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基本原理与结构简介-三菱电梯
电梯组成及工作原理

电梯组成及工作原理
电梯是由多个部件组成的,主要包括电动机、钢丝绳、导轨、控制系统和安全装置等。
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动机驱动钢丝绳在导轨上升和下降,从而使电梯运动。
控制系统会监测电梯内外的按钮信号和感应器信号,并根据信号控制电梯的运行。
安全装置主要包括紧急制动器、过载保护装置和安全触碰装置等,用于确保电梯运行的安全。
当乘客按下楼层按钮时,控制系统会根据电梯当前位置和乘客要去的楼层来控制电梯上下运行,直到到达目标楼层。
同时,安全装置会监测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如超载或紧急情况,从而触发相应的保护机制。
总之,电梯通过电动机驱动钢丝绳在导轨上上下下,通过控制系统和安全装置实现乘客的安全运输。
电梯工作原理及结构图

电梯工作原理及结构图一、引言电梯作为现代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份,广泛应用于各类建造物中。
了解电梯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图对于保障乘客安全和提升交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梯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图。
二、电梯的工作原理1. 电梯驱动系统电梯驱动系统是电梯的核心部件,主要由电动机、传动装置和控制系统组成。
电动机提供动力,传动装置将电动机的转动传递给牵引机构,控制系统控制电梯的运行和停靠。
2. 牵引机构牵引机构是电梯的重要部件,主要由钢丝绳、滑轮和平衡重组成。
电动机通过传动装置驱动滑轮旋转,使钢丝绳升降,从而带动电梯的运行。
3. 安全系统电梯的安全系统主要包括限速器、缓冲器和安全钳等。
限速器能够监测电梯的运行速度,一旦超过设定的安全速度,即刻触发制动装置,确保乘客的安全。
缓冲器则能够在电梯到达楼层时起到缓冲作用,减少冲击力。
安全钳则能够保证电梯在停靠楼层时坚固固定,防止意外发生。
4. 控制系统电梯的控制系统是整个电梯运行的大脑,主要由电梯控制器和按钮面板组成。
电梯控制器接收乘客的指令,根据指令控制电梯的运行方向和停靠楼层。
按钮面板则供乘客选择所需楼层。
三、电梯的结构图电梯的结构图展示了电梯各个部件的布局和连接方式。
下面是一个简化的电梯结构图:1. 电动机:位于电梯机房内,通过传动装置与牵引机构相连。
2. 传动装置:将电动机的转动传递给牵引机构,使电梯升降。
3. 牵引机构:由滑轮和钢丝绳组成,通过电动机的驱动实现电梯的运行。
4. 限速器:安装在电梯井道顶部,用于监测电梯的运行速度。
5. 缓冲器:安装在电梯井道底部,用于减少电梯到达楼层时的冲击力。
6. 安全钳:位于电梯井道内,用于固定电梯在停靠楼层。
7. 电梯控制器:位于电梯机房内,接收乘客的指令并控制电梯的运行。
8. 按钮面板:位于电梯厅内和电梯内部,供乘客选择所需楼层。
四、总结电梯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图是了解电梯运行机制的基础。
电梯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电梯驱动系统、牵引机构、安全系统和控制系统等。
电梯基本原理与结构简介-三菱电梯

马达
绳轮
制动器
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
曳引机的种类
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
限速器
摆锤式限速器 垂直轴转动型
离心式限速器 水平轴转动型
安全钳
瞬时式安全钳 电梯额定速度小于或等于 0.63m/s时
渐进式安全钳 电梯额定速度大于0.63m/s 时,轿厢侧安全钳应采用渐 进式安全钳
安全钳限速器联动原理
钳块,钳体,联动机构与底梁 组装在一起,通过装在轿架直 梁上的拉杆与限速器钢丝绳相 联
2.8-55 2.8-90 2-18 2-28
电梯基本参数
梯型 项目 操作方式 开门类型 开门方式 动力电源 照明电源 载重量 1C-2BC HOPE-IIG LEHY-II 1C-2BC,2C-SM21,2C~ 4C-ITS21 中分式,双折式
电梯结构与原理

电梯结构与原理电梯是一种便利的交通工具,它的结构和原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很清楚。
本文将对电梯的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电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电梯的结构。
电梯主要由电动机、钢丝绳、导轨、控制系统和安全装置等部件组成。
电动机是电梯的动力来源,它通过传动装置驱动钢丝绳,从而实现电梯的上升和下降。
钢丝绳则起着承载电梯重量的作用,它的质量和强度直接影响着电梯的安全性能。
导轨是电梯的运行轨道,它能够确保电梯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保持稳定。
控制系统是电梯的大脑,它能够监控电梯的运行状态,并根据乘客的指令来控制电梯的运行。
安全装置则是电梯的保护神,它能够在电梯出现故障时及时切断电源,保障乘客的安全。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电梯的原理。
电梯的运行原理主要是依靠电动机和钢丝绳的配合。
当电梯启动时,电动机开始工作,通过传动装置带动钢丝绳转动,从而使电梯上升或下降。
控制系统能够监测电梯的位置和速度,确保电梯的平稳运行。
同时,安全装置能够在电梯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切断电源,保障乘客的安全。
除了以上介绍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外,电梯还有许多其他的特点和功能。
比如,电梯的载重量和速度是电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同时,电梯还需要考虑乘客的舒适度和节能性能,这些都是电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此外,电梯的安全性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各种安全装置和系统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认证。
总的来说,电梯是一种非常便利的交通工具,它的结构和原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很清楚。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电梯的结构和原理,同时也能够增加我们对电梯的安全性能和舒适度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乘坐电梯时能够更加放心和安全。
电梯基本原理及结构

第3节 电梯井道部分
第3节 电梯井道部分
液压缓冲器—是耗能型缓冲器,常用于快速与高速电梯中(>1.0m/s),由缓冲垫、复位弹簧、柱塞、环形节流孔、变量棒、缸体组成。特点:缓冲平稳。基本原理是小孔节流作用将冲击动能转化为热能。辅助弹簧可吸收第一次冲击,也可使缓冲器复位。在任何情况下,缓冲行程不小于420mm,缓冲行程在梯速<4m/s时,S=0.5×0.0674V2;在梯速>4m/s时,S=0.33×0.0674V2。
第2节 电梯机房部分
2.4 限速器-安全钳 “专和轿厢下坠时的速度过不去,矫厢下降速度越高,它拉住矫厢的劲就越大。“ 电梯中限速器与安全钳成对出现和使用,是电梯中最重要的一道安全保护装置。 作用:超载、打滑、断绳、控制失控等时,电梯轿厢超速向下坠落,限速器—安全钳动作,将矫厢紧紧地卡在导轨之间。 电梯一般只在轿厢侧设置限速器与安全钳。 组成:限速器、限速钢丝绳、安全钳、底坑张紧装置。
第2节 电梯机房部分
第2节 电梯机房部分
电梯曳引钢丝绳承受着电梯全部悬挂重量,且反复弯曲,承受很高的比压,还要频繁承受电梯起动和制动的冲击。因此,对电梯曳引钢丝绳的强度、耐磨性和挠性均有很高的要求。
强度的要求用静载安全系数表示: k-安全系数; P——钢丝绳的破断拉力; n——钢丝绳根数; T——作用在轿厢侧钢丝绳上的最大静载荷,包括:轿厢自重、额定载重绳两端分别与轿厢和对重装置连接。
安装位置: 有齿轮曳引机――安装在减速器中的蜗轮轴上; 无齿轮曳引机――装在制动器的旁侧,与电动机轴、制动器轴在同一轴线上。
第2节 电梯机房部分
工作原理:当曳引轮转动时,通过曳引绳和曳引轮之间的摩擦力(也叫曳引力),驱动轿厢和对重装置上下运动。 曳引轮的材料及结构 材料:曳引轮的材质对曳引钢绳和绳轮本身的使用寿命都有很大影响。由于曳引轮要承受轿厢、载重量、对重等装置的全部重量,所以在材料上多用球墨铸铁,以保证一定的强度和韧性;因为球状石墨结构能减小曳引钢丝绳的磨损。
电梯构造与原理

电梯构造与原理
电梯是一种用于垂直运输人和物的设备。
它由许多部分组成,包括电动机、滑轮系统、钢缆、控制系统和安全装置。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动机带动滑轮系统和钢缆运动,从而提供垂直运输功能。
电梯的主要构造由一个电动机和一组滑轮组成。
电动机通过电源提供动力,将其转换成机械能。
滑轮由一个轴承支撑,使其能够自由旋转,并支撑电梯中的钢缆。
钢缆是电梯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由高强度的钢丝组成,能够承受大量的重量和拉力。
钢缆通过滑轮系统将电梯与电动机连接起来,并传递力量和运动。
滑轮系统通常由多个滑轮组成,每个滑轮都有一个独立的轴承支撑。
这些滑轮被安装在电梯井内的导轨上,确保电梯垂直运动,并使滑轮能够顺畅地转动。
控制系统是电梯的关键部分,它通过接收来自外部按钮和传感器的信号,对电梯进行控制。
控制系统会根据乘客所需的楼层,自动打开和关闭电梯门,并相应地控制电梯的上下运动。
为了确保乘客的安全,电梯还配备了各种安全装置。
例如,安全钳能够紧急制动电梯,以防止失控并保护乘客的生命安全。
另外,还有上限和下限开关,可控制电梯的运行范围,以防止超出设计限制。
总之,电梯构造和原理复杂而精密,由多个部件协同工作实现垂直运输功能。
通过电动机、滑轮系统、钢缆、控制系统和安全装置的协调运动,电梯能够高效、安全地运输乘客和物品。
电梯结构及原理介绍

交流电动机
三相异步电机(Triple-phase asynchronous motor)是靠同时接入380V三相交流电源(相位差 120度)供电的一类电动机,由于三相异步电机 的转子与定子旋转磁场以相同的方向、不同的 转速成旋转,存在转差率,所以叫三相异步电 机。
导轨是垂直电梯、自动电梯、自动 人行道梯级的重要基准部件,它控制着 电梯轿厢、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梯级 运行轨迹,保障操作信号的传递,它又 是涉及电梯安全及运行质量的重要部件。
导靴
弹
导靴分为滑动和滚动导 靴两类。
性 滑 动
滑动导靴一般是由带凹
导
形槽的靴头,靴体和靴座组
靴
成。在靴头凹槽部分中一般
均镶有耐磨的非金属材料的
桥式整流电路
整流电路的作用是将交流降压电路输的整流过程,整流电路主要由整流二极管组成。经过整 流电路之后的电压已经不是交流电压,而是一种含有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的混合 电压,习惯上称单向脉动性直流电压。整流电路主要有半波整流电路、全波整流 电路和桥式整流三种,然而我们只对桥式整流电路作介绍。
地坎:门的下部导向用的地坎由铸铁、铝或铜型材制作,货梯一般用铸铁 地坎、客梯可采用铝或铜地坎。
备注:轿、厅门应是无孔的门,净高度不得小于2m。自动厅门的外表面不 应有大于3mm的凹进或凸出部分(三角形开锁处除外)。这些凹进或凸出的部 分边缘应在两个方向上倒角。装有门锁的厅门应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在水平 滑动门的开启方向,以150N的人力(不用工具)施加在一个最不利点上时,门 扇之间及门扇与立柱、门楣之间的间隙不得大于30mm。厅门净进口宽度比轿 厢净入口宽度在任何一侧的超出部分均不应大于0.05m。
对重装置一般由对重架,对重 块,导靴等组成.如图
三菱电梯的核心技术工作原理

三菱电梯的核心技术工作原理前言:要讲三菱电梯的工作原理,GPS是不可绕过的经典梯型,出厂的时候厂家就敢说保你10年不坏的豪言壮语,GPS也确实经受住了时间与市场的考验,是三菱电梯技术经典的一个里程碑系列,之后所推出的系列基本都是基于老前辈GPS的稳定技术,衍生出不少新功能的添加,革命性的突破相对少些,但也是逐渐安全和完善。
今天就以GPS为例做若干分析,GPS在三菱电梯中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懂了GPS的基础工作原理,后续的三菱产品自然会简单上手。
GPS 电梯是三菱公司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新型电梯(标准型客梯) 它是在VVVF (变频变压调速) 的基础上,加入微电脑,用数字网络传递讯息,增强“人——机” 对话,提供了多样性的功能,从而提高了传输、控制的精确度,增强了乘客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一、GPS 的组成GPS 电梯是由机房 (控制屏 ) 、厢站 (骄厢 )和厅站三大部分组成。
机房是电梯的核心,它是由控制屏和引机组成;厢站是电梯的重要部分,安装在骄厢顶部和内部,可控制电梯运行、门的开关,配有传输控制微电脑CS 、门马达驱动电脑 DD、门控制微电脑DC厢内控制显示电脑 IC和操板电脑BC及安全保护装置;厅站设置于各楼层电梯门口,设有厅站微电脑HS ,用于呼叫电梯设于各楼层的微电脑。
二、 GPS 电气主回路及调速原理电气主回路主要包括三相自耦变压器、主接触器、三相整流电路、电容滤波电路、再生放电回路、预充电回路、逆变器及马达组成。
三相自耦变压器将三相 380V 交流电变为三相 220V交流电,主交流接触器是控制马达的启动与停止,三相整流电路采用 6 个二极管构成三相全波桥式整流器,通过滤波电容使三相220V交流电变为直流300V 电源,再生放电回路当电机超速变为发电运行状态时,为其提供一个放电回路,同时也起到制动的作用;逆变器是由 IGBT 原件所构成,它根据由基极驱动回路的控制信号将300V 直流电源变成频率,电压同马达转子转速和输出力矩而变的三相交流电,从而控制马达的调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重后置时 对重后置时 对重侧置时
对重侧置时
2-32 2-32
精选版
12
项目 操作方式
开门类型 开门方式 动力电源 照明电源
载重量
对重位置
层站显示范围
电梯基本参数
梯型
HOPE-IIG
LEHY-II
1C-2BC
~ 1C-2BC,2C-SM21,2C
4C-ITS21
1D1G(标准);1D2G,2D2G(非标)
精选版
14
• 电梯主要机械部件介绍
精选版
15
曳引机的种类 曳引机
涡轮蜗杆曳引机
PM曳引机 (LEHY-
(HOPE-IIG电梯采用)
II电梯采用)
精选版
16
曳引机的种类. 蜗轮蜗杆曳引机
精选版
17
曳引机的种类.
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
精选版
18
曳引机的种类.
马达
绳轮
制动器
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
精选版
SHANGHAI MITSUBISHI
电梯结构简介与基本原理 (HOPE-IIG,LEHY-II)
精选版
1
电梯的诞生.
对垂直运送方式的需求与人类的文明一样久远。人类运用独创的升降方式已 经有很多个世纪的历史了。在我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和修建大型建筑物时, 古代的劳动人民曾创造过很多简单精的选版起重升降机械为当时的社会生产服务. 2
双折式,双折中分式
中分式,双折式
380V50HZ三相五线制
220V50HZ
630,1000,2000,3000, 5000
630,800,1050,1200,1350 ,1600
侧置
侧置
后置
B1,B2,B3,B,G,M,1-48,-1,-2,-3
精选版
13
电梯性能指标
项目
平层准确度绝对值 ≤10 (mm)
精选版
你的位置
30
门机型式
L型门机 (同步带门机)
精选版
31
门安全保护装置
安光 超 光 光
全电 声 幕 幕
触装 波
安
板置 装
全
(SR) 置
触
(USDS)
板
(MBS)
精选版
32
导轨
实心导轨
空心导轨
轿厢侧导轨; 配对重安全钳时 的对重侧导轨
不配对重安全钳 时的对重侧导轨
800 800
提升高度 2.8-55 2.8-90 (m)
停站数
2-18 2-28
1.75 630 800 1050 1050 1200 1350 1600 800 2.8-90
2-28
2
2.5
备注
800 1050
800 1050
1200 1350 1600
1200 1350
2.8-105 2.8-120
• 按曳引电动机拖动方式分类
•
交流电梯、直流电梯
• 按有无减速器分类
•
有齿轮电梯、无齿轮电梯
• 按驱动方式分类
•
曳引钢丝绳式拖动、液压式拖动、强制驱动式电梯(齿条等)
• 按有无机房分类
•
有机房电梯、无机房电梯
精选版
6
电梯的基本结构
机房部分
1.控制柜 2.曳引机 3.限速器
井道部分
1.导轨 2.对重 3.缓冲器 4.终端开关
水平振动0-P值(gal) 垂直振动0-P值(gal) 运行时轿内噪声(db) 开关门轿内噪声(db) 开关门层站噪声(db) -
机房噪声(db) ≤80 起动频次(次/小时) 120
HOPE-IIG
梯型 ≤10
LEHY-II
≤15 ≤25 ≤55 ≤57 ≤59 ≤75 120(1m/s时) 180(> 1m/s时)
精选版
9
电梯用途
梯型
用途
HOPE-IIG
载货电梯
LEHY-II
载客电梯
精选版
10
基本规格(HOPE-IIG)
精选版
11
基本规格(LEHY-II)
速度(m/s) 1
1.6
载重量(kg) 630 630
800 800
1050 1050
1050 1050
1200 1200
1350 1350
1600 1600
层站部分
1.层门 2.召唤按钮 3.层门指示灯
轿厢部分
1.轿厢 2.安全钳 3.操纵箱 4.自动门 5.平层装置
精选版
7
电梯的七大系统.
曳引系统
导向系统
轿厢与门系统
安全保护系统
重量平衡系统
电力拖动系统
电气控制系统
精选版
8
HOPE-IIG与LEHY-II简介
• 用途 • 基本规格和参数 • 性能指标
19
曳引机的种类
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
精选版
20
限速器
摆锤式限速器
离心式限速器
垂直轴转动型
水平轴转动型
精选版
21
安全钳
瞬时式安全钳
电梯额定速度小于或等于 0.63m/s时
渐进式安全钳
电梯额定速度大于0.63m/s 时,轿厢侧安全钳应采用渐 进式安全钳
精选版
22
安全钳限速器联动原理
钳块,钳体,联动机构与底梁 组装在一起,通过装在轿架直 梁上的拉杆与限速器钢丝绳相 联
1970年以前
直流电机驱动
驱动系统 1970年以后
交流异步电机为主,直流电机
21世纪初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应用
30至40年代
分级变电阻调压方式
驱动技术 70年代
半导体电力晶闸管整流控制
90年代中后期以来 大功率晶体管模块的应用
60年代
继电器控制
控制技术 80年代初
可编程控制器PLC
90年代中后期以来 微处理机CPU控制
电梯的诞生.
• 1854年,美国人奥的斯在纽约水 晶宫展览会上的发明演示,标志 着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电梯诞生 了。
• 1889年,奥的斯在纽约试制成功 的第一台电力驱动涡轮蜗杆减速 电梯,确定了现代电梯发展的基 石,至今,它的结构仍被广泛应 用。
精选版
3
电梯的发展
• 电梯的发展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
精选版
23
称量装置.
精选版
24
称量装置.
精选版
25
称量装置.
P1 SL-5V1
DZK-SL01
压力传感器
精选版
26
称量装置.
精选版
27
称量装置.
精选版
28
门门系系统统
滑动门
垂直滑动门 水平滑动门
中分门 双折门 双折中分门 …. (CO) (2S) (2CO)
精选版
29
中分门 双折门
左开门
三菱诞生。 1997年,日本三菱电梯在世界上第一个在电梯上应用永磁同步 无齿轮曳引机技术,带来了电梯驱动技术的一场革命。
精选版
5
电梯的分类.
• 按用途分类
•
乘客电梯、客货电梯、船用电梯、病床电梯、载货电梯、观光电
梯、车辆电梯、服务电梯、住宅梯、杂梯
• 按运行速度分类
•
低速电梯、快速(中速)电梯、高速电梯、超高速电梯
1889年 曳引技术
2001
蜗轮蜗杆
精选版 永磁同步无齿轮PM曳引机
4
三菱在电梯发展中的贡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菱始终坚持创新,从而带动电梯技 术革命性的变化,推动电梯的发展 1983年,世界上第一台VVVF电梯在日本三菱稻泽制作所诞生。
1991年,世界上第一台采用分散微机网络系统的电梯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