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合集下载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本书,是作者吴晓波先生对浩瀚中国千年经济史的一次独特梳理。

书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制度的解读,展示了历代经济变革的来龙去脉及其成败的关键。

阅读此书,让我对中国的经济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引发了我对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和未来的思考。

吴晓波先生以时间为轴,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写到清朝末年。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分析了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制度及其产生的影响。

这其中,不仅有对当时社会经济的细致描述,还有对各种经济思想的深入探讨。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晓波先生提到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这一变革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还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为后世的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而在汉武帝时期,实施了“均输法”,通过国家对物资的垄断经营,调节物价,打击商人垄断市场。

这一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物价、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但也暴露了政府与民争利的矛盾。

唐朝的“两税法”和明朝的“一条鞭法”是书中的另外两个重点。

这些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税收不公、财政困难等问题而进行的。

它们在实施之初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长期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例如,“两税法”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加剧,“一条鞭法”则因实施过程中的不公而引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书中还提到了清朝末年的经济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为了挽救危局,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最终还是未能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代经济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每一项改革都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阻力,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去推动。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经济制度与社会各个方面的紧密联系。

经济制度的变革不仅涉及到利益关系的调整,还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

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现状,我认为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要推动经济制度的创新,必须要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眼光,不能局限于短期的利益和局部的问题。

历代经济变革得与失-吴晓波

历代经济变革得与失-吴晓波

一、研究中国的方法方法一:利益博弈的方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级,有产阶级。

中国与统一的文化:统一是中国的文化。

中国地理决定论导致集体的国家,构向统一就需要独裁的控制。

历史上的集权与专制:两大制度矛盾:中央与地方,党权和政府权利中国历代的政治趋势:1、逐步强化的中央集权,2、节制资本的政策沿革。

(中国政府对于经济的压制)3、追求稳定的社会共识,4、缺乏法治的思想土壤。

在经济上的体现:发展和稳定周期率(发展到最后到中央政府和无产阶级的庞大,地方政府和有产阶级的无限小)历代经济变革的三大核心课程:财政、货币、土地。

方法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中央政府的治理的重要性:1、中央与地方的权利模式——郡县制度2、控制全民的思想——尊儒制度3、控制社会的精英(写字,赚钱,大家)——科举、军爵制度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国有专营、特许经营制度历代千年的发展轨迹其三个都是呈现稳定的钟表式,最后一点经济制度及其不稳定。

三、中国经济的历史发展事件。

出现争夺之后,国家的概念就会产生。

需要借助国家的暴力系统进行镇压,从而引起经济的变革。

(中央集权的可能下进行改革,在第一第二次变法中徘徊。

)1、管仲变法“史农工商”,征税——“唯官山海为可耳”,(盐和铁是支柱产业),被征税而渗入价格之中。

垄断资源之后才会产生不断的收税。

现在的问题是价格没有标识价格的行业,“政府像一个很大的企业,国企像一个很大的政府(稳定社会安全)”2、商鞅变法以农立国(有粮食才能打仗,控制人口流动),军爵制,加强中央集权。

3、汉武帝变法。

中国人口首次超过5000万人。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民间富足。

(财富集中在能源和资源类的企业。

)地方有割据。

削藩之后出现七国之乱!中央对地方持久性的压制。

中央集权制需要军队,所以需要很多的经济给予军队,导致军队绑架当地经济。

改革在产业、流通、税收的改革。

产业:盐铁、潴钱,酿酒国营化。

流通:“均输与平准”税收:20%的收费,算缗令,告缗令。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心得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心得篇一: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一部简明中国商业史——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齐国宰相管仲翻开历代经济变革的新篇章,实行“四民分业,士农工商”“盐铁专营”等政策,一时间,民众安居乐业,齐国一跃成为霸主。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当政54年,一改前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治武功,一举把帝国拉回到高度专制集权的轨道上,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等一系列律令,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来强兵,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工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

然而,当世界步入工业革命时期,因种种原因,它远落后于世界各国,备受欺凌,成为“东亚病夫”。

经历百年跌宕之后,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在21世纪初,中国重回强国之列。

……两千多年间,中国历经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代经济变革,基本的衍变逻辑是什么?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用一副六字对联加以说明:上联——“发展是硬道理”;下联——“稳定压倒一切”。

这两句名言都出自20世纪末的大改革家邓小平之口。

在吴晓波看来,就是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史。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吴晓波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

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雄厚的笔力,由春秋时期的“管仲变法”开始,横跨了2700年,最后到当代改革开放,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比照和叙述了历代经济变革和工商变迁,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深入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是第一部整体叙述中国商业史的编年体著作。

吴晓波在导论中引用了熊彼得的名言:“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去研究经济:通过理论、通过统计和通过历史。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2015年3月对当前中国经济崛起的解释,经济学界众说纷纭,甚至出现两极化的分歧——有的认为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改革;有的认为存在“结构性缺陷”,中国经济正在崩溃,即将成为一个新的危机发源地。

对此,吴晓波先生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从中国历史的基本面入手,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

在该书中,吴晓波先生创造性地利用四大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无产阶级)博弈法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社会精英控制模式——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两个研究工具,以经济制度的变革为核心,从遥远的公元前7世纪止于当下的2013年,沿着历史的脉络,对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做了一次跨时空的论述和分析,并据此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结论。

首先,作者论述了中国完成大一统之前的两次重要变法。

一是公元前7世纪的“管仲变法”。

管仲重视商业,采取“放活微观、管制宏观”改革思路: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首创国家“盐铁专营”。

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位尊重市场规律的国家干预主义者,并将其视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二是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

商鞅在土地私有化,郡县制、户籍制、军爵制上进行大胆创新,很快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

商鞅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上采取郡县制度,在社会精英控制模式上采取军爵制,在全民思想控制模式上采取“不许思想”的愚民政策,在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上采取“命令型的计划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人。

作者认为:管仲变法和商鞅变法分别提供了两个颇为极致的治理模型,如左右极般地站在后世历次变革的两端。

第二,作者论述了汉代的“汉武帝变法”和“王莽变法”。

汉武帝变法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上采取“推恩令”,在社会精英控制和全民思想控制模式上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上由桑弘羊作操盘手,推出了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在产业改革中采取铸钱、盐铁与酿酒专营,在流通改革中采取均衡与平准,在税收改革中采取告缗令与算缗令。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3)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3)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 介绍经济变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时期的经济变革因社会、政治和技术的变化而产生。

本文将分析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并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2. 农业革命的得失2.1 得失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从狩猎采集阶段进入了农业社会。

农业革命的得失如下:2.1.1 得•提高了食物产量,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求。

•增加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创造了财富积累的可能性,推动了城市的出现。

2.1.2 失•农业劳动时间的增加,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饥荒和疾病的蔓延,造成了人口减少。

2.2 影响农业革命的成功导致了人类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型。

农业的发展为其他行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也为城市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工业革命的得失3.1 得失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英国兴起的经济和技术变革,从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转变。

工业革命的得失如下:3.1.1 得•促进了产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经济增长。

•大规模生产的出现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推动了城市化过程,增加了城市就业机会。

3.1.2 失•工业化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包括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工人面临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工资,使得社会不公平程度加剧。

•工业革命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业生产下降。

3.2 影响工业革命的成功使得现代工业经济体制得以形成,并对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信息革命的得失4.1 得失信息革命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出现的一次重大科技变革,以互联网为核心。

信息革命的得失如下:4.1.1 得•提升了信息传输和共享的速度和便利性,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促进全球化进程。

•创造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和就业机会。

4.1.2 失•信息泛滥导致信息真实性问题,容易引发舆论和道德问题。

[好书推荐]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好书推荐]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xx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作者简介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主要出版著作有:《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卷)、《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下卷)、《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大败局》、《大败局Ⅱ》等。

其中《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2008年《新周刊》新锐榜之年度图书”,《跌荡一百年》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09年度十大图书”,《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推荐理由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革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目录导论研究xx的方法崛起或崩溃,是一个问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谁家的“大势”?两个研究工具及两个结论第一讲xx变法:两千多年前的“xx”被严重误读的“士农工商”“放活微观,管制宏观”“盐铁专营&"的始作俑者鼓励消费的异端思想“以商止战”与和平称霸xx古代版的“凯恩斯”第二讲xx变法: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xx:第一个在土地改革中尝到甜头军爵制度:打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平民社会郡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政治雏形。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作者:吴晓波中国历史上公务员最少的朝代《李世民解决吏政、兵政之患》)现代西方经济学倡导“小政府,大社会”,唐朝似乎是一个古代版本。

李渊开国之后,把一切山泽税、盐税统统废罢,之前由国家专营的盐、铁、酒等产业全数放纵民众自主经营。

在农业税方面,唐代的税收是取五十分之一,远低于西汉的三十分之一,徭役则是每年二十天,也比前朝要少。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后,当月就颁布诏令,把潼关以东的关卡全部停废,以让货物自由流通。

1有唐一代,还停止了商税的课征。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唐宋两朝对商品交易的征税一直非常少,唐朝全免,宋朝征收过税和住税两种,税率分别为2%和3%,这一方面造成商品流通的空前繁荣,商人九名,号称“捉钱令史”,每人贷予“公廨钱”5万钱,用于商业活动,每月纳利息4千钱,一年4?8万钱,以单利计算,年利率约为百分之一百。

这一政策,相当于让长安城里最有钱的七百个富豪家庭,每年缴纳一笔数目不菲的“特别税”。

很可能的情况是,政府贷出的“公廨钱”仅仅是名义上的,而缴纳的利息则是真金白银。

这一政策很快在全国各州普遍实行。

为了鼓励商人接受公廨钱制度,唐太宗在全国特别设立了七千个基层官员岗位(“防阁”),只要纳满一年,家庭就可以派出一人当官,不过任期只有两年,之后由其他纳税的“上户”取代。

公廨钱制度在唐代执行了很久,玄宗初年,年利率降低到70%,继而再降到60%、50%,每笔强迫贷款金额也有降低,被选中的商人所获权益,早期是当官吏,后来则改为免除徭役。

唐太宗发明的这个制度,在后世的学界引起过很大的争议。

褒之者认为,这一制度虽然“粗糙”却很直接,政府养活了官员又巧妙地避免了广征税赋。

贬之者则认为,这是对富有家庭的一次强制性的制度盘剥,它虽然比汉武帝的算缗令温和一些,不过本质却是一致的,另外,百分之一百的高利率亦是对全国金融市场的破坏,富户很可能以类似利率放贷给一般平民,从而导致全社会资金流通成本的抬高,当时就有人批评说,其结果是“富户既免其徭,贫户则受其弊”。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导论罗纳德.科斯对中国经济变革给出了三个基本性结论:1、“最伟大”:开始于1978年的经济转型是“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经济变革计划”2、“非计划”:“引领中国走向现在市场经济的一系列事件并非有目的的人为计划,其结果完全出人意料”3、“意外性”:科斯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哈耶克“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理论的一个极佳案例。

在现有制度的经济学框架下无法完整的解释中国的崛起。

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中国经济正在崩溃中国居民的消费支出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更多依靠贸易顺差维系工业正常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中国投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不断膨胀的房地产泡沫造成的。

“中国历史的基本面”“统一的文化”(结束乱世;集权、独裁、专制)两个研究工具1、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2、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郡县制度:人事任命,避免地方割据;尊儒制度:意识形态的大一统;科举制度:吸纳社会精英;国有专营制度:重要资源的国营化垄断,控制国计民生)两个结论1、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倒不如说是两千年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我们迄今仍有陷进历史的闭环逻辑的危险;2、中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结果”,它与维持千年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

第一讲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重商主义的试验)从春秋时期到12世纪的北宋——变革是基于扩张的需要之后到18世纪初期的“康乾盛世”——以稳定为主中国从第一次搞经济变革开始就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观念的优先往往比资源的优先更重要。

管仲变法1、“四民分业,士农工商”(创意城市与产业集群;小镇经济)(专业分工、子承父业,把社会各阶层按职业来划分管理;并无先后尊卑之分)2、“放活微观,管制宏观”“放活微观”:对内刺激商品经济的发育,对外降低关税,形成“如水归壑”的市场聚集效应(单一税制:在关隘征过了的,在市场就不用征了;为活跃市场,首开国营色情业,娼妓业的“祖师爷”)“管制宏观”: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从财政、税收和价格三方面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学者认为十五年之内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一个大国崛起的路径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

然而同时又能发觉中国是个矛盾重重的国家,人们觉得自己身处在一个盛世,但这个盛世却跟自己没多大关系。

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制度变革在三十多年里、在一个市场化的取向里不断往前走,但这些年我们又看到了像国进民退这样的景象,看到了权贵资本主义苗头的出现。

然而这些弊病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全部都有,我们如何来看待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困顿,中国自己的逻辑在哪,这是本次研究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重要观察点。

两个分析工具(从经济角度分析两千多年来中国治理的内在逻辑)——“四个利益集团”与“四个基本制度”一、利益集团的象限分析法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的兴衰波动全部是四个利益集团的互相竞争、互相博弈、互相妥协的结果。

这四个利益集团也可以用来分析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但中国有两点特殊性。

第一,中国是全球三十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其他国家是联邦制、邦联制、共和政体等,而且这个中央集权制是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开始的,保持了两千多年。

这是中国在政体上的一个重大不同。

第二,要管理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必须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经济制度上形成了国有企业体系,即国家以盈利的方式控制能源型、资源型行业。

这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除了国家与公民的单纯的赋税关系外,国家又要自己来经营一块“自留地”。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保持中央集权制?这与中国和西方的文明演变有很大关系。

如果将中西方的历史放到两三千年来看,会发现两者的历史演变非常相近:在早期这两个地方都是部落制国家,通过不断的战争、兼并而变大。

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是希腊时期,都是各国纷乱的城邦制;然后中国开始搞一个集权制改革的实验,即公元前360年的商鞅变法,在西方,公元前354年,亚历山大开始购并整个希腊城邦,中西方同时出现了帝国思路,进行集权制改革;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二世纪之间,比如汉武帝第一次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西方几乎在同时西方罗马出现了凯撒大帝,罗马由共和政体走向帝国政体,两边都慢慢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从公元二世纪到五世纪,中国出现大分裂,三国魏晋南北朝,几乎同时西罗马瓦解,自此之后中西方走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轨道上去。

中国在六世纪以后隋唐又统一,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分裂过,但西罗马瓦解后再也没有统一过。

如果说它有过统一的特点的话,就是2002年欧洲地区出现了欧元,在货币意义上进行了一次统一。

中国从汉以后,我们的文字、语言是一样的,一直处在统一的语言状态下(以及统一的宗教、道德认知状态下)。

但是在欧洲,当年罗马地区用的拉丁文已经变成死文字,出现了英语、德语、法语等等各种各样的语言。

中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因此,当统一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之中的时候,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就有了天然的土壤。

我们相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城市一个政党一个利益集团能够以他的力量管制住这个国家,保持这个国家不产生分裂。

这个问题仍然是未来中国所有搞顶层设计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即在中国搞任何一个经济变革和政治改革,会不会影响到中国的统一,这是两千多年来根深蒂固的逻辑。

如果会影响到统一,那么经济变革和政治改革还能不能走下去,以何种方式走下去。

当中央集权制变成一个根深蒂固的模式,在这个国家建立以后,所有的经济变革都是在这个大前提下进行的。

那么这四个利益集团要一次一次的进行利益调整。

因为大家不能决裂,简单的话分成N多个国家就完了,但中国必须在一锅里讨论这些问题。

所以中国就出现了几个大的问题。

比如四个利益集团不断地发生变形。

可以分为三种大的变形。

A、在某些时候当中央政府非常强大,无产阶层数量非常多,而地方政府没有话语权,有产者很弱小,就出现这种结构。

它有如下表现:国家非常稳定;经济活力非常缺乏;有产者逐渐减少;国民经济由非常强大、稳定逐渐走向衰竭,然后又慢慢开始变形。

B、当变形到这种结构,则国民经济非常繁荣,地方政府拼命发展经济,有产者不断增加,但中央政府变得很羸弱,无产者会对贫富差距拉大产生很大的抱怨。

1978到2000年前后基本就是这个状况。

而最近十年的状况,就是这个漏斗在倒过来,中央政府越来越强大,地方政府权力越来越少,中央通过分税制改革剥夺地方政府的利益,有产者减少,国进民退。

C、在中国年历史上还发生过第三种变形。

这种变形非常罕见。

四个利益集团突然在某一个阶段有产者人数是归零的。

中央政府超级强大,无产者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即1949到1977年之间的中国。

这是因为全球化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进行的一个实践,它把整个有产者阶层作为无产者阶级的一个对立面连根拔掉。

这个情况出现,就是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完全的计划经济国家,没有私有企业,这种状态下是很难保持长期的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从制度分析的角度,又可分为四个阶段:1、从秦汉到隋唐这一千多年每朝每代的变法都是围绕这四个利益集团。

比如汉朝初期的文景之治,地方政府很强大,有产者很多,中央很弱,中央就开始削藩,导致了七国之乱,所以叫干弱枝强。

到汉武帝时期开始搞集权改革,这个漏斗就倒过来了,中央很强大,地方很弱小,到了晚年经济就开始衰竭。

唐朝也是如此,唐朝建国时也是国贫民弱,就开始开放,从贞观到开元到天宝,130年民间非常发达。

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八年就把整个唐朝的繁华全部打光。

打光以后就开始刘晏变法、唐德宗变法,变法以后中央政府又变大。

2、宋朝宋朝在制度变革上有很多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转折性的变革。

比如宋朝用它的办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即杯酒释兵权,从宋以后中国历代的领军将领或兵部尚书由文职来担任,它剥夺了职业军人对军队的控制。

但是从宋到中国民国中央财政的70%都用于军费开支。

两汉到唐是地方(藩镇)养兵,而宋以后中央把兵权一旦收回,文人治军以后,财政就被军费绑架。

宋朝中期的王安石变法,是整个中国帝制时期最后一次整体配套体制改革(它的下一次是1993年的朱镕基变法)。

提出十个变法条例来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但是失败了。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历朝皇帝再也没有能力或者敢于搞这种激进式的改革。

3、明清不搞改革,将权力完全聚集到中央,而且不是聚集到北京城,是聚集到紫禁城里面,可以说皇权和相权之争聚集到一家。

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雍正皇帝废除了大学士制度,设立军机处。

皇权已经完全控制住行政权力,居于一人之手。

经济制度上,首先闭关锁国。

北面修长城,南面禁海运,把中国打成一个大铁桶。

所以在宋元以前,中国是全世界贸易非常发达的国家,元朝时世界两大海港,一个是中国的泉州港,一个是亚历山大港。

到了明以后,片木不得下海,粒米不得过疆。

第二是把整个国土之内的社会组织打成一片散沙。

开始搞男耕女织。

在朱元璋、康熙、乾隆的心目中,这个国家最好的状态就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村庄里,这个小村庄有两百户人家,每天早上出去砍柴种地,晚上回家,最好一生不超出这个小村庄的五十里路,大家老死不相往来,不知魏晋,不论国事。

这样的话,帝国可以千秋万代。

其实明清开始搞男耕女织以后,中国的历史就已经走向尽头。

如果没有工业革命,没有外族入侵,很可能我们今天还处在那样的状态下。

4、民国至今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这个国家的国门被西方的工业革命打开了。

整个民国时期,这四个利益集团的关系蒋介石政权一直没有调清楚。

直到1949年被打到台湾的时候他仍然没有解决地方军阀割据的问题。

所以你可以发现中国两千多年的经济发展处在这样一个周期律里:首先是战乱、打仗、改朝换代(用鲁迅的话说这个国家《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个姓氏的砍杀史),然后就开始新建政权,此时满目疮痍、国贫民穷。

因此一个政权新建之初一定是放纵民间、发展经济,如减税、轻赋薄役、发展是硬道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而工商业又像是一种速生的植物,只要给它一点空间、一点阳光,它就开始长。

所以中国历史上一个小村庄、小城镇,只要不打仗,十年就会自然地繁荣起来。

因为人要吃饭、要穿衣、要结婚、要各种各样的活动,经济很容易繁荣起来。

而且中国跟世界相比又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人口多,生意容易做;第二个它长期是一个统一市场,可以长途贩运。

所以在历史上,只要在和平时期,中国十年就能奔小康,三十年就能盛世,五十年一定成全球最强之国家。

这不是某个政党某个利益集团的本事很大,历史上都是这样子的。

达到最强之后,就开始出现贫富差距拉大,有产者越来越多,地方政府越来越强,中央变成讨饭财政,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变法人物,有时候是皇帝,有时候是丞相,他会搞集权变法,而一搞集权改革就会出现国进民退,国进民退后民间经济开始衰弱,这个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是权贵资本横行,因为国家要把权力收上来,搞中央集权,一定要办企业,就是国有企业体系,他就需要授权给人办,叫授权经营。

中国历史上经济变法有很多种授权改革的模式。

他首先会授权给自己,然后再授权给他儿子,再然后授权给他的七大姑八大姨、他的秘书、他的亲信,所以一定会出现权贵经济。

权贵经济到顶峰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双首现象——一个国家的首相都是这个国家的首富。

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双首,比如明朝的严嵩,内阁首辅,比如和珅,领班军机大臣,比如民国的宋子文,行政院院长。

双首现象是这个国家中央集权到了极致的一种表现。

第二是国有企业不会在所有的行业里出现,比如它不会做饮料、做陶瓷、做电脑、做衣服,这些叫做完全竞争型行业。

它会做资源型和能源型行业,早期叫盐和铁,叫漕运、外贸,现在叫电信、电力、石油、航空、金融。

这些行业在所有产业的上游,民营资本一定在所有产业的中游和下游。

它控制上游以后,利润自然往上游走。

但是时间一长以后,下游开始萎缩,因为权贵经济一繁荣,然后国进民退,就像今天这样的状况,老板都移民了,哪还有精力在固定资产投资。

下游萎缩之后,上游就开始枯竭,因为上游是靠下游来支撑的。

因此如果不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就会出现改朝换代,重新进入一个治乱循环的过程。

四股力量如何左右1949年后的中国:第一次变形发生在1949-1977年,即上文C图。

第二次变形是1978-1993年,即上文B图。

当时的报纸上经常出现一个名词——诸侯经济。

各省之间以邻为壑,陕西的煤矿不能轻易的运到上海,江苏和浙江每年抢蚕茧,东北大米打死也不运出东三省,但各省经济高速发展,中央财政叫做讨饭财政。

第三次即1994-2008年,开始分税制改革,即上文A图。

通过价财税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中央重新控制了资源的权力、征税的权力、价格的权力,然后就出现了国进民退。

1994年以来中央财政的年均收入增长超过了24%,是GDP的三倍。

第四次是2009年开始,就是这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后。

最近两年地方政府要求分权的声音越来越强,要求主动发债,要求中央企业在地方的所得税部分留存在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