作者从自身出发挖掘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创作潜力,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
其著作《文心雕龙》的宗旨就在“用心”二字,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心”,从其书名“文心雕龙”就可以看出来。
刘勰又说“立诚在肃,修辞必甘”,意思是说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态度是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是“甘美”的。
这又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阐发“修辞立其诚”了。
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读者是可以透过其中的“修辞”看出来并欣赏到的。
滋味甘与不甘,全在修辞者诚与不诚。
如果一个人怀有天下至诚之心,则可以尽天地万物之性,学究天人,与天地共参。
但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只要一个人诚心诚意未必一定是至诚——也能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
毕竟各人资质不一,才气不同,心性各异,不能强求,能否达于至诚是个人的造化使然。
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点诚心,无论是中人、中人以上者,还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同身受。
相反,如果是无情无义不诚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反而会暴露出创作者的不用心。
言不由衷,华而不实,读者也可以透过文本读出来。
东汉学者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树,叶之荣华、亮之虚实与根之实诚是紧密联系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纵然树上花枝招展,果实累累,如果没有根之实诚,也是摇摇欲坠、壳内空空的。
所以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这样才能“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若不然就会“有文无实”。
高二语文上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上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截了当作答。
共100分,考试时刻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同胞.(bāo) 蓓.蕾(pèi) 烜.赫一时(xuǎn) 管窥蠡.测(lí)B.解剖.(pōu) 埋.怨(mán) 高屋建瓴.(línɡ) 畏葸.不前(sǐ)C.湍.急(tuān) 斡.旋(wò) 良莠.不齐(xiù) 审时度.势(duó)D.整饬.(chì) 恫.吓(dònɡ) 以儆.效尤(jǐnɡ) 佶.屈聱牙(jí)解析: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正确识记。
A.“蓓”应读“bèi”;B.“葸”应读“xǐ”;C.“莠”应读“yǒu”。
答案:D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浮躁肇事伸张正义奇貌不扬B.喝彩选择轻歌曼舞各行其是C.简炼提炼引疚辞职涣然冰释D.磋商屏除爱屋及乌唾手可得解析:此题考查对字形的正确识记。
A项“奇貌不扬”的“奇”应为“其”;B、D两项全对;C项“简炼”的“炼”应为“练”,“引疚辞职”的“疚”应为“咎”。
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1)外交部长李肇星专门指示邓清波总领事要尽一切力量,尽快________中国遇难者身份。
(2)深圳市鼓舞有条件的企业对________职员实行内部退养。
(3)美国白宫10日反对了民主党领导人________布什在越南战争时期曾“擅离职守”的指责。
A.核实富余有关B.核定富余关于C.核实富裕关于D.核定富裕有关解析:“核实”:审核是否属实;“核定”:核对审定。
“富裕”:①充裕,②使富裕;“富余”:足够而有剩余。
“有关”:①有关系,②涉及到;“关于”:介词,构成介词短语。
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恣意妄为明察秋毫一愁莫展B. 锲而不舍金榜提名锲而不舍C. 栩栩如生脍炙人口笔耕不辍D. 风声鹤唳声名狼藉饕餮盛宴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当益壮。
B. 他说话总是言过其实,让人难以置信。
C. 他做事总是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
D. 他总是喜欢夸夸其谈,但实际行动却很少。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是一篇好文章。
D. 他因为迟到了,所以被老师批评了。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不停地工作。
B.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C. 他的心情像乌云密布的天空。
D. 以上都是。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喜欢唱歌、跳舞、画画。
B. 他不仅喜欢唱歌,还喜欢跳舞和画画。
C. 他喜欢唱歌,也喜欢跳舞,更喜欢画画。
D. 他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喜欢画画。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
C. 太阳懒洋洋地升起。
D. 以上都是。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嗓门大得可以震天动地。
B.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C.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亮。
D. 以上都是。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是:A. 难道你不觉得他很帅吗?B. 他真的不帅吗?C. 他帅不帅?D. 他帅吗?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早到学校?B. 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早到学校,难道他不知道可以多睡会儿吗?C. 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早到学校,难道他不累吗?D. 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早到学校?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是:A. 他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作。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1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思维的外化形式,也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原来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但在信息时代,它更与信息工具融为一体,形成了人机对话,在社会发展中无所不在,而且直接被感受到、观察到,这时它便无可否认地具有了影响全民和全局的战略意义。
当计算机中的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时候,人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越来越深,必然会滋长数据和技术万能论。
但是,理解、交流、分辨、思考,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而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首先应当从人的语言和思维素养问题着手吗?只要想到了这一点,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的交集便跃然纸上。
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实施的交集是由语文课程的特质决定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我们的现状是怎样的呢?互联网的普及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悄然而至,但我们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适应信息时代的推进,相对滞后了二十几年。
这二十几年,信息技术打破了经验性的知识传递,而信息时代需要的不是死的知识点,而是懂得解决问题的时候如何寻求有用的知识,并能够从网络上的海量知识中分辨出哪些是真学问,哪些是伪科学。
这二十几年,当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能力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首要问题。
会“想”,对发展语言能力来说是最重要的。
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也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而人如果不能积累和丰富自己母语的词汇,也就必然带来思想的贫乏;如果不能有逻辑地运用母语去表达,也就证明思维的混乱。
但是当今语文课训练的不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探究真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是应对考题、制造高分的熟练程度。
这二十几年,在语言文字与信息技术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中国的信息走向了全球。
但是信息技术可以国际化,自然语言却没有全球标准——语言文字有着强烈的民族性. 汉语属于以音节为单位的词根语,汉字相应地成为“表意-音节”文字,在运用取之域外的信息技术时,汉语、汉字的特点绝不能被忽略。
高二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这是很明显的。
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
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台州市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答案在最后)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
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
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
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
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
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
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
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
《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2018--2019年度高一备考期末质量测评2019.1.1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03年开始,玄幻小说逐渐在网络文学中崭露头角,进入2004年以后,则出现了玄幻小说的热潮,从此玄幻小说开始占据网络小说的主导地位。
玄幻小说热潮的出现不仅是一种出版领域的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特定社会、文化土壤孕育的产物。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富于想象和奇幻色彩的。
中国的传统神话包括了从开天辟地到诸神战争等丰富的现代奇幻小说素材。
庄子的《逍遥游》、先秦的《山海经》魏晋的志怪小说、明代的《西游记》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在各个时代的体现,这也是现代玄幻小说得以出现的文化源泉。
此类小说多以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更多地延承了传统武侠小说之风。
目前比较畅销的《搜神记》以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为题,小说在上古洪荒的背景下,展现了光怪陆离的古代神话世界。
总体上看,玄幻小说在内容上多以上古或古代社会为背景,在风格上模仿神话故事或志怪小说,在主题上则延承了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特点,这是中国玄幻作品本土文化特征的三个主要体现。
玄幻小说的主要受众为青少年群体,其作品本身也体现了青少年文化的特征。
青少年处于人生特殊的发展阶段,通常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内在叛逆、反应敏感,而玄幻小说从风格到主题都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受众的需求。
就脉络而言,玄幻小说多是以主人公的个人奋斗经历为主线,在一定程度上留有成长小说的痕迹。
玄幻小说为青少年呈现出一个另类的奇异世界,这里表现的是一种超越世事沧桑的人生感悟,是一种看尽烟花后的自省修身之态。
玄幻小说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质。
由于拥有数量可观的青少年读者,专业玄幻小说网站不断出现,这种现象也吸引了纸质出版商的关注。
网站运营商与出版商的合力商业打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玄幻小说在市场中的推广和流行。
同时,由于玄幻小说具有浓郁的本土元素、稳固的青少年受众市场,配合幻想小说抬头的全球背景,玄幻小说自然也成为商业资本着力打造的一种文化产品。
中国玄幻小说的发展和流行也离不开网络的使用和普及。
网络化为玄幻小说热潮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玄幻小说本质上是流行文化和青少年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与网络文化所倡导的草根文化、通俗文化不谋而合。
社会现状为玄幻小说的兴起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然而,尽管在玄幻小说热潮中出现了一些不错的作品,但是由于受到作者自身素质以及商业环境的限制,严格意义上真正能够传承中华悠久文化,同时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仍不多见。
(摘编自盖博《中国玄幻小说热潮现象的多元解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玄幻小说掀起热潮并逐渐占据网络小说主导地位,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很大关系。
B.无论是庄子的《逍遥游》,还是魏晋的志怪小说,都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浪漫主义元素。
C.玄幻小说能够满足青少年处于人生的特殊发展阶段的全部需求,颇受青少年的欢迎。
D.玄幻小说的商业经营促进了玄幻小说在市场中的流行,另外网络的支撑也功不可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从三个方面论证玄幻小说得以流行的原因时,采用了常见的并列结构。
B.文章运用例证法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玄幻小说得以出现的文化源泉。
C.以玄幻小说拥有可观的市场为前提,文章论及了商业资本对玄幻小说的着力打造。
D.文章在论述玄幻小说发展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使论述更加全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玄幻小说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武侠小说的营养,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
B.玄幻小说呈现出的另类的奇异世界为处于叛逆期、内心敏感的青少年指明了前进方向。
C.如果没有网络化为玄幻小说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撑,玄幻小说的热潮便不会出现。
D.网络文化倡导的草根文化、通俗文化和玄幻小说本质上均代表了流行文化和青少年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水润大泽肖学文这是长江最丰盈的季节。
江水东流,入江汉平原,虽早已失去一泻千里之势,但其汪洋恣肆之态,却愈来愈盛。
平阔的水域漫上江堤,依依杨柳只剩浅浅的梢头,如水草般轻拂于江与堤之间。
长长的货轮劈波而上,惊起一群翘嘴的白鲷,纷纷跃过柳梢。
如果不是那两痕长堤,江左的千里云梦,江右的八百里洞庭,怕早就成为真正的泽国了。
江水又东,经城陵矶,入八百里洞庭,经铁山矶,入黄盖湖。
黄盖湖算不上真正的大泽。
站在铁山矶的大堤上,可以望得见远处如眉的山峦,还有山弯里蓬蓬勃勃的芦苇和成片的野生莲荷。
芦苇在这里是可以疯长的,不必担心刈苇机轰轰地开过,一年年自枯自荣,长成密不透风的苇墙。
野荷在这里也是无人光顾的,它瘦瘦的藕节年复一年在厚厚的湖泥里兀自开疆拓土,夏季明明开花在这个山湾里,来年春来湖醒,突然又铺满了另一个湖湾。
这会儿,齐苇腰的水,正一荡一荡,苇叶垂在水面,一只翠鸟栖在苇叶上,歪着头张望;禾鸡躲在芦苇丛里,一声长一声短地发出求偶的呼唤。
成片的荷也开得正艳,白鹭在离它不足一丈的高度盘旋了几圈,便轻轻地落在荷叶之间的留白处,好像不忍惊扰了荷尖上蜻蜓的好梦。
我们的车从铁山矶的长江大堤拐入黄盖湖的大堤,再驶入宽阔的通乡公路,这一路的景致,让人惊叹不已。
八年前,也是这个季节,我来黄盖湖采风,在这里待了三天。
那时的黄盖湖,湖面纵横交错的渔阵,各自为营的围湖子堤,湖边山丘丛林里捕鸟的天网,让人触目惊心。
我住在一名叫黄华成的老渔民家里,每天随老人下湖捕鱼,因为生态遭受破坏,一天打不了几斤鱼。
老人叹息说,在湖上漂了一辈子,打了一辈子鱼,没想到这野湖里的鱼会有被打绝的一天。
那次采风后,虽与老人偶有电话联系,但我再也没去过黄盖湖。
这次重回故地,没想到短短八年时间,黄盖湖的生态竟然恢复得这么快,这么好,我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见我问起黄华成老人,黄盖湖乡级湖长、镇长小冯告诉我,黄爹被聘为鸦雀咀观鸟站的护鸟员,同时也被镇里聘为黄盖湖环境监督员。
我一听,非常兴奋,一定要他带我去看看老人。
小冯二话没说,开车往黄爹的护鸟点跑。
这是一条正在修建的环湖公路。
一路上,小冯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黄盖湖近年来的治理情况。
他说,近年来,市政府在黄盖湖流域全线拉开生态环境整治,关停流域内小纸厂等“十小”企业,退养畜禽养殖场,将湖上的围栏、网箱、“迷魂阵”全部清除,分批次帮扶渔民拖船上岸,种田进厂。
当地还与湖北联合进行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
来到黄爹的护鸟点,老人此刻正躺在一叶小舟里打盹,小舟泊在靠苇荡的一棵老杨树的树荫里,湖水轻轻地拍打着船帮,发出哗哗的声响,如一支催眠曲。
湖面干净得没见一点浪屑,湖水清得可以掬一捧入口,远处,一群白鹭在水天之间盘旋。
这一切,都可以让他安然入梦。
黄爹听见有人说话,忙从船板上坐起来,见是我,笑呵呵地让我们进屋坐,还洗了两只大黄桃递给我们,说:“这是自个家里种的,好吃得很。
”我问:“黄娭毑呢?不在屋里?”黄爹忙说:“帮孩子煮饭去了,孩子流转了三百亩湖边的荒地,弄了个生态果园,请了十几个人帮忙,现在正是果子成熟的季节,媳妇忙不过来,就让老婆子过去弄饭给他们吃。
”小冯见我一脸诧异,接过话道:“现在咱黄盖湖环湖千亩以上的生态果园差不多有十多个,几百亩的小果园就更多了。
对于贫困户还有帮扶政策。
最大的生态果园有三千亩,林间的游步道和单车骑行道,不比城里的公园差。
”从黄爹家里出来,嘴里黄桃甜甜的气息,让我久久回味。
车上大堤,右边,大江奔涌,左边,湖光跃金,江与湖,只是一堤之隔,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
我忽有所悟,江以不竭的源泉润泽湖的枯荣,湖则以最广博的胸怀纳百川的清浊,江与湖才能动静相生,而生生不息。
2018年09月1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注】①娭毑(āijiě):南方方言,对年老妇女的尊称。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以写景叙事为主,描写黄盖湖的美丽景色,记叙了黄盖湖生态在短短的八年内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文章思想深刻,引发人们关注现实。
B.文章描写芦苇、野荷自由生长,水鸟嬉戏,突出了景色的优美,环境的静谧,凸显黄盖湖良好的生态环境,从面引出下文的“让人惊叹不已”。
C.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插叙当年寄住在黄华成家的故事以及冯镇长介绍治理黄盖湖的情况,使小故事与大时代巧妙结合,浑然一体。
D.文章语言生动传神。
“两痕长堤”用“痕”修饰“长堤”,表明江水漫漶,长堤若隐若现;“开疆拓土”拟人化地描绘了野藕自由生长的情景。
5.文章的题目”水润大泽”有哪些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6.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联合国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环境大会上制定的《21世纪议程》指出,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所导致的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发展失衡是地球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绿色消费理念自此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倡导和传播。
绿色消费与传统消费有什么不同? 在传统消费理念下,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私欲,疯狂地掠夺大自然、破坏生态环境;绿色消费则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中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
传统消费是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大量开采有限的自然资源;绿色消费则追求消费的可持续性。
传统消费追求奢华,倡导高消费、多消费和超前消费,人们常常不是为了需求消费,而是为了面子消费;绿色消费则崇尚自然纯朴、节俭适度,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得到需求的满足。
传统消费已经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绿色消费则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放在首位。
(节选自《光明日报·我们距离绿色消费有多远》材料二2016年6月,哈尔滨师范大学面向国内大专院校发放了一份关于绿色消费观的调查问卷。
在有效的953份问卷中,只有35.3%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绿色消费,4.7%的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了解绿色消费。
例如,15%的学生对“怎样消费是个人自由,与他人和社会无关”的观点表示不确定,另有17.8%的学生对此观点不赞同;有20.4%的学生仍然认为高档消费值得羡慕和追求,这与当前社会高档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关。
此外,909 名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日常消费中经常或偶尔使用一次性筷子,看来当代大学生使用一次性产品现象普遍存在;10%学生表示父母不会经常对自己进行绿色消费教育,31.5%的学生表示学校偶尔或从未进行过绿色消费教育,这表明家庭和学校在绿色消费教育方面的角色缺失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