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放线菌KSC2_1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合集下载

三株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开题报告

三株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开题报告

三株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海洋放线菌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微生物群体,在海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而其主要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被发现并应用于药物、化妆品等领域。

因此,对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三株海洋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分析其化学结构特点和生物活性,为进一步的药物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选取三株海洋放线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等方法,研究其次级代谢产物,并对产物进行化学鉴定和药理活性测试。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海洋放线菌分离与筛选:通过海洋样品采集、分离纯化和培养等方法,筛选常见的海洋放线菌,选取具有代谢活性的菌株。

2. 次级代谢产物提取与分离:对选定的海洋放线菌进行分菌株培养,使用有机溶剂、萃取等方法提取其次级代谢产物,并采用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产物进行分离纯化。

3. 化学特性分析: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和紫外光谱等方法鉴定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确定其分子式、分子量和构象等信息。

4. 生物活性测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和小鼠模型等方法,对次级代谢产物的抗肿瘤、抗炎、抗菌等药理活性进行测试。

四、研究意义1. 通过研究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可以为二次代谢产物的药物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2. 对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可为开发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理活性的新药提供理论基础。

3. 鉴定和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菌株和代谢产物,有助于深入挖掘海洋生物资源,为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株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中期报告

三株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中期报告

三株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中期报告
本研究旨在分析三株海洋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包括提取、纯化
和结构鉴定。

截至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以下工作:
1.菌株的筛选和培养
筛选了三株海洋放线菌,分别命名为M1、M2和M3。

这些菌株在富含葡萄糖的土豆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生长出优质的菌落。

我们选择使用玉米汁培养基进行大规模菌体培养。

2.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和分离
通过对培养基中的菌体进行提取和分离,从而获得了三种次级代谢
产物。

3.分离和纯化
通过色谱技术(包括硅胶柱层析、倒置层析和HPLC)对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纯化和分离。

在M1和M2菌株中,我们成功地分离了目标化合物,并获得了高纯度的结晶物质。

在M3菌株中,由于与其它化合物的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分离纯化的步骤。

4.结构鉴定分析
使用一系列的光谱技术(包括核磁共振、质谱和红外光谱)对M1和M2中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和确认。

在M3中,仍需使用更多的化学
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总的来说,我们已经成功地获得了三种海洋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对其中两种进行了结构鉴定。

下一步将会进一步优化分离纯化的步骤,并对M3的化合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鉴定。

细胞毒活性海洋放线菌的筛选与两株目标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分析

细胞毒活性海洋放线菌的筛选与两株目标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分析

细胞毒活性海洋放线菌的筛选及两株目标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3筛选样品的准备将冰箱保藏的菌株接于原斜面培养基上,于28"C培养箱中活化培养5至8天后,分别接种到5mL试管液体培养基中,于28"C试管摇床中240rpm振荡培养7天。

取全部发酵物,超声破碎菌体细胞,按体积比加入2倍量的甲醇,静置过夜,离心取上清液,浓缩至干,所得固形物为活性测试样品。

4活性筛选结果4.1海虾生物致死法:在用海虾生物致死法测试的262株放线菌发酵样品中,100Jf,g/mL的有活性菌株共有78株。

4.2抑菌活性筛选:262株放线菌发酵样品经抑菌活性筛选之后,有32株对至少一种致病菌有活性。

4.3肿瘤细胞筛选:在海虾生物致死法初筛有活性的78株放线菌样品中,经肿瘤细胞二级复筛,共有17株在终浓度100ug/mL时对K562细胞显示了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

其中,13株菌株在终浓度10#g/mL仍显示较强的活性。

部分活性结果参见F睡1.2.1。

细胞毒活性海洋放线菌的筛选及两株目标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第三节小结本章采用改良的96孔板海虾生物致死法和抑菌试验作为初筛模型,成本低廉,测试样品用量少,可筛样本数大,可以扩大筛选面、加快筛选速度,故可通过大规模筛选,快速排除绝大多数无活性的菌株,具有十分显著的优越性。

复筛采用流式细胞技术,结合镜检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选择有限的初筛有效菌株,专门检测具有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及坏死性细胞毒等活性的菌株,具有灵敏、微量、快速的优点。

结合这两种模型进行分级组合筛选,充分发挥两种模型各自的长处,形成了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诱导以及细胞毒等抗癌活性微生物菌株的简便快速且经济可行的组合筛选模式,大大缩小了复筛样本数目、减少了流式细胞术筛选的工作量、大幅度降低了成本,适用于大量菌株抗肿瘤活性的体外筛选。

本章从采自威海、福建、广东的10个海泥样品中共分离得到放线菌262株,并利用组合筛选模式对这262株放线菌进行了活性筛选。

海洋放线菌_药物开发的新兴资源_蔡超靖

海洋放线菌_药物开发的新兴资源_蔡超靖

海洋放线菌—药物开发的新兴资源蔡超靖, 丁彦博, 单越琦, 穆云龙(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工业微生物代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石家庄 050015)摘 要:近些年,海洋放线菌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海洋放线菌在分离方面取得的成绩,并介绍了通过传统筛选方法分离得到的生物活性代谢物,以及在与新化合物相关的基因挖掘和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方面取得的进展。

关键词:海洋放线菌; 活性代谢产物; 基因组学; 异源表达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12)01-0022-08Marine Actinomycetes -an Emerging Resource for the Drug DiscoveryCai Chao-Jing , Ding Yan-Bo , Shan Yue-Qi , Mu Yun-Long(New Drug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of North China Pharmaceutical Group Corporation, National Microbial Medicine Engineering & Research Center, Hebei Industrial Microbi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Shijiazhuang 050015)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the new drug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were paid on marine actinomycetes recently. This review highlights achievements in the isolation of marine actinomycetes, some examples of bioactive metabolites identi fied by traditional screening, and presents new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genome mining leading to the discovery of novel compounds and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of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Key words :marine actinomycetes ; bioactive secondary metabolites ; genomics ;heterologous expression收稿日期:2011-11-15作者简介:蔡超靖,工程师, 研究方向:微生物来源的新药筛选。

海洋新放线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海洋新放线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海洋新放线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摘要】由于自身特殊的生存环境,海洋放线菌具有复杂独特的代谢途径,产生了诸多结构新颖、生物活性显著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活性代谢产物为新抗生素的发现提供了丰富的先导化合物,有些已经进入临床前研究。

本文简要介绍近十几年从海洋样品中分离到的放线菌新种属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概况。

【关键词】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 Salinispora; Verrucosispora;MarinisporaABSTRACT Due to the special living environment, marine-derived actinomycetes possess distinct and complex metabolic capabilities,resulting in wide persity of their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chemical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Among them, many valuable leading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for discovery of new antibiotics, and some had been selected for preclinical study.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discovery of new actinomycetes and their secondary metabolites were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Marine-derivedactinomycetes;Metabolites;Salinispora;Verrucosispora;Marinispora放线菌是一类高(G+C)%的革兰阳性细菌,与人类关系密切。

海洋放线菌的分类鉴定

海洋放线菌的分类鉴定

海洋放线菌的分类鉴定一、放线菌㈠、放线菌的分布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极其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

不论数量和种类,以土壤中最多。

河流和湖泊中,放线菌数量不多,大多为小单孢菌、游动放线菌和孢囊链霉菌,还有少数链霉菌。

海洋中的放线菌多半来自土壤或生存在漂浮海面的藻体上。

海水中还存在耐盐放线菌。

放线菌有一种土霉味,使水和食物变味,有的放线菌也能和霉菌一样使棉毛制品或纸张霉变。

放线菌主要能促使土壤中的动物和植物遗骸腐烂,最主要的致病放线菌是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可导致人类的结核病和麻风病。

放线菌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产生、提炼抗生素,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2000多中抗生素中,大约有56%是由放线菌(主要是放线菌属)产生的,如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都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此外有些植物用的农用抗生素和维生素等也是由放线菌中提炼的。

㈡、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放线菌菌体为单细胞,大多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最简单的为杆状或具原始菌丝。

放线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

放线菌菌丝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

根据菌丝形态和功能可分为营养菌丝、气生丝和孢子丝三种。

⑴营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营养物,故亦称基内菌丝。

营养菌丝一般无隔膜;直径0.2-0.8微米,但长度差别很大,短的小于100微米,长的可达600微米以上;有的无色素,有的产生黄、橙、红、紫、蓝、绿、褐、黑等不同色素,若是水溶性的色素,还可透入培养基内,将培养基染上相应的颜色,如果是非水溶性色素,则使菌落吨呈现相应的颜色。

色素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

⑵气生菌丝长出培养基外并伸向空间的菌丝为气生菌丝。

它叠生于营养菌丝上,以至可覆盖整个菌落表面。

在光学显微镜下,颜色较深,直径比营养菌丝粗,约1-1.4微米,其长度则更悬殊。

直形或弯曲而分枝,有的产生色素。

⑶孢子丝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即孢子丝。

孢子丝的形状和在气生菌丝上的排列方式,随菌种而异。

孢子丝的形状有直形、波曲和螺旋形。

海洋生物中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海洋生物中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海洋生物中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是海洋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由于海洋环境的独特性,海洋生物中所含有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活性,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药物学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海洋生物中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分离和结构鉴定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海洋生物中有机化合物的来源海洋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种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海藻等。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海洋生物中所含有的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脂类和次生代谢产物等。

其中,次生代谢产物是海洋生物中具有重要生物学和药物学研究价值的有机化合物。

所谓次生代谢产物,是指海洋生物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并非生理代谢产物,而是由某些酶催化合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分子,如细胞毒素、抗生素、抗肿瘤化合物等。

次生代谢产物在海洋生物中广泛存在,而其种类和结构的多样性则为提出了挑战。

二、海洋生物中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海洋生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而其含量又较低,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分离和提取。

分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萃取法萃取法是分离海洋生物中有机化合物的最常见方法之一。

它适用于萃取脂肪类物质、芳香族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等。

不同化合物的萃取液可使用不同的有机溶剂进行净化。

2、色谱法色谱法是现代有机化学中最重要的分离方法之一。

它包括分子筛、硅胶、逆相、离子交换、气相、高压液相和超临界流体等不同类型的色谱。

该方法优点在于其分离效率高、分离精度高、分离时间短等。

3、电泳法电泳法通常用于分离带电的化合物,如脂肪酸、氨基酸等。

该方法可根据化合物的电荷性质进行有效分离,并且操作简单、成本低。

三、海洋生物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对于分离得到的有机化合物,必须进行结构鉴定才能确定其确切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

在这包括了以下几种方法:1、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通用的化合物分析方法,它可用于分析目标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等多个方面。

海洋细菌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海洋细菌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海洋细菌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海洋是一个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其中微生物数量巨大,而海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则是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化学品的重要来源。

其中,海洋细菌是抗生素和化合物的主要生产者。

因此,分离纯化和鉴定海洋细菌代谢产物是研究海洋微生物学和发现新药物的重要途径。

分离纯化海洋细菌分离纯化海洋细菌是鉴定其代谢产物的重要步骤。

为了确定海洋细菌的生态基础,首先需要进行采样。

海洋样品可以从许多地方采集,例如海洋底部、沿海潮汐区、沿海海洋、开阔的海洋水域等。

分离出的微生物可以通过灭菌肉汤养殖以增强生长条件,其排泄代谢产物会被累积和释放。

分离纯化海洋细菌的方法有多种,例如通过筛选、稀释、差异培养和质量分析等方法。

所有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将海洋微生物从混合群体中分离出来,进一步纯化其代谢产物。

鉴定海洋细菌代谢产物鉴定海洋细菌代谢产物是海洋微生物学的重要难题之一。

这需要大量的实验,以确定侵入生物、细胞生长、当地(限制性)生态条件和代谢物的量和结构。

海洋细菌代谢产物包括抗生素、生物硅石、环境尤为适合的化合物等。

这些化合物的特性会随着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质量量和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只有通过多个实验技术来鉴定海洋微生物学和代谢物学的目的。

其中,从海洋细菌过滤液、生长底物和培养物中分离代谢物是鉴定海洋细菌代谢物的重要途径之一。

利用多种技术进行筛选、分离、纯化和鉴定海洋细菌代谢物是发现新药物和化学品的主要途径之一。

海洋细菌代谢物是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例如抗生素、生长因子和抗肿瘤化合物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这些化合物,并将它们加以应用,使其为人类健康和经济带来更多的福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合物 4: 淡黄色粉末( 甲醇) ,溴甲酚绿显黄 色,推 测 该 分 子 中 存 在 羧 基 片 段。 1 H-NM R
( 300 M Hz,DM SO-d6 ) 谱中: 低场区给出 1 个活泼 ( 300 M Hz,DM SO-d6 ) 谱 中: 低 场 区 给 出 1 个 活
第 12 期
曹国秀等: 海洋放线菌 KSC2-1 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3 结构鉴定
DM SO-d6 ) 中 δ: 134. 5、116. 8、125. 3、122. 8、 121. 7、121. 3、112. 2、136. 7 提示该化合物中含有 吲哚环片段。另外,1 H-NM R 谱中给出 1 个甲基
化合物 1: 淡黄色针状结晶( 甲醇) ,1 H-NM R ( 300 M Hz,DM SO-d6 ) 谱中: 1 个次甲基质子信号 δ 8. 43( 1H,s) 和 4 个芳香质子信号 δ 8. 22( 1H,t,
13 C-NM R谱中给出酮羰基碳信号 δ 197. 6,确定上 述结构存在。所以化合物 1 的结构初步推测为3-
( 300 M Hz,DM SO-d6 ) 谱中存在一尖锐的醛基质 子信号 δ 9. 92( 1H,s) ,提示含有醛基。综上初步
( α-羟丙酰基) 吲哚,经查,波谱数据与文献[2]中 确定化合物 3 为 β-吲哚醛,与文献[4]中的 β-吲
Sephadex LH-20 凝 胶 ( 瑞 士 Pharmacia 公 司) ,色谱用硅胶( 青岛海洋化工厂) 。
海洋放线菌 KSC2-1 由青岛科技大学田黎教 授采集并筛选。
2 提取分离
海洋放线菌 KSC2-1 菌株经适合产生抑菌作 用的培养基培养( 成分为可溶性淀粉 18 g,蛋白 胨 2 g,海 泥 浸 汁 200 mL,黄 豆 汁 50 mL,水 750 mL,pH 7. 0) ,18 ℃ ,150 r·min - 1 ,培养 22 d,
944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第 28 卷
Fig. 1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1-10
得发酵液 75 L。发酵液减压浓缩至 10 L,用等量 氢质子信号 δ 11. 95( 1H,brs) ,1 个次甲基质子信
的正丁醇萃取 3 次,得正丁醇层浸膏 38. 2 g。氯 号 δ 8. 30( 1H,s) ,4 个芳香质子信号 δ: 8. 18( 1H,
3) 、1H-吲哚-3-羧酸( 1H-indole-3-carboxylic acid,4) 、2-( 1H-吲哚-3-基) 乙醇( 2-( 1H-indol-3-y1) eth-
anol,5) 、3-乙基-3-羟基-1-甲基吲哚啉-2-酮( 3-ethyl-3-hydroxy-1-methylindolin-2-one,6) 、2-羟基-1-
质子信号 δ 2. 45 ( 1H,s) ,推测可能与羰基相连, 13 C-NM R谱中给出酮碳信号 δ 192. 7,确定为乙酰 基结构。综上所述,初步确定化合物 2 的结构为
J = 6. 6、2. 4 Hz ) 、7. 50 ( 1H,t,J = 6. 6、2. 4 Hz ) 、 3-乙酰基吲哚,与文献[3]中的 3-乙酰基吲哚数
7. 22( 2H,m ) ,结合13 C-NM R75 M Hz,DM SO-d6 )
据对照基本一致,故化合物 2 的结构鉴定为 3-乙
中 δ: 136. 4、134. 3、126. 0、122. 9、121. 8、121. 4、 酰基-1H-吲哚( 3-acetyl-1H-indole) 。
112. 9、112. 2 提示该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吲哚环片 段。另外,1 H-NM R 谱中给出 1 个醇羟基质子信
曹国秀,陈 刚,徐文峰,吴红华,裴月湖
( 沈阳药科大学 中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
摘要: 目的 研究海洋放线菌 KSC2-1 次级代谢产物,以期得到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 利用硅
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 Sephadex LH-20)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 PRE-HPLC) 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
核苷( thymine nucleoside deoxyribose,9) 、尿嘧啶 核糖 核 苷 ( uracil nucleoside,10 ) 。 化 合 物 1-10 的结构式见图 1。
1 仪器与材料
Bruker AX-300 核磁共振谱波谱仪( TM S 为 内标,瑞士 Bruker 公司) ,LC-10ATvp 分析型高效 液相色谱仪( 日本 Shimadzu 公司) ,LC-8A 制备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日本 Shimadzu 公司) 。
( 300 M Hz,DM SO-d6 ) 谱 中: 低 场 区 给 出 1 个 次 甲基质子信号 δ 8. 27 ( 1H,s) 和 4 个芳香质子信 号 δ: 8. 09 ( 1H,d,J = 6. 9 Hz ) 、7. 52 ( 1H,d,J = 7. 2 Hz) 、7. 25( 2H,m) ,根据前 2 个化合物,提示 结 构 中 存 在 1 个 吲 哚 环 结 构。 另 1 H-NM R
化 合 物 5: 白 色 粉 末 ( 甲 醇 ) 。 1 H-NM R ( 300 M Hz,DM SO-d6 ) 谱 中: 低 场 区 给 出 1 个 活 泼氢质子信号 δ10. 76( 1H,s) ,5 个芳香氢质子信 号 δ: 7. 51 ( 1H,d,J = 7. 8 Hz ) 、7. 33 ( 1H,d,J = 7. 8 Hz) 、7. 06 ( 1H,t,J = 7. 8Hz ) ,、7. 03 ( 1H,t, J = 7. 8 Hz) 和 7. 12( 1H,d,J = 1. 2 Hz ) 推测存在 1 个 邻 二 取 代 的 苯 环 结 构。 结 合 13 C-NM R 75 M Hz,DM SO-d6 ) 谱中 δ: 127. 5、122. 8、120. 8、 118. 4、118. 2、111. 6、111. 4 和 136. 2,根据前几个 化 合 物 经 验,可 知 结 构 中 存 在 一 个 吲 哚 环 片 段。 另1 H-NM R( 300 M Hz,DM SO-d6 ) 谱中: 高场区给 出 δ: 3. 66 ( 2H,t,J = 7. 8 Hz ) 、2. 85 ( 2H,t,J = 7. 8 Hz) 和 4. 61 ( 1H,brs ) 推 测 其 存 在 一 个 - CH2 CH2 OH 片段。13 C-NM R75 M Hz,DM SO-d6 ) 谱中的 δ: 61. 8、28. 9 的存在,得以证明。综上推 测化合物 5 为 2-( 1H-吲哚-3-基) 乙醇。经与文献 [6]对照基本一致,鉴定化合物 5 为 2-( 1H-吲哚3-基) 乙醇[2-( 1H-indol-3-y1) ethanol]。
化合物 3: 淡黄色针状结晶( 甲醇) ,体积分数 为 10% 的 硫 酸 乙 醇 溶 液 显 黄 色。 1 H-NM 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号 δ 5. 15( 1H,brs,-OH) ,次甲基质子信号 δ 4. 77 ( 1H,m ) 和 甲 基 质 子 信 号 δ 1. 33 ( 3H,d,J = 6. 6 Hz) ,结 合 13 C-NM R75 M Hz,DM SO-d6 ) 中 δ 70. 1 和 δ 22. 3 推测其含有 CH-CH3 结构,又因其 处 于 相 对 的 较 低 场,推 测 可 能 与 羰 基 相 连。
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 从海洋放线菌 KSC2-1 的发酵液的正丁
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 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3-( α-羟丙酰基) -1H-吲哚( 3-( α-hydroxypropionyl) -
1H-indole,1) 、3-乙酰基-1H-吲哚 ( 3-acetyl-1H-indole,2 ) 、1H-吲 哚-3-醛 ( 1H-indole-3-carbaldehyde,
cleoside,10) 。结论 化合物 1-10 均为首次从海洋放线菌 KSC2-1 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海洋放线菌; 正丁醇粗取物;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中图分类号: R 914
文献标志码: A
海洋微生物由于适应了极端环境,造就了其 种类的特异性及代谢途径的多样性,是结构新颖 的生物活性 物 质 的 重 要 资 源[1]。 为 寻 找 有 活 性 的先导化合物,本文作者选择一株从北极楚科奇 海域采集到的具有显著抑真菌、抑肿瘤活性的菌 株拒 霉 素 链 霉 菌 ( Streptomyces resistomycificus ) K S C2 -1 ,对 其 次 级 代 谢 产 物 进 行 了 研 究,从 发 酵 液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 NM R 谱鉴定了 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3-( α羟丙 酰 基 ) -1H-吲 哚 ( 3-( α-hydroxypropionyl ) 1H-indole,1 ) 、3-乙 酰 基-1H-吲 哚 ( 3-acetyl-1Hindole,2 ) 、1H-吲 哚-3-醛 ( 1H-indole-3-carbaldehyde,3) 、1H-吲哚-3-羧酸( 1H-indole-3-carboxylic acid,4) 、2-( 1H-吲哚-3-基) 乙醇( 2-( 1H-indol3-y1) ethanol,5 ) 、3-乙 基-3-羟 基-1-甲 基 吲 哚 啉2-酮 ( 3-ethyl-3-hydroxy-1-methylindolin-2-one, 6) 、2-羟基-1-( 4-羟 苯 基) 乙 酮 ( 2-hydroxy-1-( 4hydroxyphenyl) ethanone,7 ) 、4-羟 基 苯 乙 醇 ( 4( 2-hydroxyethyl) phenol,8 )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
的 3-( α-羟丙酰基) -1H-吲哚数据对照基本一致, 哚醛数据对照基本一致,故确定化合物 3 为 1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