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氮肥要求量及利用率

合集下载

氮肥施用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氮肥施用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i c e ig n ra n ni o e a pl a in ae n to e u e f ce c a nto e a r no y e ce c al s t g n p i to rt ; ir g n s e in y nd ir g n go m f in y l r c i i de ra ed c s wih e t
湖南农业科学
2 1 , 1 )5~ 4 0 0 (5 :2 5
H nnA r utrl cecs u a gi l a S i e c u n
氮肥施用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 率的影响
李向辉 鲁艳红 2 育林 汤海涛 黄科延 , 廖 , ,
( . 沙县农 业科 学研 究所 , 1长 湖南 长 沙 4 0 3 ; . 1 1 7 2 湖南省土 壤肥料 研 究所 ,
i c a ig n t g n a p i ain r t.C n i e n ih e ce tu e o i o e et ie n ih y ed o c r i , h n r sn i o e p l t ae o sd r g h g f in s f t g n fri z ra d h g il fr e g an t e e r c o i i n r l i
杉乡晚稻产量 、 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低氮水平下 , 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 穗数、 稻谷产量, 稻谷和稻草的氮吸收量 , 但施氮量超过 10 g m 后则随施氮量 的增加而其效果相应降低。 8 / kh 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农学
效应均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降低。综合考虑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 , 推荐该地区晚稻的氮肥适宜用量为 15 10 k/m。 3 ~ 8 gh 2

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报告

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报告

为配合农业部开展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测算和发布工作,研究常规施肥方式、测土配方施肥及改进施肥方式下水稻肥料利用率,大石桥市在虎庄镇后坎子村安排了水稻小区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试验材料1、试验时间2019年4月---2019年10月2、试验地点:虎庄镇后坎村3、试验地基本情况表一试验地点基本情况表4、供试作物及品种:供试作物:水稻品种:盐丰47二、试验方法1、试验处理和田间设计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1:无肥区(N0P0K0)处理2:无氮区(PK )处理3:无磷区(NK )处理4:无钾区(NP )处理5:氮磷钾区(NPK )采用对比试验,无重复设计,小区面积20釆,小区随机排列,除施肥外,各个小区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相同。

2、施肥量的确定施用肥料名称:硫酸铵(21%)、过磷酸钙(12%)、尿素(46%)、硫酸钾(60%)水稻各个处理施肥量如下表:表二水稻试验各个处理施肥量处理2:无氮区(PK ),底肥:过磷酸钙50kg/亩+硫酸钾10kg/亩。

处理3:无磷区(NK ),底肥:尿素16kg/亩+硫酸钾10kg/亩,返青肥:硫酸铵15kg/亩,分蘖:尿素12.5kg/亩,穗粒肥:尿素5kg/亩。

处理4:无钾区(NP ),底肥:尿素16kg/亩+过磷酸钙50kg/亩,返青肥:硫酸铵15kg/亩,分蘖:尿素12.5kg/亩,穗粒肥:尿素5kg/亩。

处理5:氮磷钾区(NPK ),底肥:尿素16kg/亩+过磷酸钙50kg/亩+硫酸钾10kg/亩,返青肥:硫酸铵15kg/亩,分蘖:尿素12.5kg/亩,穗粒肥:尿素5kg/亩。

三、田间管理5月12日施底肥,5月18日插秧,插秧密度9寸*6寸,5月25日施返青肥,6月23日施分蘖肥,7月10日施穗肥。

6月11日施西草净100g/亩除草,6月16日防二化螟施触死皮100g/亩,7月25日5%井冈霉素2袋/亩防纹枯病,在水稻破口期、齐穗期各喷施一次进口富士一号防穗颈瘟。

泰州市姜堰水稻土区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泰州市姜堰水稻土区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计算理论产量 。 成 熟 期 全 区脱 粒 , 单独脱粒 、 晒干 , 计 算 实
1 . 1 试 验 概 况
产。 利用 E x c e l 进行 数 据处 理 。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 1 产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试验 设在 水 稻 土区 具 有代 表性 的勤 泥土 土 种平 均 地 力
水 平 的 田块 上 进 行 , 土 壤 的 养分 含 量 为有 机 质 2 2 . 4 ̄ k g , 全 氮 1 . 5 6 g / k s , 碱解氮 1 0 3 . 6 mg / k g , 速效 磷 1 3 . 1 mg / k g , 速效 钾 1 1 9 . 0 mg / k g 。 前 茬 作物 小 麦 , 产量 6 7 5 0 k g / h m2 o 供 试 水 稻 品
1 2 7 . 5 k g / h m ( N1 ) 、 2 5 5 . 0 k g / h m ( N 2 ) 、 3 8 2 . 5 k g / h I n ( N 3 ) 。 3次 重
复. 小 区面 积 3 0i n 。
1 - 3 试 验 方 法
下 降幅 度达 到极 显著 水平 。 由表 1可 知 , 施 氮量 对 水 稻 有 效穗 数 、 穗粒数 、 干粒 重 和 产量 均 有 很 大 的 影 响 , 其 中对 有效 穗 数 的 影 响达 到极 显 著水平 ( F = 3 3 5 . 6 6 ) 。 随 着 施 氮 量 的增 加 , 有 效 穗 数 逐 渐 增
际生 产 中, 姜堰 水稻 土 区水 稻 氮施 用量应 控 制在 2 5 5 . 0 k g / h m 。 左右 , 最 高施 用量不 宜超 过 2 9 4 . 5 k g , h m 。

施肥方式及化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施肥方式及化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Z h o n g f e i n o n g y a o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农业发展迈入全新的阶段,对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以及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施肥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其方法、用量往往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以及质量。

因此,本文就施肥方式及化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的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以及参考。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

化肥是提升农业生产产量的重要物质,对于提升我国农作物的产量以及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化肥使用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长期、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使得土壤酸化、土地结构失衡、耕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化肥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一、研究施肥方式以及化肥用量对水稻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的效率的意义水稻是目前阶段我国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战略储备粮食之一,对于农业而言水稻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相关部门以及个人为了提升水稻的产量导致水稻的化肥尤其是氮肥的用量超过十亿标准,使得水稻的产量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的同时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升,因此在现阶段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需要建立精简的施肥方式。

另外,化肥在问世之后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数据可知,化肥对于农作物的贡献率为40%~ 60%,但是我国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使得我国土地环境被大部分的化学物质污染,使得我国原有的土壤结构进行优化,以及内部的养分失衡,使得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威胁,因此在现阶段必须对化肥与作物稳产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减少化肥的投入,从而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就是比较绿色环保的精简化肥施肥方式的技术,可以利用相应的机械设备在进行插秧的同时对肥料定位、定量进行均匀的施在秧苗的侧3cm、深5cm的土壤中,从而可以提升化肥的使用效率,减少化肥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另外这种施肥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肥料和劳动力的成本,从而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水稻肥料对比实验报告(3篇)

水稻肥料对比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选取了不同种类和配比的水稻肥料进行对比实验,旨在探究不同肥料对水稻生长、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供试水稻品种:中稻品种“中优9号”。

(2)肥料:尿素(含氮46%)、过磷酸钙(含磷12%)、硫酸钾(含钾60%)、有机肥(鸡粪)、复合肥(含氮、磷、钾各15%)。

2. 实验方法(1)试验地选择:选取肥力均匀、土质良好的水稻田作为试验地。

(2)试验设计:将试验地划分为5个处理区,每个处理区面积为100平方米。

处理区设置如下:处理1:空白区,不施任何肥料。

处理2:传统施肥区,施用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按1:1:1的比例混合。

处理3:有机肥区,施用鸡粪作为有机肥。

处理4:复合肥区,施用复合肥。

处理5:有机肥+复合肥区,施用鸡粪和复合肥按1:1的比例混合。

(3)施肥方法:各处理区均在播种前一次性施入底肥,移栽后追肥2次。

(4)田间管理:各处理区进行相同的田间管理,包括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5)数据采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定期测量各处理区的株高、穗数、穗长、穗粒数等指标,并记录产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稻生长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与传统施肥区相比,有机肥区和有机肥+复合肥区的株高、穗数、穗长、穗粒数等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且有机肥+复合肥区的生长指标最高。

这说明有机肥和复合肥对水稻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1 各处理区水稻生长指标处理区株高(cm)穗数(个/株)穗长(cm)穗粒数(粒/穗)空白区 58.2 13.6 20.1 84.5传统施肥区 63.5 15.2 21.8 89.2有机肥区 64.3 16.1 22.0 91.0复合肥区 65.1 16.5 22.5 92.3有机肥+复合肥区 67.8 17.2 23.5 94.52. 水稻产量从表2可以看出,与传统施肥区相比,有机肥区和有机肥+复合肥区的产量分别提高了9.2%和12.3%。

氮肥用量和密度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_徐新朋

氮肥用量和密度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_徐新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3):763-772doi:10.11674/zwyf.2015.0324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http://www.plantnutrifert.org氮肥用量和密度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徐新朋1,周卫1*,梁国庆1,孙静文1,王秀斌1,何萍1,徐芳森2,余喜初3(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2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0;3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江西进贤331717)摘要:【目的】高量化肥投入不仅不能使作物产量进一步增加,相反还会造成肥料资源的浪费并威胁到生态环境安全,同时导致肥料吸收利用率、农学效率等不断降低。

为了明确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的相互作用,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组合对江西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施用量为主区,密度为副区,设4个施氮水平(N0、135、180和225kg/hm2,以N0、N135、N180和N225表示)和4种移栽密度(21ˑ104、27ˑ104、33ˑ104、39ˑ104hole/hm2,以D21、D27、D33和D39表示)组合,在水稻成熟期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氮收获指数等指标。

【结果】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增加移栽密度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的有效穗数、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在高施氮量下,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素吸收利用率(REN)、氮素偏生产力(PFPN)、氮素生理利用率(PEN)、氮素内在养分效率(IEN)和氮素收获指数(NHI)降低;氮素农学效率(AEN)则是先升高后降低,而产量并未增加。

与其它处理组合相比,施氮量为180kg/hm2和39ˑ104hole/hm2密度的组合产量最高,早稻和晚稻分别为9823.0和11354.7kg/hm2,此时早稻和晚稻的氮素吸收率分别为42.4%和47.5%。

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第 3 卷第 6 7 期
21 年 1 01 2月
农 业装 备技 术
Ag iu t a u p e t& Te h lg rc lur lEq i m n c noo y
Vo .7 N . 13 o6 De . 2 1 c 01
不同氮肥用量对 l 稻产量和氮素吸收\ ( 利用的影响
高 。南粳 4 、 稻 1 :2 N PK 两处 理 的产 5镇 1 PK 与 N 量差 异 均表 现不 显 著外 ,与其 它处 理 均达 显 著水 平 与极 显著 差 异 。 从表 3可 以看 出 ,不 同氮 肥用 量对 水 稻产 量 及 基构 成 因素 的影 响 。 1 有效 穗 : 粳 4 () 南 5以 NPK 处 2: 理最 多 , N PK 处 理 最少 , 与 N 笛 N PK 以 oo 。 除 : PK 与 :: 处理 的有 效 穗差 异 不显 著外 ,与其 它处 理 问 均差 异
吴吹 成 口

( 镇江市丹徒区土肥站)
要: 以水稻 品种 南粳 4 、 稻 1 5镇 1为材料 , 究不 同氮肥 用量在 不 同土 种上 种植 不 同水稻 品种 对 研
产量 及 氮肥利 用率的 影响 。结 果表 明 , 南粳 4 、 稻 1 5镇 1在 2030k /m2 7 、0 gh 的施 氮水平 时 , 、 、 氮 磷 钾
12 试验 设计 .
用量试验 , 结果表 明, 中等土壤 肥力条件下 , 在 两品
种 最佳 施 氮量 分别 为 20k/m 和 30k/m。氮 肥 7 gh z 0 g , h 利用 率较 常规 施 肥状 况下 提 高 3 5 % %。
表 1 供 试 土壤 理 化 状况
试 验 设 9个处 理 , 各处 理编 码见 表 2 。

水稻施肥方案

水稻施肥方案

水稻施肥技术综述水稻要长好,施肥少不了,不但要施饱,方法更需巧。

2008年的早稻就要插秧了,为了帮助农民朋友合理施肥、促进水稻早发、壮长和丰收,以下就水稻的科学施肥方法作一介绍。

一、水稻各个生长期施肥量1.施肥量。

水稻施肥量可根据预期产量、水稻对养分的需要量、土壤养分的供给量以及所施肥料的养分含量和利用率进行计算。

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丰产田(每667平方米一季水稻产量近500千克)的较佳施氮量为每公顷180千克纯氮,磷钾量可以通过氮磷钾比例计算。

2.施肥期。

可分为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视水稻生长势而取舍)4个时期。

各个时期的施肥时间和分配比例如下。

(1)基肥。

水稻移栽前施入土壤,基肥占化肥总量的40%,结合最后一次耙田施用。

建议每667平方米施用20千克撒可富水稻肥20~12~14或类似复合肥。

(2)分蘖肥。

分蘖期是增加株数的重要时期,在移栽或插秧后半个月时施用。

建议每667平方米施用20千克撒可富水稻肥20~12~14或类似复合肥。

(3)穗肥。

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

促花肥是在穗轴分化期至颖花分化期施用,此期施氮可增加每穗颖花数。

保花肥是在花粉细胞减数分裂期稍前施用,具有防止颖花退化和增加茎鞘贮藏物积累的作用。

穗肥不分促花肥和保花肥,而在移栽后40~50天时施用。

建议每667平方米施用10千克撒可富10~6~24的复合肥或类似复合肥。

(4)粒肥。

粒肥具有延长叶片功能、提高光合强度、增加粒重、减少空秕粒的作用。

尤其群体偏小的稻田及穗型大、灌浆期长的品种,建议施用少量的尿素,但切不可偏氮,以免贪青晚熟。

二、国外水稻主要施肥方法1.“V”字型施肥法。

该施肥法由日本学者根据水稻追施氮肥时期与成熟粒百分率和产量的关系而提出。

认为水稻应在抽穗前45天以后和抽穗前21天前一次大量施用氮肥。

前、中、后期的施肥比例为4∶0∶6。

“V”字型施肥法可促进分蘖以保证穗数和保持后期叶片功能,利于灌浆结实,是经济、高产、早熟的施肥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栽培氮肥要求量及利用率/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农科论文农科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水稻栽培氮肥要求量及利用率
1产量目标水稻产量的构成由单位面积上的穴数、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千粒重几个部分构成,要求达到的标准:穴数17~22穴/平方米;穗数450~500穗/平方米;实粒数85~90粒/穗;千粒重24~26克;产量9000~10000公斤/公顷。

2基地与良种选择2.1自然条件。

黑龙江垦区位于东经123°40′~134°40′和北纬40°10′~50°21′之间,总面积5.4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

分布在黑龙江省12个地(市)69个县(市、区),横跨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

2.2种子质量标准。

纯度≥98%;净度≥98%;发芽率≥95%;水分≤14.5%。

2.3品种要求。

选择品种要根据垦区的自然条件,土壤条件,品种的品质、抗逆性、产量等综合选择。

产量9000~10000公斤/公顷,品质口感好,抗倒伏、抗病害、耐盐碱、分蘖力强的中早熟品种。

3适时旱育苗、旱育稀植,培育壮秧3.1壮秧标准。

秧龄35~45天,叶龄3.5~4.5叶,苗高13~17厘米,根数13~15条,百株千重3.5~4克以上,20%的秧苗带1~2个分蘖,叶色绿中带黄,根系盘根好,插后返青快。

3.2营养土配制。

营养土的选择与配制关系到秧苗的长势,因此要选择含盐少、PH值低、草籽少、土质疏松肥沃的土壤,一般要采用灌区干的渠干土方宜配制比例用95%的渠干土过筛(3~4口径)加5%的优质腐熟的马粪或猪粪作育苗土。

配制床土、化肥、农药、调酸剂要准、要均匀,配制后要过筛,使PH值为4.5。

3.3种子处理。

3.3.1选种:用重量25公斤/公顷,选择好品种后进行脱芒,有利于播种均匀,在晴天选择干燥平坦地上晒2~3天,提高种子活性,用比重1:13(约50公斤加盐1公斤)盐水漂选,用清水冲净。

3.3.2浸种消毒:目的上为了防止恶苗病发生。

1)45%的浸种灵或901可湿性粉剂兑水500倍液即1袋加水50公斤浸40公斤的种子,在室温下浸5~7天,每天搅拌1~2次,一浸到底,直接催芽。

2)40%植物龙乳油稀释400~500倍,1袋加水50公斤浸种40公斤,浸种6天,无需清水冲洗可直接催芽。

3)催芽:将浸好种子放在28~32的情况下催芽,一般2天左右,即在85%破胸露白后
使温度降至25℃,芽长1毫米时,摊开晾种12小时后播种。

具体方法:先把浸好的种子捞出,放入40~50度的温水中预热,等种子达到温热后立即捞出,装到种子袋中,放置地上成棚内,下面垫20厘米左右的初草上铺塑料薄膜,种子带上要盖塑料膜或麻袋保温保湿,种子袋内插入温度计,控制在28~30℃左右,每天翻动1~2次,使种子上下内外温度均匀一致。

注意高温烧芽或芽时间过短,造成种子内养分过量消耗。

3.4播种。

1)播种时间,一般在3月末4月初播种。

2)播种方法:钵盘育苗,将营养土装入盘钵内2/3为底土,然后用精量播种器播种,每钵孔3~4个粒种子,播种芽50克/盘,播种后镇压覆盖图0.5厘米。

3.5育苗。

1)育苗时期,一般采用随播随育的方法。

2)育苗方法,将播完种的秧盘,个个靠等摆正摆直,摁在处理好的置床上,摆盘后轻轻镇压,用细土封严,用细眼喷壶浇透水防止种子冲出来,然后用封闭1号或封闭安接说明封好苗床,盖上地膜有利于保温保湿。

3.6苗期管理。

1)水分管理,播前要浇透水、播后覆盖地膜保水,苗出80%揭去顶膜,前期不干不浇水缺水补水,随着秧苗生长渐增加浇水次数,一般原则:1~2叶期2天浇一次,2~3叶期一天浇一次,3叶期后一天浇2次,浇水时间必须在早晨进行,切忌大水漫灌,中午缺水可控制在20~25℃然后再浇水。

2)温度管理:坚持早通风早炼苗,控制徒长实现低温成苗,出苗期棚温保持在28~32℃,苗床温度不得超过,30℃,以后随温度升高棚内温度控制在20~28℃,3叶期以后秧苗逐渐适应外界温度,揭膜大通风,正常情况下全揭全通,不遇特殊降温天气不要盖死棚。

3)追肥管理:不脱肥不追肥的原则,如秧苗出现脱肥现象就要及时追肥,追肥使用硫酸铵,每盘用5克硫酸铵(纯氮1克)兑水100倍,浇肥后用清水冲洗一次,以防烧苗。

4本田整地收割时要留茬10~20厘米,并把50%~70%的初草秸进行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要求秋翻,深度为15~18厘米,原则秋翻冬冻春耙。

冻溶作用,土地细碎杂草和病虫害冻死。

春天要旱耙,耙平,耙细整平泡田1~2天,水耙水平,要以寸水不露泥为主。

5适时插秧,合理密植5.1插秧时期。

根据品种生育期,育秧早晚,秧苗长势、地力而定,一般气温稳定通过13℃可插秧,一般在5月5~15日,最晚不要超过5月25日。

5.2
合理密植。

根据苗壮弱,插秧早晚,分蘖强弱,一般每平方米插17~22穴,每穴2~4棵,密度:9×8寸、9×7寸、9×6寸,做到行株一致,深浅一致,合理密植,对防止病虫害,特别是纹枯病,稻瘟病有明显作用。

同时,也有利培育壮秆大穗,提高抗倒伏能力。

6田间管理6.1配方施肥。

施氮肥过多,稻米中粗蛋质含量越多,食味明显下降,所以高产还要优质的米质就要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调整NPK施肥比例。

总的原则:减氮、稳磷、增钾、添微。

增施有机肥。

做到因地定产施肥,实现公顷产稻10000公斤。

需纯氮为150~160公斤、纯磷70~80公斤、纯钾75~100公斤。

硫酸锌20~25公斤。

6.1.1基肥:翻地前将有机肥全部施入水田中,在此基础上把氮肥的30%,钾的70%,磷肥和锌肥全部作基肥施入。

6.1.2蘖肥:氮肥的25%在播后5~11天施用。

6.1.3补肥:氮肥的25%、钾肥的30%在6月20~25日前施入。

6.1.4穗粒肥:氮肥的20%作穗粒肥。

穗肥15%于7月15~17日前后施入粒肥5%,则要看天、看地、看长势,酌情施入。

6.1.5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利于促进早熟,防止贪青。

1)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每20公斤水加磷酸二氢钾400克,或每20公斤水加磷酸二氢钾300克加硫酸锌100克进行叶面喷施。

2)叶面喷施利果美:每亩用量20~60克,喷施浓度800~1000倍液。

6.2科学用水,节水灌溉。

根据水稻生理需水,以浅水灌溉为主,采取:“浅-湿-浅-间歇”的节水灌溉模式。

6.2.1插后到分蘖末期:这个时期保持浅水层做到“浅水不露泥,深水不过寸”以利增温返青分蘖快。

6.2.2有效分蘖末期到拔节期:这个时期采取晒田(非盐碱地除外)理想时间6月25日,最迟不低于7月5日,晒田7~8天,促进根系发育叶片上,壮秆防止早衰。

盐碱地可结合洗碱,进行控蘖。

7适时收获7.1收获时期。

稻谷外形有95%以上穗达到黄熟期为宜,必须在重霜前收获,过旱、青粒、粘米、碎米多、品质差、食味降低;过晚易落粒和倒伏、损失大。

7.2收割方法。

一般采取手割、人工收割干净,整齐易脱粒、易运输。

目前也有用小型收割机收割,方便、快捷,实现稻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