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及发展
中国 管理思想 历史 及其发展的探究

正文: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发现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有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治国修身和对人的哲学思考上,对于传统的管理思想我们必须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学是中国古代的显学。
儒家思想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来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深深的影响着中国。
儒家的管理思想史以人为中心,强调“入世”,十分重视人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以文为本”的管理理念。
儒家认为管理就是“治人”,即“劳心者治人”,并强调“和为贵”的思想。
儒家主张“安民”、“为政以德”、“正人正己”,讲究“忠、孝、仁、义、理、智、信”和“修身、治国、平身、治天下”,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些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三点:一、管理中心是人;二、管理是一种运用脑力的活动;三、管理是一种协调活动。
孔子主张重义轻利,不积极的追求物质财富,要“知命”、“安贫”;主张财富要分配适当。
孟子认为分工是很重要的,他强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早期儒家最后一位思想代表人物荀子主张重用人才,他认为需求是无止境的,培养人才,知人善用和奖罚分明。
他强调“无能不官”的用人原则。
儒家还特别重视教化和个人修养作用。
在他们追求内圣外王的人生最高境界中,内圣是外王的前提。
“诚信”是中国古代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思想的精华。
(二)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位仅次于儒家思想,并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后来的佛家等各家思想是相呼影响,相互吸收和融合的。
道家的基本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要求顺道,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不仅是指治国的思想和主张,也是客观事物存在的规律。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其顺应的规律。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存在着,因而要求人们应该从万物永恒的状态去观察道的奥妙。
第二章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孔子对以往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阐发和传播,提 出了儒家思想主体的思想构架,再经较晚的孟子和荀子 进一步的补充,正式形成了一门儒学。 儒家学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对儒家进行彻底的否定。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时期,儒家的理论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二)人本主义的管理目标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讲“为政以德” 、 “正己正人”,把人以及人际关系作为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儒家认为 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前提是“人性”,管理的方式是“人 治”,管理的关键是“择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出“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把“重 人”作为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提示要奇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大 事、人是第一位。
返回
儒家关于人性改造的思想
儒家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儒 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个人最高奋斗目标是做圣人, 并提出了向此目标奋斗的途径。 孟子的“天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可兼济天下, 贫可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三个层次: 1、形体上的合一: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 肢五脏; 2、情感上的合一:天有风雨阴晴,人有喜 怒哀乐; 3、规律上的合一:天有四季物候,人有春 种、夏锄、秋收、冬藏。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 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谓之王。”
(三)基于实用理性精神的管理手段
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 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 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 性”。 实用理性关注于现实社会生活,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 事事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满足于解决问 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水平。
东方管理思想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产生 1.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萌芽于原始社会部落联 盟时期,从那时起,就有了专管经济的官员, 并产生了一些管理的思想和观点。但作为具有 中国传统特色的古代管理思想却是产生于春秋 时期,初步形成于战国时期,成熟于西汉中期。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 会过渡的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技术的 发展以及农田水利的兴修,使得生产力有了很
进生产力的发展,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土地 主和官僚利用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所拥有的 强大势力,通过合法购买或暴力掠夺等各种手 段,把大量农民的土地攫为己有,而广大农民 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少量土地,土地兼并日益严 重,迫使百姓造反,危及封建阶级的统治,激 化了封建社会的内在矛盾。尤其是进入了西汉 以后,由于土地兼并所引起的各种矛盾日益尖 锐,使国家管理的难度加大,因此就出现了关 于如何限制大地主私有制的恶性膨胀、抑制土 地兼并的封建土地管理思想。封建社会时期出 现的限田、井田和均田三种典型的主张,构成 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土地管理思想的三种基 本理论模式。
四、在激励方面,西方强调物质激励,认为人的利己性是 人的基本属性,东方更重视精神鼓励。
五、在控制方面,西方控制制度化,东方控制非制度化、 弹性化。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一、在决策方面,西方强调民主决策,强调权力制约,三 权分立、议会制代表了西方的政治文明和管理思想;东方 强调个人独裁,东方人更愿意把命运托付给强者,他们相 信领袖胜于相信自己。
二、在组织方面,西方组织松散化、扁平化、横向联系多; 东方组织紧密化、层次化,上下联系多。
三、在人员配备方面,西方重视发挥人的个性,愿意把人 安排到他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去,而东方强调个人应适应集 体、服从集体,喜欢把人安排到组织认为他最适合的地方 去。
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特点包括: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不过分强调个体独立性,而主张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既重视个人的主体价值与作用,又主张推己及人,把个体融入和谐的集体之中。
中庸之道:指克己尽己,内仁外礼,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正平和是评价是非的标准。
处理问题上主张调和与折衷,反对过度偏激,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保持人际关系的协调,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和美的社会。
无为而治:“无为”就是尊重世间万物各自发展的规律,“道法自然”,从而达到“无不为”的境地。
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是要善于抓大事,把具体工作分配给具体人员和机构去做,无须事必躬亲。
这样才能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各展其长,各尽所能,管理工作就会井井有条,获得最佳效果。
厚德载物: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即使贵为王侯,也并不能获得好评;而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即使身处贫困之中,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运用在管理思想中,就是要注重领导阶层的身教,强调领导者以身作则的榜样效应,强调道德伦理的作用。
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成功的领导者要自觉地协调他人、社会的关系,从立身正己做起,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达到“以德服人”的目的。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上互联网、现代通讯及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进行着。
西方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群的渗透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中国人也越来越善于学习国外经验,正在朝着个性化和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突出个性、允许并强调多样化的时代,不论是在思想界还是在管理界,各种情况都将更加参差不齐和纷繁芜杂。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完全采用以数量化和客观化著称的西方科学管理思想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时需要的是适应人类生存和人性发展的有效管理模式,而中国的儒家管理思想和西方科学管理的结合刚好可以实现这种管理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各种相应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与条件的产物,都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既是对管理实践的反映、概括与总结,也是管理认识与理念的理论化、系统化与体系化。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承启与阐释,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与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孕育了辉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管理思想作为文化与实践的函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极为灿烂。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管子(公元前770~前476 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杰出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政绩卓着,。
《管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是战国中后期管子的学生们托老师之名写成的一部论集,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经济学、管理学巨着,也是世界上最早涉及并阐释管理理念及管理思想的着作,可谓管理之祖。
《管子》今本实存76 篇﹐分为8 类,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第一,天地为心的治理论。
管子提出,人君应以天地为楷模,以天地为心,无私无。
天道产生权,权产生法,以法治国;地德产生义,义产生礼,以德治人。
管子的治理论还衍生了宽猛相济、刚柔并举等管理理念。
自利的人性观。
管子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节。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但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不仅可以调和,甚至自利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既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唯其如此,才不至于有二心。
第二,民富与国富相统一,以民为本和与时变思想。
管子强调,国富不民富,民富才有国富,民富是国富的必要条件。
民富可以多收税,税收增加国家就会富裕。
国家要兴盛,一定要民富。
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国家的政令,藏富于民并不是以牺牲国富为条件。
中国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
墨家的管理思想
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后来发现孔门仿 周制而立的礼乐理论烦琐且劳民伤财,于是由师儒转向非儒,建立了自己生徒弥众的墨家学派。墨家 的管理思想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站在劝说当权者治国的立场阐述有关管理问题的,有丰富的 内容和值得借鉴之处。
一、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
(三) 经营方面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有很多善于经营的工商人士,他们在经营中体现出了卓越的理财思想和 较有成效的经营管理艺术,形成了一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经营思想。其中经商最负 盛名并系统总结精辟的经营之道的是春秋时期的范蠡。他用计然之策管理国家,使国 富兵强;他经营有方,成为天下巨富。他有两条著名的经营之道:一是待乏原则,他 执行“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夏则资裘、冬则资稀”,依据季度预测行情需要,预先 存储以待时机,方可有利可图;二是积蓄之理,在获取利润的方式方面,他强调货币 的流动性,通过商品数量预测价格的贵贱,获取好的收益,这些思想在现今的社会都 已是普遍采用的财务管理方式。
1. 管理目标——民富治国 墨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目标是政治清明、法纪井然、国富民众、民富国治。 2. 人际关系——兼相爱,交相利 兼相爱即长幼贵贱皆爱;交相利即利人才能利己,利人也是为了利己。只有这样才能万民和、国 家富,百姓暖衣温饱无忧虑的理想便可达到了。 3. 用人之道——尚贤 墨子主张用人唯贤,“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是 为政之本。 4. 行政管理——尚同 尚同是与尚贤相辅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则。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纷乱。墨子的尚同 思想是高度的集权主义,主张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有效管理。 5. 消费原则——节用 墨子是主张节俭最突出的代表,墨子的消费观实质是小生产者的消费观。
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发展趋势范文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发展趋势教学内容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等发展我国管理思想及理论发展管理发展的趋势及特点第一节人类社会早期的管理思想及实践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实践:1、长城——系统思想的运用2、对策思想——田忌赛马3、经营管理思想——孙子兵法范蠡大商人4、人事管理思想——选才用人艺术5、以人为本思想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着重于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研究。
从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管子等诸子百家起,他们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反复论述的主题就是人的本性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他们提出“三纲”、“五常”,作为处理个人和国家、社会、家庭及其他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对数千年超稳定组织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对东南亚影响很大。
儒家文化成为热门。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宏观治国学: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货币、漕运驿递……微观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1.顺“道”:经济规律“守常、守则、循轨”2.重人:得人才、求贤、重贤(1)重人心向背: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
(2)重人才归离: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
3.人和:调整人际关系,“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只有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
《管子》提出“无私者容众”。
4.守信:信用是人类社会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亡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
5.利器: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误砍柴工。
“实业报国”6.求实:即要“守正”,“过犹不及”,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因时而动,不法常可,事异而备变。
7.对策:要统筹谋划,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8.节俭:孔子、墨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
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9.法制:法术势法家和《管子》推出一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法制、市场法制等。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管理的原则——情,利,法,理。
情——以情感人,它是以儒家的“性善论”为基础的, 即对待被管理者,采取以情动之的正面感化原则,以 及从“仁者爱人”的要求而提出的以“以人为本”的 管理原则。 利——以利驱人,利,这里主要指物质的利益,墨家 非常重视对“利”的追求,人们是在不断地追求利益 中的生存和发展,利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有效驱动力。 法——以法齐人,韩飞主张把法,术,势三者结合起 来,认为法和术是统治者的两大法宝。 理——以理服人,“礼”是做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礼的作用就是协调社会的各种关系,使众人各安其分, 达到和谐统一。
中西方差异
核心
管理方式
目标
本质
核心的差异
中国 西方 重视技术化的管理。 重视人的力量,认为 人是管理的核心。 会把管理的重点放在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 中,民本思想一直占 高上。如泰罗的规范 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 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 一般管理理论等。
管理方式的差异
中国 十分重视“人”的作 用并强调要“知人善 任” 。 强调“士气”的重要 性。 讲究激励的艺术。 西方 把管理的核心放在对 “物”的管理上 。 人也视为物化的管理 对象 。 重视采用标准化的机 械管理方式 。
目标的差异
中国 强调协调各种组织、 群体间的关系 。 强调整体协同 。 西方 管理文化与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相结合 。 管理文化与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相结合 。
节俭
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 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法治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 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 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 政管理法制,市场法制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课件
18
⑶礼 制
“礼”是治国之本
“礼”的本质是“和” 为贵
实行礼制的方法—正名
管理课件
19
⒉ 法家管理思想
法制刑治论
⑴崇君权
• 同道 • 国心 • 救民
管理课件
20
重法、重势、重术
• 法是指健全法制; • 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 • 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
⒉ 中西管理思想的性质不同
西方:科学实证主义
中国:社会人文主义
西方:人性恶 、天人两分、法治、契约、 规范、个人价值、科学、技术
中国:人性善、天人合一、德治、信义、关 系 群体价值、智慧、艺术
管理课件
3
学习中国管理思想的思路
⒈实物---大型工程 ⒉典章制度
⒊思想与学说
管理课件
4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管理课件
35
⒌ 中国古代的统御谋略
• 统御术内容: • 人性 • 正人先正己 • 识人 • 用人 • 制人
管理课件
36
• 统御谋略释义: 五事七计——谋略的基础 审势攻心——谋略的核心 法、术、势——谋略的手段
• 王者之道与霸者之道
• 三国中的典型案例
管理课件
37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之—对策
• 运用智谋应对而取胜 • 要点:1 预测 2 运筹 • 孙子曰:知己知彼
合道
管理课件
, 12
二、中国古代三大主流管理思想
1、儒家 2、法家 3、道家
管理课件
13
1、儒家管理思想
• 仅关注人的本性及人们间的社会关系;
• 子不语:怪、力、乱、神也。 • 家与国同源 • 致力于 国家民族的稳定。弊在僵化、停滞、
腐朽
管理课件
14
儒家思想要点:三纲五常
• 三纲:上下尊卑的规定 • 五常:约束双方的行为准则 • 仁、义、礼、智、信
管理课件
15
君子之道
•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 管理好自己—管理好家庭---管理国家
• 修己——安人
管理课件
16
儒家管理思想 仁政德治论 ⑴ 仁政
• 信民 • 富民 • 爱民 • 教民 • 制恒产
管理课件
17
以德治心 以德防腐
以德选人 以德治民 七教三至
⑵德 治
德治可以征服人心 德治可以防止社会 堕落和衰败 以德的标准选拔管 理人才 道德之威
管理课件
9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结构 ⑴经世致用的价值观
⑵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 ⑶和合致中的管理策略
⑷德法结合的管理方法
管理课件
10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逻辑体系 人性基本假设 基本的管理理念和宗旨 具体的管理方法 需要实现的管理目标
管理课件
11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神实质
行守
之 术
王 霸 杂
无 为 之
管理课件
41
现代管理思想的历史回顾
• 中国官僚资本企业管理史:
晚清洋务派: 代表人物:李鸿章 张之洞 民国初年:北洋军阀
国民党统一中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
管理课件
42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民族资本企业管理:
• 资本弱小,夹缝中求生存,多从轻工业 起步
• 品牌意识:
化工大王 范旭东 “红三角”牌纯碱—万国博览会金奖
管理课件
管理课件
25
⑸尚功利
• 功利是赏罚的标准 • 重功利 • 功利主义价值观
管理课件
26
⑹用强力
• 养足以力 • 国兴于力 • 功立于力 • 德生于力
管理课件
27
⒊ 道家管理思想 无为而治
⑴自然无为——治国之道
• 道法自然 • 无为而治 • 无为无不为 • 为道日损,去欲去智
⑵柔弱胜强,以反求正 治国之术
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 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管理课件
32
• 孙子曰:
•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 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管理课件
33
风险意识
• 凡立于风险之地:战场以及商场 必须牢记:先保存自己、然后消灭敌人
管理课件
34
生活中的案例
• 小偷拜师第一课
• 飞行员第一批科目
• 以柔弱胜刚强 • 以反求正
管理课件
29
⑶至德之世 理想境界
• 自然 • 素朴 • 平等 • 自由 • 安宁
管理课件
30
⒋ 兵家的管理思想
竞争方略
• 五事七计 • 知胜之道 • 任势择人 • 趋利避害 • 九地之策
管理课件
31
兵家管理思想
• 道,天,地,将,法。 •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
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
管理思想的历史脉络
从时间坐标—古与今; 展开 空间坐标---中与外
管理课件
1
⒈ 中西方管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和管理对象不同
⑴时代背景不同: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
明
⑵管理对象不同:政府管理与企业管
理
⑶文化起源不同:
封闭的地理环境与开放的地理环境 浓重的血缘关系管理与课件明确的契约关系 2
43
• 质量意识 • 成本意识 • 服务意识 • 市场意识 • 科学和人才意识
办职业中专、大学 • 企业制度建设 • 企业精神(文化)
管理课件
44
新中国的管理史
①金字塔型的整体结构 ②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指挥体系 ③诸侯国与中央大区构成 的中间结构的雷同性
④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
管理课件
8
国家管理体制运作
①整个管理体制拥有一个 绝对权威的权力中心
②管理信息和指令以单向 直线传播为主要方式
③管理运作方式以长官意 志、行政手段为主导
④管理的首要价值目标 是追求政权的稳固
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 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管理课件
21
⑵行法治
权势是 “胜众之资”
法治是 “治世之宝”
管理课件
22
法家的管理要点
• 一、明法 • 二、一法
典故:商鞅 城门徙木
管理课件
23
⑶倡刑治
• 治民要严刑重罚 • 赏罚结合 • 赏罚得当
管理课件
24
⑷弄“术数”
• 循名责实 • 课能考绩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管理课件
5
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产生的历史背景 ⑴中国古代华夏文明的特点
①国家发生全息化 ②国家结构的单一化 ③国家发展的城市化
④国家管理的集权化
管理课件
6
⑵古代中国国家管理体制
周天子
诸侯国 诸侯国 诸侯国
大夫 大夫 大夫
民 民民
管理课件
井田制
7
古代中国国家管理体制
• 范蠡故事(陶朱公—商人的祖师爷)
管理课件
38
• 市场行情预测: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 民谣: 早知三天事,富贵一万年
管理课件
39
对策精彩案例
• 田忌赛马 • 空城计 • 三国赤壁之战
管理课件
40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
• 一部中国现代史:
• 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历史 • 因落后而挨打的历史 • 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