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合集下载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篇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篇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篇【篇三】偶然之间听说一本名为《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书籍,虽平时很少关心时政,了解经济;但人活于世,总是需要知道一些前人历尽千辛万苦以及无数生命总结的道理,好以后按图索骥。

看完本书之后的最大的感悟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社会顶层人的奇思妙想以及各种治国大道,对于百姓来说都是苦难,只是苦难深浅而已。

按照本书总结的各种道理与经验,仿佛一切都是在循环往复。

希望能通过本书发现特定的规律能从中受益,发现一切都是枉然,未来的不确定是无法预料的。

但是还是有所收获,至少我总结不出来这些得失,也听闻了之前不曾听闻的轶事。

阅读本书还有一个感触就是之前按照学校学的历史,以及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是那样的片面;按照书中的说法一切都是为统治以及稳定服务,这样的历史书不可信。

何况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的确也不能从历史书中简短的评价去概况一个人。

对一个人的评价也适用于同样的道理。

感觉书中对王安石评价的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文字,分享给大家:这个人才华横溢,诗文独步天下,是公认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读书很多,自诩读遍天下所有的书。

他辩才无碍,讲起《周礼》,举朝无人比他更烂熟于心。

他把司马光,苏东坡等人整得很惨,可是没有人敢说自己才华比他。

他还是个非常能干的官员,很懂财经之道,当官不靠后台,科举出身,从县一级干起,当过知县、通判,一直干到中央。

他对所有的行政关节非常熟悉,谁都骗不了他。

他不修边幅,不通人情。

宋朝是士大夫之国,大家都穿得很体面,彬彬有礼,偏偏这个王安石不洗头,不剃须,每天身上很臭地来上朝,还整天死着一张脸,同僚都叫他“拗相公”。

他不拉帮结派,独来独往,跟任何人都没关系。

更要命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

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坏官必会犯这两条,可是王安石一条都不沾。

他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每次发官响,总是拎了一袋子钱回家,数也不数就上缴给妻子。

他还终生不纳妾,在风流开放的宋代文人中绝无仅有。

他当然不通敌、不卖国,是一个国家利益为上的爱国主义者。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

——“唐时州县上供少,故州县富,兵在藩镇,朝廷无甚养兵之费。”
盛唐气象(公元618年-755年) “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盛唐富豪举例】 1. 胡商邹凤炽 ,商业地产及贸易,“山树虽尽,臣绢未竭。” 2. 王元宝 ,商贸流通 玄宗:我闻至富可敌贵。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故见耳 3. 定州何明远,纺织业,绫机五百张 ,“袭胡为业” 4. 裴明远,商业地产,废品收购业,养蜂业 5. 罗会 ,“剔粪” ,城市环保业 6. 杨崇义,商贸 7. 郭万金 ,商贸 特点: (1)贸易型、城市商人为主流 (2)第一次出现了从事国际贸易的大商人 (3)没有出现大的盐商、铁商 《大唐六典》 :“凡州县内,有出铜铁处,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
A. 变法的背景:极度贫弱之后的“文景之治”七十年 1. 对内“与民休息”,对外“怀柔和亲” 2. 鼓励工商:“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 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3. 民间富足,商人势力崛起
“汉初实为中国商人第一次获得自由发展之安定时期也。”(李剑农)
【汉初富豪榜·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富豪榜】 1. 四川卓氏,冶铁 2. 四川程郑,冶铁 3. 河南南阳孔氏 ,冶铁,长途运输业 4. 山东曹邴氏 ,冶铁,金融 5. 山东刁闲,盐业 6. 河南洛阳师史,长途运输业 7. 河南任氏 ,粮食业 8. 北方桥姚,养殖业 9. 陕西邓通(官商),铸钱业 10. 江苏吴王刘濞 (官商),铸钱、冶铁、盐业
宋·王安石变法
清·李鸿章变法
民国·孔宋变法
当代·陈云变法 当代·朱镕基变法
第一阶段:中国式改革思想的形成(从管仲到商鞅)
变法之一:管仲变法(公元前七世纪)
历史背景 西周—春秋:“礼崩乐坏”与国家意识 “四民分业,士农工商”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 书单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 书单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书单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制度演变的一门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经典的著作和重要的研究成果。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的书单,包括了一些经典著作和近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

1.《中国经济史纲要》作者:范文澜这本书是中国经济史的经典之作,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经济史。

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2.《中国经济史新编》作者:杨同礼、黄仁宇、曾宪梓、王静等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集结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3.《中国古代经济史》作者:戴逸、张延科该书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对理解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启示。

4.《中国社会经济史通释》作者:李新这本书以中国社会和经济史为基础,详细解释了古代社会经济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其中包括了对古代中国农业制度、商业制度、货币制度等的深入研究。

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制度史》作者:田福军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制度演变过程,包括土地制度、耕作制度、农村经济组织等方面。

6.《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形成与演变》作者:季羡林该书从农民阶级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制度变迁,阐述了农民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7.《商鞅变法研究》作者:杨雄这本书以商鞅变法为切入点,研究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改革。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的一些规律。

8.《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作者:苏维诗该书研究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历程,对古代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变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9.《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作者:梁文道这本书从行政制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组织和发展,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10.《中国古代税制史》作者:杨雄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税制演变过程,包括徭役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本书,是作者吴晓波先生对浩瀚中国千年经济史的一次独特梳理。

书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制度的解读,展示了历代经济变革的来龙去脉及其成败的关键。

阅读此书,让我对中国的经济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引发了我对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和未来的思考。

吴晓波先生以时间为轴,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写到清朝末年。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分析了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制度及其产生的影响。

这其中,不仅有对当时社会经济的细致描述,还有对各种经济思想的深入探讨。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晓波先生提到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这一变革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还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为后世的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而在汉武帝时期,实施了“均输法”,通过国家对物资的垄断经营,调节物价,打击商人垄断市场。

这一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物价、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但也暴露了政府与民争利的矛盾。

唐朝的“两税法”和明朝的“一条鞭法”是书中的另外两个重点。

这些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税收不公、财政困难等问题而进行的。

它们在实施之初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长期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例如,“两税法”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加剧,“一条鞭法”则因实施过程中的不公而引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书中还提到了清朝末年的经济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为了挽救危局,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最终还是未能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代经济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每一项改革都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阻力,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去推动。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经济制度与社会各个方面的紧密联系。

经济制度的变革不仅涉及到利益关系的调整,还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

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现状,我认为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要推动经济制度的创新,必须要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眼光,不能局限于短期的利益和局部的问题。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2015年3月对当前中国经济崛起的解释,经济学界众说纷纭,甚至出现两极化的分歧——有的认为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改革;有的认为存在“结构性缺陷”,中国经济正在崩溃,即将成为一个新的危机发源地。

对此,吴晓波先生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从中国历史的基本面入手,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

在该书中,吴晓波先生创造性地利用四大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无产阶级)博弈法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社会精英控制模式——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两个研究工具,以经济制度的变革为核心,从遥远的公元前7世纪止于当下的2013年,沿着历史的脉络,对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做了一次跨时空的论述和分析,并据此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结论。

首先,作者论述了中国完成大一统之前的两次重要变法。

一是公元前7世纪的“管仲变法”。

管仲重视商业,采取“放活微观、管制宏观”改革思路: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首创国家“盐铁专营”。

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位尊重市场规律的国家干预主义者,并将其视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二是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

商鞅在土地私有化,郡县制、户籍制、军爵制上进行大胆创新,很快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

商鞅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上采取郡县制度,在社会精英控制模式上采取军爵制,在全民思想控制模式上采取“不许思想”的愚民政策,在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上采取“命令型的计划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人。

作者认为:管仲变法和商鞅变法分别提供了两个颇为极致的治理模型,如左右极般地站在后世历次变革的两端。

第二,作者论述了汉代的“汉武帝变法”和“王莽变法”。

汉武帝变法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上采取“推恩令”,在社会精英控制和全民思想控制模式上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上由桑弘羊作操盘手,推出了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在产业改革中采取铸钱、盐铁与酿酒专营,在流通改革中采取均衡与平准,在税收改革中采取告缗令与算缗令。

关于世界经济的书籍

关于世界经济的书籍

关于世界经济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世界经济的书籍,供您参考:
1. 《全球经济史》:作者Angus Maddison ,此书系统介绍了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历史,对于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 《国富论》:作者Adam Smith ,这本经典之作于1776年首次出版,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3. 《货币战争》:作者James Rickards ,该书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当代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入分析,预测了未来的金融趋势,对于了解全球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4. 《世界经济史》:作者John Earl ,本书以全球范围内经济变迁为主线,以独到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世界经济史的发展轨迹和规律。

5. 《经济学原理》:作者Gregory Mankiw ,本书是经济学入门经典教材之一,对于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思想有极大的帮助。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共75页文档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共75页文档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篇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篇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篇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一)——'自由主义经济学'浅析近日读了吴晓波所写《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以下称《历》)一书,在钦佩作者对中国两千多年经济(变革)史所做大量梳理和总结的同时,也为作者并未将所著内容与基本经济学原理做关联而感到遗憾。

本文即是希望建立这种关联的一种尝试。

一。

存在'西方的'牛顿力学和 '东方的'牛顿力学之分吗?在自然科学中,恐怕没有人会认为由牛顿(西方人)发现和发明的各种科学定律和技术会在东方国家'不适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东方国家运用各种(最早)产生自西方的技术顺利地取得了各种成就和进步。

但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至今仍然会有很多人会觉得由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理论不适合东方国家。

当然必须承认东、西方国家由于其各自文化、历史、传统、地理位置等的差异,造成起源于西方国家某些法律、习俗、制度等不能直接照搬到东方国家,但我认为这些只是东、西方国家在某(些)领域'技术层面'上的方式、方法的差异。

从更为根本和宏观的'原理'层面上看,东、西方国家人文和>社会学科基本的原理、理念、思想、原则应该是一致的。

正如无论东、西方人在外表上的差异有多大,但是从基本的生理结构和特性上看,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

因此虽然经济学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是东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同样摆脱不了基本经济学规律的影响。

这就是我读完《历》后最深刻的感受。

二。

'自由主义经济学'在讲什么?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有一本名著《国富论》,这本书介绍了两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还有其它相关内容):1. 分工;2. 看不见的手。

这两个原理如同两根支柱支撑起了整个经济学这座大厦。

但是随着>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日益繁复,人们似乎越来越陷入对于经济学细枝末节的研究,反倒忽视了这两条基本原理对于经济和经济学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xx
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作者简介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主要出版著作有:
《激荡三十年:
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卷)、《跌荡一百年:
中国企业1870-1977》(上下卷)、《浩荡两千年:
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吴敬琏传:
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大败局》、《大败局Ⅱ》等。

其中《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2008年《新周刊》新锐榜之年度图书”,《跌荡一百年》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09年度十大图书”,《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推荐理由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革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
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目录
导论研究xx的方法
崛起或崩溃,是一个问题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谁家的“大势”?
两个研究工具及两个结论
第一讲xx变法:
两千多年前的“xx”
被严重误读的“士农工商”
“放活微观,管制宏观”
“盐铁专营&"的始作俑者
鼓励消费的异端思想
“以商止战”与和平称霸
xx古代版的“凯恩斯”
第二讲xx变法:
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
xx:
第一个在土地改革中尝到甜头
军爵制度:
打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平民社会
郡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的政治雏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