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十章性犯罪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性犯罪

犯罪心理学性犯罪

犯罪心理学性犯罪犯罪心理学:探索性犯罪内心世界犯罪是人类社会中的永恒悲剧,无论其形式如何多样,犯罪背后隐藏着无尽的疑问和谜团。

为了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动机和心理状态,犯罪心理学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探讨犯罪心理学对性犯罪的认知和研究成果。

一、性犯罪的定义和分类性犯罪是指以性行为作为主要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强奸、性骚扰、性侵害以及虐待儿童等。

性犯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非侵害性性犯罪和侵害性性犯罪。

非侵害性性犯罪主要以违反道德操守和社会规范为特征,例如淫秽物品传播和制造以及非法聚众淫乱等。

侵害性性犯罪则是直接侵犯他人身体和心灵的行为,如强奸、性骚扰等。

二、性犯罪的心理动机性犯罪的心理动机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性犯罪中,心理因素被认为是主导犯罪行为的原因。

常见的心理动机有权力欲望、支配欲、控制欲和报复心理等。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性犯罪者往往具有以下心理特征:性冲动强烈、缺乏自制能力、心理成熟度低、自我中心、心理扭曲等。

这些心理特征是性犯罪者选择性侵害他人的主要原因。

三、性犯罪的发展过程性犯罪的发展过程涉及从心理动机到实际行动的一系列阶段,对了解犯罪心理学非常重要。

常见的性犯罪发展过程包括观察、接近、伺机行动、攻击和后果感知。

在这些阶段中,性犯罪者经历了对受害者的调查和规划、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所、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因此带来的感知后果等过程。

通过深入了解犯罪的发展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打击性犯罪。

四、性犯罪的心理评估和治疗为了更好地了解性犯罪者的心理状况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心理评估在犯罪心理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性犯罪的心理评估包括心理测试、面谈和观察等方式,旨在揭示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动机和潜在风险。

基于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对于改善性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降低再犯率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辅助等。

五、犯罪心理学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法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警务实践到司法裁决,都可以借助犯罪心理学的知识提高效率和公正性。

犯罪心理学 重点复习知识

犯罪心理学 重点复习知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 2.违法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犯罪心理学重点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四)女性性犯罪突出(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①正常型;②性变态者;③心理变态者;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①认识方面。

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

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

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

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③坚定的犯罪意志④荒谬的动机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①人的物质属性②人的生物属性③人的思想属性④人的社会属性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③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有时对自身危害也很大④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⑤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生9.犯罪心理矫治的目标是什么:①对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外化进行干预,促进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②预防和消除监禁效应的不良影响,帮助罪犯适应监狱生活③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进行咨询和治疗④帮助罪犯改变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⑤引导罪犯消除劣性情绪⑥培养罪犯的自我控制能力⑦纠正罪犯的不良习惯⑧帮助罪犯提高人际技能⑨培养罪犯的亲社会态度⑩强化罪犯的法纪意识⑩进行心理危机的法纪意识10.个体犯罪的原因论包括哪些:(一)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二)生物学的原因论(三)学习理论的原因论(四)多元原因论11.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有哪些:①渐变型,包括原发型和继发型②突变型,有人际冲突型、特定气氛型和回避危险型三种类型③机遇型,包括机会型和境遇型12.强奸犯的特点有哪些:①认知能力较低②情感扭曲,无同情心③挫折耐受力低,大多有自卑感④人际关系不良,人际沟通尤其是与异性沟通的社交技能差13.智能犯罪的心理特点有哪些:(一)动机特点:智能犯罪人的动机特点主要表现为犯罪动机的多重性(二)认识特点:①智力水平高;②思维偏执或盲目自信;③法律意识薄弱(三)情绪、情感特点:①情绪复杂;②缺乏罪责感(四)意志特点:智能犯罪人的意志具有两极性特点。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版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版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版修订者:梅传强西南政法大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制编写及使用说明一、本课程的基本属性与目的:本课程是我校法学专业、刑事侦查专业、法学二学位、辅修法学二学位的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犯罪心理的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各类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了解预测、预防犯罪的心理学规律,以促进学生对我国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了解与学习。

《犯罪心理学》教材共分十七章,为配合教材的使用,编写本大纲。

二、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对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为学习其他法律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能运用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法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如刑法学中犯罪构成主观要件,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格特征等),拓展其法学知识面,促进对法学理论的深入学习。

三、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法学本科、刑事侦查本科、刑事科学技术本科、治安学本科、法学二学位、辅修法学二学位。

学时:30学时(说明:由于本课程内容多,现有30学时讲授不完本课程,每章中的学时数只能作参考)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运用了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结合了法学中的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民事诉讼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门课程。

因而需要学生在已经具备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之上,开设本门课程。

五、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多媒体演示、心理测验。

六、开课及编写大纲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课程负责人:梅传强,王敏七、推荐教材:梅传强主编:《犯罪心理学》(最新修订版,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八、推荐参考书:附后。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刑法教研室2007年8月目录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以及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了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犯罪心理学讲义PPT课件

犯罪心理学讲义PPT课件

个体心理因素
人格特质
如冲动、攻击性、缺乏同理心等人格特 质,可能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关。
情绪因素
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犯罪行为。
认知过程
犯罪者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如扭曲的 道德观念、错误的价值观等,导致他 们无法正确判断是非。
心理创伤
如童年虐待、性侵犯等心理创伤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长期的心理问题,进而 增加犯罪风险。
统,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虚拟现实技术在犯罪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03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模拟场景,帮助犯罪者进行心
理矫治和康复。
当前面临挑战及应对策略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利用智能化技术时,需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确保个 人信息和隐私不受侵犯。
伦理与法律问题
在应用智能化技术时,需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技术的 合法性和正当性。
被告人心理状态评估的注 意事项
评估过程需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矫正阶段: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意义
根据罪犯的心理特点和犯罪原因,设计个性化的矫治方案,提高矫治效果,降低再犯率 。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原则
以罪犯为中心,综合考虑其犯罪原因、心理特点、社会背景等因素,制定针对性强、可 操作性强的矫治方案。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实施步骤
包括前期准备、方案制定、实施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等步骤,确保矫治方案的顺利实施 和有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
06

跨学科融合创新路径
神经科学与犯罪心理学
01
通过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犯罪行为与大脑结构和功能关系,揭示
犯罪心理机制。

性犯罪

性犯罪
大二女生殒命学校女厕 2011年11月21日,东莞理 工学院教学楼洗手间发现 一名女子半裸躺在地上, 后经120医生证实该女子 已死亡。 经查,死者梁某(女,19 岁,贵州仁怀市人,系该 学院学生)额头有多处伤 ,现场有血迹




犯罪嫌疑人敖某因缺乏与异性沟通,心理长期处于压 抑状态,遂萌发猥亵女性的想法。 犯罪嫌疑人敖某见被害人梁某独自一人进入女生厕所 ,便尾随进入,并将厕所门反锁,厕所灯熄灭。待梁 上完厕所后,敖某即上前用事先准备的水果刀勒住梁 的脖子,将梁控制并戴上眼罩。 梁所戴眼罩脱落,发现敖所使用水果刀放在敖右手边 地上,于是梁捡起水果刀反抗,向敖划去,将敖双脚 划伤,其间梁曾呼喊救命。 敖某在争夺水果刀过程中多次将梁某的头部及脸部撞 击地面,最后致梁某晕倒。敖因梁见过其脸,害怕以 后被认出,于是产生杀害梁的念头。于是用双手掐梁 脖子约15分钟,致其停止呼吸。后敖将梁尸体拖至厕 所左侧最后一格位,将门反锁。 犯罪嫌疑人敖某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并如实交待其 犯罪过程。
(三)被害人因素 被害人的心理弱点:
① ② ③ ④

恐惧和软弱心理 追求享乐的心理 有求于人的心理 隐私或劣迹 弱智、残疾、精神病等非正当状态
三、性犯罪处理

如果你是名刑警,接到性犯罪报案后, 你会怎样处理?
强奸创伤综合症
被害人情绪类型: 表达型——恐惧、愤怒、哭泣 控制型——外表很平静 PTSD的症状: 大约有95%的受害者在两 周之内都会有这种症状。受害者的脑子 里会不断浮现强暴的一幕,不论是白天 清醒的时候,还是晚上做梦的时候。受 害者通常会出现睡眠失常的问题。受害 者很容易受到惊吓,很难再开始正常的 性生活,有时会出现性生活恐惧症
2.

犯罪心理学3:性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3:性犯罪心理

性犯罪心理性犯罪心理概念:广义说与狭义说(性目的与性工具)一般特点:20-30%的强奸行为是男性青少年所为;重复犯罪率高:强奸犯的累犯罪率突出;智力较低:[文化程度较低?];多为未婚或未家庭者或离异者;一般心理类型:正常型性变态者人格异常者应对性犯罪重犯率高的对策美国法律对策:侵害儿童与性暴力登记法案(1994年)强制性社区通告:MEGAN 法案(1996年)性犯罪跟踪与识别法案(1996年)强奸:性犯罪的典型强奸/性侵害:表达性犯罪:情绪工具性犯罪:目的强奸犯罪是一种严重的性犯罪,多数情况下具有暴力犯罪与性犯罪的双层性质。

强奸的类型暴力强奸 Forcible rape 法定强奸 Statutory rape 欺诈强奸 Rape by fraud 约会强奸 Date rape美国2002年:强奸案 95136起:6%真实与低估倾向:未报告的隐案美国中约有2/3未报告?妇女在一生中被强奸的概率:1/5 USA 但西方近20年来性犯罪率下降, 原因 ? 强奸既遂与强奸未遂 强奸案的侦破率: 45% 强奸男性案 婚内强奸案强奸的发生率与盛行率应对法律严厉 性自由环境 女权主义[防范与私刑]谁是强奸犯罪人? 2000年美国全国妇女调查:83%被害者少于24岁24%强奸犯是陌生人22%强奸犯是丈夫或前夫20%强奸犯是男友或前男友10%强奸犯是亲戚身份15%强奸犯是“朋友”等熟人。

强奸的普遍性?男性强奸适应器?女性反强奸的防御机制? 婚内强奸 性攻击与性骚扰 进化心理学对强奸的分析 避免强悍的陌生男性 避免身体暴露 注意危险情景结伴行为年轻漂亮女性?强奸犯罪动机的生理因素主要体现为行为人的本能(性本能与攻击本能)及生理兴奋性。

强奸犯罪人具有较高的进攻性基因(如Y染色体)与性激素水平,对性的需求较高,而个人对性兴奋的抑制力较弱。

男性性本能与攻击本能紧密结合,而成为强奸犯罪的生理动力。

犯罪前的酗酒、吸毒等特定的兴奋、抑制生理反应,也会促使自我放纵而大大地降低行为人的控制力。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第一章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全面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水平(4)有助于提高犯罪矫正的质量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1)犯罪心理的成因(2)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3)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4)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刑法学、犯罪学、心理学);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描述、相关(变量关联)、因果联系(不同变量实验)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实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5、个案研究法6、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奸犯罪的心理特征分析:
霍尔(1991)提出形成强奸行为的四因素模 式
生理兴奋——暴力性攻击 认知评估——熟人强奸 情感失控——冲动性攻击 人格问题——犯罪前科,罪行之一
关于强奸犯罪的认识误区种种(一)
关于强奸犯罪的认识误区种种(二)
关于强奸犯罪的认识误区种种(罪一般特征:
(2)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 强奸犯罪的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相互认识的占50.2%,
不认识的比例为49.8%(张智辉、徐名涓,1989)。 国内近年来的调查也发现,在强奸犯罪中,62.9%的被
害人认识犯人.35.8%的被害人对自己的被害负有一定 责任, 高达61.7%的强奸是发生在被害人或犯罪人的家中和双 方工作的地点(郭建安,1997)。 近年来,熟人强奸、约会强奸等引起了研究者关注。 一些强奸被害人的行为中存在着易感性特征。
③虐待型强奸犯。罪犯将性与暴力融合在一起,除强暴外, 还以捆绑、鞭打、烧灼等残忍的方式折磨被害人,从中得 到极大的满足。
格罗思等人调查发现,55%属权力型强奸犯,40%属愤怒 型强奸犯,只有4%的入属于虐待型强奸犯。
强奸犯罪中的被害人问题
易被利用的被害人心理弱点 恐惧和软弱心理 追求享乐心理 有求于人心理 隐藏隐私和劣迹心理 智力障碍、残疾等非正常状态
性犯罪人的一般特点:
1.性犯罪重复犯罪率高
在英国,对性犯罪人所做的一个长时间追踪研究中发 现,很多人在几年以后重新犯罪;在挪威,对性犯罪的 人9至13年追踪研究中发现,大约l/5的人又有进一步 的性犯罪。
强奸犯的累犯率最高(22%),持别是性变态者,重复 犯罪率是很高的,对561名志愿叁加调查的性变态者的 研究发现,他们的性倒错行为共有291737件,涉及的 被害人是195407人。这些性变态者绝大部分是裸露癖、 摩擦癖和窥淫癖.126名强奸犯报告的强奸案总共是 907起。
性犯罪人的一般特点:
2.性犯罪人的智力较低 .
与其他犯罪类型的罪犯相比,性犯罪人的智 力是最低的,尤其是强奸犯、鸡奸犯、乱伦罪 犯等。国内有人用瑞文智力测验做了研究,发 现流氓、强奸犯智力中下水平占46.6%,差 的占27.3%,两者合计73.9%.2/3以上 的性犯罪人智力低下(李世恢,1992)、智力 低下的人很难控制其非法的生理需求。
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 或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
奸淫幼女罪:是指故意同不满14周岁的妇女 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其他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和扰乱公 共秩序罪,如强制猥亵妇女、侮辱妇女罪,猥 亵儿童罪.侮辱尸体罪.聚众淫乱罪,强迫、 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传播性病罪,制作、 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等。
对打击和预防强奸犯罪以及矫治犯罪人有参考 意义。
影响较大的强奸犯罪类型分类
格罗思(1979)等人在以500多名性犯罪人进行分析研究的 基础上进行的,他们十分重视强奸行为中的非性欲目标。
①权力型强奸犯。通过强奸行为寻求控制和权力,获得支 配权,以减轻不安全感和自卑,恢复自信。
②愤怒型强奸犯。通过强奸过程中使用报复的暴力,表达 对妇女敌意、轻视和憎恨,性满足处次要地位。
被害人心理伤害——强奸创伤综合症
第一阶段为“急性期”。
被害人受强奸后立即开始,往往持续数周。在急性期,被 害人的情绪反应强烈,出现紧张、恐惧、愤怒、焦虑等情 绪反应.被害人在对罪犯产生极大愤慨和痛恨的同时, 另—方面却不断指责自己,这种强烈的自责感使其产生很 大的心理力,轻者会造成被害人精神忧郁症.重者会导致 被害人精神失常。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及时疏导和心理 上的安抚,会使被害人产生严重的沮丧、厌世的悲观情绪, 有可能选择轻生的道路,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强奸犯罪人的心理动机
4)发泄怨恨。有些学者认为强奸是一种愤怒的表 达方式。由于受人羞辱、遭人欺骗,为了挽回自 尊而实施强奸犯罪。范内斯(s.vmNeM,1984) 对青少年强奸犯的研究发现,86%的人报告犯罪 前2至6小时内与人争吵。实验室的研究也表明愤 怒可能对性唤起有影响(布莱克本,1993)。
1)性欲动机。犯罪人通过强奸犯罪行为满足 其性欲,这是强奸犯罪的主要动机。
2)攻击动机。认为强奸代表一种生物学的男 性攻占倾向,是其攻击欲望的外在表现,这些 不是满足性欲而是为丁满足自己的暴虐心理。
3)权力欲动机。强奸行为主要由追求权力和 控制的需要激起,犯罪入通过强奸行为获得占 有感、征服感、控制感,性的满足并不是他们 行为的原动力、只是满足其权力欲望的工具:
5)报复心理。有的犯罪人企图用强奸妇女行为达 到报复他人的目标。如因自己的妻子被对方污辱, 为了报复去强奸对方的妻子。
6)寻求刺激。尤以不良青少年为多。 7)满足变态心理。
影响较大的强奸犯罪类型分类
科恩(1968)根据犯罪动机的四类型分类:
替代攻击型强奸犯——发泄愤怒——陌生 补偿强奸犯——满足性欲——人格缺陷 性与攻击兼有——攻击为手段,满足为目的 冲动型强奸犯——盗窃强奸犯——机会偶然
性犯罪人的一般特点:
3.性犯罪人多为未婚青少年
青少年的性犯罪与其性发育成熟、性冲动增强 有一定关系, 日本有学者认为,“性犯罪可 以说是青少年层的犯罪”。青少年本身的性生 理特点加上许多罪犯未婚,因而往往在性犯罪 中表现为情感极不成熟。
性犯罪人的一般特点:
4.性犯罪人的四种心理类型 正常性 性变态型 心理变态型 性变态兼心理变态型
第十章 性犯罪心理
一、性犯罪的概述
1.性犯罪的概念 性犯罪,正如财产犯罪一样,并不是严格意
义的刑法学概念,也不是单一的罪名,而是一 类犯罪的总称。 所谓性犯罪,是指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者以营 利为目的,实施性行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或 妨碍社会风化所构成的犯罪。性犯罪一般要具 备四个构成要件:
我国性犯罪的类型:
强奸犯罪一般特征:
(1)时间和地点 夏季发生的强奸案件占一半以上(55.1%),具体
的时段则以17:00一0:00为最,占44.2%, 其次是8:00—17:OO,38.9%; 强奸案件发生在郊区的比例高于市区(郊区35.4 %,市区24.2%),发生在室内大大高于野外, 尤其是在受害人家中(占30.3%)和犯罪人家中 (占25.3%)(郭建安,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