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香校园建设汇报材料

小学书香校园建设汇报材料
小学书香校园建设汇报材料

小学书香校园建设汇报材料

——书韵飘香,浸润七彩童年

读书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和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加大小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已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界的共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呼声,第一次对小学生的阅读作了统一的量化要求,但现代生活的丰富性、社会的多样性与教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学校通过多种读书活动沟通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读书活动的开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我校在读书活动中,重点做了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阅读指导”。

二是注重“课外延伸”。

三是丰富“读书活动”。

四是倡导“资源整合”。

“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是的,读书贵在持久,时间久了,读的东西自然也就多了。因此,浓郁而持久的读书风气应该是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教师队伍的的一个重要标志。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作为学校就应该提供这样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因此,我们不

断加大力度把读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一、强化阅读指导,健全阅读指导体系

没有指导的阅读往往是无效的。为了改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低效的状态,我们不仅强化阅读指导,而且构建了一个课外阅读的指导体系,使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正确有效的指导,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1.制定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要求,制定出六年课外阅读的总目标,并依据各年龄的特点,分化成三个分级目标,分别在低、中、高年级段中完成。

例如:低年级课外阅读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独立阅读适合低年级学生知识水平的课外读物,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短文的能力,养成背诵自己喜爱的文章的良好习惯。培养初步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高年级阅读目标则是在阅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对文章有一定的鉴赏、分析能力,并主动从中汲取营养,能背诵较多的名家名篇或片断,有摘录好词佳句及文章精华的能力,并学习分类,能独立阅读课外读物,学习制作阅读卡片,能按兴趣的某种要求剪报。

2.划定内容。

各年级有了具体的目标,接下来就是对六年中学生所需阅读的课外材料划定范围,列出书目、并加以分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龄段有所侧重。如科技知识类:提供有关生活常识、自然知识等科学常识性文章,适合儿童特点的科幻小故事,简单的产

品说明书等。并给孩子提供各年级段书目。如低年级:《生活小常识》、《大自然中的老师》等。中年级:《动植物奇观》、《少儿百科知识问答》、《小实验小制作》。高年级:《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短篇小说》、《100部优秀爱国主义影视篇故事荟萃》、《世界儿童文学界名著故事大全》、《现代背诵散文选》、《唐诗三百首》、《全国小学生获奖作文精选》等等等等。

另外,文学作品类、应用文类。每一类都有明确的阅读篇目,努力做到整体把握,目标明确。

二、注重课外延伸,构建和谐阅读课堂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每天愿意花2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看电视,却不愿意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教育的危机。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学习阅读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如何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读者,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重视的问题。

因此,我校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教师是阅读兴趣的激发者,应尽可能地将全体学生带动起来,让他们都喜欢读书。教师是经典名著的点拨者与讲解员和普及者。在学生独立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度的阅读、更持久的阅读。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主要针对故事性强的作品,教师利用紧张的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迫切的阅读的好奇心。

2.开展竞赛,强化阅读。开展各种形势的阅读竞赛,是激发孩子读书兴趣的方式之一。例如,针对语言美的的作品,在阅读之前,教

师开展学习竞赛,规定比赛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断,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或者指定背诵文章的某一部分,看谁背得快、背得好。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阅读兴趣以此来强化学生阅读。

3.课外延伸,知识链接。针对知识性很强的作品,在阅读前,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提炼出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搜集其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而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达到互相交流,从而达到内化提高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具备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一知识点时,教师提炼出一个话题: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发明,分别是谁发明的?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外去搜集资料,等到汇报交流的时候,学生找到了如:贝尔发明电话,张衡发明地动仪,爱迪生发明电灯……应有尽有,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搜集的能力越来越强,力争把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4.分类归纳,内化提高。为了加强学生读书兴趣的持久性,把读书书目及内容进行分类。例如诗歌中描写春的诗: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到“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从“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在春的诗歌中从不同角度感受不同作者笔下那色彩斑斓春的气息。同样,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进行分类阅读例如,从《春》到《荷塘月色》,从《安徒生童话选》到《夏洛的网》,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科学技术等等。

(二)创设条件

1.开设五种课型

作为硬性规定,要求老师要上好“五种课型”,即“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好书推荐课”、“读写结合课”、“成果汇报课”五种课型,让课外阅读更为有效。教师可根据需要,安排内容,课堂上向学生推荐读物,欣赏评析,进行阅读指导,或是学生汇报读书成果,逐步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2.优化读书环境。

教室内四壁均设有阅读专栏,供学生随时书写自己读书所得、所获。走廊内的黑板报,不仅增添了文化气息,而且为学生读、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教给读书方法。

俗话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给孩子良好的读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利用阅读指导课,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包括合理安排时间,掌握一般读书程序,明确读书的要领,掌握最基本的读书方法等等,师提高孩子读书效率的有利途径。

三、丰富读书活动,彰显孩子个性特长

1.我校的雏鹰广播站坚持每天推荐一句格言,每周推荐一首古诗,每月推荐一本书活动,及时向全校推荐学生优秀习作,让“书香”溢满校园。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宣传栏、图书角、板报、墙报、手抄报、校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阵地,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在“书香”的

氛围中,在学校内形成“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浓厚“书香”氛围。特别是我校的“廉政文化进校园”一活动的开展,更是给孩子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阅读天地,从古到今,从普通百姓到国家领袖,一个个感人的廉政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清廉榜样,深深地激励了孩子们奋发向上的学习积极性。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实践活动。为了有效地开展好小学生“读书工程”,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每学年各年级都要进行一次阅读考级,一次阅读知识竞赛,一次读书笔记或读书卡展评。

另外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适时发放调查问卷。教给家长指导、监督的方法,以使有目的、有方法地指导孩子。

四、色彩缤纷的读书成果展示

1.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了读书笔记,写阅读好书的收获,抒心灵之旅的感受。于是,美文佳作纷涌迭出。这一贯穿学习始终的练笔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书香人生的美丽。持之以恒的读写结合,收获的不仅仅是品位的提升与文笔的流畅,也是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读书成了让他们终生受益的事情。

2.手抄报这一体现着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读书成果呈现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制作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在学生动脑动手的

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开拓了视野。那一张张新颖别致的手抄报,那一份份饱含小作者心志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那可爱的卡通、幽默的漫画、缤纷的剪纸,漂亮的摄影。无一不渗透着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展示着他们的才华。

3.剪贴报读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阅读的读书积累方式,一味的让学生读读写写画画必然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课业负担,因此,剪贴报——这一特殊的呈现方式,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心理历程的平台。学生通过阅读,把自己喜欢的图文剪下来,拼贴好。使阅读不再显得枯燥乏味。进而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火花。

4.读书卡读书卡的制作是“我读书我阅报”活动中的又一束花絮,它体现了师生共同读书,共同成长的主题。在这里,老师们精心设计的读书卡为孩子们的自主构思提供了创作样板,孩子们略显稚嫩的画笔记录下读书心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籍开启了孩子们的心智,活跃了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于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形式多样的读书卡、立体读书卡如雨后春笋,伶伶俐俐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在向我们昭示:阅读空间的广泛拓展,必将带来今天的万紫千红。

读书是人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古人云:“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那一本本读书笔记,一张张剪贴报、手抄报,一份份读书卡,无一不显示着孩子们读书的妙趣,昭示着孩子们横溢的才华。

读书应该伴随我们的终生。以书为友,与书结伴,让好书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让读书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用我们的真心和真情去收获真知,去完善人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