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组景有18种方法

合集下载

中国园林 造园手法

中国园林 造园手法

中国园林造园手法
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下面是一些中国园林的常见造园手法:
1. 融合自然景观:中国园林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借助自然山水、湖泊、河流等景观,将建筑、园林构筑物与自然景色有机地结合。

2. 假山、石景:假山是中国园林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人工堆砌岩石达到自然山石的效果。

石景则是用各种形状的天然石材构造出象征性的山、石等景观。

3. 水景:水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水景有湖泊、池塘、溪流等,常借助水的流动和反射效果营造出柔和而宁静的景观。

4. 园林构筑物: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包括亭、阁、楼、廊等,这些建筑以凉爽、通风、适应环境为主要设计原则,同时与整体园林风格协调。

5. 园林布局:中国园林的布局常采用"一步一景、步步生情"的设计思路,以丰富的景观构建空间间隔感和景状变化,使游人沿着园林路径欣赏到不同的景致。

6. 植物点缀:中国园林中经常使用各种花卉、树木、灌木等植物进行点缀,创造出季节变化、色彩丰富的园林氛围。

7. 拟景法:通过构造人工建筑、装饰等手法来模拟或抽象地表现自然景观,例如通过摆放假山、亭台楼阁等元素来创造山水风景。

这些造园手法在中国园林建设中被广泛运用,创造出了独特而美丽的园林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抑景:即通过营造景观层次、虚实对比和引导视线等手法,达到先抑后扬的效果,使景致更具深邃感和美感。

添景:在景观中增加元素,以丰富景致内容,如山石、植物、建筑等,使景致更加丰富多彩。

夹景:通过设置屏障或引导视线,使观景者在一定角度和距离内欣赏景观,突出景观的主体和重点。

对景:通过合理布局景观元素,使一处景致与另一处景致相互呼应,形成对景关系,增强景观的整体感和协调性。

框景:利用门洞、窗洞、柱框等框架结构,将一处景致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营造出更加集中、聚焦的视觉效果。

漏景:通过设置漏窗、漏墙等手段,使观景者在透过漏窗、漏墙欣赏景观时,感受到若隐若现、朦胧的美感。

借景:利用借景手法将园外的自然景色或人文景观借入园中,扩大园林视野,丰富园内景观内容。

障景:通过设置屏障或利用山石、植物等元素,将观景视线遮挡或引导到特定方向,以控制观景效果,达到欲扬先抑、增加景深等目的。

藏景:将景观隐藏起来,不直接展示给观众,而是通过暗示、引导等方式让观众自己去发现和探索,增加景观的神秘感和趣味性。

透景:通过设置开放式的园墙、花架等元素,使园内外的景观相互渗透,增强景观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这些手法各有特色,可以单独或综合运用,以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设计意图。

同时,这些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和场地条件进行灵活运用和发展创新。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造园手法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造园手法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自然为模板,遵循自然的和谐美景,融合了山水、花草、石灰、木料等形态和色彩的构成,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美景。

古典园林的建造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主要的造园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细部设计手法。

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调整地形进行细部设计,使空间的宽阔感和紧凑感得以调节,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例如沟溝穿梭、石头堆积、植物组合等,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气氛。

二是营造景观特色的手法。

其主要是以“四合院”“池塘”以及“山石花草”等为基础,结合植物、石头、木料、砖瓦等材料,营造出造景的特色。

三是水泥制作手法。

这类手法主要是利用水泥,将池水、湖水、池塘等打造成错落有致的美境。

水泥的形态结构有楼梯形、两层坡形、三层坡形等,其设计可以形成大型的小型水景,营造出壮观的景致。

四是结构组织手法。

这类手法是将古典园林中各种构成元素进行组织,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例如,布局乱调、木栅格格、四仙桩、亭台楼阁等,都是古典园林中著名的结构组织手法。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的造园手法也多种多样,但主要包括细部设计手法、营造景观特色手法、水泥制作手法以及结构组织手法。

整个园林由这些手法有机结合而成,是一种独特的自然美景。

- 1 -。

第三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第三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以树、山、建筑等将轴线两侧贫
乏景观加以屏障,从而形成左右 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 部景观。
华盛顿纪念广场的夹景
苏 州 小 巷 的 夹 景
⒋添景
是在主景前面加植花草、树木或
铺山石等,使主景具有丰富的层 次感。
留园冠云峰
柳丝添景
㈣分景
分隔园林空间、隔断视线的景物称
为分景。分景可创造园中园、岛中 岛、水中水、景中景的境界,使园 景虚实变换,层次丰富。其手法有 障景、隔景两种。
第三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一、景的含义

二、造景
一、景的含义

景,就是一个具有欣赏内容的单元,是从 景色、景致和景观的含义中简化而来,也 就是在园林中的某一地段,具有相对独立 性质与效果即可成为一景。

景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其 本身具有可赏的内容;二是其所的位置便于 被人观赏
茶屋采用落地玻璃墙,邻借外面的景观
⒊仰借:是利用仰视借取高处 景物。
仰借
⒋俯惜:是居高临下俯视低处 景物。
俯借珍珠滩
俯借黄龙五彩池
⒌因时而借:是借一年四季 中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变 化或一天之中景色的变化来丰富 园景。
清晨的五亭桥
五亭桥的黄昏
五亭桥之夜
⒍借声:借园林中自然之声(雨声、水声、 虫鸣、鸟啼等)给景致增添情趣 。 ⒎借香:草木的气息可使空气清新,可烘 托园林景致的气氛。
鱼沼秋蓉 明代利用“三潭印月”的三潭旧址,筑起一带环形堤埂,使之 成为湖中之湖,用以放生畜鱼,名叫放生池。当时这里还建有一座 建筑叫德生堂,由和尚看守,禁止人们到这里来捕鱼。环池四周, 遍植木芙蓉。每当秋日,木芙蓉开放,环堤五色缤纷,烂若绮霞。 到了清代,这里就成了“西湖十八景”之一:“鱼沼秋蓉”。如今 堤上的木芙蓉虽已消失,但池中的荷花却十分兴盛。清代文人张云 锦有《鱼沼秋蓉》诗云: 百顷琉璃似镜平, 夹堤红艳自盈盈。 游鳞密藻翻秋渚, 靧面新状炫晚晴。 乍觉影浮濠濮境, 只疑人住锦官城。 明月花近三潭发, 绰约仙姿下玉京。 诗中的“濠濮”,即古人观鱼之地,苏州留园有濠濮亭,北京 北海有濠濮涧。“锦官城”,即四川成都。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 雨》中有“花重锦官城”句。

园林规划设计:框景、夹景、漏景、添景、框景

园林规划设计:框景、夹景、漏景、添景、框景

曲 院 风 荷
六、障 景
在园林中,由于其位置与环境的影响,使 国外一些不好的景观很容易引到园内来, 特别是园外的一些建筑等,与园内风景格 格不人,这时,可以用障景的方法把这些 劣景屏障起来。屏障的材料可以是土山、 树林、建筑等,例如颐和园内苏州河景区 就是利用土山与树木把园外的景观挡在墙 外。
框景、夹景、漏景、添景
(一)框景
园林的景观要以完美的结构展示在游人面前,本 身要有完美的组织构图,能形成如画的风景,还 要使观赏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画面最精彩的部分。 框景是造景时常用的方式。
框景就是把真实的自然风景用类似画框的门、窗 洞、框架,或有乔木的冠环抱而成的空隙,把远 景范围起来,形成类似于“画”的风景图画,这 种造景方法称之为框景。
(三)漏景
漏景是由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 而漏景若隐若现。漏景是通过围墙和走廊 的漏窗来透视国内风景。漏景在中国传统 园林中十分常见。
(四)添景
当风景点与远方的对景之间没有中景时, 容易缺乏层次感,常用添景的方法处理, 添景可以为建筑一角,也可以为树木花丛。 例如,在湖边看远景时可以用几丝垂柳的 枝条作为添景。
在设计框景时,应注意使观赏点的位置距景框直 径两倍以上,同时视线与框的中轴线重合式效果 最佳。
悟 竹 幽 居 亭
洛 阳 龙 门 石 窟
(二)夹景
当远景的水平方向视界很宽时,将两侧并 非动人的景物用树木、土山或建筑物屏障 起来,只留合乎画意的远景,游人从左右 配景的夹道中观赏风景,称为夹景。夹景 一般用在河流及道路的组景上,夹景可以 增加远景的深度感,苏州河中的苏州桥采 用这种夹景的方法。
七、点 景
我国园林善于抓住每一个景观特点,根据 它的性质、用途,结合环境进行概括。常 作出形象化、诗意浓、意境深的园林题咏。 其形式有匾额、对联、石碑、石刻等,它 不但丰富了景的欣赏内容,增加了诗情画 意,点出了景的主体,给人以联想,还具 有宣传和装饰等作用,这种方法称为点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景方法(精品)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景方法(精品)

古代园林的构景手段——夹景
★景点
山或林带

六、对景
• 对景:是指园林中的景物可以相互欣赏, 而不是独处的,即不管身在园林中的任 何位置,对面都要有景可看。
• 对景手法的运用,使园林景物隔而不断, 互相掩映,常常与借景相表里。
古代园林的构景手段——对景
★ A景点
Hale Waihona Puke ★ B景点七、框景:指选择特定的视点,利用门框、窗框、树
古代园林的构景手段——借景
远山
★景点

• 1、远借:就是借园林以外的景色。
2、邻借:就是借与园林为邻的景色
• 3、仰借:就是 借高处的景物。
• 4、俯借:就是 借低处的景物。
5、应时而借:是在园内设置特殊景点。包括
朝借旭日,晚借夕阳,春借桃柳,夏借塘荷,秋借丹枫, 冬借飞雪,乃至山泉流水,燕语莺歌,皆可借之。
• 作用:利用漏窗,可以构建若隐若暗,似
见非见,含蓄雅致,模糊深远的意境。
古代园林的构景手段——漏景



又名花窗,是窗洞内有漏空图案的窗。
狮子林:“琴”、“棋”、“书”、“画”
漏花窗
沧浪亭漏窗
九、点景:是指用一词一语点出景物的特征和意境,
以增加风景的魅力和色彩。
• 点景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园林中应该有景 物的地方要点缀出景物来。如水面大,就 要点以山石,构筑小岛,增添桥榭;假山虚 旷,就要点以山亭,叠以蹬道,泻以流泉, 这样使虚实得体,隐现合宜,有无相济。
A 框景 B 抑景 C 借景 D 夹景 3.透过葡萄、老梅、修竹等图案的窗隙,可见园外或 院外的美景,这类窗户的构景作用是( )。 A 框景 B 借景 C 夹景 D 漏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构景手段

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构景手段

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构景手段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代中国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设计精巧、布局合理,以及构景手段丰富多样,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公开课公开课教案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公开课公开课教案
二、小组探究学习成果展示——请君入园
1、第一小组展示抑景、漏景探究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提问:抑景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小组展示添景、借景探究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总结,随机提问:添景的作用是什么?借景分为哪几种类型?
3、第三小组展示夹景、框景探究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提问:夹景所突出的是哪里的景?
4、第四小组展示对景、障景探究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提问:障景的作用是什么?能起到什么构景效果?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六、布置作业——离园修习
1、完成《总复习》配套练习相关习题。
2、QQ群中表格补充完整,并拍照上传。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公开课
教学设计
上课教师
上课班级
19旅游
教学内容
独具匠心——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抑景、障景、夹景、对景、添景、借景、框景、漏景)
教材
《旅游文化》蔡敏华等主编,高等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版社,2014年9月第二版。
授课地点
录播教室
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8种主要构景手法。
2、能够辨别8种不同的构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自由结合、自行商定最佳的展示方法,用合适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本小组抽签抽到的两种构景手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将高考习题作为练习检测学生探究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使学生能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游园辨景
通过希沃白板-课堂活动“选择归类”,请学生在老师构造的园林中选出每一构景手法的两处景进行正确归类,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组景有18种方法
组景有法,古人总结组景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

由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分析,只就其中的对景、借景、框景等几种手法作一些分析。

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

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

这种景在园林中很多,但要做好这种景也不易。

景贵自然,这里的自然是多义的,自然也与距离有关,在某种距离上,景观似会觉得不自在。

景如人,若是两个相互不认识的人,距离不到2米相对而立,就会觉得很别扭。

景也一样,若一个小院两边相对观之,也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这就叫“硬对景”。

如果景不能扩大,是否有某种手法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呢?当然有的。

试看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而观,相距只有10米,但觉得无别扭之感。

为什么?正是因为园中有数立峰,因此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较为含蓄。

北京故宫中的乾隆花园,其中古华轩与遂初堂之间的小院中,也立石,是同样手法,据说这个花园是乾隆皇帝之手笔,他酷爱江南园林,所以手法如一。

苏州怡园的藕香榭向北望,隔池是假山林丛,山上一个亭,即“小沧浪”点缀其间,形成以自然为主的景观,可谓美不胜收;反之,人在亭中观藕香榭,也甚观止,而且一仰一俯,更见造园者之匠心了。

杭州孤山之西的西泠印社,山上有一块不规则形的空地,四周有建筑:汉三老石室、观乐楼、华严经塔、题襟馆、四照阁等,空地之北有石池。

这里有好多对景关系,景景不同,妙趣无穷。

由于中部南北之间空间较狭,于是南部不设物,一可观山下景,二也避免了视距短“硬对景”。

借景对景是相对为景;借景则只借不对。

无锡寄畅园,人在环翠楼前南望,可以见到树丛背后的锡山和山上的龙光塔。

这塔和山似成园内之景;反之,若人在锡山或龙光塔上,甚至找不到寄畅园。

借景是单向的,这就是借景与对景之不同。

苏州拙政园,在吾竹幽居亭中向西望去,可以见到远处的北寺塔,而且有了这座塔的形象,使这一景更美。

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

从手法来说,要借景,必须设计视线。

寄畅园中能见到锡山,拙政园中能见到北寺塔,都是因为在视点前面有一大片水池,才使视线可及远处之景。

这两处水池都做得狭长,拉长视距又不影响园的规模。

现在有了准确的平面图,作视线不难,但古时候没有这种图,何以能有如此之妙?这就须实地观察、把握。

借景虽属传统园林手法,但如今兴造城市绿地,也可借鉴此法,使景观更有情趣。

城市有许多高层建筑,可以借鉴借景手法组织景观。

《园冶》中说“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业……”所谓“俗则屏之”,也可以理解为现在有的建筑不好看,就得用林木、小建筑等挡住其视线“嘉则收之”,就是可以把远处美的建筑引入景观之中供观赏。

如果城中有山有塔,更可取之。

框景顾名思义,框景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同一幅画。

拙政园内园有个扇亭,坐在亭内向东北方向的框门外望去,见到外面的拜文揖沈之斋和水廊,在林木掩映之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

北京颐和园中的“湖山春意”,向西望去,可见到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宝塔,近处有西堤和昆明湖,更远处还有山峦,层层叠叠,景色如画。

苏州狮子林花篮厅之北的院子之东有一片墙,一个月洞门,两边是庭院,可以说互为框景,妙趣无穷。

也许是造园者有意这样做的,所以在此月洞门上有“得其环中”四字。

这四字来自《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其意是彼此双方都找不到它的对立面,这就是道的枢纽。

这个枢纽道先得到了“道”的圆环中心,来应付世间一切没有穷尽的事理。

这里有深邃的哲理性,不知园主人写此四字,与在此两面都起框景作用是否有关系。

但无论如何,在客观上存在这种交互为框景,可谓难能可贵。

引景其实,漏窗也起到引景的作用,如杭州西泠印社,围墙上一排漏窗,人们观窗内之景,便欲入园游赏,于是沿墙找到大门而入。

苏州怡园中的复廊、上海豫园中的复廊,都有引景之作用。

引景手法较多,有的用弧墙(有较强的导向性)引景,如杭州虎跑。

自“虎跑泉”照壁,沿弧墙前行,便至叠翠轩,桂花厅等处。

也有的用文字来暗示,起到引景的作用,如上海豫园,自三穗堂向东,有一条廊向北,有“渐入佳境”四字,很起引景作用。

廊边墙上又有四字“峰回路转”,显然是转弯,里面果然美景不少。

总之,无论是漏花墙、廊、台阶、弧墙乃至文字,都能起到引景的作用;但须得当,不能喧宾夺主,这些东西只是起引景的作用,不是主景。

组景十八法,只是古人对组景方法的总结,不能生搬硬套,墨守成规,须处理恰当。

另外这种手法也要融会贯通,用到新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去,还须有新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