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公开课教师教案

合集下载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实用】《荷花淀》教案4篇《荷花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崐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和崐乐观主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三、教学时数: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语:今天我们来讲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这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

那么同样是描写战争。

它与以往的战争有哪些不同?大家知道,以往的战争给我们展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残酷场面,而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场战争却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一起走进被称为“诗体小说”的孙犁代表作《荷花淀》。

四.作家作品: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

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

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它与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和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茶子花派”并称。

五、题目解说:荷花淀,在这里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主要是一个文化概念-————六、情节梳理:1、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

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标题:①夫妻话别②、探夫遇敌③助夫杀敌故事情节:3、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课文赏析(一)人物角色分析:1. 分角色朗读6――30段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荷花淀》教案7篇

《荷花淀》教案7篇

《荷花淀》教案优秀7篇课文《荷花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赞誉为“诗体小说”。

相对于主题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

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代的学生毕竟较为久远了,如何在一教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

因为文字的静默无声天然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阂,而朗读的声情并茂本身就有利于沟通。

因此,本课将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

教学目标: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定向昨天请大家阅读了一篇小说《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吗?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呢?引导学生畅谈,如果学生能谈到人物对话的精彩就直接定向研读。

如果学生没有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人公。

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就锁住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

文中有很多处人物对话。

那么,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什么?结合语境,诵读品味,比较揣摩。

二、学生自由诵读,选取对话语段,分组揣摩。

三、交流鉴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尝试演读。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自己所选取的对话语段,找一句自己认为最传神,最动人的话,何大家交流自己的赏析和感受。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注意对话中的神态细节描写2、设计语言变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3、引导学生将语言鉴赏深入到人物思想和形象鉴赏上4、组织学生演读(一)夫妻话别具体语言鉴赏点:1、怎么了,你?(你怎么了?)倒装句式急切,关心2、你总是很积极的。

(低着头说/斜着眼说;就你积极)心态真诚,羞涩、无奈、自豪顺带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水生的“脸红”“气喘”和避闪拖延的态度,体会他想说又怕说不知道怎样说的。

荷花淀教案推荐7篇

荷花淀教案推荐7篇

荷花淀教案推荐7篇优秀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主动性,通过教案的规划,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和互动机会,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荷花淀教案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荷花淀教案篇1一.说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

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荷花、莲蓬、饱胀、翩翩起舞。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句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2.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查阅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以为自己是荷花?(二)新课:1.师: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你觉得这一段哪个词用得恰当?为什么?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师小结:本段作者直接了当,引起下文,引人入胜。

2.荷花开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出示挂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3.学习二、三自然段:自由读二、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书:荷叶、荷花)指名读描写荷叶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板书:挨挨挤挤、像大圆盘)这样的荷花给你什么印象?师启发:荷叶就已经这么美了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问: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板书:半开、全开、含苞)指名分句朗读要求读出荷花的美丽。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荷花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分析和解读;(3)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2)领悟作品中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对美好情感的赞美;(3)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荷花淀》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体验作品中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性格特点;(3)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 导入新课:(1)简介《荷花淀》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人物形象和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分析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性格特点;(3)阐述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中的情感美;(2)讨论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阅读和分析作品时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对《荷花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关于《荷花淀》教案4篇

关于《荷花淀》教案4篇

关于《荷花淀》教案4篇《荷花淀》教案篇1教学目的品味散文式的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体味人物对话教学重点1.景语和情语。

2.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1.散文式的格调。

2.诗歌般的意境。

教学方法研读、品味、思考教学过程一、点拨《荷花淀》不侧重战争场面的描写。

从青年妇女这一侧面去表现时代的重大主题——以人民战争抗击日本侵略者。

小说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妇女形象, 表现了她们的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分析__中几处对话描写及其作用①夫妻对话。

妻子追问: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这里蕴含着妻子对丈夫的忧虑、关切和责备, 也表现出人物的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

妻子赞同丈夫参军, 说明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

妻子应诺承担家里的千斤重担, 说明她爱丈夫、爱祖国, 把对丈夫的爱融注入爱国的高尚的民族气节中。

②探夫时的对话。

她们想去而不明说, 骂、恨、惦念和找借口探夫一样, 都是对丈夫的爱。

③伏击战后妇女们在回家路上的对话。

她们商量回去也成立队伍, 她们要和丈夫比赛打敌人, 看“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表现她们在战斗中受到教育, 不甘落后, 想和丈夫比个高低的自尊心理和勇敢好强的性格。

三、分析__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①渲染气氛, 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环境以烘托人物形象。

“月亮升起来”至“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 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②借景抒情, 展示人物心理和精神风貌。

如几个女人在探望丈夫未遇的归途上, 有点失望, 也有点伤心。

可是她们很快地就忘记了那些不痛快。

这自然与她们爽朗、乐观的性格分不开, 但这时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 也会使她们受到感染, 从而增强扫除伤心情绪的力量。

又如作者写荷叶像铜墙铁壁, 写粉红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

作者驰骋想象, 把景物写得逼真、形象、传神、充满寓意。

《荷花淀》优秀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设计优秀6篇

《荷花淀》优秀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设计优秀6篇

《荷花淀》优秀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设计优秀6篇课文《荷花淀》教案篇一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一)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白洋淀派”(即“荷花淀派”)。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揣摩的方法让学生欣赏本文,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艺术特色:成功的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

从而理解小说的思想意义,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步骤可作如下安排:首先,指导学生用10—15分钟,快速阅读全文,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要求随手将精彩的地方划出来。

接着,提问检查速读效果。

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作品的主要人物是水生嫂而不是水生?水生嫂从什么样的起点出发,往哪个方面成长?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熟悉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进而初步认识水生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接着,简介孙犁小说散文化、诗化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通过朗读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精妙,从而加深对水生嫂这一形象及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三)因教学时间限制,可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及“探夫”前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

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指点迷津】本文教学难点是对小说总体艺术风格的把握。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法:《荷花淀》是一篇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

许多这类题材的作品都描述敌我双方的殊死战斗,情节曲折复杂,文中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哀鸿遍野。

如《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地道战》、《地雷战》等。

孙犁则另辟蹊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抗日战争。

他不写敌后抗日游击队怎样和日本鬼子打仗(文中虽涉及打仗,但不是主要的),而是写抗日根据地的一群年轻妇女如何在战争环境里锻炼成长,他不以游击队长水生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而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作主要人物,通过描写、塑造她们的形象,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不刻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精心选择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及事情,作为小说的主要材料。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荷花淀》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人物形象分析象征手法的探讨修辞技巧的解读文学鉴赏与批判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荷花淀》情节的掌握。

人物形象的分析。

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运用。

2.2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深层含义理解。

修辞技巧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文学鉴赏与批判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读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互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进行文学鉴赏与批判。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像、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营造情境,增强学生感受。

3.2 教学手段课文朗读: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情感的表达。

多媒体演示: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激发思维,培养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荷花淀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简述作者孙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4.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读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的理解。

各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4.5 文学鉴赏与批判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对作品的看法和建议。

4.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情况。

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荷花淀》教案精选五篇

《荷花淀》教案精选五篇

《荷花淀》教案《荷花淀》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2、欣赏孙犁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分角色诵读和想象能力。

2、感受孙犁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

(三)、德育渗透点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二、重、难点体味孙犁小说诗化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要求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听课文录音,精选文段,认真表演,通过自己的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简介)两种不同的战争场面。

(2)、简介荷花淀派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注意文章的特点: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抒情见长。

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选三个片段的内容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3、请学生选出最能体现“荷花淀”斗争环境特点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特色,揣摩其深刻含义。

“她们轻轻划着船——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质朴、自然“她们奔着——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动静结合的描写4、分角色研读以下两段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很晚丈夫才回来了——女人流着泪答应了他。

”干净、简洁的对话,要求学生表演、体会(2)、“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解放区妇女的新形象二、与引申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人的意境”。

三、作业布置课外阅读《嘱咐》,更全面的了解“水生嫂”这一人物形象。

《荷花淀》教案「篇二」教学设想:有“诗体小说”美誉的传统名篇《荷花淀》以其语言美、景物美、人物美和情感美而充满艺术魅力。

其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作品的一大特色,本课将以人物对话为突破口,通过朗读体味、思考分析生动传神的人物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三处人物对话,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淀》讲义作者:孙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如诗如画的场景描写。

2、理解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中体现的“四美”——意境美、情感美、含蓄美和
情操美。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诗情画意和乡土气息完美统一的意境美。

2、从小说的人物和语言中感受小说的情感美、含蓄美和情操美。

3、引导学生通过“四美”来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夫妻话别场面水生夫妇含蓄的情感表达。

2、领悟水生嫂等劳动妇女的探望丈夫前的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1、朗读小说中诗意环境的描写和精彩的对话片段。

2、感受、探讨、评价小说中蕴藏的“四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
2、感悟《荷花淀》的“四美”——意境美、情感美、含蓄美和情操美。

二、孙犁、小说的背景和情节构造:
1、孙犁:
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

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

孙犁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

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2、背景:
淀:diàn,湖泊,荷花淀即湖泊名,是白洋淀的一部分。

本文选自《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军进行顽强斗争。

作者写《荷花淀》的目的在于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3、小说的情节构造:
月夜编席
开端:夫妻话别夫妻话别
水生离家
探望丈夫
荷花淀发展:探夫遇敌扑空归来
淀上遇敌
伏击歼敌
高潮、结局、尾声:助夫杀敌意外相见
组织起来
二、重点难点解决过程:
(一)、从环境中感悟意境美:
1、朗读1—3自然段,感悟小说的意境美,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1)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

(2)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

(3)为情节的展开做好的铺垫。

(二)、从人物对话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1、分角色朗读水生夫妻话别的对话,读出其深情与含蓄。

2、分析水生嫂在夫妻话别这段对话中的心理变化。

3、分角色朗读水生嫂等劳动妇女要去探望丈夫前的一段对话,读出其含蓄与羞涩来。

4、从对话中揣摩水生嫂等劳动妇女的心理。

三、课堂小结:
《荷花淀》塑造了根据地人民意志坚强、英勇善战、同仇敌忾的形象。

在结构上,轻巧灵活,叙事抒情互相穿插,环境描写和意境烘托融为一体,而在人物的塑造上注重以心理刻画来展现人物美好纯洁的内心世界。

作品以诗一般的语言来描写,质朴而又含蓄,充满抒情意韵,这些特点充分显示了孙犁小说创作清新明丽、细腻生动、诗情画意的特有风格。

四、练习:
1、下面对对话中“总是”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水生说:“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

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A.表明水生嫂的埋怨情绪。

B.水生嫂对水生的积极行为由衷地赞扬。

C.水生嫂一方面为有这样一贯积极的丈夫而自豪,同时又含有一些嗔怪的情绪。

D.水生嫂对水生的过分积极很不满,带有较强的讽刺挖苦情绪,但客观上表现了水生的强烈的爱国热忱。

2、这篇小说以“荷花淀”命名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荷花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是我抗日根据地军民高尚情操的象征。

B.荷花优美,“日上日妍”,是我抗日根据地年轻美丽的劳动妇女的象征。

C.荷花清新雅洁,宛如孙犁小说的风格,作者借此来表明《荷花淀》的艺术风格。

D.荷花淀是地点,是小说的背景,是主要事件伏击战的发生地,小说是以地点命名的。

3、“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对这个细节的理解符合作者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B )
A.水生嫂编席不小心,弄伤了手指,“吮”主要是为了止血。

B.水生要去参军的消息在水生嫂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吮”主要是为了控制和掩饰自己的感情。

C.水生嫂内心很惊慌,“吮”是为了消毒。

D.水生嫂很生气,“吮”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愤怒。

4、第一自然段中“缠绞”、“跳跃”二词的主要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表现苇眉子又薄又细,正好编席。

B.表现水生嫂编席技术的熟练。

C.表现水生嫂的勤劳、淳朴。

D.表现水生嫂编席动作的优美,给人的美感。

五、作业:阅读孙犁的一篇小说,和同学一起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感受。

板书设计:
景物描写——意境美
荷花淀对话描写——情感美、含蓄美
人物心灵——情操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