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第1-4节

合集下载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古典文献学基础第一章:总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征也;殷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佂之矣。

”(2)《礼记:礼运》篇有类似的文字:“言便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

(3)儒家的“礼”是囊括国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庞大概念。

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

故郑玄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

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最早以“文献”题作书名。

该书自序阐释文献的意义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刊刻之三体石 经在当时文献传播和后世文字校勘学方面价 值突出。而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 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 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为 重要之出土文献,在校勘学、史料学和文字 学方面均有很大价值。
隋唐之交的学者陆德明《经典释文》采录汉魏六朝 以来230多家有关儒家经典之古注、旧注音义,在 校勘和训诂方面成就极高。稍后之孔颖达等《五经 正义》,确立了对儒教经典的权威解释。 诗学文献方面,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 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 等均价值极大。刘知几《史通》注重文献辨伪,在 文献学史上也具有特殊意义。 文献版本印刷方面,一般认为最早可靠的雕版印刷 本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金刚经》。而大 规模雕版印刷则始于五代。
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 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版本 学即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 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之学。学习研 究,一般以选择善本为上,引用文献同样必 须注意版本。
校勘,为纠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 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 可能恢复或接近文献原貌。校勘学即研究和 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之 学。
1,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 版本与校勘及其定义。
目录、版本和校勘为传统文献学的三大主要 内容。
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 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 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 图书等文献的工具。目录学即是研究目录的 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学 问。目录学向来被看成治学之门径和指南, 为学中第一要紧事。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第一本文献学著作是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 《中国文献学概要》,写于1928年,1930年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文献学的开山 之作。

导论、第1章_中国古典文献学

导论、第1章_中国古典文献学
Fra bibliotek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 摩崖。 (1)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有碣圆碑 方之说。 (2)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 (3)碑。碑之名起于周朝。西汉时,碑刻文 字出现,但极少。东汉大规模出现,现在所说 的汉碑,一般都是指东汉碑。
简牍
简牍是竹木简和木牍的合称,为古代 重要的文献载体。 将竹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木 之劈成长而窄的木片者,叫木简,做 成较宽的木板者,叫木牍。
元好问《论诗三首》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于人。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古典文献的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一)定义 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 物质材料才能被记载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 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最初的文献载体就是一些石板、树皮、骨头、 竹、木之类的东西,再稍后才有了经过加工的载 体,如泥板、帛、青铜、竹简、羊皮、布匹等。 至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纸,此后两千余 年间,纸作为主导的文献载体,在世界各地被广 泛使用。后来又出现了磁带、电子等新型文献载 体。
造纸 流程 1
造纸 流程 2
造 纸 流 程 3
电子
电子文献的出现是与计算机的出现密不可分的。 电子文献的特点有两点: 1、无形。 2、存储量大。
缯书
汉帛书《老子》
纸张

纸的原义是指漂洗蚕茧上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 《初学记》卷二一引汉服虔《通俗文》曰: “方絮曰纸。”此“絮”即用次等茧、丝在水 中击打而成。《史记· 淮阴侯列传》:“[韩信] 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 漂数十日。”裴駰集解引韦昭曰:“以水击絮 为漂。”将水中漂浮的细丝用竹帘捞起晾干, 就是类似缣帛的纸。“纸”字从“糸”就是明 证。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2013汉文3班石河子大学中文系导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的定义:“文献”最早见于《论语·八侑》,以郑玄、朱熹为代表将“文献”一词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的是书面材料,即文章和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典籍的偏义结构,今天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的概念最早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最早名其书者的是1930年郑鹤春、郑鹤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古典文献学一般指广义的校雠学,即有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的。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一指现代文献学。

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学者被称为校雠学家。

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词典》古典文献: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兴起以前的文献,基本上是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第二节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王欣夫把目录、版本、校勘视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目录: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和检索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研究目录学得形成与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最大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德尔专门学问。

校勘: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中国文献学课件

中国文献学课件

(二)无形之摧毁 (1)重德轻艺 (2)以新掩旧 (3)重视文词,鄙弃朴学 (4)因人废言 (5)秘不示人


(三)现存文献的类别和数量: (1)经部文献 (2)史部文献 (3)子部文献 (4)集部文献 (5)现存历史文献的数量:




参考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 张家 璠《中国历史文献学》(广西师大出 版社)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大出版社)

宋元之际马端临,名其著作曰《文献通 考》,他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 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征者从之,怪异传疑者不录,所 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 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 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 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 而录之,所谓献也。”(《文献通考.总 序》)
(6)胶片与磁带

胶片,感光材料的总称。胶片的构造,主 要有片基和感光层两部分。

磁带,通常是在塑料的薄带上,涂敷一层 粉状磁性材料制成。磁带可以用来记录声 音、图像、数据或其它电信号,免去文字 印刷和书写,是一种记录和贮存文献的最 新载体。
第三节 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

古代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大致可分为:著作、编 述、抄纂三大类。

三、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及任务:

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各式各样包罗古 今的文献。从时代上说有古代文献、近代 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从科学上则 又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 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 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等。从文献族群看, 则又可分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 等等。

文献学的任务,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做 了很精当的概述,即“对那些保存下来了的和已 经发现了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 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 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 化;并且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 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 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 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郭迎春目录绪论一、文献、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 (1)二、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2)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 (4)上编古典文献概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失 (7)第一节古典文献的积聚 (7)第二节古典文献的散失 (9)(一)古籍的亡残厄运 (9)(二)古籍散失的原因 (10)第二章古典文献的材料与形式 (20)第一节甲骨 (21)第二节青铜器 (22)第三节简牍 (23)第四节帛书 (25)第五节石鼓与石经 (26)第六节纸的发明与纸写本书 (27)第七节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新的书籍形式 (28)第三章古典文献的部类与体式 (34)第一节古典文献的部类 (34)(一)《七略》分类法 (34)(二)七分法 (35)(三)四部分类法 (36)第二节古典文献的体式 (37)(一)文体 (37)(二)作者与书名 (49)第四章古典文献的基本构成 (56)第一节经部 (56)(一)经书的构成 (56)(二)“十三经”简介 (60)(三)经学流派 (90)第二节史部 (98)(一)史书的构成 (98)(二)史部文献要类 (100)第三节子部 (125)第四节集部 (127)第五节丛书 (129)下编古典文献的整理第一章版本 (134)一、版本和版本学 (134)二、版本研究的意义 (137)三、版本类型 (139)四、版本鉴别 (152)第二章校勘 (155)一、校勘和校勘学 (155)二、校勘的功用 (158)三、校勘的内容 (160)四、校勘方法 (163)五、校记 (168)六、古书校勘应注意的问题 (170)第三章辨伪 (173)一、辨伪研究的意义 (173)二、辨伪产生的原因 (174)三、古书辨伪的方法 (175)四、古书辨伪成就 (176)第四章辑佚 (181)一、辑佚方法 (181)二、辑佚成就 (182)第五章目录 (186)一、目录、目录学与古典目录学 (186)二、古典目录学的意义和作用 (187)三、古典目录类别 (189)四、古典目录体制 (206)五、古典目录学理论经典 (208)第六章类书 (212)一、类书的特点 (212)二、常用类书简介 (213)第七章索引 (219)一、索引的特点及功用 (219)二、我国古籍索引的编纂 (221)第八章工具书 (225)一、工具书释义 (225)二、工具书的作用 (226)三、工具书的检索方法 (227)四、常用工具书介绍 (229)第九章标点 (262)一、古书标点概说 (262)二、古书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 (266)第十章注释 (269)一、古注概说 (269)二、今注说略 (286)第十一章今译 (289)一、翻译与今译 (289)二、古书今译概说 (289)三、今译三原则 (291)四、直译与意译 (293)五、今译的工作方法 (294)绪论一、文献、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甲骨四堂:
• 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 a郭沫若(字鼎堂)、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 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 最大成就。 • b董作宾(字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 • c罗振玉(号雪堂)、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 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 d王国维(号观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1917。
•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 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 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 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 盛。”
• 二,金
• 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故铭刻在铜器上的 文字叫做金文,同时有少量铁器、银器。 • 楚季寶鐘,氒(厥)孫廼(乃)獻于公, 公其萬年受氒(厥)福。” • 若敖,名熊仪,熊咢之子。周平王七年 (前764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 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季或谓若敖 子。
• 二、文献活动 • 文献活动是指人们围绕文献所采取的有 目的的社会行动。作为一种概念,它有 以下的属性: • 第一,文献活动是一个抽象概念。 • 第二,文献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 • 第三,大文献观和动态文献观
• 三、文献学 • 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狭 义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 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1、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 时代角度: •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罗凌主讲
目录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 • • • •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1章:概说)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1章:概说)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皇帝欽命繪製的《坤 輿全圖》使用閩南語發音,稱其為“好魚須”,即 “釣魚嶼”)。 《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 、《大陸架公 約》、《海洋法公約》


1972 年10 月,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京都大學教授 井上靖《“尖閣”列島——釣魚諸島の史的解明》 一書闡明釣魚島歷史上是屬於中國的。 2004年6月,日本學者、橫濱國立大學教授村田忠 禧出版《尖閣列島釣魚島爭議》一書,認為:“明 代以來各種各樣的中國地圖和文獻都把釣魚島、黃 尾嶼、赤尾嶼標注在中國的版圖內。”
(二)校勘
《歐陽文忠公文集外集》卷二三《書春 秋繁露後》:
予在館中校勘羣書,見有八十餘篇,然多錯 亂重複。又有民間應募獻書者獻三十餘篇,其間數 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生之書流散而不全矣。方俟 校勘,而予得罪夷陵。
鄭樵《通志·校讎略
章學誠《校讎通義》

孫德謙《劉向校讎學發微》 陳垣《校勘學釋例》
古人:版本→ 校讎→ 目錄
學者:目錄→ 版本→ 校讎
三、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學科地位、 學科價值及學習方法
(一)學科地位
“國學中的國學”
(二)學科價值
1.有助於瞭解、恢復和弘揚中國優秀文化。 2.為學生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3.為社會現實服務,包括幫助維護國家領土和主 權完整。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 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徵之矣。”
《禮記· 禮運》: 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 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 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 之。”
《禮記·中庸》: 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 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 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姚思廉 魏收
李百药 令狐德棻 魏征
唐 北齐
唐 唐 唐
南史
北史 旧唐书
李延寿
李延寿 刘昫

唐 后晋
书名
新唐书
作者
欧阳修、宋祁
朝代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薛居正
欧阳修 脱脱

宋 元
辽史
金史
脱脱
脱脱


元史
明史
宋濂
张廷玉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合称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加上《新元史》,合称二十六史
1. 目录、版本、校勘等基础知识
“不通目录、不知古书之存亡。”
——叶德辉 2. 史书通例与古代文化常识,如:十三经;二十四
史;十通等。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D 历史地理学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宋刻本十三经注疏之
《毛诗正义》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书名 史记 作者 司马迁 朝代 汉 合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班固 范晔 陈寿 房玄龄 沈约 萧子显 姚思廉
汉 南朝宋 晋 唐 宋 南朝梁 唐
前四史
书名
作者
朝代
陈书 魏书
——《论语· 八佾》
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 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郑玄《论语注疏》
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徵,证也。 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 能言之 ,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
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
吾言矣。 ——朱熹《论语集注》
明代焦竑《国朝献征录》120卷: “献”指当代重要历史人物。
朝代
唐 南宋 元 清 清
合称
三通
续三通
续文献通考
嵇瑛、曹仁虎

书名
作者
朝代
合称
清朝通典 清朝通志
清朝文献通考
嵇璜、刘墉 嵇璜、刘墉
张廷玉
清 清
清 清三通
清朝续文献通考
. A 古代汉语知识(语法、文字、词汇、音韵、
训诂) B 古代典章制度(职官、避讳、科举等)
C 历史年代学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三、文献的分类
1.传世文献:书籍、碑刻
2.出土文献:甲骨、敦煌卷子、秦汉简帛
3.其他文献:缩微胶卷、电子光盘
毛公鼎及其铭文拓片


石鼓文及其拓片
中国最古老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敦 煌 写 本
雕版印刷品
印书所用书版
清抄本《红楼梦》
活字印刷品
清武英殿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
第四节
文献学所涉及的知识领域
清代李桓《国朝耆献类征》720卷:
耆,老也;献,亦指人物。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文献”二字指典籍与人物。
第三节 文献的古典与现代定义
一、文献的古典定义: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手写、卷册、 碑铭、雕版以及活字印刷的典籍。
二、文献的现代定义: 文献是记录有关知识的一切载体,它包 括知识信息与记录载体(录音、光盘、影像 等)。
消失的文明古国 ——古埃及文明 金字塔与象形文字
消失的文明古国——古墨西哥(玛雅)文化
玛雅金字塔与玛雅文字
上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 中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大势》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
第二节 “文 献” 释 义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书名 清史稿 新元史
作者 赵尔巽、缪荃孙等 柯劭忞
朝代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
中华书局版二十五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武英殿本二十四史
(附民国本清史稿)
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百衲本二十五史
十通是古人编纂的十部政书的总称
书名
通典 通志 文献通考 续通典 续通志
作者
杜佑 郑樵 马端临 嵇瑛、曹仁虎 嵇瑛、曹仁虎
第一章
文 献 溯 源
第一节 导论
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中华、印度、埃及、
安息、墨西哥。 其他四个文明古国都遭遇“其国亡,其文明 与之俱亡”的命运。 只有“中华文化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 光大,以迄今日。” ——郑鹤声《中国文献学概要》
消失的文明古国
——古印度文字
消失的文明古国 ——古安息银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