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原菌分离方法

合集下载

常见病原菌采样分离过程

常见病原菌采样分离过程

金黄色葡萄球菌采样分离过程1、样本采集及初步分离(1)奶样的采集:采集有乳房炎和隐形乳房炎症状较明显的奶牛,消毒挤奶人手、奶牛乳头,弃2-3把乳,以乳样收集管无菌收集每个乳区乳样10-30mL,编好编号,4个乳区按:左前LF、左后LH、右前RF、右后RH编号,采集后尽快返回实验室,如不能尽快返回,应放在低温环境中带回。

(2)乳房皮肤拭子用0.5mL肉汤润湿的消毒棉球拭子从乳房皮肤檫拭到乳头顶端,如果乳房土较多的话先檫掉土。

拭子放入5mL离心管中,再放入冰盒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处理。

(3)鼻腔拭子用消毒棉球拭子插入动物鼻腔中,取出后放到盛有0.5mL肉汤的5mL离心管中,放入冰盒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处理。

菌种的初步分离首次分离时,用接种环蘸取样品在科玛嘉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平板上涂布接种,37℃,16-18小时培养后,从显色平板上挑取红色的单菌落,用脑心浸液(BHI)肉汤35℃培养18小时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金葡菌初次分离时,接种显色培养基后培养时间最好不超过18h进行观察,因为超过24h后所有的葡萄球菌属细菌皆会导致显色培养基变色,进而出现假阳性。

2、菌种的保存2mL灭菌离心管中加入400μL新鲜菌液+200μL60%灭菌甘油,-80 ℃(长期)或-20 ℃(临时)冻存。

3、菌种的复苏如需再次纯化,或进行进一步实验,可将甘油保种的菌液在显色平板或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或者将保种的菌液直接接入液体培养基培养。

肠球菌采样分离过程1、样本采集及初步分离(1)肛门拭子以灭菌长棉签采集猪肛门拭子或蘸取新鲜粪便,棉拭子应以捻转方式插入肛门4-5厘米深,取出后放入1mL营养肉汤的灭菌离心管中,如不能立即接种,应放于低温环境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处理。

(2)泄殖腔拭子以灭菌短棉签采集鸡泄殖腔拭子或采集一段盲肠后蘸取新鲜粪便,棉拭子应以捻转方式插入泄殖腔2-3厘米深,取出后放入1mL营养肉汤的灭菌离心管中,如不能立即接种,应放于低温环境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处理。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所需的时间。菌落的颜色也要不断地 观察,它的颜色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
➢ 培养性状的描述,要注明培养基的 种类、培养温度和有无光照等。
真菌培养性状的观察,最好多用几种 培养基。
✓ 如 镰 刀 霉 属 (Fusarium ) 和 青 霉 属 (Penicillium)等,在各种培养基上 的培养性状在鉴定上是很重要的。
✓ 链孢菌属(Alternaria) ✓ 小丛壳属(Glomerelia) ✓ 茎点菌属(Phoma) ✓ 拟茎点菌属(Phomopsis) ✓ 曲霉
特殊类型真菌的分离 采用特殊的方法分离
特殊的培养基;如
集孢粘菌:(Acraciomycetes) 以E.coli为食
专性寄主的用诱饵分离
采用特殊的培养条件
细菌的排除
➢ 将培养基调节至酸性环境,10ml培 养基中加3滴25%的乳酸
➢ 加孟加拉红,配培养基时加入 35mg/L
➢ 加抗生素,除氯霉素外,其余均灭 菌后加入
金霉素:抑制多数细菌(30ug/ml) 青霉素:抑制G+细菌,20ug/ml 多粒霉素B:抑制G-细菌(5ug/ml) 链霉素:40ug/ml 氯霉素:50ug/ml,大部分细菌
现几种不同形状的菌落,终有 1种是主要的。 如果菌落类型很多,且不分主 次,很可能未分离到病原细 菌,应考虑重新分离。 如果不熟悉1种细菌菌落的性 状,就应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 菌落,分别培养以后接种测定 其致病性,最终确定病原细 菌。
一种细菌病害一般是由一种 病原细菌引起的,琼胶平板上 出现几种不同类型的菌落,实 质上只有一种是真正的病原
板,但难于掌握温度,也可平 板涂布。
组织分离法(真菌)
➢ 切取小块病健交界处的病组 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过 以后,移在琼胶培养基平板上 培养,待真菌长出后挑取菌丝 进行纯化,得到植物病原真菌 的分离方法。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病原菌分离方法一、实验原理:植物患病组织内的真丝菌丝体,如果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除了个别种类外,一般都能恢复生长和繁殖。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就是指通过人工培养,重染病植物组织中将病原真菌与其他杂菌相分开并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于适宜环境内纯化,这个过程总称植物病原的分离培养。

二、实验用具:酒精灯、手术剪、镊子、75%酒精、3%~5%次氯酸钠、灭菌水、培养皿、封口膜、乳酸等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煮培养基(PDA):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粉(AGAR)20g(10:1:1)水1000ml(1)将去皮称量好的马铃薯切片后加水煮沸15~20min(水可以适量多加200ml 左右,因为在煮的过程中会蒸发一些),待土豆煮软即可。

(2)三层纱布滤去马铃薯后将过滤的水倒入洗净的锅中,加琼脂粉搅拌充分后再加热煮沸,小火使其充分融化。

(3)加入葡萄糖并不断搅拌,待其完全融化后双层纱布过滤,定容到1000ml,分装到500ml的玻璃瓶内,每个玻璃瓶最多装300ml,121℃湿热灭菌30min。

2、培养皿干热灭菌170℃1h;蒸馏水、枪头等湿热灭菌121℃30min。

四、实验步骤:1、用75%酒精擦拭超净工作台,所有器具用紫外灯灭菌30min,分离室要保持清洁。

2、取样,病斑大小约20个(含病缘线)3、分装培养基:(1)融PDA,松盖在微波炉中加热约3min(看量多少而定)(2)待冷却至50℃后在超净工作台指示灯显绿灯时分装(3) 分装时滴入一管乳酸约20滴(每10ml培养基中加3滴乳酸)(4)左手拿培养皿并将皿盖在火焰附近打开一缝,迅速倒入培养基约15m1(300ml一瓶的培养基倒20多个平板),加盖后轻轻摇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均匀分布在培养皿底部,然后平置于桌面上,待凝后即为平板。

4、表面消毒:(1)75%的酒精3ml~4ml没过样表面10s,快速吸掉酒精(2)3%~5%次氯酸钠(现配现用、避光)10ml消毒2~3min(3)无菌水冲洗2~3次5、转样:(1)器具经酒精灯消毒后无菌水水洗(2)培养皿上写明名称、分离时间后,在酒精灯旁转五点于培养基上。

猪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猪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猪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是引起猪链球菌病的病原菌,能感染猪只,特别是幼猪。

下面是猪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1. 分离:
- 从疑似患有猪链球菌病的猪只或组织样品中采集样品。

- 将样品接种到适宜的富营养培养基上,如含有血液的琼脂平板或在琼脂深培养基上。

- 在适当的条件下培养,如在37°C下孵育一夜。

- 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猪链球菌通常呈灰白色圆形菌落。

2. 纯化:
- 选取疑似猪链球菌的单个菌落,用无菌线形勺或钝尖的无菌环划取。

- 将菌落转移到含有猪链球菌病人血清的琼脂平板上,进行纯化。

- 用琼脂深培养基进行进一步的纯化。

3. 形态和生理鉴定:
- 使用显微镜观察猪链球菌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

- 进行革兰染色,猪链球菌显示革兰阳性,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

- 进行氧需要实验,猪链球菌为厌氧菌,不需要氧气进行生长。

- 进行糖发酵试验,猪链球菌通常能产生酸和气体。

4. 生化鉴定:
- 进行羟吲哚试验,猪链球菌通常产生羟吲哚。

- 进行尿素酶试验,猪链球菌通常不产生尿素酶。

- 进行乳糖巴氏杆菌液功效和TM产品试验,猪链球菌通常不能生长。

5. 分子鉴定:
- 使用PCR技术进行特异性扩增,引物可以选择猪链球菌特异性基因,如16S rRNA基因等。

- 进行凝胶电泳分析,观察PCR产物的大小和特异性。

通过以上步骤的分离和鉴定,可以确认是否存在猪链球菌,并确保纯化的菌株为猪链球菌,以便进一步研究和处理。

病原菌分离培养总结

病原菌分离培养总结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一、基本原理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实验室工作中的基本技能。

为了获得某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气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即让病原菌生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得到纯菌株。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方法主要有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两种。

最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分离法,而稀释分离法主要用于病组织上产生大量抱子的病原真菌的分离。

为了获得分离菌的纯培养,必须要进行分离菌的纯化,纯化的方法类似于分离工作中采用的稀释分离法或划线分离法。

二 .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花生褐斑病为例)1.分离的准备工作(1)分离材料准备:花生褐斑病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黑褐色,淡黄色晕圈。

背面有许多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排列。

(2)培养基的准备:PDA培养基,加热熔化,紫外灭菌后倒板;(3)分离工作仪器与用品:超镜工作台、培养箱、无菌培养皿、剪刀、解剖刀、镊子、接种铲(针)、70%酒精、0. 1%升汞、酒精灯、火机、记号笔、橡皮筋套、可调式电炉等(升汞是剧毒药物,在操作时应特别小心)。

2.组织分离法(1)工作前用肥皂洗手,无菌操作前还要用70%酒精擦拭双手;在使用无菌操作间时,呼吸要轻,不要说话。

(2)酒精灯放入中间合适位置,点燃后不要在移动,保证火焰周围无菌环境;(3)取花生褐斑病的症状典型病叶(或其他分离材料),选择典型的单个病斑,用剪刀或解剖刀从病斑边缘(病健交界处)切取小块病组织数块。

(选择新患病的组织作为分离的材料,可以减少腐生菌混入的机会。

腐生菌一般在发病很久而已经枯死或腐败的部分滋生,因此,一般斑点病害应在临近健全组织的部分分离。

)(4)表面消毒:用菌培养皿一次准备流程(75%酒精一0.1%升汞一无菌水—无菌水一无菌水),将病组织放人70%酒精中浸3—5s后,按无菌操作法将病组织移人0. 1%升汞液中分别表面消毒1 min左右(如植物组织柔嫩,则表面消毒时间宜短;反之则可长些),然后放入灭菌水中连续漂洗三次,除去残留的消毒剂。

常见病原菌分离方法

常见病原菌分离方法

常用的几种典型的病原菌分离方法1.斑点病原菌的分离从病斑部分切取每边3~5 mm的小块组织,在70%酒精中浸数秒钟后,移入0.1%的升汞水溶液中处理3~5 min,以灭菌水冲洗3次,移置培养皿的培养基中,然后培养。

2.维管束组织内病原菌的分离从根茎维管束组织分离病菌,可先将寄主病部表面用70%酒精擦拭消毒,将表皮组织用灭菌的解剖刀削去,然后切取其中小块变色的维管束组织,用升汞或漂白粉液消毒后。

,用灭菌水冲洗几次,移置培养基面上。

3.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根腐或基腐病的分离,由材料的大小决定。

材料小的可仿照斑点病的分离法,材料大的则可以用维管束组织内病原的分离法。

4.肉质组织中病原菌的分离多肉的根、茎及果实等,可以采用维管束组织内病菌分离法除去表面组织,切取小块病组织分离。

如有杂菌感染可采用“直接接种”法,待出现症状后,用此法再行分离。

5.种子内病原菌分离将整个种子或者种子的一部分进行表面消毒(升汞或漂白粉),用灭菌水洗涤后,移置培养基上。

6.孢子分离法能产生大量孢子的病菌如青霉素、链格孢等,则可配制成孢子悬浮液以稀释法或划线法分离之。

7、土壤带菌分离法为了研究一些真菌在土壤中存活和分布的情形,从有病的土壤中分离它们是必要的。

分离方法是将土壤取出少许,配制成悬浮液,然后用稀释法或划线法分离。

附录2 真菌单孢子分离技术一、目的要求了解单孢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简便实用的单孢分离方法。

二、基本原理单孢分离的方法很多,如振落法、稀释法和直接挑取法。

振落法和稀释法的共同点都是采用某种方法,使真菌孢子较稀疏地分散在水琼脂平板上,然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寻找在水琼脂平板表面的单个孢子,一旦找到理想的单个孢子,就通过无菌操作将其(连同一部分培养基)移植到PDA斜面培养基上,置适温下培养,形成的菌落即为单孢系菌株。

直接挑取法是在实体解剖镜下直接挑取单个孢子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

三、材料、用具与仪器1.材料(依本地资源情况进行选择,下列材料供参考)(1) 稻瘟病叶、病节、病穗颈(Pyricolaria oryzae)。

菌落分离纯化的方法

菌落分离纯化的方法

菌落分离纯化的方法
菌落分离纯化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从混合培养基中分离出纯种细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菌落分离纯化方法:
1. 灭菌分液法,将混合培养基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培养后在形成的菌落中选择单个菌落,用接种环在无菌条件下转移到新的琼脂平板上,经过培养后得到纯种菌落。

2. 稀释分液法,将混合培养基连续稀释后,在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使得每个菌落都来自于单个细胞,然后进行培养,最终得到纯种菌落。

3. 过筛法,将混合培养基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培养后用无菌玻璃珠滚动在菌落上,使得每个菌落只有一个细胞,然后用接种环转移到新的琼脂平板上培养,得到纯种菌落。

4. 挑拣法,在混合培养基上直接挑选出单个菌落,然后用接种环转移到新的琼脂平板上培养,得到纯种菌落。

这些方法都可以用于分离纯化菌落,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具
体的实验要求和操作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菌落分离纯化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植物真菌类病害组织病原菌的分离及抑菌圈实验[技巧]

植物真菌类病害组织病原菌的分离及抑菌圈实验[技巧]

植物真菌类病害组织病原菌的分离及抑菌圈实验1、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保存1.1材料:(1)病害组织(2)分离培养基(PDA培养基):20%土豆煮汁,2%琼脂条,1%葡萄糖,蒸馏水,121℃高温灭菌(3)次氯酸钠(4)试管斜面培养基:成分为PDA培养基,121℃高温灭菌1.2方法:剪取作物病害部位,将病害部位用次氯酸钠表面消毒后,置于分离培养基上,然后放置于28℃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7天后取出,通过菌落形态和孢子镜检挑选出所要分离的病原菌转接试管斜面,然后将斜面放置于28℃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7天后取出,包好放于4℃冰箱内低温保存。

2、病原菌摇瓶菌丝体的培养及菌液的制备2.1材料:(1)试管斜面孢子(2)摇瓶培养基:20%土豆煮汁,1%葡萄糖,蒸馏水,121℃高温灭菌。

2.2方法:将试管斜面孢子转接到摇瓶培养基,然后将摇瓶放到220转/分的摇床上培养,2—3天后,摇瓶菌丝体长到一定的成熟状态(不同真菌菌丝体不同)后,取下摇瓶,放于4℃冰箱内低温保存,待需要做抑菌圈实验时,将摇瓶从冰箱内取出,用组织捣碎机将摇瓶菌丝体高速捣碎2分钟左右,至菌液状态。

3、供试药剂的抑菌圈实验3.1材料:(1)打碎的病原菌菌液(2)底层培养基:2%琼脂粉、蒸馏水,121℃高温灭菌。

(3)上层培养基:成分同PDA培养基,121℃高温灭菌。

(4)链霉素溶液:2400U/mL3.2方法:(1)融化底层培养基,待温度降至70℃,倒入测定木盘,放平至凝固。

(2)融化上层培养基,待温度降至54℃,用无菌移液管加入1mL链霉素溶液以防杂菌干扰;继续降温至48℃,用无菌移液管加入6—12mL的病原菌菌液后迅速晃匀后,倒入测定木盘,放平,待凝固后,即做成抑菌圈实验所用的测定盘。

(3)稀释供试药剂到制定浓度。

(4)在测定盘内摆放牛津杯。

(5)用P型移液器将稀释好的药剂滴入牛津杯内,滴液量为0.26mL/杯,然后盖上玻璃板,放置于28℃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培养时间为16—18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几种典型的病原菌分离方法1.斑点病原菌的分离从病斑部分切取每边3~5 mm的小块组织,在70%酒精中浸数秒钟后,移入0.1%的升汞水溶液中处理3~5 min,以灭菌水冲洗3次,移置培养皿的培养基中,然后培养。

2.维管束组织内病原菌的分离从根茎维管束组织分离病菌,可先将寄主病部表面用70%酒精擦拭消毒,将表皮组织用灭菌的解剖刀削去,然后切取其中小块变色的维管束组织,用升汞或漂白粉液消毒后。

,用灭菌水冲洗几次,移置培养基面上。

3.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根腐或基腐病的分离,由材料的大小决定。

材料小的可仿照斑点病的分离法,材料大的则可以用维管束组织内病原的分离法。

4.肉质组织中病原菌的分离多肉的根、茎及果实等,可以采用维管束组织内病菌分离法除去表面组织,切取小块病组织分离。

如有杂菌感染可采用“直接接种”法,待出现症状后,用此法再行分离。

5.种子内病原菌分离将整个种子或者种子的一部分进行表面消毒(升汞或漂白粉),用灭菌水洗涤后,移置培养基上。

6.孢子分离法能产生大量孢子的病菌如青霉素、链格孢等,则可配制成孢子悬浮液以稀释法或划线法分离之。

7、土壤带菌分离法为了研究一些真菌在土壤中存活和分布的情形,从有病的土壤中分离它们是必要的。

分离方法是将土壤取出少许,配制成悬浮液,然后用稀释法或划线法分离。

附录2 真菌单孢子分离技术一、目的要求了解单孢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简便实用的单孢分离方法。

二、基本原理单孢分离的方法很多,如振落法、稀释法和直接挑取法。

振落法和稀释法的共同点都是采用某种方法,使真菌孢子较稀疏地分散在水琼脂平板上,然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寻找在水琼脂平板表面的单个孢子,一旦找到理想的单个孢子,就通过无菌操作将其(连同一部分培养基)移植到PDA斜面培养基上,置适温下培养,形成的菌落即为单孢系菌株。

直接挑取法是在实体解剖镜下直接挑取单个孢子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

三、材料、用具与仪器1.材料(依本地资源情况进行选择,下列材料供参考)(1) 稻瘟病叶、病节、病穗颈(Pyricolaria oryzae)。

(2) 玉米大斑病叶(Exserohilum turcicum)。

(3) 玉米小斑病叶(Bipolaris maydis)。

(4)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叶(Curtrularia lunata)。

2.培养基PDA斜面培养基、水琼脂培养基。

3.仪器与用品超净工作台、培养箱、无菌培养皿、无菌吸管、无菌玻璃涂棒、剪刀、镊子、接种针(铲)、接种环、70%酒精、酒精灯、记号笔、橡皮筋套、电炉、铝锅等。

四、实验操作(一) 利用震落法进行单孢分离(1) 用无菌操作将熔化后冷却到60~70℃的水琼脂培养基约10 ml倒入灭菌培养皿内,凝固成平板备用。

(2) 按无菌操作要领,将盛水琼脂平板的培养皿盖打开30~45°角度,将长有较多孢子的植物病组织材料(要事先干燥好,以使孢子易被振落)伸进到水琼脂平板上边轻轻振动,使孢子稀疏地落到平板表面,振落时宁轻勿重,以防过多孢子落于水琼脂平板表面。

提示:振动方法可用接种针(铲)灭菌后伸入到生有较多孢子的病组织材料上边轻轻敲击材料。

(3) 将水琼脂平板翻转后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用低倍镜(10×10)寻找平板表面上的单个孢子。

找到以后用笔在孢子所在视野处的培养皿外表面上,点涂一个圆点作为标志。

提示:可以将培养皿放入温箱中(25℃左右)培养10余小时后,待多数孢子开始萌发时再进行检查,这时较易观察,且可以保证孢子具有萌发和生长能力。

(4) 将水琼脂平板从载物台上取下,按无菌操作要领用接种针将标志好的单孢(连同少量水琼脂)移植到PDA斜面培养基上,用记号笔写好分离者姓名、日期、分离菌,再置于25℃恒温箱培养。

(5) 数日后如果斜面培养基上生出菌丝,并形成孢子,经镜检此孢子正是我们要分离的目标菌产生的,则此菌种即是经单孢分离获得的纯菌株。

(二) 利用稀释法进行单孢分离(1) 用灭菌水配制孢子悬浮液,稀释到一滴孢子悬浮液中有20~30个左右孢子时,用无菌吸管取一滴孢子悬浮液滴入到灭菌培养皿中(同时也可加入25%乳酸1~2滴)。

(2) 将已熔化好并冷却到45~50℃的水琼脂培养基约10 ml倒入上述灭菌培养皿中摇匀,凝成平板。

则上述孢子可分散在此水琼脂平板培养基中。

(3) 以振落法相同步骤操作,即可获得单孢系菌种。

(三) 利用直接挑取法进行单孢分离(1)、挑孢针的制作。

把直径为3~4 mm,长约15 cm的玻璃棒一端在酒精灯上烧熔,将一个4号昆虫针尾部插入,把针尖部2 mm左右弯折90°而成。

提示:用金属材料制作的挑孢针灭菌容易,不易碰碎,可以长期使用。

(2) 把玉米大斑病病叶置于解剖镜下,寻找目标孢子。

可以先在低放大倍率(1×10)下寻找,在高放大倍率(4×10)下,观察是否为单个孢子。

(3) 找到分生孢子后,将挑孢针在酒精灯上高温灭菌,待稍冷却,用挑孢针把孢子粘上,在酒精等火焰上方移入试管斜面培养基上。

25培养3~5 d后,观察是否长出纯菌落。

提示:挑孢针在挑取孢子时如果不易黏取,可以先将挑孢针在培养基上轻轻划一下,增加黏性;如果在病叶上目标真菌孢子大量成堆,或周围有其他杂菌的孢子不易分开时,可以取一个干净的载玻片,用挑孢针挑取一些孢子,在载玻片上轻轻碰击,使孢子互相散开,然后在解剖镜下寻找单个孢子,挑取分离。

如果进行专性寄生菌的单孢分离,用挑孢针把孢子放在其寄主植物上即可获得单孢菌系。

五、实验作业上交分离得到的单孢系菌种。

六、思考题1.如采用在水琼脂平板上用孢子悬液划线后再寻找单孢的方法能否进行;单孢分离?2.设想还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真菌的单孢分离?3. 用组织法分离长出菌落后,如果多个菌落混杂在一起如何进行进一步的分离纯化?4. 想一想直接挑取法除了进行单孢分离外还有其他什么用途?5.单孢子分离技术有哪些优点?附录3 真菌和细菌的菌种保藏病原生物纯培养的保存和贮藏技术是比较复杂而十分重要的。

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经常需要将保存的菌种与一些已知的或已鉴定过的标准菌种对比。

而被研究的分离物,一旦鉴定结束,也应妥善保存和贮藏,以便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对比之用。

菌种纯培养的保存和贮藏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保存这众多的分离物,使之不会因贮藏条件不妥而死亡,不因保存方法不当而发生变异,不被其他生物污染,能长期保存其生命力和原有性状不变。

为达此目标,通常都采用部分抑制或完全抑制病原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的方式以延长其存活期,并减少变异。

常用保藏方法有:1.室温保存许多真菌的斜面培养,只要放在温度变化不大的室温(10~15℃)条件下,放在玻璃橱内即可。

对于鞭毛菌亚门的真菌,只适宜用这种方法保存,但每隔2~3个月,就要移植一次。

为了防止真菌在培养保存过程中致病力的退化和变异(如失去致病力,菌丝体变为黏液状,或失去产孢能力等),常使用天然培养基,尽量减少糖的用量,有的直接放在灭菌的土壤中保存。

室温保存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无需特殊设备,缺点是培养基易干燥,每1~3个月需要移植一次。

2.低温保存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待菌充分生长后,棉塞部分用油纸包好,移至2~8℃的冰箱中保藏,是最常用的保存菌种的方法。

保藏时间依微生物的种类而有不同。

真菌、放线菌及有芽孢的细菌保存2~4个月,移植一次。

酵母菌两个月,细菌最好每月移植一次。

此法为实验室和工厂菌种室常用,优点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需特殊设备。

缺点是容易变异。

因为培养基的物理、化学特性不是严格恒定的,致使微生物的代谢改变而影响了微生物的性状,并且需要屡次传代。

若菌种经常使用,而条件不变,宜应用此法。

如能放在-20℃或-60℃冰箱中或液氮罐中,则存活期可以更长。

但是放在-20℃或-60℃冰箱中的材料,尤其是放在液氮中的培养物外面必须密封,以防冻裂或破损。

3.石蜡油保存利用灭菌的矿物油(液体石蜡)灌在斜面菌种的表面,其油面高度应超过斜面顶部lcm,以隔绝斜面上菌种与空气接触,使之处于无氧条件下,以抑制菌种的生长与代谢活动,而培养基也不会干燥。

这是许多真菌菌种的保存方法,效果好(一般可保藏2年以上不死)而成本低。

无芽孢的细菌也可保存一年左右。

加入石蜡油的菌种管可以放在室温下,也可放在冰箱中。

当重新需要菌种时,只要用接种钩从油面下钩取小块菌体重新放在斜面或平板上即可恢复生长。

此法的优点是制作简单,不需特殊设备,且不需经常移植。

缺点是保存时必须直立放置,所占位置较大,同时也不便携带。

4.灭菌蒸馏水悬浮保存土壤浸液和蒸馏水,经过灭菌以后,把细菌菌苔悬浮到这些液体中,密封后保存在冰箱中,其存活期可长达10年,是很理想而简易的保存方法。

几乎所有的真菌均可采用蒸馏水保存法,即把子板上生长的菌丝切成小块,连同培养基一起放在灭菌蒸馏水小管中,加橡皮塞密封后放在室温下即可长期保存。

是目前最理想的保存方法。

5.干燥保存许多菌种在干燥后就会死亡,但真菌的菌丝体和孢子,有芽孢的细菌等,经适当的干燥后可以长期存活。

常用的干燥保存法是使用灭菌。

速冷冻,然后在极低温度下真空干燥。

这样可使细胞的结构与成分保持原来的状态。

(1) 以无菌的脱脂牛奶(作为保护剂,使蛋白质不致变性)将微生物制成细胞悬液,加入长颈球形底的小玻璃管内,此管又称安瓿。

(2) 将安瓿放在低温下冷冻。

冷冻剂为干冰(固体二氧化碳)酒精液或干冰丙酮液,温度可达-70℃,将安瓿插入冷冻剂,只需冷冻4~5 min。

(3) 准备冷冻槽。

槽内放碎冰块与食盐,混合均匀,可冷至-15℃。

(4) 安瓿放入冷冻槽中的干燥瓶内。

(5) 抽气一般若在30min内,能达到102.67 Pa真空度时,则干燥物不致溶化,以后再继续抽气,几小时内,肉眼可观察到被干燥物已趋干燥,一般抽到真空度26.66 Pa,保持压力6~8 h即可。

(6) 封口。

抽真空干燥后,取出安瓿,接在封口用的玻璃管上,可用L形五通管继续抽气,约l0min(即可达到26.66 Pa),以在真空状态下封口。

拟煤气喷灯的细火焰在安瓿颈中央进行封口。

密封的安瓿管可盛放在冰箱中。

(7) 菌种的恢复生长。

将安瓿管顶部用酒精消毒后,在火焰上加热,然后加一滴灭菌水使玻璃管炸裂,再向管中加入0.2 ml的灭菌水或蛋白胨水,静置数分钟后,摇匀成悬浮液,吸出放在培养基平板上。

置温箱中适温下便可恢复生长。

此法为菌种保存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

对一般生活力强的微生物或其孢子以及无芽孢细菌都适用,即使对一些很难保存的致病菌亦能保存。

但设备和操作都比较复杂,适用于菌种长期保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