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形上追求

合集下载

华夏美学读后感儒道互补

华夏美学读后感儒道互补

华夏美学读后感儒道互补篇一华夏美学读后感儒道互补读完《华夏美学》这本书,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感触颇多呀!咱就先说这儒道互补,它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玩意儿。

儒家讲究的是啥?那是规矩、礼仪、社会秩序,要咱做个正儿八经的君子。

可道家呢?追求的是自由、逍遥、顺其自然,让咱别被那些繁文缛节给束缚住了。

这俩看似南辕北辙,可在华夏美学里,嘿,它们还就互补起来了!我就想啊,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就得像儒家说的那样,守规矩,讲道德,认认真真地对待工作和学习。

比如说考试的时候,咱就得规规矩矩的,不能作弊,这是基本的道德底线,对吧?但有时候呢,又得学学道家,别把自己逼得太紧了,累了就放松放松,出去看看风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不定灵感就来了。

不过,这儒道互补也不是那么容易拿捏的。

我觉得有时候,太注重儒家的规矩,可能会让人变得死板,失去了创造力和活力。

反过来,要是一味追求道家的自由,又可能会变得过于散漫,啥事儿都干不成。

这可咋办?也许这就是人生的难题吧,得不断地去摸索,去平衡。

再说这华夏美学,它把儒道互补融合得恰到好处,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独特的美。

这种美不是那种表面的华丽,而是一种内在的韵味,就像一杯好茶,得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滋味。

你们说,这儒道互补是不是很神奇?它是不是就像我们人生的调味剂,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篇二华夏美学读后感儒道互补哎呀妈呀,读完《华夏美学》中关于儒道互补的部分,我这脑子就像开了锅一样,不停地翻腾!你说这儒家,老是强调“仁、义、礼、智、信”,规矩多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就像我小时候,爸妈老是跟我说要守规矩,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不能做,那不能干,烦死个人!可是长大了我才发现,也许正是这些规矩,让我们在社会上能有个立足之地,能被人尊重。

道家呢,整天喊着“无为而治”,让我们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

我就想了,这要是都顺其自然,那还努力个啥?不过仔细想想,有时候我们拼命追求的东西,未必就能得到,反而让自己身心疲惫。

华夏美学读后感

华夏美学读后感

华夏美学读后感在读完《华夏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这本书以华夏文化为背景,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和特点,使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审美情感的陶冶和修养。

这与西方美学强调的“以人为本”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其次,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中庸之道”,注重审美的中正、和谐、适度,体现了中国人内在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同时,中国传统美学还注重审美的情感体验,强调审美情感的内在涵养和修养,这与西方美学理性主义的倾向形成了鲜明对比。

再次,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然而,中国传统美学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理念,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审美追求中,我们应当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和谐,注重审美情感的陶冶和修养,这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书中还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使我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渊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传统美学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对于丰富和深化我们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华夏美学》,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都使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审美情感的陶冶和修养,更加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和谐,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华夏美学》读后感1500字

《华夏美学》读后感1500字

《华夏美学》读后感1500字《华夏美学》读后感1500字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华夏美学》读后感1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华夏美学》由李泽厚先生在20xx年出版,全文共六章,二十个小结,从儒释道佛等方向,讲述了中国哲学或文人们对华夏美学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认为中国美学建立在心理主义上,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

和西方美学大同小异的是,美学依旧是在哲学的基础上做出的发展,且最开始的形式也是因为祭祀和神话。

上古部落的图腾和为了祈福而设计的舞蹈,给华夏美学奠定了基础。

“羊人为美,羊大则美。

”是中国对于美的说文解字,其中有物质方面的“羊大为美”,关乎着生产和祭祀,也有以繁衍为主的“羊人为美”。

可以发现,以前的美学还是与生活有关,但也可以说这是最早期的礼乐。

随着人们对神明的信仰加深,华夏美学开始了对人与宇宙的思考。

他们以五为数,发展出了五味,五色,五感等基于人身体感知的归类。

当时间发展到春秋战国,儒家兴起,礼开始成为华夏美学绵延至今的关键词。

值得说的是,华夏美学与西方美学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西方美学随着时间和人物不断变化,推成出新。

而华夏美学历经时代更迭,只是不断的融合叠加,时至今日,仍然可以从美中看出千年前的痕迹。

儒家最讲礼乐,他们讲究“发乎情止于礼”,将理性与感性合一,用礼束缚着人的行为,规定着人的行动。

但这不是宗教,这应该算是一种社会规矩。

礼乐建立了中国的艺术形式,也奠定了华夏诗的基础。

中国的诗人们以诗赋情,以诗入画,七律,七绝等格式,独特的韵脚和意象让华夏的诗简洁却复杂,读出来“唇齿留香”。

除了儒家,道家思想也在中国有深厚的影响。

道家潇洒,肆意,不争名利,只顾自身的态度,成为很多文人政客们在逆境时候的精神能为界,替儒家略微有些严肃的礼乐制度增添了一抹自由的色彩。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传统美学注重的是审美的体验和观照,强调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和文化积淀。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主要包括五种美学取向:形而上美学、形而下美学、人文美学、自然美学和实践美学。

其中,形而上美学强调超越现实,追求宇宙的真善美;形而下美学则注重物质的形态和艺术手法;人文美学强调人的价值和情感体验;自然美学则关注自然景观和动物植物的美感;实践美学则注重生活实践和艺术创造的结合。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在文化交流和传承中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传统美学的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 1 -。

浅论华夏艺术中形式美的设计思维

浅论华夏艺术中形式美的设计思维

浅论华夏艺术中形式美的设计思维[摘要] 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就已开始使用图形符号来传情达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画刻符都记载下了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他们当时内心的希求与期盼。

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随着科学技术、材料工艺的不断演进,以及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而不断的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造型艺术体系。

这个艺术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

当然华夏艺术中最有代表性艺术要数青铜艺术,石刻艺术和壁画艺术了。

[关键词] 华夏艺术形式美设计思维一、青铜艺术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就出现了用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锥、凿、铲等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镜。

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商周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发展的高峰,即使进入春秋晚期的铁器时代,青铜技术仍有新的发展。

商周时期的青铜日用器,常被用作祭祀和典礼的礼器,故称为青铜礼器。

当时的青铜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艺术特点:第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当时的作品中超出实用功能之上的审美追求表现得非常强烈,方正、敦厚、雄浑,通过形和量的占有来表现磅礴的气势。

一部分作品给人以威严,凝重之感,如“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

另一部分作品的造型和装饰被夸张到怪诞的程度给人以神秘、恐怖之感如“食人卣”、“人面纹铜钺”等。

同时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平行线和垂直线,这些线条向两边无限扩张,既使作品具有规则的韵律美,又表现出神的永恒和博大。

第二,怪异乱神的错觉。

在青铜器的装饰图案常出现的中“饕餮纹”、“龙虎纹”等,都是恐怖的象征,在抽象的形态中显现出神灵的形态。

通过解体和重构,把现实与幻想结合,从而实现了从对不可视的神灵的心理崇拜,到可视的客观世界的动植物的形态,从可视的纹样,再沟引出看不到的神灵的的幻觉的转换。

这与彩陶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克勤可爱纯朴的特点完全不同。

第三,动静结合中的形式美。

华夏美学

华夏美学

艺术文献解读--《华夏美学》读后感09级美术学2班高彬11102090221《华夏美学》读后感【内容摘要】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据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含在这个传统根源里。

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

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作者渐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基于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不是某种经验科学的对象,而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

这个本体,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

它既“超越”,又内在;既是感性的,又超感性,是为审美的形而上学。

【关键词】华夏美学李泽厚“我善养我浩然之气”:道德与生命孟子对文学创作中“气”的培养有如此观点: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这里的气不是曹丕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不是中医讲的“气”,如气功,也不是占卜讲的“气”,命数之“气”,也不是哲学讲的“气”,也不是艺术讲的“气”,六朝以“气韵生动”为绘画第一标准,孟子的“气”而是直接与个体的生命道德相联系,“气”充盈个体的感性、理性精神之中,使个体形体有了充实的内容简介。

所以,孟子非常重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点正是继承了孔子的“彬彬有礼,然后君子”的文质统一观,但孟子更加重视内容的作用:“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只有精神充实个体,个体的生命人格才能够“善”、“信”、“大”、“圣”、“神”。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不单只是一个理性的道德范畴,而且还同时具有感性的品德。

华夏美学

华夏美学

《華夏美學》一、研究資料: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市:三民書局,1987《華夏美學》一書探討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文化。

擁有深厚久遠歷史根基的儒家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以不同方式詮釋儒家文化,從而展現不同的生命風貌、創造不同時代風格。

本書依循歷史脈絡娓娓敘說中國美學的演變,解說其基本觀點、範疇,從「羊大為美」談遠古圖騰巫術與審美觀念的萌芽,再談遠古圖騰歌舞、巫術禮儀一進一步分化、完備,形成「禮」、「樂」後隨之發展的美學,接著談孔門仁學在美學領域中的呈現……最後寫到受西方文化的現代。

二、內容探究:第一章禮樂傳統「羊大為美」:社會與自然「樂從和」:情感與形式「詩言志」:政治與藝術第二章孔門仁學「人而不仁如樂何」:人性的自覺「游於藝」、「成於樂」:人格的完成「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人生的領悟「吾善養浩然之氣」:道德與生命「日新之謂盛德」:天人同構第三章儒道互補「逍遙遊」:審美的人生態度「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審美對象的擴展「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關於無意識第四章美在深情「雖體解吾猶未變兮」:生死再反思「情之所鍾,正在我輩」:本體的探詢與感受「立象以盡意」:想像的真實第五章形上追求「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永恆與妙悟「脫有形似,握手已違」:韻味與沖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回到儒道第六章走向近代「師心不師道」:從情欲到性靈「以美育代替宗教」:西方美學的傳入三、研究架構圖四、內容摘要:第一章:禮樂傳統許慎《說文解字》說:「美,甘也,從羊從大。

羊在六畜,主給膳也。

」,羊主要供人食用,而《說文》對甘的解釋是:「甘,美也。

從口含一。

」,「好吃」為「美」的說法幾乎沿習千年。

另一方面,作者認為很可能「美的原來涵義是冠戴羊形或羊頭裝飾的大人(「大」這裡指進行圖騰扮演、圖騰樂舞、圖騰巫術的祭司或酋長),……他執行種種巫術儀式,把羊頭或楊繳待在頭上以顯示其神秘和權威……美字就是這動物扮演或圖騰巫術在文字上的表現」。

中国元素研究-读书笔记-《华夏美学》

中国元素研究-读书笔记-《华夏美学》

中国元素研究
6
二、六朝隋唐-美在深情

屈原



屈原的时代,中国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渗透和彼此融合,北方的儒家以制度和观念的形 式将“礼乐传统”保存下来,南楚故地是巫风未衰的地域,南国的保存更具有神话的活 泼性质,它更加开放,更少约束,从而更具有热烈的情绪感染力量。 屈原接受了儒家的传统,积极入世、救国济民。顽强的执著的追求人际的真理、世上的 忠实,似乎完全回到了儒家,但把儒家的那种仁义道德,深沉真挚的情感化了。 楚骚中本多悲哀,到汉代挽歌风行,把原始的礼乐传统提到另一个境地,与屈原的生死 反思接近,是上层贵族和智识者的生存自觉。它带有某种领悟的感伤、生存的自意识和 对有限人生的超越要求。

中国元素研究
9
中国元素研究
5
二、六朝隋唐-美在自然







儒家讲的是“自然的人化”,而庄子讲的是“人的自然化”,讲究的是,人必须舍弃其 社会性,才能使其自然性不受污染,并扩而与宇宙同构才能是真正的人。超功利,超社 会,超生死,亦即超脱人世一切内在外在的欲望、利害、心思、考虑,不受任何内子外 在的好恶、是非、美丑以及形体、声色的限制、束缚和规范 儒家从人际关系中来确定个体的价值,庄子则从摆脱人际关系中来寻求个体的价值 作为庄子的最高人格理想和生命境地的审美快乐,不止是一种心理的快乐事实,而更重 要的是一种超越的本体态度。是在人的经验中又超经验的积淀本体和形上境界,是经由 “心斋”、“坐忘”才能达到的纯粹意识和创造直观,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同一,而 非舍弃自然,它追求在与宇宙、自然、天地万物同一中,来求得超越,从而这种超越又 仍然不脱离感性 儒家美学强调“和”,主要在人和,与天地的同构也基本落实为人际的谐和。庄子美学 也强调“和”,但是“天和”,“与道冥同” 庄子哲学是既肯定自然存在(人的感情身心的自然和外在世界的自然),又要求精神超 越的审美哲学 庄子最主要的审美对象:无限的美、“大美”、壮美。指的是不为包括社会伦理道德在 内的各种事物所束缚的个体自由和力量的伟大。而孟子的大指的是个人的道德精神的伟 大,具有浓厚的伦理学色彩。庄子极大的扩展了美的范围,把丑引进了美的领域。任何 事物,不管相貌如何,都可以成为美学客体,即人们的审美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向日葵》
• 1888年 91X72厘米
• 梵高的向日葵
• 这些色彩炽热 的阳光,发自 内心虔诚的敬 神情感。
《星空》1889 梵高
妙悟
妙悟
• 艺术不是逻辑思维,审美不 同于理知认识:它们都建筑 在个体直观领悟之上,既非 完全有意识,又非完全无意 识,又非纯粹无意识。
• 无法之法犹有法;禅则毫无 定法,纯粹是不可传授不可 讲求的个体感性的“一味妙 悟”,正是“众里寻他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 由下层百姓的信奉而日益占据了 知识分子的心灵,使这心灵在走 向大自然中变得更加深沉、超脱 了富于形上意味的追求。
• 佛学禅宗在理论上、思想上、情感上 对超越的形上追求,给未出家当和尚 的知识分子在心理结构上,从而在他 们的文艺创作、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 所带来的精神果实。
• 禅宗的‘悟道’便经常成为一种完全 独特的个体感受和直观体会。
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花
用自己的凋落闪现出的生的
光辉,花事美的,人类在心
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 也热爱自己的生命。
禅作为哲学——美学的特色已经深 深地渗入各门文艺创作和欣赏趣味
之中了。
• 也许,只在吟诗、读画、听音乐的片刻 中;也许,只在观赏大自然的俄顷中, 能获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的妙语境界?
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韵味与冲淡
美学所追求的不是气势磅礴(儒)或逍遥九天 (庄)的雄伟人格,也不是凄楚执著或怨愤呼 号的炽烈情感(屈),而是某种精灵透妙的心 境意绪,于是境界、韵味,便日益成了后期古 代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特色。这也是通过禅 的产生而实现的。
心灵妙语
心灵妙语
月初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 钟。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落花无言,人淡 如菊。(典雅)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往,着手成 春。(自然)……
是描绘诗境的诗也是描绘人生心灵——境 界的诗,是充满了禅机妙语的诗。这是审 美意境,同时也是人生境界,更是心灵妙
语。


《沧浪诗话》作为后期中国美学的标 准的典籍,其最著名的便是“镜花水 月”的理论了:如空中之音,相中之 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
意无穷…… 严沧浪所追求的诗的这种理想以及所 谓“妙语”和“镜花水月”的禅境诗 意,其审美特点究竟何在,却始终讲 的并不明确。其实,简单说来,它的
禅与儒、道、屈到底有什么同异呢?
• 儒的入世积极,道的洒脱阔大,禅的妙悟 自,屈那种强烈执着的情感操守,那 种火一般的爱憎态度,那对生死的执 着选择 。
《一片树叶》
Hale Waihona Puke 《一片树叶》• 现代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著 名散文《一片树叶》中说:
“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 有一次……如果樱花常开, 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
禅的秘密之一
• “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神秘的领悟 ,即所谓‘永恒的瞬刻’或‘瞬刻 即可永恒’这一直觉感受”。
那么,具体呈现在美学艺术里,禅 师如何实现这种境界的呢?
• 既然追求和所达到的是“瞬间永恒”, 这个“永恒”又是那个常住不灭的本体 佛性。在这里,时间停止了。“佛性本 清静”,于是佛教总是要通过贬低、排 斥、否定变动的、非乱的、五光十色的 现象世界,才能接受和到达它。为什么 要静坐,为什么要破法执我执,都是为 了去掉这种现象世界的运动不居的“假 象”,去接近和达到那种永恒不动的静 的本体。
• 苏轼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王维 的画是“画中有诗”。前者正是这种凝 冻,即所谓“凝神于景”,“心入于景 ”,心灵与自然合为一体,在自然中得 到了停歇,心似乎消失了,只有大自然 的纷烂美丽,景色如画。
• 禅不只是追求树立某种伦理的(儒家) 或超越的(道家)理想人格,而是寻求 某种达到永恒本体的心灵道路。这条道 路,是通由“妙悟”,并且也只有通由 “妙悟”,去得到永恒。这正是禅的特 色。是一种全新的角度,是对儒、道、 屈的华夏传统的另一次的丰富和展开
形上追求
• 一、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永恒与妙悟。
• 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韵味与冲淡 。
• 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回到儒道。
一、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永恒
与妙悟。 一、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永恒与妙悟。
禅在美学中的意义
• 大家看到这句诗有没有一种凝神于景 ,诗入于境的感觉,佛教中有一说法 :“妙道”成佛,在佛教寓语中,现 实日常生活是普遍的感性就在这普遍 的感性中便可以超越,可以妙悟,可 以达到永恒——获得那常柱不灭的佛 性。
感受一下画意中境意境
禅宗
• 禅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宗教, 它承袭的是佛教的衣钵,同时又吸纳 了道、玄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哲学和 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文化发 展史上尤其是唐宋时期,禅宗与诗学 、美学的交融互渗现象极为突出。
• 是我国佛教宗派之一以静坐默念为修 行方法。
• “天下名山僧占多”而禅又在各 宗中占了大多数,他们占据了深 山幽谷的大自然。
形上追求
李泽厚在这一章里所说的形上追求,主要是从 儒释道方面来谈论中国美学,形上追求,即追 求形上,“形上”即“形而上”,所以,美学 上的形上追求,就是追求“形而上”的美学境 界。
什么是形而上结合形而下来理解
• 简单讲,形而下就是指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形而上就是 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原则。
• 形而上是对具体的客体的抽象和超越,也可以叫哲学;形 而下是以具体的客体为基础的研究,也可以叫科学。美术 是艺术的一种,美术当然离不开美感,美的追求,而美本 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艺术是感性的,是作为科学的对立 面出现的,所以也自然是“形而上”的哲学追求,而不是 形而下的科学研究。
• 但任何自然和人事又都是有时间的存在 ,所谓无时间、超时间或宇宙(时空) 之前、之外,都只是诗和哲学的意义。 这里也是如此。禅正是诗的哲学或哲学 的诗,它不关涉真正的自然、人世,而 只建设心理的主体。
• 这就是禅在美学中的意义。
•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 山和水的布置 疏密得当,层 次分明,大片 的空白,乃是 长卷画的构成 特色,无画处 皆是妙处这就 是山水画的妙 悟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