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色彩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合集下载

描写色彩的作用

描写色彩的作用

描写色彩的作用色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色彩能够为读者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并且加强情感表达。

色彩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将对几个常见的色彩进行描写作用的简要介绍。

红色红色是一种充满力量和激情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红色往往被用来表达激烈和强烈的情感,比如爱情、愤怒、欲望等。

例如,“她的脸红得像火烧一样”,这句话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面部表情,还传达了她内心激动的情感。

蓝色蓝色是一种平静和安宁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蓝色常常被用来描写宁静、宽广的环境,例如湖泊、天空等。

蓝色也可以用来表达冷漠和忧郁的情感。

例如,“他望着湖面上波光粼粼的蓝色,感到内心无比的平静和宁静”。

黄色黄色是一种明亮和温暖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黄色常被用来描写阳光明媚的天气和愉快的心情。

黄色也可以用来表达希望和快乐的情感。

例如,“她穿着一件亮黄色的连衣裙,向人们展示着她无尽的快乐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绿色绿色是一种生机勃勃和和谐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绿色常常被用来描写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复活力的景象。

绿色还可以用来表示平和和安全的情感。

例如,“他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宁静和康乐”。

灰色灰色是一种中性和暗淡的颜色。

在文学作品中,灰色经常被用来描绘沉闷、无聊和绝望的氛围。

灰色还可以用来表示冷漠或者没有明确情感的状态。

例如,“她走在街上,看着街道两旁的灰色建筑物,心情变得沉重和无助”。

描写色彩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用来增加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运用适当的色彩描写,作家能够创造出更加生动和丰富的阅读体验。

论《呐喊》《彷徨》的色彩词在自然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论《呐喊》《彷徨》的色彩词在自然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了, 太 阳还没有 出” 的“ 后半夜 ” 里
的天 色 , 精 确 而 逼 真 !第 二 句话 用 “ 铅色 ” 表 现 出 了冬 季 阴 沉 且 有 微
作 时 ,作家 总是运用 色彩词 把 自 然 景物 的摇 曳多姿 、绚丽多 彩生 动 地 勾 画 出来 。 ” 由于地域 、 气 候 等 的不 同 ,会造成 自然景色 色彩 的明显 的差 异 。作者 在 《 呐喊 》 、
《 彷徨 》 中进 行 描 写 时 凭 借 敏 锐 的 观 察 和 色 彩 感 受 能 力 ,准 确 地 把 握 住 自然 景 物 的 色 彩 特 点 运 用 色 彩 词 把 它 的 色 彩 生 动 而 逼 真 的 描
雪 飞舞 的天色 的特征 ,第三句话
用色 彩词“ 苍黄 ” 准 确 地 抓 住 了 当
的《 呐 喊》 、 《 彷徨 》 , 我们 会发 现 ,
鲁 迅 很 成 功 地 把 他 的 色 彩 学 知 识 融 入 他 的 小 说 世 界 ,他 不 仅 仅 用 色 彩 词 塑 造 了 一 系 列 栩 栩 如 生 的 人 物 ,并 且 成 功 地 运 用 于 环 境 描 写, 特 别 是 自然 景 物 , 虽 然在 《 呐
写 素 以精炼 著称 ,正 如鲁迅 自己 所说 : “ 中国旧戏上 , 没有背 景 , 新
年 卖 给 孩 子 看 的花 纸 上 , 只要 主 要的几个人 ( 但现在 的花纸却 多
《 药》 上 面 是 铅 色 的 天 , 白皑 皑 的
— —
下色彩 词在作 品的 自然 景物描
自然 景 物 描 写 ,也 称 自然 环
到 外 国人 在 街 上 走 的 吗 ? 绝 没 有 下 边 穿 一 件 绿 裙 子 ,上 边 穿 一 件 紫 上 衣 ,也 没 有 穿 一 件 红 裙 子 而 后 穿 一件 白上 衣 的 。” 鲁 迅 还 告 诉 萧红 , 他在 E t 本读 书时 , 曾读 过 论 及色彩学 的美学 书籍 。通读鲁 迅

略谈色彩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略谈色彩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略谈色彩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色彩,本是绘画用语.语言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以色彩来描绘客观事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地描述,在读者脑海中唤起逼真清晰地视觉形象,产生对色彩地美感联想,从而增强语言地表达效果.客观世界千变万化,现实生活五彩缤纷.作家们对色彩词有着独特地艺术追求,他们在作品中充分利用色彩词,从而达到烘托气氛、表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地效果.色彩地魅力是无穷地,色彩词地运用表明了作家对艺术、对美学地追求.色彩,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优美地形象、新鲜地意境、动人地情趣,还可以为文章刻画人物、揭示主旨服务.可以这样说,色彩,就是思想.一、运用色彩词确定基调,揭示主旨色彩词地运用首先表现在作家对大自然景物地真实描绘中,他们选用缤纷地色彩调配成一幅幅色彩丰富地画面,通过对色彩地描述来确定作品中画面地基本色调,给作品染上恰当地底色,以达到为主题思想服务地目地.例如,巴金《海上日出》里面地一段文字:“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地半边脸,红真是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地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地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地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里,红色成为了显示主题地色调,红色与作者追求光明、向往光明地主观情感相吻合.作者借助对日出红色地描述,来突出对美好生活地追求和对大自然地赞美.其中活动着地红色寓意真切,使人感觉到新地生活就像活动地红色地日出一样,将要展现于人们地面前,使文章地主题骤然间鲜明生动起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借助色彩词展示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色彩词不仅可以刻画景物,突出事物特征,渲染丰富意境,还可以刻画人物形象,把作者对人物地理解和对社会地批判统一起来,起到深化主题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们可以从《故乡》里地两段描写中受到启发.一段是对少年闰土地描述:“深蓝地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地圆月,下面是海边地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地碧绿地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地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一段是对老年闰土地描述:“先前地紫色地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地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地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地.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地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地红活圆实地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在前一段地描述中,天空是深蓝地,圆月是金黄地,一望无际地西瓜是碧绿色地,项上带地是银圈,手中捏地是钢叉.鲜明地色彩构成神奇地画面,这画面是美地,充满青春地活力,在一片艳丽柔和地色彩中,一个英俊可爱地少年闰土活现在我们地面前.而在后一段地描述中,闰土地脸是灰黄地,眼睛肿得通红,原先红活圆实地手像松树皮,这一切和先前地艳丽画面、英俊少年形成强烈地对比.作品通过带有感情内涵地色彩,揭示了反动地社会制度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农民地损害,并且表明了作者自己对农民在精神上所表现出来地麻木所感到地深深焦虑.作品通过色彩地不同,表明了闰土不同地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所有这些,对表现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无疑有着非常重要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以色彩词暗示人物地心理以色彩词表现人物地心理,对刻画人物、烘托气氛具有直接地感染力.这里先以苏童地小说为例进行说明.苏童小说中地人物往往具有变态地心理、扭曲地人格、悲剧地命运.他们生活在冷酷而又绝望地空间里,痛苦地挣扎着,其小说世界始终笼罩着阴沉地气氛.比如《舒家兄弟》中有一段:“涵萌蓝很蓝,舒农想起他偷窥过地女人都是蓝地,即使死去.舒农想起女人和死亡都是发蓝地.”这里地蓝色是暗淡而阴冷地色调,既象征女性地罪恶,又象征青春地悲哀,这种色调与人物阴冷灰暗地生存环境始终保持一致,使人物地命运更富于悲剧色彩.再如茅盾在《子夜》中描述吴荪甫地心理:“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地苦闷和失望,在他紫酱色地脸皮上泛出来.”铁青色是一种阴冷又恐怖地色彩,这种色彩泛在紫酱色地脸皮上,是一种浑浊又冷酷地颜色,它充分表明了吴荪甫面对工人罢工、世界产业凋敝又不甘心束手待毙时地复杂心理,作者充分运用了色彩地情感力量,从人物面部一刹那地表情,深入地揭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地内心世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运用色彩地变化深层次刻画人物形象以不同地色彩来描绘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变化,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在思想感情和命运地变化起着很重要地作用.鲁迅先生笔下地祥林嫂是一个悲剧性地人物,作者通过几段变化地肖像描写反映了她半生地遭遇.祥林嫂初进鲁家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地.”这是一个不幸地年轻守寡地农村妇女形象,“两颊却还是红地”说明祥林嫂地生活虽然十分艰难,但并没有失去青春活力和对生活地信心.当她第二次到鲁家时,“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就巧妙地暗示了祥林嫂经历了再寡地悲痛后,在心灵上留下了深深地创伤.当她怀着希望捐了门槛后,命运并没有改变,脸色变得“灰黑”,“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这些色彩地变化再一次说明了祥林嫂对生活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成了旧地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地牺牲品.当她沦落为乞丐以后、临死前夕:“五年前地花白地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地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地神色,仿佛是木刻似地;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作者描绘祥林嫂肖像地色彩由明朗转变为晦暗,色调越来越冷,气氛也越来越阴郁.这种变换地色调既体现了人物命运地真实变化,又是对作品主题地深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通过色彩描述构筑色彩意象色彩描述,除如实描述外,还可渗入作者地主观感受、意念和情感进行超现实地描述,构筑一种渗透和融合主观因素地色彩形象(即色彩意象).例如老舍《骆驼祥子》中地一段:“一出了厢关,马上觉出空旷,树木削瘦地立在路旁,枝上连只鸟也没有.灰色地树木,灰色地土地,灰色地房屋,都静静地立在灰黄色地天空下.从这一片灰色望过去,看见那荒凉地西山.”老舍根据自己地主观意向,来描述北方冬季大自然地色彩,将树木、土地、房屋、蓝天均蒙上了一层像铅一样死寂地灰色,组成了一幅灰色凝重地北方寒冬图,烘托出了一种空旷凄凉地孤寂和荒寒.而在这种作者精心构建地灰蒙蒙地色彩意象中,却能透视出祥子最终悲凉地境遇与心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过上面地分析可知,色彩地有机运用和有机搭配对文章地表情达意、形象塑造、深化主题有着不可忽视地作用.成功地色彩描述,不仅能生动明快地传达作品地主体理性信息,而且能在激发读者色彩美感地过程中,透现丰富地潜在地美感信息.但是文学作品中地色彩运用要适当、适度,有技巧、有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鲜明而变幻地色彩,反映出深刻地思想内容,表达人地特定思想情绪和特定地主观感受,真正起到烘托气氛、揭示主旨和丰富人物形象地作用.(鲍尝君陈冬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 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

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  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

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生动的艺术创新而闻名于世。

由于莫言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色彩词语,其作品在语言学视角下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莫言的文学作品,探讨其作品中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的评析。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色彩词语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

色彩词语能够给人以直观的感受,通过对色彩的描绘,作家能够更加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描绘场景和表达情感,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

而莫言的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更加独特和丰富,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对于色彩词语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

莫言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使得其作品更加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感染力。

在其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对红色的描绘,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激烈的革命热情和血腥的战争氛围。

而在《蛙》中,则通过对绿色的描绘,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大自然的清新和生命的力量。

莫言在作品中对色彩的运用如同一把魔法般的手段,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是为了传递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莫言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使得其作品更加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语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莫言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加全面地欣赏和评价其作品。

在评析莫言的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并准确把握作者运用色彩词语的用意和表达。

只有深入挖掘其作品中色彩词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莫言作品,并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其作品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与意义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与意义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与意义表达色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它不仅仅是描述人物、描绘环境的一种手法,更加传递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思想和审美意识。

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美学的问题,更是思想和文化的升华。

在文学作品中,色彩不仅是词句的语义,更是隐含其中的含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此,文章将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和意义表达的例子来探究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一、色彩在人物描写中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通过语言描写出来的,而色彩在人物描写中的运用是不可忽视的。

颜色是人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性格、情绪、心理和境遇等等。

例如,当我们读《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时,他的身上总是布满着红色元素,这是因为本书中红色是代表命运和喜庆的颜色。

贾宝玉命中注定要先承受忧伤,才能获得永恒的快乐,在他面前出现的便是红色。

因此,《红楼梦》中的红色元素无疑是对贾宝玉境遇的隐喻,更是对他命运的论断。

在《红楼梦》中,康熙御赐的“洪福寿”横匾以红色为主,象征着贾府美满幸福,然而故事的结尾却是残酷而悲壮的,寓意深远。

再举个例子,当我们读到《围城》中的方鸿渐时,他通常被描写成蓝色、灰色和白色的。

蓝色象征着他的宁静、冷静、含蓄和优雅,灰色象征着他的平凡、苍白、无力和无趣,白色则是他的洁白、纯净和完美的象征。

这些颜色不仅仅只是对方鸿渐人物形象的描写,更是隐含其中作者对于方鸿渐内心情感、思想和审美意识的表达。

方鸿渐是被社会摧残和逼迫的受害者,他在社会中迷失了自我,所以他的内心充满着忧虑、孤独和疲惫的情感,而这些负面情感正是蓝色和灰色所表达的。

白色象征着什么呢?它代表着方鸿渐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在那些糜烂和虚无的生活中,他仍然希望寻找到内心深处的纯净和美好。

白色自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追求幸福和美好的内在期望和向往。

二、色彩在环境描写中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是人物行径的所在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而色彩在环境描写中的运用也是情感、思想和审美意识的诠释。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规律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规律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规律摘要:文学作品恰当地运用色彩的美,能够提高其文学美。

本文以大量文学作品实例证明了色彩的作用;但文学作品是通过人们的想像和联想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的,因而在运用色彩时应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并符合色彩对比与和谐相统一的规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读者的已有经历或感受,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关键词:色彩;运用;规律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它需要读者凭借想像与联想去感受作家描绘的世界。

而想像除了依靠记忆,是无法超越知觉的范围。

在各种感知中,对于色彩的感受最容易被回忆起来。

因为世间万物往往首先以其色彩打动人,唤起人们的美感认识,使人留下深刻印象。

就像去香山看红叶,令人首先怦然心动的不是红叶的形状而是红叶火红的颜色,令人经久不忘的也还是红叶的颜色。

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恰当地运用色彩调动读者的感知,使读者产生共鸣,往往会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一、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一)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色彩最能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

恰当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色彩,能够使读者想像和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画面,如睹其物,如见其形。

例如杜甫《绝句四首》中有名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将“黄鹂”与“翠柳”、“白鹭”与“青天”两个生动的画面统一在一起,色彩鲜明,体现了一种简洁但却清新明快的美,取得了较好的美感效果。

(二)使刻画的人物更加鲜明文学作品刻画人物时往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因此恰当运用色彩不但能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能揭示人物的命运及性格特征。

例如白居易在《卖炭翁》中运用阴冷灰暗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辛劳贫苦的卖炭老人的肖像:“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同时也暗示了老人悲凄的命运,引起读者对老人的无限同情。

(三)使抒发的情感更加浓郁情感是抽象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感受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作家们常常借用多彩的景物去抒情,使情感抒发变得具体化,从而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文学作品中的 功能和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的 功能和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的功能和作用作者:辛萍来源:《课外语文》2022年第11期★诗人闻一多曾在《色彩》一诗中写道:“红给了我热情,黄教给了我忠义,蓝交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本身具有表情功能,色彩的选择和个人的感情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优美的色调常常是愉快心情的体现,灰暗的色调常常代表着忧郁的情绪。

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色彩是静物的语言,是人物情绪的符号。

同学们读文学作品,关注作者丰富多彩的色彩运用,也是读懂作品的一个很好的助力器。

一、色彩是人物心境的符号《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描写了从农村流落到北京城里的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准确地描绘出祥子身上农民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征。

祥子来自乡间,背景是当时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现实。

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

他对自己很有信心,这份信心来自于他年轻、健壮的身体。

二十来岁的祥子,身材高大,年轻而又充满活力,健壮而又挺脱。

他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色彩的色相、色彩的明度及饱和度,都是统一的、和谐的。

“铁面似的胸,直硬的背,出号的大脚”,结实硬棒;“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脸上永远红扑扑的”,健康的纯粹的颜色,亮得发光的头,无一不透露出祥子健壮又有生气。

“穿着白布小褂与那套单士林蓝的夹裤褂,再穿上肥腿的白裤”,多么干净体面、干练利落。

在这里,无论是健康的红色、纯净的白色、沉静的蓝色,无一不让我们看到热情沉稳、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祥子。

他,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达到人生的辉煌时刻,他的脸“通红”,人生中难得的因为理想实现而无比喜悦表现出来的色彩和相貌。

这一天,甚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的生命都是明亮的,就像“車把上发亮的黄铜喇叭”,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直到他辛辛苦苦买来的车被大兵抢走。

在往后的人生中,祥子的身上再也没有出现过饱和度如此之高的自然色彩了,除了与虎妞的几次正面交锋。

作为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能够改变也有能力改变祥子命运的女主人公虎妞。

鲁迅小说中色彩词语的运用

鲁迅小说中色彩词语的运用
二、用色彩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生 活理想。
小说中的有些色彩描写是明朗的.具 有浓郁的田园风光。<故乡>中有这样一 幅神异的图画: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问有一个十一 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 ……”“深蓝”“金黄”“碧绿”“银” 几个词语色彩明丽,搭配和谐。明朗背景 下,充满活力的少年闰土的英雄形象栩栩 如生.流露出对闰土的由衷喜爱和羡慕。 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孩子问纯洁无瑕的友 谊交融为一体,清新纯朴的画面中,蕴含 了作者美好的生活理想,寄托了对农村生 活的怀恋。这正是他心中那种和谐人际关 系的理想象征。
鲁迅善于运用简明、准确、生动的色 彩词语给他笔下的景物、人物、事物着 色,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作品的思想 内容,揭示小说的主题,反映深刻的社会 问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9
王勤红.董振博,教师,现居山东淄
万方数据
鲁迅小说中色彩词语的运用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王勤红, 董振博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2008,""(4) 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wjxyyj-ddb200804087.aspx 授权使用: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njsfdxtsg),授权号:931d84b0-e61f-4f49-bc99-9dd300e6feb3
四、用色彩写人状物.直面惨淡的社 会现实。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中的 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 疗救的注意。”《药)中对人血馒头的描 写令人触目惊心,为读者展示的是惨淡的 社会现实:。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 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打_,■¨¨ n。j二一1 ■J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色彩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色彩,本是绘画用语。

语言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以色彩来描绘客观事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描述,在读者脑海中唤起逼真清晰的视觉形象,产生对色彩的美感联想,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客观世界千变万化,现实生活五彩缤纷。

作家们对色彩词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他们在作品中充分利用色彩词,从而达到烘托气氛、表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色彩的魅力是无穷的,色彩词的运用表明了作家对艺术、对美学的追求。

色彩,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优美的形象、新鲜的意境、动人的情趣,还可以为文章刻画人物、揭示主旨服务。

可以这样说,色彩,就是思想。

一、运用色彩词确定基调,揭示主旨
色彩词的运用首先表现在作家对大自然景物的真实描绘中,他们选用缤纷的色彩调配成一幅幅色彩丰富的画面,通过对色彩的描述来确定作品中画面的基本色调,给作品染上恰当的底色,以达到为主题思想服务的目的。

例如,巴金《海上日出》里面的一段文字:“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半边脸,红真是红,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这里,红色成为了显示主题的色调,红色与作者追求光明、向往光明的主观情感相吻合。

作者借助对日出红色的描述,来突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其中活动着的红色寓意真切,使人感觉到新的生活就像活动的红色的日出一样,将要展现于人们的面前,使文章的主题骤然间鲜明生动起来。

二、借助色彩词展示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
色彩词不仅可以刻画景物,突出事物特征,渲染丰富意境,还可以刻画人物形象,把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对社会的批判统一起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故乡》里的两段描写中受到启发。

一段是对少年闰土的描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
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一段是对老年闰土的描述:“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在前一段的描述中,天空是深蓝的,圆月是金黄的,一望无际的西瓜是碧绿色的,项上带的是银圈,手中捏的是钢叉。

鲜明的色彩构成神奇的画面,这画面是美的,充满青春的活力,在一片艳丽柔和的色彩中,一个英俊可爱的少年闰土活现在我们的面前。

而在后一段的描述中,闰土的脸是灰黄的,眼睛肿得通红,原先红活圆实的手像松树皮,这一切和先前的艳丽画面、英俊少年形成强烈的对比。

作品通过带有感情内涵的色彩,揭示了反动的社会制度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农民的损害,并且表明了作者自己对农民在精神上所表现出来的麻木所感到的深深焦虑。

作品通过色彩的不同,表明了闰土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所有这些,对表现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以色彩词暗示人物的心理
以色彩词表现人物的心理,对刻画人物、烘托气氛具有直接的感染力。

这里先以苏童的小说为例进行说明。

苏童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变态的心理、扭曲的人格、悲剧的命运。

他们生活在冷酷而又绝望的空间里,痛苦地挣扎着,其小说世界始终笼罩着阴沉的气氛。

比如《舒家兄弟》中有一段:“涵萌蓝很蓝,舒农想起他偷窥过的女人都是蓝的,即使死去。

舒农想起女人和死亡都是发蓝的。

”这里的蓝色是暗淡而阴冷的色调,既象征女性的罪恶,又象征青春的悲哀,这种色调与人物阴冷灰暗的生存环境始终保持一致,使人物的命运更富于悲剧色彩。

再如茅盾在《子夜》中描述吴荪甫的心理:“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紫酱色的脸皮上泛出来。

”铁青色是一种阴冷又恐怖的色彩,这种色彩泛在紫酱色的脸皮上,是一种浑浊又冷酷的颜色,它充分表明了吴荪甫面对工人罢工、世界产业凋敝又不甘心束手待毙时的复杂心理,作者充分运用了色彩的情感力量,从人物面部一刹那的表情,深入地揭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四、运用色彩的变化深层次刻画人物形象
以不同的色彩来描绘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在思想感情和命运的变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作者通过几段变化的肖像描写反映了她半生的遭遇。

祥林嫂初进鲁家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这是一个不幸的年轻守寡的农村妇女形象,“两颊却还是红的”说明祥林嫂的生活虽然十分艰难,但并没有失去青春活力和对生活的信心。

当她第二次到鲁家时,“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就巧妙地暗示了祥林嫂经历了再寡的悲痛后,在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当她怀着希望捐了门槛后,命运并没有改变,脸色变得“灰黑”,“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这些色彩的变化再一次说明了祥林嫂对生活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成了旧的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的牺牲品。

当她沦落为乞丐以后、临死前夕:“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作者描绘祥林嫂肖像的色彩由明朗转变为晦暗,色调越来越冷,气氛也越来越阴郁。

这种变换的色调既体现了人物命运的真实变化,又是对作品主题的深化。

五、通过色彩描述构筑色彩意象
色彩描述,除如实描述外,还可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意念和情感进行超现实的描述,构筑一种渗透和融合主观因素的色彩形象(即色彩意象)。

例如老舍《骆驼祥子》中的一段:“一出了厢关,马上觉出空旷,树木削瘦地立在路旁,枝上连只鸟也没有。

灰色的树木,灰色的土地,灰色的房屋,都静静的立在灰黄色的天空下。

从这一片灰色望过去,看见那荒凉的西山。

”老舍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来描述北方冬季大自然的色彩,将树木、土地、房屋、蓝天均蒙上了一层像铅一样死寂的灰色,组成了一幅灰色凝重的北方寒冬图,烘托出了一种空旷凄凉的孤寂和荒寒。

而在这种作者精心构建的灰蒙蒙的色彩意象中,却能透视出祥子最终悲凉的境遇与心情。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色彩的有机运用和有机搭配对文章的表情达意、形象塑造、深化主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成功的色彩描述,不仅能生动明快地传达作品的主体理性信
息,而且能在激发读者色彩美感的过程中,透现丰富的潜在的美感信息。

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要适当、适度,有技巧、有层次。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鲜明而变幻的色彩,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容,表达人的特定思想情绪和特定的主观感受,真正起到烘托气氛、揭示主旨和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

(鲍尝君陈冬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