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原因及效应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取得了成功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反传统性、包容性和交流性等特点。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和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并非偶然,与社交媒体的兴起、全球化交流的加剧、文化互动的融合、消费主义的倡导等因素密不可分。
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从而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社会群体。
同时,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2. 全球化的交流加剧全球化交流的加剧,使得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这种互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从而催生了一种新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即网络流行语。
3. 文化互动的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从文字、图片、短视频、表情包等多个方面的混搭,为网络流行语带来了越来越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化融合之下,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一种民间文化,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感情交流的方式。
4. 消费主义的倡导消费主义的倡导,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
广告、营销、明星代言等形式的大众娱乐产业,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
这种创作方式不断地吸纳、包容各种创新思维,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十分复杂,主要涉及到个人转播、平台传播和传统媒体等多个方面。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个人转播个人转播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基本方式。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持续流传的、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并且有着特定社群背景的词汇或短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它们既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使用。
本文将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存在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撑。
通过网络,信息可以快速地传递和扩散,这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另外,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让网络流行语不断地涌现。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往往与某个事件或现象有关。
比如,“996”就是在201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高强度工作时间引起的社会热议中催生出来的,它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表达。
而“抖音”则是由中国短视频平台“抖音”所创造的音乐短视频应用,其用户群体主要是年轻人,那些在平日里弹奏吉他唱歌的年轻人借助抖音平台在音乐界逐步崭露头角。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其流行也需要舆论的推波助澜和用户的共鸣。
二、网络流行语的热度网络流行语的热度是由它们的传播和使用情况决定的。
网络流行语通常会在网络上形成话题,比如在Twitter上使用指定的标签,或者在微博上通过热搜排名推荐。
网络流行语除了在网络上使用,还可以进入流行文化领域,比如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领域。
这种“跨界”现象为网络流行语的长期热度提供了可能。
网络流行语的热度不仅考验它们的创意和表达形式,还考验它们的适用性和社会价值。
如果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社会生活和网络文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得到大众的认同,就能够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三、网络流行语的未来未来的网络流行语会在不断地创新和演变中得到发展。
尽管在今天我们大量流行词汇和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常态,但是新的流行语依旧在不断产生。
技术的更新换代也会产生新的网络流行语,比如目前正在逐渐普及的语音识别和AI技术有望带来一系列音频相关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越来越常见。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富有创造力的内容,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简洁有力:网络流行语以简短、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闻名,可以通过极简的文字或图片,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2. 创造性强: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它们可以通过对现有语言的重新组合、变形或引用,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 可塑性强:网络流行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语境进行变形和演绎,进而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传播至各个角落。
4. 反应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社会热点和时事的反映。
通过对社会事件、流行文化等的关注和回应,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和共识的标志。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 社交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日益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表达自我和获取认同感的工具,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2. 快速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网络流行语通过快速的传播迅速在社会范围内流行开来。
3. 幽默与调侃:网络流行语往往以幽默和调侃为主旨,它们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4. 群体认同: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群体认同感,使得人们更加愿意使用和传播这些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对于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传达和弘扬一种地域或群体的特色,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网络 流行语 流行 的原 因及影 响
沈 明月
摘
会。
( 海南省洋浦 经济开发区技工学校 5 7 8 1 0 1 ) 要: 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 ,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也受到越 来越多的人关注, 有更多 的人使用 网络传播信 息。人 们在利 用网络进 行信息传 递
的过 程中, 网络上的流行语 言成为人们上 网交 流的必用语 , 并且这些流行语 还从网上走到 网下, 成为人们 的 口头禅等社会 流行语, 极大地影 响着 现实社
关键 词 : 网络 流 行 语 含 义 产 生 原 因 造 成 影 响
网络 流 行 语 的 含 义 “ 网络流行语” ,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 , 是 网民们约定俗 成的表达
一
、
方式 。这种 网络流行语与课本 中规范化的词语有着很大 的不 同, 属于 一种 特殊 语言符号, 通过 一两个词语来表达深层的含义。 网络 流 行 语 包括 三 方 面 内容 : “ 一 是 网络 专 业 术 语 , 指 与 网络 有 关 的 专
都是希望通过各种流行 语引起人们 的重 视, 已达到更多媒体 与政府的关 注, 使失联事宜快速浮 出水面。 2 、 口语化易于理解, 提高效率 文 言文 与方言不通用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易理解, 交流困难 。流行语却
语, 比如 : “ ZZ Z… … ” 表 示睡 觉 的状 态 , “ ?’ , 表 示“ 为什 么 ” 等 疑 问之 意 。 通
过一个简单的符号字母就解决了一个真 实的状态跟感受。 诙谐幽默一直是 人们所喜欢的, 比如: 很多人把一起 结伴 出游 的人叫“ 驴友 ” 。 ( 二)社会 的发展加速流行语的使用 曰新月异的时代潮流, 大众习惯 , 当然包括运 用语言的习惯, 迫使人们 不能仅仅 只局限于传统语言 的使用 , 就像用 白话文取代文言 文, 虽然流行 语并不能 也不会 撼动规范语言 的地 位 , 它仅属 于某一社会 时期, 但在这一 时 期 人们 为 了 追 随 时 代 潮 流 , 也会 依从大众 , “ 从某个角度来 说, 每 个 社 会 个 体 都 有 一定 的 从 众 心 理 , 每 个 人 都 不愿 落 伍 于 时 代和 社 会 。 因此 , 当某 种 流行语在社会群体 中慢慢开始流行的时候, 其他不熟悉或还没有采纳这 一 流行 语的社会个体就会面 临选 择, 这 时, 从众的心理要求 就会 让他接纳 并 加 以推广 , 否则 , 他就会面临某种社会 的压力 , 被别人视为违规者 。 因此 , 从
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现如今,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国家的网络逐渐的普及,同时这一技术的普及使得网络语言在广大网民之间孕育以及发展开来,使得我们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
网络作为信息时代最主要的特征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思维方式,同时网络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使得我们时刻都处于的网络信息的洪流之下。
所以在近些年来逐渐发生的诸多热点事件中,网络语言正是在逐渐发酵升腾在我们全民之中发展非常迅速,这其中不仅有社会原因以及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互联网自身发展的原因。
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原因以及其传播效应,让我们对其能有一个更加深层的了解。
标签:热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产生原因分析;传播效应一、热点新闻事件中网络流行语言产生的原因分析(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现如今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改革以及科技的发展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使得我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同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环境。
现如今因为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与现如今的物价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其实这些时代背景都可能会激发产生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说近年来物价飞涨引起来的“蒜你狠”、“蓝瘦香菇”等等,其实这些网络流行语无疑不是这个时代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出来人民的真实心理状态。
(二)文化传播方面的原因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在不断地取得高速的发展,虽然说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只有短短的不到20年时间,但是发展速度却是非常的惊人,正可谓是异军突起,因此如今网络环境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千家万户中。
现如今我们国家的网络使用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就是我国主要的网名,但是这个年轻人群体的主要特点就是年轻有活力,富有探索精神,因此对于近些年来所发生的社会热点意见往往都特别关注,而且往往对于这些热点时间都持有着自己的态度。
网络流行语年终总结报告

一、报告背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已成为现代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它们源于网络,传播迅速,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方式。
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度网络流行语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其产生原因、传播途径、社会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2023年度网络流行语盘点1. 尊嘟假嘟:起源于网友们的花式调侃,通过谐音同化词的调侃,变换成“尊嘟假嘟”。
这种卖萌方式让整个聊天氛围变得更加有趣。
2. 特种兵式旅游:大学生们利用周末或法定假期进行高强度的旅游计划,如一天刷十几个景点,打卡七八个网红美食,日行八万步,只睡三小时,主打精力充沛。
3. 泰裤辣:谐音梗“太酷啦”,由王琳凯在演唱会上的一句话引发,表达了无法言喻但情绪炸裂的情感。
4. 挖呀挖呀挖:一首念白式儿歌歌词在幼师表情投入地演绎下,成为小朋友们最爱唱的歌。
5. 汤姆猫跑酷:一款跑酷手游,凭借萌宠角色、Q版场景、特色家园玩法等元素,迅速俘获玩家芳心。
6. 盘他:源自《王者荣耀》中的英雄台词,用于调侃、讽刺或表达对某人的不满。
7. 杠精:指那些喜欢与人争论、抬杠的人。
8. 996:指每天早9点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9. OMG:表示惊讶、震惊等情绪。
10. 我太难了:表达自己在某方面遇到困难或压力时的心情。
三、网络流行语产生原因及传播途径1. 产生原因: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热点事件:如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大事件。
(2)娱乐现象:明星、网红、综艺等娱乐领域的热点话题。
(3)网络文化:网络语言的特点、网民心理、网络社交方式等。
2. 传播途径:(1)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
(2)网络论坛:如天涯、贴吧等。
(3)短视频平台:如快手、B站等。
四、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1. 拓宽交流空间:网络流行语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交流方式,使线上沟通更加生动有趣。
2. 传递情感价值:网络流行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能够传递出人们的喜怒哀乐。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原因及效应

XINWENAIHAOZHE2010·8(下半月)新闻与传播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及特点“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所运用的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的一种特殊语言符号,它来源于现实社会,又影响着现实社会。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正迅速发展。
比如,2008年在网上广泛流行的“躲猫猫”、“做人不要太CNN”、“叉腰肌”、“囧”、“打酱油”,等等,它们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有自身的特殊性。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迅速流行的原因网络媒体的出现引起了人们认知方式改变的外在表现。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表达的不仅仅是内容,它同时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当前政治有着密切联系。
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口中不离“文革语言”;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里广告盛行,人们口中又充满了“广告语言”;近几年网络盛行,人们自然是满口的“网语”。
任何社会行为的变革总能推动语言的变革,语言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语言的流变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外在表现。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因此,新媒介的产生,有可能影响着人们语言的表达方式。
纵观人类传播史,传播媒介的变革引起的传播方式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原始社会,人类是“口语社会”;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人类转向“眼睛社会”;广播电视产生之后,人们的关系开始疏远。
而网络产生之后,人类开始“参与社会”。
在网络制造的“参与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媒介环境中来,自由发挥,表达思想,传播观点。
于是,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网络传媒引起人们认知世界方式发生改变的外在表现。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表达思想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网络的出现为人类改变语言表达方式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网络媒体为信息提供传播形式,也不可能有“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存在。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意义和功用解析

最后,我们也需要网络流行语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那些过于简略、模糊或 者带有负面情绪的网络流行语,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它们对个人和社会造成 不良影响。我们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 使用网络流行语。
总之,网络流行语现象是当今网络时代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它既为我们的 交流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 保持开放的心态,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流行语,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其可能带来的 不良影响。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流行语现象将继续丰富和演变,为我们的 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简洁易记。如“元宇 宙”、“硬核防疫”等词,都以简洁的形式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其次,幽默讽刺。 很多网络流行语都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了网友的态度和看法,如“雨女无瓜” 这个词语就表达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最后,实时性。网络流行语 往往与当下社会热点紧密相连,能够实时反映人们的问题和情绪。
网络流行语:文化解析与应用之 道
当我们身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流行语无疑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文 化现象。它们以简洁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映出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 和情感诉求。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现象分析以及正确应 用之道。
网络流行语,这一概念自互联网诞生之初便已存在。它们通常以简洁、幽默 或讽刺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态度。从最早的“斑竹”、“菜鸟”,到近期的 “佛系”、“躺平”,这些流行语不仅代表了网络时代的沟通方式,更反映了社 会文化氛围的变迁。
然而,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度使用和误用现象尤为突出。 有些网络流行语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被广泛传播后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含义。此 外,部分网络流行语可能带有负面情绪,使用不当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针对 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尊重原创,避免误解和冒犯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NWENAIHAOZHE2010·8(下半月)新闻与传播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及特点“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所运用的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的一种特殊语言符号,它来源于现实社会,又影响着现实社会。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正迅速发展。
比如,2008年在网上广泛流行的“躲猫猫”、“做人不要太CNN”、“叉腰肌”、“囧”、“打酱油”,等等,它们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有自身的特殊性。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迅速流行的原因网络媒体的出现引起了人们认知方式改变的外在表现。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表达的不仅仅是内容,它同时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当前政治有着密切联系。
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口中不离“文革语言”;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里广告盛行,人们口中又充满了“广告语言”;近几年网络盛行,人们自然是满口的“网语”。
任何社会行为的变革总能推动语言的变革,语言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语言的流变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外在表现。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因此,新媒介的产生,有可能影响着人们语言的表达方式。
纵观人类传播史,传播媒介的变革引起的传播方式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原始社会,人类是“口语社会”;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人类转向“眼睛社会”;广播电视产生之后,人们的关系开始疏远。
而网络产生之后,人类开始“参与社会”。
在网络制造的“参与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媒介环境中来,自由发挥,表达思想,传播观点。
于是,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网络传媒引起人们认知世界方式发生改变的外在表现。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表达思想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网络的出现为人类改变语言表达方式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网络媒体为信息提供传播形式,也不可能有“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存在。
网络的出现,使人类社会成为一种“参与社会”,人人都可以参与到互联网中来,表达思想,传播观点。
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07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当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82亿,2008年中国内地网民达2.1亿,2009年网民已达3.8亿。
在这些网民中,年龄在19~35岁的占83.1%,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64.7%,上网地点在家、网吧、网校、网络咖啡馆等休闲场所的占60.3%。
由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得知,我国上网人口基数大,上网者大多是高学历的年轻人,上网时间多为休闲时光。
这些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生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
他们在休闲时光上网,在这样一个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尽情发挥的空间;他们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以社会上出现的有强大影响力的事件为背景。
每一句风靡网络的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事件发生。
比如,“做人不要太CNN”,源自在报道“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美国CNN对中国的歪曲报道;“躲猫猫”,源自2009年2月12日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里一男子离奇死亡;上溯2005年的“凉粉”、“玉米”,源自当年娱乐界的大事件“超女”;等等。
无论是哪一个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都是以现实社会的大事件为母体,每一个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事件,它与现实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网络时代,网民对当下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大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有些观点、看法在当时的语境下传播,容易引起大多数网民的共鸣。
网络流行语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网络流行语产生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但它以现实社会为背景。
因此,它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渗透。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存在两面性,网络流行语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也存在正效应和负效应。
网络流行语给社会带来的正效应:社会历史的记录者。
“打酱油”、“躲猫猫”、“做人不要太CNN”,这些特殊、简单、幽默的语言背后,都蕴涵着或者复杂或者重大的新闻事件。
在这些事件中,有些体现国际关系的改变,有些记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有些在展示经济方向的变革。
网络流行语用自己独有的简单、幽默、生动、隐喻的方式,记录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
虽然它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媒,没有传统大众传媒那种语言严谨、完整的叙事方式,但它同样担负着记录事实的角色。
公众的解压阀。
网络流行语承担着“解压阀”的作用。
部分网络流行语透露了网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不满和发泄。
中国内地的网民中19~35岁的占83.1%,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64.7%,这部分人年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原因及效应□逯彦萃摘要: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依赖网络。
网民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网络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
于是,在网络上出现了区别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即“网络语言”。
这些网络语言在网络世界迅速传播,甚至流行开来,形成一个特殊的“网络流行语”现象,影响着现实社会。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产生原因正负效应发展趋势44XINWENAIHAOZHE2010·8(下半月)新闻与传播研究有朝气,有文化,有思想,强调个人主义,有着强烈的民主意识,善于洞察社会现象,喜欢用激烈的语言表达思想,用夸张、自由的语言来表达心声。
这种夸张语言在相同的语境下引起网民共鸣,迅速传播,引来网民纷纷跟帖,表达同样或者相似的感受。
便于提高网络世界传播的时效性。
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网状的社会里,各种各样的关系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占用了人们很多时间,以至于各种人际交往的时间也在被压缩。
此时,简洁的语言显得十分重要。
而网络流行语的简洁恰恰契合了人们这种快节奏社会的要求,一个字符代替一段话,一个句子代替一个故事,便于人们在短时间内快速交流。
比如,一个“玉米”表示:李宇春的歌迷。
“躲猫猫”讲述了一个长长的故事:2009年2月12日,24岁的云南男子乔明在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里离奇受伤,送医院后不治身亡。
事后,警方称其是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墙致死,同样深含着吊诡的语义,有关机关一定在掩饰什么真相。
这一网络流行语表达了民众对公权机关失去信任的特殊情感。
同样,“酱油男”除了可以代表一个故事,还代表一种心态、一种情感。
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虽寥寥几字,含义却很丰富。
在当前的语境下,运用网络流行语进行交流,传播思想,无疑提高了人际传播的速度。
创作者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
中国互联网2008年调查数据显示,年龄在10~29岁的网民占76.5%,这些网民是出生在80后的独生子女,在疼爱的目光下成长,一部分如今已到了步入社会的年龄。
但他们缺少现实社会的关注,缺少社会的认同感,很难一下子展示自我,于是就开始在网络虚拟世界寻找舞台。
网络流行语也是对传统语言的一种创新,它借助网络迅速传播。
当这种新奇的语言得到快速传播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这些语言,创作者也从中获得了认同感、成就感。
因此,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那些80后的青年获得了社会认同感和成就感。
网络流行语给社会带来的负效应影响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流行语”属于一种需要人类智慧的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在得到认可时总能给人带来喜悦感。
“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引起广大网民共鸣,使得创作者得到认同感和成功感。
特别是那些80后的网民,他们在进入社会后,急需这样的“认同感”,通过创造“网络语言”而得到满足。
也正是网络虚拟世界里的成就和现实社会中的失落,容易造成网民的角色冲突、角色异化,使个体的自我认识模糊、混沌,甚至影响到年龄较小的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
结果是,那些年龄较小的网民往往容易逃避现实社会,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造成不良的后果。
语境不同易使人在交流中产生障碍。
网络流行语,容易在传播中产生障碍。
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但是由于没有共同的语义空间,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障碍,导致无效传播。
中国互联网2008年调查数据显示,年龄在10~29岁的网民占76.5%,这一代人恰好是我们所说的“电视孩子”。
他们的出生和成长过程是电视的普及过程,电视语言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语言中存在的跳跃的感性成分较多,思维跳跃逻辑性较差。
如今再加上越来越隐讳的“网络语言”的使用,如果不放入特定的语境中,很难找出语言的逻辑。
而他们的父辈,大都是60后和50后,他们是在纸媒介的包围中形成的语言习惯,充满了理性的思维,语言讲究逻辑。
这种“感性”和“理性”、“跳跃”和“逻辑”在交流中相遇,难免会产生无效传播,交流产生障碍。
网络语言还影响着少年儿童的语言表达,现在的中小学生写作文满篇使用的网语,老师看不懂,家长不明白,已是屡见不鲜。
容易引起网络暴力问题。
网络流行语在迅速传播的过程中和部分缺乏调查能力的网民相遇,容易引起网络暴力问题。
网络暴力是网民对已经证实或者未经证实的事件,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当事人进行讨伐与人身攻击,已经超过了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更将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
这些做法,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后果,违背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
曾经在网络上流行的“史上最恶毒的后妈”,在各大论坛上流行之后,刺激了网民兴奋的神经。
缺乏调查的网民义愤填膺声讨“后妈”,甚至有网民声言要除之而后快。
一时间,“后妈”成了前夫所指,经常接到辱骂电话,走到街上被陌生人拦下大骂。
由于舆论压力,“后妈”曾多次产生自杀的念头。
后来证实,孩子的吐血是患病所致,后妈从未虐待过孩子。
但是网络暴力已经形成,一句“史上最恶毒的后妈”的流行,引来无数“道德警察”给当事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在《新闻联播》中用“很黄很暴力”评价目前部分网页的那个北京小学生。
一时间,“很黄很暴力”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言,这个小女孩和家人的相关资料被网友公布到网上,部分网友还截取了新闻片断恶搞小女孩。
可想,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
德国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以《逃避自由》为题,探讨了人为了逃避责任而加入群体后表现出的暴虐和放纵倾向,他认为如果这种暴虐被加以正义之名,群体的放纵更会受到崇高感的鼓励而愈发的膨胀,并导致群体暴力。
未来的趋势网络流行语虽然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广泛传播,但因其源于现实,所以与当前的社会密不可分。
它虽然不属于大众语言,也不是主流语言,但它是时代的反映,是中国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