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业化进程
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演变

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演变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亚国家,在各种外来文明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体系。
然而,在19世纪中叶以后,日本逐渐走向现代化,成为一个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从明治维新到今天的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
明治维新和近代化革命1853年,美国海军凯里·庞德船长带着四艘军舰到达了日本东京湾,打破了长达200多年的鎖國政策。
这个事件不仅震惊了当时的日本,同时也标志着日本所处的世界巨变。
为了避免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日本开始了自我革命的实践,这便是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叶,结束了封建时代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更现代化、更强大的国家。
在改革过程中,日本迅速学习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
它从欧洲国家、美国、中国获取知识,并对自己的政治、法律、教育和经济加以改革。
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在短短几十年内世界上成了强大的现代化国家。
经济的现代化与国家的崛起经济现代化是日本进入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在明治维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大力推动日本的现代化,加大了对教育、工商业和租税的投资。
1881 年,日本正式开始实行货币制度和银行业的建设,奠定了日本现代金融系统的基础,开创了银行业的先河。
19世纪末,日本实行了国家工业化政策,奠定了日本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20世纪初期,随着日本工业的发展,日本成为一个全球领先的经济力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充分利用了其地理和经济优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
1921 年,日本甚至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制造业国家,仅次于美国。
日本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迅速推动了国家的崛起,使得日本在国际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的变革和民主的进程日本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社会的变革。
明治维新后,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化为现代社会。
政府取消了貴族制度,废除了旧家族制度,并开始推进平民社会的建设。
在20世纪,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社会变革也日益深入人心。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幕末时期。
在这一时期,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这是一场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运动,旨在推动现代化和工业化。
幕末时期,日本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理念。
随着经济自由化措施的推出,日本政府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工业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重点发展了纺织业、造船业和矿业。
这些行业迅速崛起,成为日本工业化的主要引擎。
此外,日本还投资于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工业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工业取得了快速增长。
战争的需求推动了军工、重工和化工行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如三菱、丰田和本田等)相继兴起,成为日本工业的重要支柱。
战后,日本经历了一段重建时期。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日本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汽车、电子和钢铁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日本的公司文化强调以高品质和技术创新为核心,这为日本工业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此后,日本的工业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1980年代,日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使其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
然而,19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破裂给日本工业带来了挑战,经济增长放缓,但日本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工业大国之一。
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日本的工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日本在汽车、电子、机械制造和生化技术等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
同时,日本政府还在鼓励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环境问题等新的挑战。
总之,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幕末时期的启蒙、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战后的重建与腾飞。
日本工业凭借技术创新、高质量和市场导向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力。
随着新的技术和挑战的出现,日本工业将继续朝着更加创新、可持续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日本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明治时期。
在这
个时期,日本经历了迅速的现代化改革,通过引进海外的技术和经验,以及积极的国内政策,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
明治时期的国家政权将工业化视为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工业发展。
其中之一是开办“Model Factories”,即示范工厂,用以培养工人的技能和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政府还积极鼓励外国投资,并与外国专家合作,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
到了20世纪初,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日本发展起了一些关键产业,包括纺织、造船、钢铁和电力等。
其中,纺织业是最早起步且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
日本通过大力发展纺织工业,逐渐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棉花种植到纺纱、织造和出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工业发展逐渐从重工业转向轻工业和高科技产业。
在二战后的时期,日本面临了巨大的重建任务。
然而,通过积极的经济政策、高度的自我约束和努力,日本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日本工业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了技术
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
例如,日本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和机械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世界上一些知名的日本企业,如丰田、索尼和本田,成为全球领先的品牌。
总而言之,日本工业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从明治时期到现代的快速转变。
通过积极引进技术、制定有利的政策,并不断进行创新,日本的工业实力得以迅速增强,成为一个全球经济强国。
大阪工业发展历程

大阪作为日本的重要工业中心,其发展历程可以概述如下:
早期工业化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明治维新的推进和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阪作为传统的商业城市开始向工业城市转型。
这一时期,大阪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临海交通便利)和已有的商业基础,发展起了轻工业、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等。
重化工业兴起
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大阪成为日本四大工业区之一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地带,该区域集中了钢铁、机械、造船、化工等重化工业。
尤其是在战后经济复兴期间,大阪借助美国的援助和技术转移,实现了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年-1973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结构调整与高科技产业崛起
1960年代以后:随着国土开发计划的实施,大阪地区的工业布局进行了调整,逐步解决过密问题,并鼓励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大阪及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电子、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制造以及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
1980年代至今: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大阪继续强化高科技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例如半导体、生物技术、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等。
此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物流、会展等行业也得到显著发展,形成了多元化产业结构。
总体来说,大阪从传统工业到重化工业,再到高科技产业的变迁,反映了日本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缩影,同时也体现了大阪不断适应时代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的能力。
双语-日本去工业化进程:“空心人” 中英双语

双语:日本去工业化进程:“空心人” 中英双语AT A TIME when the “hollowing out” of Japan’s economy, in train now for three decades, is widely perceived to be accelerating, the country’s industrialists must feel they cannot win. For years they have been accused of being left behind by afast-changing world. Their risk-averse management, ponderous decision-making and emphasis on market share over profitability have seen them overtaken by nimbler rivals in South Korea and China. In the words of Yuki Kuboshima of Deloitte, a consultancy, Japanese business lost 10-20 years as it embraced globalisation in the markets it did business in, but not in its management.日本经济的“空心化”如今已持续了三十年,而且人们大都认为这一进程只会愈来愈快。
此时此刻,日本的企业家们肯定是心灰意冷,感觉前景渺茫。
多年来,人们责怪他们让日本落后于高速增长的世界经济。
日本企业家们的风险规避管理方法、呆板的决策方式与市场份额比盈利更重要的观念,使他们被来自韩国与中国的头脑灵活的竞争者们所超越。
在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久保岛由纪(Yuki Kuboshima)评论说:日本企业热情参与了其业务范围所及的市场全球化进程,但没有以同样的态度投入到全球化市场的管理中。
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

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19世纪末,日本发生了一场被称为明治维新的历史事件,它对日本乃至整个亚洲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从封闭自守的幕府体制走向现代化的新时代。
本文将探讨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一、政治现代化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举措,包括废除武士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制定新的宪法等。
这些措施使得政治权力更加集中,为日本的现代化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二、经济现代化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现代化的工业化进程。
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工业政策,鼓励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制造业。
此外,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与先进设备,并积极吸收外国资本与经验,加速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在明治维新的努力下,日本迅速成为亚洲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之一。
三、社会现代化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明治政府废除了世袭的等级制度,实行平等主义的理念,提倡了民主与自由。
此外,明治维新也加强了农村的改革,使得农民能够拥有土地所有权,激励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些社会变革为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文化现代化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文化现代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明治政府积极推动学术和文化交流,引进了西方的艺术、文学和科学,促进了国内文化的多元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变革,尤其是教育普及化的推行,为培养更多的人才提供了保障。
总结: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它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明治维新为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向一个现代化工业国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明治维新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西方化的冲突与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等。
总体而言,明治维新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日本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工业国家。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实施的政策,使得该国在经济、技术、社会和政治方面实现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从经济、技术和社会等方面来探讨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一、经济方面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在经济领域呈现出了明显的特点。
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工业政策,通过鼓励国内工业发展和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和资本来推动工业化进程。
政府设立了工业振兴会、铁道会和海运会等组织,制定了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
此外,政府还提供了贷款和补贴等经济支持,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资源。
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重工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钢铁、煤炭和船舶等重工业在日本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意识到钢铁工业的重要性,政府积极推动日本的钢铁产业化,建设了许多钢铁厂,例如富士钢铁和神户制铁等。
这些厂商不仅改变了日本的工业景观,而且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钢铁产品,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另外,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离不开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对国际市场的切入。
政府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高人民的购买力,并通过实施贸易政策和签署国际贸易协定来打开国际市场。
由于这些政策的推动,日本的商品得以迅速销往欧美等国家,为国内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技术方面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在技术方面呈现出了显著的变革和创新。
日本政府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继而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为日本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近代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中,煤炭和铁路等领域是重要的创新领域。
通过引进英国的煤炭技术,日本发展了大规模的煤炭生产和运输系统,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能源的需求。
此外,铁路在日本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实施了铁路扩建计划,并引进了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铁路技术,在日本铁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日本经济发展史

• 发展近代工业,引进先进技术
•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政府统治能力
• 废除武士阶级特权,解放农民,发展农业
• 引进西方政治制度,实施宪政
• 创办企业,发展贸易,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日本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与成果
特点
• 政府主导,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
• 重视科技与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本国产业
• 多山地形,矿产、森林资源丰富
• 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密度高
日本经济史发展历程:古代、中世纪及近现代
古代经济
• 稻作农业为主,渔业、手工业辅助
• 商业贸易兴起,与中国的交流密切
• 经济中心由北向南转移,京都、大阪等地兴起
中世纪经济
• 封建制度确立,庄园经济盛行
• 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繁荣
05
日本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
调整
日本经济转型的背景与原因
背景
原因
•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资源消耗大,环境
• 为了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进行经济转型
污染严重
• 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
•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日本产业面临压力
值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紧张,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 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增强竞争力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停滞
高速增长
•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被誉为“奇迹”
• 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科技产业
• 对外贸易发展,国际市场地位提高
停滞
•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停滞,被称为“失去的20年”
• 经济泡沫破裂,股市、房地产崩盘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紧张,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工业化进程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日本工业化进程来透析历史。
实证研究,政府主导是日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因素。
同时要成功实现工业化对一个经济体的独立工业体系、周边环境、产业转移以及社会转型提出要求。
伴随工业化的深入,摒弃农耕,引进外国资本和工业经济,实现自上而下的转型。
总结日本工业化道路何以在短时间内浓缩欧美几百年的历程。
通过微观角度看待其工业化的进度,宏观分析总结日本工业化的成败。
关键词:政府主导;工业体系;工业化;社会转型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引言日本,这个经济强国,一度是亚洲经济的火车头,领跑亚洲经济几十年。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幕府统治垮台,为摆脱民族危机,一股后发赶超的气息在日本散发。
从打开国门到明治维新,日本的工业化如火如荼,社会实现了初步转型。
与欧美工业化几百年自发形成的不同,日本工业化是一种“政府主导发展”。
国家权力是日本工业化的“人为组织”。
围绕着“现代化”这一目标,日本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实现“强国”和“富民”。
而实现这些目标,实质是体制变革,而判断其成功的标准就是工业化的程度。
从工业化的起步、发展、深化到改革,历经百年。
日本工业化是工业化在亚洲一次成功的范例,探索与创新并存,碰撞和交融磨合,不同于欧美各国,日本的工业化呈现起步晚,发展快,差异大三个特点。
也证明了工业化在日本的曲折性。
而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日本工业经济诞生扮演着“娘奶”的角色。
一条“日本特色工业化道路”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除旧-东瀛新政1853年后。
外国资本流入和封建模式加剧日本的贫穷,不满已久的通辞纷纷反抗。
1869年,革命成功。
新政权面对百废待兴的日本,开始了改革。
一方面,庄园经济在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内战中崩溃,破产农民以及无地领主出现,为日本工业化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外国资本的涌入,日本丧失外商权,也破坏了自身的经济,日本经济与外国“被动地”联系在一起。
日本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也导致日本社会巨变。
岩仓使节于1871年开始出访欧美各国。
在欧洲不断考察各国实业,为日本经济发展寻找“范本”。
他们发现,工业兴盛是西欧各国发展的根本,通过殖民扩张和建立已久市场经济使各国可以运用来自各地的资源。
面对崭新的发展模式,他们心中已有了对日本改造的初步蓝图。
据考察以及国内的实际。
明治政府开始改革。
从工业的角度,做了一系列措施。
措施主要有两个: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
地税改革,使国家向资本主义靠拢,并从战乱中恢复。
而财税收入正好为工业化提供了一笔的资金,也是其工业化的“第一桶金”。
与欧美不同的是,欧美的原始积累来自殖民地,而日本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刚开始来自国内。
资金是有限且不稳定,因为政权并不稳定,这笔资金可谓“一金无储”。
这也是日本工业化计划性的原因。
接着士族授产的实施,是士族“转行”的问题,更有政府培养技工和实现转型的期许,也说明了日本工业化的计划性。
一方面,士族的儒家性格和命令执行比农民要好;这也有利缓和阶级矛盾。
时间推移,技术在农民和流人传播,对政府而言改革有了稳定社会基础。
士族授产为国家稳定,技术传播和社会转型作用重大。
对农民流人而言,成为早期技术工人。
这两个措施以及其它措施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扫清了很多障碍。
三、布新-维新工业布新,对于日本而言,工业经济是陌生的,日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而在日本国内懂得工业的人才寥寥,都集中于政府部门一些有眼光的士族。
这也就决定了日本工业化必须要政府主导,工业化是近代精英对日本的改造经济工具。
日本工业化一个亮点就是“殖产兴业”!这是日本在实现工业化的独创。
日本也进行了很多财金改革。
运用政权的力量,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扶植资本主义。
在日本尚未达到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日本政府在财金方面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当民间产业因资金而陷入困境时,政府出资兴办。
通过殖产兴业,日本成功统一全国市场;建立了铁路,航运、邮政等通讯事业。
扶植财阀,发展企业,引进技术。
对西方工业化产生的成果,日本可即时引进,亦可根据世界工业技术的发展灵活地引进技术。
日本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完全发育的情况下起步。
因此,需要国家这个“大人”照顾。
在资源配置上,资金筹集都需要一个“大人”来指导,甚至直接制定。
日本政府无疑地成为这个“大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工业化的特征:国家主导,垄断国营,战争需要。
这对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很重要。
但政府在经济作为不是万能的,私人经济不可少,以涩泽荣一为代表的精英弃政从商。
与苏俄计划经济不同的是,日本工业化未变成单一的政府主导计划经济,这为日后的经济发展留有余地。
当然,日本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因为其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对外国的资本存在依赖。
日本为解决该问题,优先发展军工,扩军备战,掠夺殖民地,通过赔款获得资金。
譬如八幡钢铁厂,它的资金来自《马关条约》的赔款,其钢铁产量占全国80%以上,为日本重工业奠定了基础。
屡屡得手的胜利,使日本工业和军事扩张的关系更加密切。
这种关系持续到二战结束。
所以工业更多的是战争支撑。
四、异化-殖民战争工业化需要大量资金。
对于发展的日本来说捉襟见肘。
出于工业资金的强烈需要,日本走上国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制订“大陆政策”。
在1876年,迫使朝鲜打开国门,为解决工业资金打开一个缺口。
后吞并琉球,威胁台湾,制造摩擦,勒索清朝。
到甲午前夕,日本的势力受到清朝制约而无法继续扩张。
通过甲午海战,日本击败清朝,获得三亿多两白银的原始积累和台湾,大大促进了日本工业化的进程。
也使日本扩张了在中国内河的势力范围。
在日俄战争,击败沙皇,攫取了中国东北的势力,东三省变成日本的“肥肉”。
对日本而言,工业化的初步完成以及工业资金的相对充裕,日本通过不平等条约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力和原料直接在口岸办工厂。
而自己则资本输出支持这些工厂。
军事上,入侵破坏别国。
这种集资本积累和军事殖民一体的模式一直持续到二战。
所以工业变成了军事机器。
日本在台、韩两块殖民地也是日本工业化的一个“试验场”,两块殖民地与日本一样,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工业化是伴随日本殖民扩张而来,所以是日本经济的附庸。
台、韩也开始了工业化,所以台湾和韩国的经济体制也和日本也很像。
这样,一个“工业日本,殖民台韩,扩张东亚”的体系诞生。
1929年,日本爆发了昭和危机。
日本的经济发展受到打击。
工业瘫痪,政局混乱。
而且,殖民地也不平静。
为稳定局势,日本在经济上实行严厉的统制。
集一切资源,扩大生产,去支持对外战争,获得战争暴利。
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垄断组织在日本的工业领域出现和扩展。
主要以卡特尔的形式出现。
这样大企业和军工将很多中小企业吞并。
大企业所衍生出来的下属企业和旁系工业的关系紧张,摩擦不断,劳资问题也很尖锐。
财阀和军部势力大增,加剧了日本国内的劳资矛盾。
日本通过战争和条约跻身世界列强,转移国内矛盾。
通过一战,使造船工业大受鼓舞。
通过东北事变,华北事变,获得了中国东北和华北这两块殖民地,为日本实施入侵中国的起到作用。
太平洋战争后,先后占领了香港和东南亚一些国家。
一方面,扩张达到顶峰;另一方面,对殖民地的控制开始力不从心。
1945年,殖民体系瓦解。
五、正轨-科技立国1945年,日本战败,美国的强力介入也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的附庸。
二战后,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扩张的支点,随后在各个方面控制了日本。
日本战败后,由于美国的压力,使日本的经济发展转入“民用”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首先,清除了封建军国主义在经济上的影响,工业发展以战后重建为目标;其次,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改造落后的工业,并引进美国先进技术。
再次,通过“劳动三法”促进日本农村工业的经济发展。
修订劳动法,保障劳工权益,废除封建剥削,由注重劳动强度转变为注重引进科技和改善环境来发展日本经济;继而改变封建财阀经济,建立现代财阀和股份制,完善市场经济。
日本的工业体系也逐渐完善。
在这期间,日本放宽了私人垄断,颁布《临时法》促进日本的制造业的恢复提高。
日本工业在美国的资本和科技支持下,快速恢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即产业兴国。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引发产业升级,逐渐又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金密集型。
为此,日本政府在教育上重金投入,一方面,培养人才,服务现代,稳定社会;另一方面,使技术进口变为技术自给,经过几十年,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美国,出口成为拉动日本经济的“马车”,即“贸易立国”。
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五、结论日本的工业化,可从政府主导、工业资本和社会转型四个方面总结。
政府主导,作为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要实现跨越式的赶超,政府主导工业发展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日本,德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后发国家通过国家政权,发展本国工业,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来发展工业,缩小对外差距,鼓舞国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经济和社会转型,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但是政府的过渡干预也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容易僵化,国家意志抑制了市场作用。
为了对外扩张,军事工业畸形发展,工业变成了战争的工具,恶性循环。
最终,拖垮了国民经济。
所以国家主导只能是宏观的,更多的是对劳资,立法和供需的必要调控。
特别是对私人财产的制度保护。
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工业化的深入,发挥要素禀赋。
在市场经济得到认可的今天,政府必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环境。
利用市场调节,实现规模效益,减少因垄断带来的寻租现象,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所以体现了一个政府在经济方面的驾驭。
从经济控制论上,突破封闭的经济系统,主动纳入国际环境,形成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
日本的开放总体而言是主动的,作为海岛国,海洋贸易对于日本很重要,从甲午战争到入侵东南亚,都折射出日本对于海洋生命线的看重。
开放的日本可以利用周边的一切资源发展自己。
开发后了解差距,看清发展的趋势,使日本可以更有效地引进技术,将本土实际和工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社会转型。
2. 工业资本,工业化需要政府和民间的资金。
欧美的工业资本源于殖民扩张和本国的财税改革。
而日本刚开始的工业资金是地税改革,继而是外国资本,再后来是殖民掠夺,二战后是美国扶植。
日本工业化是在工业资本缺乏这个先天缺陷下发展的,所以外国资本对日本来说具有“天然”的诱惑。
没有别国特别是美国的支持,日本便没有出口商品的能力。
这也使日本的财富始终集于卡特尔,而中小企业发展不如德国和美国。
所以雄厚的工业资本对于实现国家工业化具有“娘奶”的作用。
3.社会转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有成功,有失败。
日本在经济改革上可以说是颇有意义的。
改革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改革。
但不是所有新事物都是适合的,旧事物亦然。
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面对大量士族和农民,实施了士族授业的做法,一方面培养了近代工业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社会转型,为改革营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