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归园田居导学案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感知诗歌内容。

2、了解陶渊明的相关常识,领悟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

3、通过分析诗中对比的艺术手法,探究诗人辞官归田背后原因。

4、培养正确的为人处事价值观。

[学习重点]领悟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

[学习难点]通过分析诗中对比的艺术手法,探究诗人辞官归田背后原因。

选择题:如果大家回到社会动荡不安、官场黑暗腐败的东晋时代,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县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会选择哪条路呢?一、作者介绍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朝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41岁时,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彻底告别官场,回归田园。

二、基础积累1、字音羁.(jī)鸟守拙.(zhuō) 十余亩.(mǔ) 荫.(yìn)后檐暧暧..(ài) 狗吠.(fèi)樊.(fán)笼2、字义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性格羁鸟:关在笼子里的鸟拙:愚拙,这里指清贫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依稀可辨的样子墟里:村落自然:园田,或天然本性三、朗诵思考(除心情外,其余用原文词句回答)思考一:从哪里归?归到哪里去?1、尘网、樊笼(比喻污浊的官场)。

2、园田(丘山、旧林、故渊、自然)。

思考二:为什么要归?(为什么要辞官归田?)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不合流俗,爱好宁静。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选择错误,悔不当初。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眷恋田园,渴望回归。

思考三:归而居。

居的园田环境具体是什么样的?居后心情又怎么样?1、自然环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静)宁静、和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动)(情景交融)社会环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悠闲、自在2、轻松愉快、悠闲自在。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有效)1.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学习重点、难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三、方法指导朗读、讨论、探究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2、温故知新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学习过程一、基础过关(做一做,记一记,你一定能过关)1.填空陶渊明,又名(),字(),自号(),谥号()。

()(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学习目标】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知-听-读-品,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作者厌恶官场,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4、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案内容】一、知识链接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

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

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归园田居》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_1

《归园田居》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_1

《归园田居》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1.了解陶渊明其人其文。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

1.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生活在封建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他几次出仕而最终走上了归隐道路。

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今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真实地记录了诗人闲居田园的无限欣悦。

1.字音识记:羁鸟()荫后檐()暧暧()墟里()狗吠()树颠()樊笼()守拙()1.开头几句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的“误”字?体现了喜爱自然、厌恶官场的思想感情和清高孤傲、与世无争的性格。

“误”字显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懊悔交加的心情。

2.本诗描写田园风光的一共几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写的层次如何?一共八句。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这些平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非常舒适幽美、清爽喜人的图画。

描写层次:前四句是近景,先写居所总貌,再写居所四周的树,接着写所见村落远景,最终写所闻的鸡犬之声。

由近及远,由静到动,如同电影镜头,渐渐拉开将一座布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3.《归园田居》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一般。

很常见,在的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情景交融。

平常的农村景物和诗人内心的闲适拘束喜悦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

尤其“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松活泼,“荫”和“罗”让人体会到“榆柳”和“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4.怎样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这两者比方仕宦生活。

“旧林”“故渊”比方田园生活。

“恋“和”思“分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对官场的否定。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A.青青子衿(jīn)呦呦鹿鸣(yāo)越陌度阡(mò)B.鼓瑟吹笙(shēng) 绕树三匝(zā) 暧暧远人村(āi)C.羁鸟恋旧林(jī) 狗吠深巷(fèi) 久在樊笼(fán)D.守拙归园田(zuó) 周公吐哺(bú) 榆柳荫后檐(yìn)2.下列词句书写错误的一组是(D)A.月明星稀误落尘网中鸡鸣桑树颠B.我有嘉宾长路漫浩浩池鱼思故渊C.譬如朝露兰泽多芳草桃李罗堂前D.契阔谈复得反自然少无适俗韵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B)A.长路漫浩浩漫:宽阔无尽的样子B.枉用相存存:生存C.守拙归园田守拙:守住愚拙,这是虚心的说法D.契阔谈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4.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间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准时行乐。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理解诗句内容。

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名潜,或名渊明,号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导学达标:
任务一:熟读诗文。

要求:1、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2、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平行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荒秽()荷()锄草木长()草盛()
2、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写出你所了解的陶渊明。

任务二:理解诗文内容。

要求:1、把握诗句中重点词意;
2、准确理解诗句的内容。

平行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义:
晨兴荷锄但使
2、赏析诗句:
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任务三: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要求:结合诗文内容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平行训练:
1、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2、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归园田居教案(通用7篇)

陶渊明归园田居教案(通用7篇)

陶渊明归园田居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陶渊明归园田居教案篇1教学目标: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优秀10篇)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优秀10篇)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优秀10篇)《归园田居》教案篇一《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教学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思和体味田园的意境外,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首诗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对陶渊明的性格、行文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文下的注释来了解本首诗的内容。

所以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和本课意境较为浅显的特点,我在上课时以“归”字为中心辐射开来,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来紧扣诗中相应的句子,从而将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

同时通过诗句中如“羁鸟”、“性本”“自然”等关键词语的理解准确地阐释了上面的四个问题,把学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望文生义”,从而避免了学生的凭空想象。

为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对田园生活诗句的改写描绘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诗内容的基础上,还引用了其它相关的诗句来说明陶渊明归隐过后所面临的物质上贫困但内心却自由无比的生活,进而提出了“ 自由精神与丰厚物质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发言,不强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启示,并在学习中成长。

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讲解、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前面结构内容分析的时候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给学生参与的时间不够;在引入讨论环节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使得刚开始讨论的时候学生只能从宏观上谈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现实。

归园田居 导学案

归园田居 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讨论解问】俗话说:“眉目传情”诗歌的题目就像人的眉毛和眼睛。

那么,Array“归园田居”这个标题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题眼是那个字?并随思维脉络进行探究。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1)从何而归?找出诗句,用原诗诗句回答。

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些什么样的字让你能体会到他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久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

“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找出诗句明确: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明确:①“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②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③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

“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归向何处?明确: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复得返自然找出有关描写田园的诗句(齐读)提问: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田园风光?土地、草屋近静视觉寓榆柳、桃李情村庄、炊烟远动听觉于鸣景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有什么特点?明确:恬静幽雅空阔朦胧、朴素、悠闲和谐而生机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导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预习导学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学习目标】

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了解陶渊明其人。

2、
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知-听-读-品,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
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

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
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
理解作者厌恶官场,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4、
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案内容】
一、知识链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

墟(

吠(

樊(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词
少无适俗韵
羁鸟恋旧林
守拙归园田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四、拓展训练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

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③曲:隐僻之地。

墟曲:犹乡野。

④披:拨开。

⑴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⑵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