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合集下载

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一、课题: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二、课型:讲授新课三、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和经过;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能力要求:理解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在联系;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综述山东问题的由来及结局。

3、情感要求: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开创了新起点,以民主与科学为宗旨的五四运动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占有显著地位;五四运动中体现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民主与科学以及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精神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精神2、教学难点:理解五四精神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情境营造:上课伊始,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同时和学生交流: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会唱吗?有几个学生开始跟着歌曲唱了起来,继而会调动大部分人,气氛热烈。

字幕在幻灯片上缓缓出现,最后定格。

突出其中的一句歌词:“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2、讲授新课:一、探源五四在我们走进五四运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呢?[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试归纳,五四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1、国际方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讲解]:一战期间,日本和美国趁西方列强无暇顾及在华利益之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更是企图独霸中国。

主要体现在它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

[设问]:通过教材第二三段小字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二十一条”的实质是什么?[提示]:灭亡中国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

[设问]:袁世凯对于日本提出这样的“二十一”条作何反应?[提示]:1915年5月9日这天,称帝心切的袁世凯除了对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其余内容竟然全部接受了。

中国人把这一天作为国耻纪念日,称作“五九国耻”。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中国近代史 1840年 鸦片战争 1919年 五四运动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
五四爱国运动
学习目标
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过程 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及五四精神的内涵 重点: 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难点:如何理解五四运动“补课”和“起 点”的含义?
3、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表明( ) ①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②弱国无外交 ③对帝国主义列强不能抱有幻想 ④巴黎和会中国的 外交努力失败 A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4、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 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 了,有人在其大门上帖了幅对联;“正应筹策补亡 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D 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②新文化运动的兴 起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④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⑤工人阶级 C 登上历史舞台 A ① ② ③ ⑤ B ① ③ ④ ⑤ C ① ② ③ ④ D ② ③ ④ 2、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 B.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B C.列强加紧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D.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中国代表的要求
• 史料一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之一 顾维钧说:“中国应该在和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山 东问题。”……顾维钧果断地抛开一切中日密约, 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 (1) 理由: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山东的 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 历史和文化说明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宗教”。 山东特权是被德国掠夺走的。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维钧“理直 没有。欧美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 气壮”的理由是什么。中国“理直气壮”的要求 本。 被满足了吗?有何影响? 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 导火线。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五四时期的北京
1919年 1919年5月4日, 北京学生群众大 会现场
统 一 的 标 语 国 贼 , 谋 求 国 土 完 整 青 年 学 生 高 举 声 讨 卖
五四时期的上海
1919年 1919年5月7日,上 海各界两万多人在 公共体育场举行国 民大会。 民大会。
1919年 1919年6月“五四” 五四” 运动中上海工人的 游行队伍。 游行队伍。
人道的警钟响了! 人道的警钟响了!自 由的曙光出现了! 由的曙光出现了! 试看将来的环球,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 是赤旗的世界。 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 李大钊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 利》
三、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追求真理、 追求真理、勇于解放
四、弘扬五四
问题五: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生而设的,讨论 我们现在怎样做才能真正弘扬五四精神?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 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 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 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 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 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 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 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 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 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 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 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 陈独秀《 陈独秀 新青年》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表现在哪?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表现在哪? 提示: 提示:与辛亥革命作比较

必修一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必修一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谢谢大家
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中国人的思想
《新青年》
陈独秀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指明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五四前夜——背景
一战期间,日本、美国加紧侵略中国 1、国际背景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 (政治原因)
2、国内背景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经济基础) 进一步发展
初步胜利
工人阶级从此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废除二十一条
外争国权,
拒绝在和 约上签字
内惩国贼 打倒卖国贼曹汝霖、
章宗祥、陆宗舆
结果: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表现: ⒈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⒉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⒊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对内 :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对外:没有赶走帝国主义列强
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的学生
北京政府被迫罢免三个卖国贼职务。
不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对西方列强说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精神) P66最主后旋一律目
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阶段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 释放了被捕的爱国学生
运 动
取得初步胜利 罢免了卖国贼职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性质和地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转折点
五四精神:爱国救亡 民主科学 文化启蒙
升华探究
这是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五月的 风”,它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 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 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

五四爱国运动学习课件PPT

五四爱国运动学习课件PPT

(2)中国人民各阶层联合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给北京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 (3)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和华工的斗争。
(4)中国代表团成员有强烈的爱国心。
1.“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未经国民许可,签字誓不承 认”“还我学生,还我自治”这些抗议口号同时出现在(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
1.(2011 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一期末)“……学子激扬焚佞府, 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 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 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
B.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从材料中的“学子激扬”“众工人,上阵露锋芒” 即可判断为 D 项五四运动。 答案:D
1.爆发: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3.初步胜利
(1)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2)中国代表团拒绝在《 凡尔赛和约 》上签字。中国第一次 拒绝了由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
三、意义(五四精神)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 反帝爱国 运动,爱国主义精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国民自觉”应该
包含群众广泛参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太平天 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主义反外来侵略革命;义和团运动 是农民阶级反帝反封建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革 命;五四运动是最具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所以此题正确选
项是 D 项。
答案:D
2.1919 年 5 月 5 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 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
)
A.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1.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C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矛盾的加剧 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斗争的发展2.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C“勿作五分钟爱国心” D“打倒卖国贼曹章陆”3.五四运动广泛传播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等,这体现了:A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 B民族和科学精神 C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D实事求是的精神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A革命性质 B领导阶级 C革命任务 D革命前途5.1919年6月初,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这是因为:A北京学生南下上海宣传 B北京学生运动遭镇压C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 D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6.(2009·天津高考)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够获得的信息是: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7.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课堂探究案29.(2009·山东高考文综)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

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烈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第16课 五四运动

第16课 五四运动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
4、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5、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思想基础 指明道路
阶级基础
一.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1、一战时,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2、北洋军阀实行反动统治 民族矛盾加深 阶级矛盾加深 (根本原因)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
4、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5、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思想基础 指明道路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
阶级基础
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175家;1895— 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685家;1913—1919年,中 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 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 辛亥革命前产业工人达50万—60万人;1919年 产业工人达200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1200 万;1912—1919年的7年间,工人罢工130次,仅 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次。
本课小结:
背景
一战时,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民族矛盾加深
国际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指明道路
五 四 爱 国 运 动
北洋军阀实行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加深 国内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新文化运动开展,提供思想基础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导火线: 中心:北京 第一阶段 先锋:学生 (以6月3日为界) 经过: 第二阶段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 领导:先进知识分子 释放被捕学生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罢免了卖国贼职务
4、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思想基础
阶级基础
陈独秀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 想……它促使人们加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伟大的五四运 动作了思想的先导,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 路” ——《中国通史》

第四单元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四单元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背景——“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侵华步伐,1915年1月,提出“二十一条”,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1919年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3.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二、过程——“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概况初步胜利。

(1)北京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2)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三、五四精神1.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4.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5.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五四运动从一开始的学生运动遭到镇压,到后来取得重要成果,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给北洋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2.如图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五月的风》,采用螺旋向上的钢体结构组合,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升腾的民族力量。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近代中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对其进行猛烈抨击,体现了对民主科学精神的执著追求。

3.1919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发表题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如图)。

漫画表达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五四运动中民众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4.五四运动彰显的新的时代潮流(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主要目的是()
A.将东三省和内蒙古变为殖民地
B.把中国变成独占的殖民地
C.独占中国沿海的港湾和岛屿
D.支持袁世凯做皇帝
[思路解析]“一战”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为了把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于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

[答案] B
2.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不包括()
A.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 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
C.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D.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思路解析] D项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不是五四运动的条件。

[答案] D
3.下列图片出现在()
A.新文化运动时 B.五四运动时
C.中日甲午战争时 D.太平天国运动时
[思路解析]1919年,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向大会提出的三点正义要求却遭到无理拒绝,北京学生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答案] B
4. 巴黎和会上中国能够拒约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外交人员出色而有力的辩论和交涉
B.中国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给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巨大压力
C.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情
D.中国站在正义的立场上
[思路解析]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四个选项都是原因之一,但A、C、D都是次要主原因。

[答案] B
5.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提出的斗争口号初步实现的有()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思路解析]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主要表现在释放了被捕的爱国学生;罢免了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答案] B
6. 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新特点有()
①先进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②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
③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④工商业者相继罢市
A.①②④B.①②C.②④D.②③④
[思路解析]解答时应该用排除法,③比较好排除,这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①最具迷惑性,五四运动前后两个阶段都是由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这是两个阶段的共性,而不是第二阶段的特点,所以也应当排除。

[答案] C
7. 五四运动有哪些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发扬?()
①爱国②民主③罢学
④追求真理⑤思想解放⑥科学
A.①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⑥ D.①②③⑤⑥
[思路解析] 罢学的精神不值得我们今天发扬。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应予以变更。

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讲话
日本代表宣称:胶州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日对于胶州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

美国代表提出:中日先于1915年就山东问题订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定,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须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

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两项解决办法:或按照中日协定条件,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部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

……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
材料三: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

……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以中国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要求: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

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思路解析]本题引用了关于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三段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的史料阅读、提炼概括、对问题的评价和表达能力。

解题的第一个关键之处是审明要求,即首先要概括提炼出“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针对上述三个要求进行评价,而不是随意评论。

解题的第二个关键之处是如何对中国代表团的外交努力进行评价。

中学课本对于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几乎没有什么叙述,考生易从固有思路出发,把凡是与北洋军阀政府有关的活动加以贬斥、批评。

命题者的意图恰恰在于促使考生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历史材料进行评价。

答案中“评述要点”,确定了按三个档次给分,是评分标准中“采意给分”的新突破,应仔细阅读。

[答案]
(1)目标:直接收回山东权利。

(2)经过──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

(3)结果──交涉无效,拒签和约。

(4)评价──坚持维护国家与主权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顺应民心,应充分肯定。

高考题聚焦
9.五四运动中,北京爱国学生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与,引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
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
[思路解析]本题实则考查对五四运动爆发背景的理解。

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中国政府在和会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夺去的主权。

回答时也可根据时间判断A、C、D三项都不是发生在1919年。

[答案] B
10. 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思路解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割据混战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决定了新的革命运动一定会发生,是根本原因。

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动员;十月革命是外因;五四运动首先是由学生发动的,显然“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 B
走进新高考
11. “试观此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

”这次运动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思路解析] 提练材料中的关键词“学生运动”。

A、B、D都不是学生运动。

[答案] C
12.顾维钧:“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我……我很失望!……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材料中提到的和约是指()
A.《开罗宣言》 B.《波茨坦公告》
C.《凡尔赛和约》 D.《九国公约》
[思路解析]顾维钧是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这是他在大会上的发言,文中提到的和约是指《凡尔赛和约》,这是中国面对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说出的一个“不”字。

[答案] C
13.中国共青团团歌:“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文中的“五四”发生于()()
A.1918年 B.1919年 C.1920年 D.1921年
[思路解析]共青团团歌里的“五四”指的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促成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答案] B
14.读下图,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
①学生的爱国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
②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③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④上海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了高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知题干的各选项全部正确。

[答案] D
15. 1919年“六三”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也在此登上了历史政治的舞台。

这是因为()
①上海是近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相当强大
③上海无产阶级觉悟最高
④上海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 五四运动突破了爱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工人阶级也在此登上了历史政治的舞台。

因为上海是近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相当强大。

③项“最”字错误,④项此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

[答案]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